收藏 分销(赏)

活板核舟记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462598 上传时间:2025-03-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活板核舟记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活板核舟记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三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2、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3、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 (一)活板 一、自主预习 1、阅读课文,借助注释、辞书等翻译原文。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五代的时候才(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板印刷的本子了。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一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便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 如果只印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印刷时)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做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一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板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到今天还珍贵地收藏着。 2、感知文本 ①内容解读 第一段:说明活版印刷发明前我国雕版印刷发展的历史。 第二段:具体说明活版印刷的发明、制作、效能和使用方法。 第三段:交代活版的下落。 ②中心:详细介绍了毕昇发明的活版印刷术的方法和优越性,赞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精神。 二、合作探究 1、制作活版的第一道工序是刻字,所用的原料是胶泥,用火烧字的目的是令坚。 2、作者在介绍活字印刷时候紧紧围绕印刷术的什么特点来写的?体现在哪些方面? 作者介绍活版印刷术紧扣“活”的特征来说明的。具体体现在活版制作印刷的全过程。如“每字为一印”字是活的;“密布字印”,排版是活的;“一板……板……”,“更互用之”,印刷是活的;“每字皆有数印”,字印数目是活的;奇字无备,旋刻急用,做法是活的;用讫拆版,便于下次重行排版印刷,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字的活用,体现了活版的灵活性。 3、本文介绍活版的排版先后有六个步骤,用自己的话分别把各个步骤的名称填在符号后横线上。 设置铁板 用药物蒙铁板 设置铁范 密布字印 用火烧 按平版面 4、活板提高工作效率的两种方法是什么?请分别用文中的话和自己的话概括。 ①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准备两块铁板,交替使用。 ②每一字皆有数印,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每个字都有几个字模,采用科学的检字法,按韵分类。 5、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我国及世界科技史上有怎样的地位? 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我国唐代开始有了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到了宋代有了高度发展。北宋庆历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比雕版印刷经济方便。这是我国及世界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后来流传到亚洲和欧洲各国,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三、检测反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唐人尚未盛为之 做 ②不以木为之者 用 ③旋刻之 随即,立刻 ④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混合;蒙盖 ⑤火烧令坚 使 ⑥持就火炀之 烤 ⑦药稍熔 松脂、蜡等物 ⑧则第二板已具 准备好 ⑨瞬息可就 完成 ⑩用讫再火令药熔 终了,完毕;用火烤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一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②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 ③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3、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沈括,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代表作有《梦溪笔谈》,共30 卷,内容丰富,包括天文、地理、数学、物理、文艺、历史等各个方面,是包容多种知识的笔记巨著。《梦溪笔谈》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B、文章在介绍活板之前,先用第一节文字简述雕版印刷的历史,既表明活板印刷对于雕版印刷的继承关系,也为下文重点介绍活版印刷术作了铺垫。 C、写制版是按制字、设版、炀版、排字、平字的顺序说明的。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如“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寥寥数语,简洁而准确地说明了活字的材料、形状和加工方法。 4、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概括活板印刷的快捷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大量印刷速度快; ②排板速度快; ③添补新字速度快; ④拆板速度快。 (二)核舟记 一、自主预习 1、读文本,借助注释、辞书译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明朝有个特殊技艺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细小圆形木块,雕刻出宫殿,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赠送我一只用桃核刻成的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高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边右边各有四扇,共计八扇。打开窗子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子,就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帽子、胡须浓密的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黄鲁直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画幅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画幅的左端,右手指着画幅,好象在说什么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着,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服皱褶里。佛印极象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与苏、黄二人不相关联。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一粒粒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位于左边撑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抚摸着炉子,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目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那只船的船底稍平,就在上面刻上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得象蚊子脚,笔画清清楚楚,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方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总计一只核舟上,刻了五个人;刻了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桨、火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图章的篆字,刻的字共有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造的。嘻,这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2、感知文本内容: 第一部分(①):概括介绍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来历。 第二部分(②-⑤):详细介绍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第三部分(⑥):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赞叹雕刻家的技艺。 主旨:细致地描述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二、 交流合作、 1、下面是有关文中“核舟”的简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前两空用原文回答,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核舟简介 : 这件雕刻品取材于“大苏泛赤壁”的掌故,原材料只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者不仅把船上的人物雕刻得“各具情态”,对船的雕刻也细致入微,如核舟中间部分有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船舱旁边左右各四扇的小窗(或高起而宽敞的船舱)、雕着花纹的栏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雕刻者神奇精湛卓越的雕刻艺术。 2、雕刻家把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既表明了核舟的主题,又增添了浓厚的文学色彩。 3、王叔远雕刻核舟的技艺“灵怪”在哪里? 王叔远将“长不盈寸”的核桃雕刻成精致的核舟,核舟上雕有“各具情态”的五个人,还雕刻了八扇可开可闭的窗子,雕刻了船篷、船桨、火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刻的字有三十四个,甚至念珠上的珠子也历历可数。在如此小的核桃上,竟能雕刻出如此之多之精的人、物和字,足见其技艺之“灵怪”。 三、检测反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罔不因势象形 无不;没有不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 ③其两膝相比者 靠近 ④佛印绝类弥勒 极 ⑤神情与苏黄不属 类似 ⑥诎右臂支船 同“屈”,弯曲 ⑦左手倚一衡木 同“横” ⑧其船背稍夷 那 ⑨细若蚊足 像 ⑩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挑选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帽子、胡须浓密的是苏东坡。 ③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造的。 3、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文章按总——分——总结构,按空间顺序说明,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先概括介绍,然后按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的具体顺序说明,最后归纳小结。 B、“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是介绍核舟的体积的。 C、“中轩敞者为舱”的“中”指出船舱的位置,定好按空间顺序写的基点。 D、文中用“袒”“露”“视”等动词活画出一个不拘于礼法、放浪形骸的和尚形象。 4、文中哪些细节表现了人物的关系和特点?试举例说明。 如“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表现了东坡、鲁直关系的亲密,突出了核舟雕刻技艺的精湛高超、“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反思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