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闻采访技巧和注意事项.docx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460725 上传时间:2025-03-2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0.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采访技巧和注意事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闻采访技巧和注意事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闻采访培训 新闻采访,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所进行的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前提,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 采访前的准备 一、 明确采访任务,获取采访对象的背景资料; →如何获取所需资料? 求助学校官网、百度、你认为可能对此有了解的同学、老师、还有你的师父。 二、 紧扣采访目的,拟订一个全面的、深入的、思路清晰的采访提纲。 →如何列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采访计划,二是调查纲目。所谓采访计划,是指大体的活动步骤、方式,确定要采访的部门、人员名单及其先后顺序,设想一下写什么体裁、多少字、采访时长等。所谓调查纲目,是指所要提问的大纲细目。一般来说,记者更多的是列出调查纲目,即在本子上列出自己所要提的问题,而采访计划心中是有数的,没必要一一写出来。 美国内华达新闻学教授拉鲁·吉尔兰德曾在拟定调查纲目方面推出了设计问题的辅助公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提醒记者在设计提问时应该涉及到下列一些具体的问题:   目标———你们(或组织)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障碍———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阻力是什么?   解决———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是否有解决矛盾的计划? 开始———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根据谁的意见提出的? 当然,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以上只是一些启发性、基础性的问题。 一个技巧: 将自己想象成受访者:如果我是他,我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可能会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在想象的过程中,你就会发现自己需要了解哪些细节,将其转化为问题。 注意事项: 1. 问题的独特、准确、连贯、创意、引人入胜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2. 注意问题提出的顺序,这与所提问题的形式有关系,在接下来我们会讲到。 3. 所提的问题和采访时间要相配,如果预计采访时间不够,就必须将精华问题留下,删去不那么重要的问题。 4. 问题要具体,越是经验不足的记者,提的问题越容易笼统,含糊不清,越是笼统的问题越难回答。最难回答的问题:你有什么感想?你当时是怎样想的?要提有特点的问题,既然泛泛的提问只能得到泛泛的回答,那么有特点的提问,才能得到充满个性的材料。 采访过程中的提问 提问的类型   正面提问:这是一种基本的提问类型,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不拐弯抹角。问题一般分为“开放”型和“闭和”型两种。所谓“开放”型问题,是指不要求采访对象具体的回答,使对方畅所欲言,采访的气氛比较轻松。例如:你觉得周杰伦的歌怎么样? 所谓“闭和”型问题,是指提出的问题,要求对方有一个明确、简短的答案:“是”或“不是”。例如:你觉得周杰伦的歌好不好听?   引导性提问:这种提问中“闭和”性问题居多。例如,采访校某社团负责人, 需要了解在社团管理过程中的细节,抛出问题:“有没有和团员因为意见分歧而争吵过?” 受访者会回答有→什么事情,让其陈述。回答没有→继续追问,也就是接下来的一种提问方式。 追问:这是记者常用的一种提问方法,目的在于捕捉那些具体的事实和细节。回到刚才的问题,当受访者说没有时,可以追问:”团内是如何达到每次意见的统一的?”追问和引导性提问是相辅相成的,此时还可以有激将式的引导性问题补充:“是否所有的事都是社长说了算?” 在刚才的提问中,你们可以感觉到其中既包含了假设性提问,也包含了激将法提问。这是在对方不愿意回答时采用的强硬的一手。慎用。 注意事项: 1. 用平和、谦逊、大气的态度赢得受访者的信任。采访的早期阶段是一个感情交流的时期。在一个耗时较长的采访过程中,一上来便迫不及待地向受访者提出核心问题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如果采访初期没有与受访者建立信任,受访者可能产生不满情绪,继而搪塞你的问题。 2. 开放式提问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开放式问题若用得过多,较敏锐的受访者可能会意识到记者在采访前所做的准备工作不足,继而产生不满情绪。 3. 封闭式问题旨在缩小讨论范围,获得特定信息,澄清事实,或使会谈集中于某个特定问题。其特点是来访者可能的回答都包括在问题之中,易于回答,节省时间,但难以得到问句以外更多的信息材料,且具有较强的暗示性,不利于真实情况的获得。若过多地使用封闭式询问,就会使受访者陷入被动回答之中,其自我表达的愿望和积极性就会受到压制,使之沉默甚至有压抑感和被讯问一样的感觉。 4. 尖锐问题:有时候,初出茅庐的记者发现,想要提出恰当的问题很困难,因为这个问题可能使采访对象陷入困窘或冒犯采访对象。选择恰当时机,用垃圾问题作铺垫。(欢迎补充案例!) 除了提问外的采访技巧 采访中的倾听与观察: 记录下关于环境、采访对象特殊言行举止的细节。在寻找细节的过程中,记者其实是在寻找逼真再现采访的材料。适当的神态、动作描写,使采访更具特色。 例子:寻湘涛手托下巴回忆道:“那个时代的爱情和现在不同。谈恋爱的走在街上,前后相隔10米多,反而没谈恋爱的会走在一起。”所以几年来寻湘涛一直把这份好感藏在心里。直到毕业那年4月份,五六个同学一起去九寨沟旅游,两人才在一路的青山绿水中有了更深的了解。说到这里,寻湘涛看了看周围,压低了音量:“有时不知怎么地,走着走着就和大部队走散了,两个人也就有了独处的机会。一次碰上了下雨,就顺便共撑一把伞。”往事历历在目,寻湘涛一拍手,“这不,一把伞,这事儿就成了”。(《一伞,两人,三十年》于晓梅 晏菲) 特殊信息的使用规范: 在涉及人名(如工商学院党总支书记冯力,在两位不同记者初稿中曾以‘冯力’和‘冯立’两个不同字眼出现)。遇到专业名、头衔等信息时,应向信息来源处确认。 引语: 记者采访的大量信息需要以引语形式表现在文章里。引语分为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一般而言,间接引语的使用相对自由。 原则上使用直接引语时应该充分尊重作者原话,如无必要,不需修改。 校报记者团采访者基本原则 采访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行为,同时也是记者团形象的展示。从原则上讲,记者团记者应当做到: • 采访一开始就表明自己的记者身份。 • 说明采访目的。 • 向那些不习惯采访的人说明,采访的材料将会在报道中使用。 • 告诉消息来源采访会花多少时间。 • 采访时间越短越好。 • 向消息来源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其有能力回答的具体问题。 • 给消息来源以充裕的时间回答问题。 • 要求消息来源阐释清楚复杂或含糊的回答。 • 如果采访对象要求或者怀疑关键材料的用语措辞,复述回答。 • 避免告诫、劝说消息来源,或与之争论。 • 如果消息来源在接受采访时提出保密条件,记者应恪守这些请求。 总结回顾采访具体要求 1.时间、地址的预约; 2.如有变动,第二方案的制定; 3.事前对采访对象的背景了解和资料收集; 4.采访内容的拟定,包括问题的准备; 5.采访进行时对主题的把握(尽量不要离题)、时间的控制; 6.采访结束后根据文章框架,整理采访素材。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