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给巴特勒的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情感诵读,体味雨果胸怀的博大和品格的高尚。
2、语言品读,体会这封信精彩的反语特色。
3、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划出文中精彩语言;
难点:采用圈点法精读,仔细体味作者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
学生准备
预习生字词,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资料,查阅有关雨果的资料。
检查预习
①正音释义 给予 珐琅 晨曦 瞥见 箱箧 劫掠
眼花缭乱:
不可名状:
荡然无存:
②作者介绍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等。
情感诵读,整体感知。(学生快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学生通读全文,谈谈作者对英法远征中国之行是褒是贬,为什么?
(名为赞誉,实为贬斥。因为英法抢劫并焚毁了圆明园。)
合作探究 展示反馈
1、雨果在信中是怎样描写圆明园和评价被焚毁的圆明园的?(板书评价的词语)
(“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是属于人类的”“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是圆明园”“是东方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这是某种令人惊诧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对圆明园这一世界奇迹的无比热爱,对人类文明
2、作者在信中是怎样贬斥英法联军的,表现作者怎样的态度和感情?(本题意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提炼观点的能力。) (板书贬斥的词语)
(“这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从前对巴特农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痛斥英法两个强盗、窃贼对圆明园大肆劫掠放火焚毁的罪行,指出这些所谓文明人其实是最野蛮,对他们的强盗行径和毁灭人类文明的罪恶提出了强烈控诉。)
3、这封信先极力描绘圆明园的神奇壮丽,然后才写侵略者对其焚烧洗劫,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讨论概括:越是写圆明园的美,就越突出侵略者毁灭人类文明的丑恶行径,
总结归纳
这篇课文表达什么主旨呢?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
拓展延伸
据说有关部门就是否重建圆明园广泛征集意见,不少人赞成重建,也有不少人反对。你持什么态度?请说出理由。
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知识链接
1、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的人物。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等。
2、雨果名言
①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②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
③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④人类第一种饥饿就是无知。
3、圆明园始建于1708年(康熙46年),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万园之园”之称。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圆明园继承了中国3000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汲取了欧式园林的精华,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被法国作家雨果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劫掠,同治帝时欲修复圆明园,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官僚、军阀巧取豪夺的毁灭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