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
汀溪中学 吴育梅
衡量一堂语文课是不是好课,关键是看学生是否有所得,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发展。而要实现以上的目标,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有效,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否符合实际,课堂组织实施是否科学合理。
本节课我较好地把握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设定。这主要是基于三个支点:1、是对学情的准确把握;2、是教师对文本的正确解读;3、是教学目标必须集中、单一。
第一:我们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情感积淀、智力水平的基础上的,是以尊重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为出发点的。我的导入,是在课前通过沟通交流和情感互动中,唤起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关注和接近,为新课文构筑背景,以求教材与生活,作者与学生情感上的沟通,自然与课文接轨。
第二:对于一篇课文来说,我们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其实就是通过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来体现的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对《孤独之旅》的核心价值的认识,我的看法是:学生通过阅读来理解文本为强化“孤独之感”而采用的人物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的多重渲染等手法的运用。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时间里,我们不可能涉及每一篇课文中所包含的有教学价值的信息,也就是说一堂课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归纳及语言的组织表达”上,并通过课堂加以训练。这样目标集中、单一,学生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能动性,才能在课堂上有所思想,最大限度地增加思考的力度和思维的深度。
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必须凸现学生主体意识,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触摸语言。“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是语文课堂的理想境界。在本节课我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朗读重点片段,品味语言,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适当地运用了追问,问在学生欲言又止处,问在学生思想阻梗处,起到了较好的深化点拨作用。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于“孤独”的认识,学生有的很积极,有的消极因素较多。在“拓展延伸、感悟‘孤独’”的环节,我帮助他们认识成长犹如“蚕蛹蜕变为蝶”,要经受住痛苦的磨炼之后才能见到彩虹。但由于时间限制,学生的畅谈还不够深入,课堂的气氛也可以再活跃一些。这些都有待今后进一步加强,才能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