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复习课学案
一.知识梳理:幻灯片
二.知识自查:小卷+幻灯片
三.知识运用:
1.在△ABC中,AB=AC,DB=DC,
(1)求证:AD⊥BC
(2)延长BD交AC于E,若BE⊥AC, 若∠BAC=45°.求证:AD=2BM
练一练: 在△ABC中,AB=AC, ∠BAC=90°,CD平分∠ACB,BE⊥CD,垂足E在CD的延长线。
求证:BE=CD
议一议:如图:在△ABC中,∠BAC=90°,点F线段AB上,点D在线段BC延长线上,∠ABE=∠D, BE⊥DE,DE与AB相交于点F,
(1)探究∠D与∠ACB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当DF=2BE,探究线段AB,A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五.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
六.检测
如图,在△ABC中,AB=AC, ∠BAC=90°,点D在线段BC上,∠EDB=∠C,BE⊥DE,垂足为E,DE与AB相交于点F,试探究线段BE与FD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要求:画出辅助线即可
知识点自查
姓名:_________ 得分:________
一.判断(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顶角的平分线是它的对称轴. ( )
2.等腰三角形高和中线相互重合 ( )
二.选择:
3.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80°,则它的底角是 ( )
A.80° B.40 C.80或20 D.80°或50°
4.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则底角的度数为( )
A. 60° B. 30° C. 60°或120° D. 60°或30°
三.填空:
5.在△ABC中,AB=AC,D为BC边的中点,DE⊥AB于E,DF⊥AC于F,若DE=2,则DF=_________
6.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则∠A 的度数是___________
知识点自查
姓名:_________ 得分:________
一.判断(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顶角的平分线是它的对称轴. ( )
2.等腰三角形高和中线相互重合 ( )
二.选择:
3.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80°,则它的底角是 ( )
A.80° B.40 C.80或20 D.80°或50°
4.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则顶角的度数为( )
A. 60° B. 120° C. 60°或150° D. 60°或120°
三.填空:
5.在△ABC中,AB=AC,D为BC边的中点,DE⊥AB于E,DF⊥AC于F,若DE=2,则DF=_________
6.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则∠A 的度数是___________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复习课》教学设计
哈市征仪路学校 白严冬
教学目标
1.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概念,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
2.理解并能灵活应用等腰三角形性质解决问题。
3.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
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知识梳理:幻灯片
二.知识自查:小卷+幻灯片
三.知识运用:
1.△ABC中,AB=AC,
DB=DC,
(1)求证:AD⊥BC
(2)延长BD交AC于E,若BE⊥AC,
∠BAC=45°.求证:AD=2BM
练一练:在△ABC中,AB=AC, ∠BAC=90°,CD平分∠ACB,BE⊥CD,垂足E在CD的延长线。
求证:BE=CD
议一议:如图:在△ABC中,∠BAC=90°,点F线段AB上,点D在线段BC延长线上,∠ABE=∠D, BE⊥DE,DE与AB相交于点F,
(1)探究∠D与∠ACB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当DF=2BE,探究线段AB,A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五.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
六.检测
如图,在△ABC中,AB=AC, ∠BAC=90°,点D在线段BC上,∠EDB=∠C,BE⊥DE,垂足为E,DE与AB相交于点F,试探究线段BE与FD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要求:画出辅助线即可
教师出示幻灯片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举手回答问题
教师板书:
学生独立完成自查小卷,教师给出答案,学生自批,有疑问小组内解决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请学生上黑板给其他同学讲解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请一名代表讲解。学生写出完整解题过程
学生独立思考,根据前面的知识作出辅助线,然后同组内学生相互交流,请一名代表展示
小组合作完成,组内交流,总结方法,各组展示。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动手独立完成
引导学生梳理基础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通过练习,巩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学生的讲解,学生相互比较,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规范书写
考察学生对前面知识的理解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线合一”
在解答题中的作用。
通过小结,梳理本节课内容和方法
考察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