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故乡》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3.整体感知课文,列出人物表,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4.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对比手法,分析闰土这一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外貌、动作、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什么是小说?阅读小说应注意些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答案。
2. 介绍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3. 作家、作品介绍: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本文选自《呐喊》(小说集)。(《百草园》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4. 出示幻灯片,检查词语预习。
5.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A.《故乡》中写到了哪些人物?他们各是什么身份?互相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人物表:(按出场顺序)
我(迅哥儿)
我的母亲
宏儿(“我”的侄儿)
闰土(小时候在“我”家做“忙月”人的儿子,“我”的儿时好友)
杨二嫂(“我”老家的街坊邻居)
水生(闰土的第五个孩子)
B.讨论课文的叙述线索和小说的结构层次: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 “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一(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一片破败 萧索的景象及当时的感触,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二(从“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经一扫而光了”):“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是小说的主干部分。
第一层(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写“我”到家时的情况。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天真无畏、深厚友谊;对杨二嫂的比照——小市民习性更厉害
第二层(到“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写“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情况。(全文重点)闰土外貌到精神的巨大变化(社会根源)
第三层(到“已经一扫而空了”) 写“我”告别闰土与故乡。
三(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结束):“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极大的愤懑,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6. 精读课文,分析闰土
闰土是这篇小说重点刻画的人物,也是小说的主人公。我们可以通过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A. 分析闰土人物形象,完成表格:(朗读第12自然段—30自然段;第55自然段)
变化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圆脸变作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语态
雪地捕鸟,月夜刺碴,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聪明勇敢、活泼开朗;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他说了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还是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状;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迟疑麻木、痛苦难言。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对“我”的态度
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的态度
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讲述:从上表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中年闰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与少年闰土已判若两人,从“少年英雄”变成了一个“木偶人”。而这些变化,绝不仅仅是岁月流逝的痕迹。
B.课文中何处揭示了这一变化的原因?
“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这就是闰土陷入悲苦境地的原因。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鲁迅在这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中,不仅从经济上、政治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从精神上揭示了闰土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识给他加上精神枷锁,尊卑观念愚弄淳朴的农民。见“我”时,强自按熄霎时间闪现出来的真挚友谊的火光;见面时一系列精神变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尊卑观念给闰土心灵深处留下的创伤。对香炉和烛台细节的描写,进一步揭示内心世界,他虔诚地渴望神灵的赐福,摆脱贫困与苦难,这样描写,可清楚地看到:闰土对苦难根源有直觉,但不理解;希望改变现状,却又无可奈何;他憧憬未来,却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佑。
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
C.作者塑造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提出:对于这个问题,有以下几种理解,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1) 通过对“我”和闰土关系变化的叙写,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麻木,表达了对平等亲密人际关系的期待。
(2) 描写了农民生活的悲苦与挣扎,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3) 通过写闰土的种种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社会的弊端。
7. 布置作业
《故乡》中所塑造的人物,除闰土外,作者着墨较多的另一个人物就是杨二嫂。课外认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自己分析杨二嫂这个人物。
四、 板书设计
故乡
鲁迅
回故乡
在故乡
离故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