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学生课程信息
学院
经济学院
专业
会计学
姓名
魏晓媛
学号
20091030262
序号
43
联系电话
13888339003
电子信箱
283115536@
任课教师
面对如今经济快速发展,我们的生存环境承载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环境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时刻不能忘记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是一个难题。
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一对矛盾有统一的关系。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而经济发展对于环境的改变又是不可避免的。不合理的利用资源以及不合理的发展方式都会破坏环境和资源,保护环境并非要使环境恢复到完全天然的状态,而是要将经济发展对环境的改变,保持在环境可以承受的限度内。而人类活动、包括经济活动对于环境的改变,必将反过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人类本身。没有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无法实施,由于环保需要大量的资金而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结果必将严重破坏环境和资源,最终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从而影响经济发展本身而合理的运用自然资源、在环境可承载的限度下的经济发展,又可以积累资金、提高技术从而促进环境保护。
由于环境与经济的相关联系上世纪50年代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分析了人均收入水平与分配公平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了库兹涅茨曲线。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见图一)说明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收入不均现象随着经济增长先升后降,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也就是说,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这种现象被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提出后,环境质量与收入间关系的理论探讨不断深入,丰富了对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解释。首先研究发现经济增长通过规模效应、技术效应与结构效应三种途径影响环境质量:(1)规模效应。经济增长从两方面对环境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经济增长要增加投入,进而增加资源的使用;另一方面更多产出也带来污染排放的增加。(2)技术效应。高收入水平与更好的环保技术、高效率技术紧密相联。在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研发支出上升,推动技术进步,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其他不变时,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改善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出的要素投入,削弱生产对自然与环境的影响;二是清洁技术不断开发和取代肮脏技术,并有效地循环利用资源,降低了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3)结构效应。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产出结构和投入结构发生变化。在早期阶段,经济结构从农业向能源密集型重工业转变,增加了污染排放,随后经济转向低污染的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投入结构变化,单位产出的排放水平下降,环境质量改善。其次是对环境质量需求的分析得到结论收入水平低的社会群体很少产生对环境质量的需求,贫穷会加剧环境恶化;收入水平提高后,人们更关注现实和未来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对高环境质量的需求,不仅愿意购买环境友好产品,而且不断强化环境保护的压力,愿意接受严格的环境规制,并带动经济发生结构性变化,减缓环境恶化。再次是环境规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随着经济增长,环境规制在加强,有关污染者、污染损害、地方环境质量、排污减让等信息不断健全,促成政府加强地方与社区的环保能力和提升一国的环境质量管理能力。严格的环境规制进一步引起经济结构向低污染转变。最后就是环境质量的变化与环保投资密切相关,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上资本充裕度有别,环保投资的规模因而不同。低收入阶段所有的资本用于商品生产,污染重,并影响环境质量;收入提高后充裕的减污投资防止了环境进一步退化。环境质量提高需要充足的减污投资,而这是以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充足的资本为前提。
环境与经济也是一种辩证关系,经济与环境是一个系统的两个因素,它们既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经济对环境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可以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有力地将自然生态环境按照人类发展的要求建设成最优化的生态环境和生产环境。经济对环境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需要一定的投入。我们可以用滇池的污染与治理作为例子来说明。
第一人们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滇池进行了围湖造田,使得滇池面积减小,失去原本的资源承载能力,减少了滇池内动物的生存范围。第二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人口的加剧,以及人们生活的需要,将大量的污水通过入滇河道排放至滇池中,造成电池水域污染,水质下降,水生物无法生存。另外大量含磷污染物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蓝藻暴发,水体污染加剧。第三人们贪婪的欲望,过度打捞鱼类同样也使得滇池的资源减少,水体进一步被污染,生态环境被破坏。这些由于人类发展而导致的环境污染都表明了经济对环境的一种制约,滇池被污染就需要大量的资金对滇池环境进行保护与改善。如今对于滇池的治理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人力、物力,修理入滇河道,滇池沿岸种植树木,水体净化工程启动等,虽然没有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收入,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环境对经济的制约。但是,从另一方面看由于经济发展而对滇池造成污染后的又治理使得滇池环境得到了真正改善,既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使得环境得到改善,这就是环境与经济相互促进的方面。
面对环境与经济这种辩证关系,我们应该首先保护环境、进行生态建设并不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纯公益性事业,更不是政府的“包袱”,而是潜在的巨大资产和资源。各级政府、各行各业必须与时俱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环境作为一种资源、资产、资本来经营,把环境治理作为一个大产业来开发,有条件的地区甚至可以作为主导产业发展。其次应该要制定总体规划,包括规定目标,合理安排生产力布局,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以利于从源头上把住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关口。最后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难度极大的事业,更要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既包括治理技术,又包括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要引进世界生态环保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努力开发符合我国实际的科学技术,发挥后发优势,跨越“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新路子。
当然我们还应该做到一是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聚集保护环境的社会力量。广泛开展环境的宣传教育,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的宣传环境保护的知识、政策、法律和法律法规,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二是强化社会舆论的监督,公开环境质量和环境信息,环境管理或企业的环境行为。四是健全公众参与的制度,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为各种社会力量参加环境保护搭建平台,鼓励公众检举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五是加强基层单位担任的环保工作,把环境保护作为社区从政建设的一项要求,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环境保护是每个公民在享受环境权益的同时,自觉的履行环境保护的法定义务。 三是形成科技创新与科学决策的机制,不断加大全球性、区域性、流域性等前瞻性的重大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演化趋势的研究,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形成国家、地方政府对水环境、大气环境等监控预警技术体系。
最终达到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的目标。
摘要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年 第35期 武东江 《浅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内蒙古气象 2008年 弟3期 胡敬华 杨新培 郭瑞清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批评综论》
姜春云在浙江调研时 《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浅析如何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