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图形创意之共生图形原理及运用
李文辉 王洪海
(郑州华信学院,河南 郑州 451100)
摘 要:图像创意拥有多种常见的构成形式,如:置换、异影、矛盾、共生等。通过这些构成形式的训练可以为创意思维提供多条可行的道路,拓宽我们的创新思维,为创意工作提供源源不断创新动力。共生图形是一种极其重要创意图形构成形式,主要运用方向是创意造型、标志设计、图案设计。
关键词:图形创意,共生图形
图像创意拥有多种常见的构成形式,如:置换、异影、矛盾、共生等。通过这些构成形式的训练可以为创意思维提供多条可行的道路,拓宽我们的创新思维,为创意工作提供源源不断创新动力。因此熟练地掌握和理解图像创意常见的构成形式对于创意工作至关重要。
共生图形是一类特殊的图形,它在各国美术史上多次出现,并带有神秘色彩,有些共生图形至今还是未解之谜。很多专用名词就是共生图形,如“鲁宾(Rubin)杯”、“太极图”、“三兔争耳”、“四喜人”等。其中“鲁宾杯”常被称为典型作品,当人们注意到黑色图形时,看到的是一个完全对称的杯子,而当人们的目光注意到背景白色的时候,就会发现两个侧面的人脸,两种图形被神奇的融合到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这种共生的关系,形成了视觉上的奇妙感,引起人的兴趣。
共生,从字面上理解“共生”,“共”就是共同,“生”就是生存,合起来就是“共同生存”的意思。共生图形是指由“图底相生”和“双关轮廓”组合而成的图形,以一种独特的关系组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生图形分为两类:正负(图底)共生和局部(含轮廓)共生。
一、正负共生图形
正负共生图形,是巧妙利用正负图形原理,使正形、负形同时具有意义的共生图形。经典作品“鲁宾(Rubin)杯”就是利用正负共生原理制作的。
正形是指画面中存在的、印刷的、能引起受众明显注意的部分;负形是指画面中不存在的、未印刷的、受众一般不注意的部分。负形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视觉构成元素,很多作品通过正负图形的配合,达到美的效果。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的余白,其实就是指负形。余白作为一种传统艺术表现手法,是指无像、无字。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 ”的辩证观点,深深影响着中国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的发展。余白概念的产生和发展是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我们认为正形与负形是相互依存的,也是可以相互转变的。在某种环境下,原本不引起人注意的负形也可以转变为正形,引起人的兴趣。中国传统文化中“福祸相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相互依存、相互转变的辩证思维,和正负形辩证统一的观点具有相通性。
正负共生原理主要运用到标志设计和创意造型产品设计。
因为正负共生图形具有用一种图形表现两种含义(正形与负形)的特殊功能。所以在应用中备受设计的青睐,
图1是名为“云鹤食品”的标志设计作品,运用了正负共生的原理设计。在图形中,正形为祥云,负形为仙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云与仙鹤在传统文化中象征吉祥如意、幸福安康。整个标志设计构思巧妙,寓意丰富,传递信息准确,是运用共生原理创作的优秀标志作品。
图2是名为“清茶馆”的标志设计作品,同样也是运用了正负共生的原理。在图形中,正形为折扇,负形为茶盖和缕缕清香。折扇是清雅、潇洒的象征,更是文人手中不可缺少的物件。折扇在国际文化中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此标志巧妙地将折扇与茶融合一体,同时也将文化韵味展露无遗。
图3是名为“伟人尊”的钧瓷作品,运用了正负共生的原理进行创作的。此作品于2005年9月被毛主席纪念堂正式收藏,2006年9月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并于2007年入选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美术》教科书。尊是古代青铜文化中的重要礼器。“伟人尊”采用立柱尊式器形,尊器上部器型设计独具匠心地采用正负图形原理,把正负形延伸至立体空间中。将器型颈部轮廓线设计为毛泽东主席侧面微笑剪影轮廓,注意尊器颈部的负空间,伟人神采跃映眼前,“伟人尊”的神奇就在此处。
图4是名为《种族主义》的招贴设计。作者是莱西·德文斯基(波兰)。在白色的脚下出现了黑色的人脸,此招贴设计同样运用了正负共生的原理进行创作,设计师正是将脚和与之被踏到脚下的人脸进行对比,传递出发人深省的反对种族主义主题,从而创作出具有心灵震撼的正负共生图形。
图1 图2 图3 图4
二、局部共生图形
局部(含轮廓)共生图形,是指图形的某一部分(轮廓或形状)和其他图形共用,形成的富有趣味的图形。我国传统图案中“三兔争耳”、“四喜人”等均是局部共生图形的典型作品。
局部共生图形主要运用到图形、图案设计。
图5是中国传统图案“四喜人”。“四喜人”是一种民间美术造型,她的造型采用的就是局部共生原理,它是利用形与形的部分重合和借用来造型。四喜具体是象征人生四大喜事:一为久旱逢甘霖;二为他乡遇故知;三为洞房花烛夜;四为金榜题名时。四喜人图案以两儿童相互颠倒组成,巧合成四孩童的效果,故名“四喜娃娃”、“四喜人”。寓意吉祥如意,美好幸福。四喜人材质也不尽相同有:青铜、玉、木材等。“四喜人”的造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受人们喜爱。
图6是某滴眼液的广告设计。运用共生原理,绘制出了鱼和眼睛两种形象。这两种形象鱼和眼睛共用了两段半圆弧线。配合广告语“如鱼得水”,说明了使用滴眼液后,眼睛滋润、舒适的效果。此广告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图形创意共生原理。
图7图8是传统图案“三兔争耳”,分别源于唐代莫高窟205窟和1550年英国利德古堡旅馆玻璃窗户。图案中两只兔子共用了一只耳朵,3只兔子一共有3耳朵,形成巧妙地共生图形。“三兔争耳”出现在英国中世纪的教堂内、蒙古的金属器皿上、也出现在建于公元六世纪到七世纪的中国隋朝庙宇中。这也为“三兔争耳”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图5 图6 图7 图8
图形创意一种特殊的视觉语言形式,设计师通过图形的巧妙变化与构思,达到表述自己创意构思的目的。共生图形因其构成巧妙,结构新颖,并且多一形多意,收到设计师的青睐,创造出了大量优秀作品,多应用于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图案设计,造型设计等。
参考文献
[1] 罗瑞兰,周承君.图形创意.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2] 林家阳.图形创意.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9.
[3] 谢卉,谭昕.图形创意.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
[4] 尹定邦.图形与意义.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5] 林家阳.设计创新与教育.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李文辉,男,郑州华信学院教师,河南包装技术协会会员,研究方向为广告艺术设计。王洪海,男,郑州华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联系人:
姓名:李文辉
单位:郑州华信学院
通讯地址:河南省新郑市郑州华信学院
邮编:451100
电子信箱:23488640@qq.Com
联系电话:1367397901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