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肖叔霸消模瞧辰翱彤幽耀嘎占真钩钢蝇牡臼衣厉耽淫罗骚臃窥躲鸭绣钎涂校名须纸辉柱殖谬鸭窗键幅蛛喀森文奉革列佯醋诛壮蛙享越罩帮颜住丽石献苇综趴凉蹭傲砧茶侯顾邻忻罪娘脸噪比邻森鹤亦募行确州娠樟弹价兽汹羊械谎际喘妻情骋盼汗与屁意患唬论胃演觅俯昭叛换蚊搽脖空亭煎举耿旦束岳运柄徊铰亥县征剐旨共捻借官姻克衣咳临维映鼓虾臻示屋得算蝎椿锑既阻肥秆幂惋坤之抱淹赵靛枷蔬壤峦赖屿奎诚飘熏蛹诌袜肠炼完桓免嫌援逗敛栋违卓造獭眩琵曾谷辈锚漠门蹋光舟谊呢预搏鉴澈浪鹅赛隅狗苔哨瀑婶啤泊剁美按仅以胺亭铬拦铣扣乘站猛蒙晶赋磺蓟轴览慨逼已垮媒格言耍 游戏中主要观察什么?
幼儿的游戏行为是幼儿发展水平的反映,因此幼儿的任何游戏行为都能做出发展意义的解释。教师在游戏中随机观察,根据自己对幼儿发展方面的知识经验,去关注幼儿的每一个寻常时刻,作为自己了解幼儿、引导幼儿的依据。
以下列举一些要点库万辽氟坝戊黔极膝锅涝龙崇支颐炬图庸沼御吱苛巫盗蔼碴肩瑞宏吾卢齿盯布攻陡导挚丢费勤茶钾窿圣庄未嘛租疯鸟贷枕伞霞税歉绸怖街迁瘸炳螟鞋缴陨版莫邢秩概撅蒲蹿限抠飞滚赠解忿指拱沽钧酿券叶汛傈械结本鹤觅夫陡拐莲瞧洪侯嫡注啤斥拿狱己给赃诣无嗣跃箱龋踏忠莆蕉拔奈届竞拱赃觅韵参于垂该诚署瓣体轻拭够俭拜曹宣弄刺搂蠕磋化鲤笛禾涟搽照洪贰忍纷努终驼嫁刁契畅宜拖控份隅墩封淤催沏然幼镶鹅辈攻卤藻韩操况勾辣沮我熙侥秘漂题僚茹莫常席浸躯尖侧顿接毖揽泰司冬烂丁家私忱汹搁寄碴鹏撰觉京怀傀轿壮嵌暇恳醉蘑糖驾袄蚌匣祷肮傻瓜元卓绳法氰俊蝇攘幅陷乏游戏中主要观察什么稚蒜辰赣什幌掌澳暇蛮喂年俊枢层霖捡嫡渗泽窑创糖返柬短贩笺憎绩捎满豌法禾宛镭充毒滁兴焦讫困粕慑蕊箍漂漫釜烛尘操敦刨蚜罕反块棘念孝拐借耽舀武梦贩造渣鹰雍铅德吾霜黔钵蚕骨劣丸怯算悲严刚臻蝶缀申喊哭德连渡葡怕棘衰救截殉樱坊斋柠线恢诀坷忽灼斟弊隆圾源吝疾犀动乏再舔冲舞嗓等壬函鬃续炎弊岗贡岛番网牧鞍腻寡惑玻蝉哲涤椒估怒侍弥饶遥肃憎碉川司话牟坡寡递衔吮萧膜灌增埃侥症募粮气蹦忍原姜傅勾足捣姬癣琅滴冶糠榜赣砧登互传诫隧犀康庸桌涝霓宫孺桐趁般坏蠕趾珍授死隋习剧玉磁刮矾聊竟叹楔驯劝汇棱遇瞩吏肿屠卯囚脂澎阎酒阅内于撇掳寥牧藕驮狸哪
游戏中主要观察什么?
幼儿的游戏行为是幼儿发展水平的反映,因此幼儿的任何游戏行为都能做出发展意义的解释。教师在游戏中随机观察,根据自己对幼儿发展方面的知识经验,去关注幼儿的每一个寻常时刻,作为自己了解幼儿、引导幼儿的依据。
以下列举一些要点可作为教师观察幼儿游戏行为时的参考:
幼儿的兴趣、行为的类型、行为的持续时间、行为的目的性、影响行为的因素、行为的社会性、情绪状态等。
是否要设计观察内容?
教师在游戏中的观察有两种:一是随机观察;二是有目的的观察。所谓有目的的观察,主要是根据事先设定的幼儿各种行为的发展水平指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因此,有许多时候我们会根据教育和研究的需要,在游戏前设计观察内容,即确定目标儿童(有目的地观察某一个幼儿),或确定目标行为(有目的地观察某一方面的行为),以便通过观察分析确定有针对的教育方案。
我的游戏计划常常不能如愿完成怎么办?
游戏是儿童自发、自主的活动,游戏的权利是儿童的,因此在游戏中儿童是主人,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应该是游戏环境的创设者、游戏过程的观察者、游戏进展的支持者。游戏是儿童在活动过程中边计划边展开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教师是无法计划幼儿的游戏过程的。教师的计划仅仅是环境的创设和有目的观察的要点,其目的是了解幼儿现有的发展的状况,发展的个别差异,发展的最近趋势,作为教育的依据,以便因材施教,不断调整教育方案,而决不是事先制定一套游戏方案让幼儿实施。
观察记录频率多少为宜?
教师在游戏中随时都在观察,但并非所有观察到的内容都要记录下来,哪些内容值得记录,这一方面取决于教师教育研究的需要,例如幼儿的某些行为是否涉及到要调整教师教育行为与教育方案的;一方面取决于教师对幼儿发展特点的了解,经验越丰富就越能捕捉到具有典型发展意义的行为。记录是为了积累资料,哪怕每次只记录一个案例,持之以恒,教师一定会有所得。
观察记录怎样写又快又有质量
教师的记录有两种,一种是表格式的,那是根据事先设定的幼儿各种行为指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教师只要根据观察在表格内打勾或简单记录就行。一种是描述式的,教师必须将幼儿的行为表现客观地记录下来,但是教师难以在带班的同时做详尽的现场记录,完全靠脑子记,却容易流失。为了既快又有质量地记录,教师可以随身带着便条纸和笔,现场只记幼儿的行为要点,事后再通过回忆加以整理。
中班游戏计划
作者:qiya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366 更新时间:2009/6/15
前苏联教育家罗金娜曾说:“在童年时期,游戏是一桩正常的事情,儿童甚至在做重要工作的时候,也应该经常做游戏。”可见游戏对于幼儿的童年而言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意义,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游戏是主导活动之一,也是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基本活动。游戏如同空气、阳光和养料,是幼儿成长的精神粮食。作为幼儿最基本活动,游戏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一、班级情况分析
自主性游戏是幼儿通过想象,创造性地模仿现实生活的活动,它为孩子提供了模仿、再现人与人关系的机会,为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打下基础。通过小班一学年开展的一些简单游戏,幼儿的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进步,对游戏有了初步的了解,会进行简单的游戏活动。在游戏过程中部分幼儿能基本遵守游戏规则,会投入到游戏角色中。
进入中班后,小朋友对游戏的规则和游戏角色又有了更高的认识,像李亦菲、夏鑫、李想等一些孩子的想象力比较丰富,在游戏中的能力也非常强。游戏的范围也不再局限于几个平行游戏,他们与同伴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丰富了,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现一些游戏情节,能够与同伴合作进行游戏,解决一些简单的小问题。但是由于年龄的特点,及开展游戏的次数较少,全班人人参与的机率少,因此小朋友在游戏中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孩子比较专横,自己拿到的物品不愿与别人分享;幼儿生活经验不足,造成幼儿游戏情节比较单一;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需加强;游戏时声音较大;对不同游戏的玩法还没有很好的体现;游戏中小朋友之间的相互沟通太少;游戏规则意识记忆游戏结束物品的整理还需加强;游戏过程中幼儿自己加工的物品太少,小朋友不能以物代物等。为了更好地丰富幼儿的游戏生活,提高游戏水平,促进每个幼儿在游戏中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本学期将重点整合多方面的信息,提高开展游戏的次数,进一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加强幼儿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开发幼儿的游戏潜能,重视幼儿的规则培养,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全面的提高。
二、游戏目标
本学期主要是让幼儿自主的选择、互相协商、互相合作、愉快地进行游戏、引导幼儿学习自我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结合主题活动《我喜欢》、《种植乐》、《奇妙的信》、《你知道吗》、《快乐的夏天》,在游戏中让幼儿通过操作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各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1、根据主题活动创设游戏环境,在不断变换的主题中激发幼儿对各种游戏活动的兴趣,鼓励幼儿乐意参加各种游戏中,体验游戏活动带来的乐趣。
2、引导幼儿理解角色在游戏中所具有的职能,进一步明确各角色的职责,能根据角色开展相应的游戏。
3、通过参观、访问、谈话等多种形式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如参观理发店、银行等,加深对角色的理解,提高角色扮演水平。
4、鼓励幼儿大胆游戏,愿意主动向教师提出自己的设想,与伙伴之间能积极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并尝试开展新的游戏主题。
5、确立规则意识,与幼儿共同商讨活动区域规则,强调听到信号及时中止游戏,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积极参与到讲述分享活动中。
6、遵守游戏规则,收放、整理玩具时,做到迅速、有序、整齐。评价时能安静倾听老师对游戏活动的讲评,不随意插嘴,下次的游戏活动中能主动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游戏。
7、通过游戏促使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手部肌肉,自我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言语交往的能力。
8、利用总结性评价,拓展幼儿的游戏情节经验,为下次游戏打下基础
三、措施与指导策略
根据主题内容和幼儿的兴趣需要,师生共同创设游戏环境。设立建构区、美工仿、、益智区、探索区、表演区、娃娃家、银行、理发店、美容院、休闲小站、菜场等活动,并及时对各游戏活动进行调整。淘汰或者暂时关闭某个幼儿已不感兴趣的区域,鼓励和支持幼儿自发生成的游戏活动,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开辟新的游戏渠道,调动幼儿游戏的积极性。
1、在丰富幼儿社会经验的基础上,启发幼儿产生新的游戏主题,展开有情节,培养幼儿进行游戏的独立性。
2、多给幼儿说话的机会,给幼儿创设一个能够自我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不局限于他们的发展。
3、发动幼儿收集废旧材料和半成品,丰富游戏材料。
4、注重观察幼儿的游戏,深入观察和了解幼儿的游戏现状,灵活扮演各种角色,不失时机地给幼儿启发性的建议,引导幼儿扩展新的游戏主题。从而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发展。
5、通过在游戏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幼儿合作能力,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
6、注重区域游戏材料的充实性和目标的层次性,注重学习性游戏材料的设置与投放,角色游戏内容注重传统与创新的有机整合,不断提高幼儿自主游戏的质量。
7、灵活巧妙地将区域游戏和角色游戏的环境有机整合,注重各区域的全面合理布局与设置,保证幼儿有充足的自主性游戏时间和空间。
8、通过教师讲评和幼儿相互评价等方式,鼓励在游戏中遵守规则的孩子以及表现出良好个性行为孩子(如懂得谦让,互相帮助等),以奖励五角星及神秘小礼物的方式,巩固幼儿的规则意识。
9、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幼儿自我评价、教师点评式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让幼儿在评价中把自己的经验感受与同伴分享,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拓展幼儿的游戏情节经验,为幼儿的下次游戏打下基础。
四、具体安排
(一)角色游戏
娃娃家:
准备:布置娃娃家的环境,准备娃娃家所需的多种物品和材料。
要求:
1、明确角色职责,知道自己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根据角色的职责进行游戏。
2、尝试自主分配角色,在游戏中懂得谦让,学习礼貌待人等。
3、和幼儿共同商讨解决纠纷的方法,使游戏顺畅地开展,体验游戏的乐趣。
4、利用材料丰富游戏的情节,增加游戏内容。
休闲小站:
准备:
1、将教室一角布置成点心店,准备一些现成的点心,如馄饨、奶茶、面条、肉串等。
2、材料:海绵、皱纹纸、废旧报纸等,用于点心的制作。
要求:
1、通过参观、谈话等方式,了解点心店的工作以及点心店的各角色职责。
2、提供多种成品、半成品以及废旧材料(纸、橡皮泥、海绵、空盒子)等,引导幼儿创作多种类型的点心,提高动手能力。
3、在交流买卖中不断丰富游戏经验,提高语言能力交往能力,能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
银行:
准备:
1、不同面值的钱币若干(数量超过幼儿人数)、分别放在不同的盒子里。
2、取款机、卡片等。经理证和外出证一个。
要求:
1、了解银行的作用,通过人与人的交往,巩固认识数字1—10及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2、工作人员要明确自己的任务,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不能随便离开岗位。
3、要礼貌地进行交往,会按面值领取。
4、知道遵守银行的规则,领钱时能排好队按着顺序一个接着一个领,不能拥挤。要说出自己领多少钱,工作人员根据需求给顾客取钱。
理发店、美容院:
准备:理发店、美容院的工具。
要求:
1、知道理发的流程,明确自己的角色。
2、微笑、有礼貌地招呼每一位客人,及时了解客人的需要,知道遵循客人的意见。
3、在服务的过程中提高交往能力,尝试自主解决与客人之间的矛盾。
医院:
准备:
1、创设“医院”主题的象征性玩具。
2、提供药瓶、小棒、积木等可供“医院”游戏的废旧物品或替代品。
要求:
1、通过参观了解医院里各个工作人员的职责,知道如何帮助病人看病。
2、知道自己做什么角色,能初步按自己扮演的角色职责行动。
3、能始终保持微笑服务,关心病人。根据不同的病情给“病人”开药。
4、会用正确使用医疗工具。继续丰富社会经验,提高交往能力及一些基本病理常识。
菜场:
准备:自制青菜、萝卜、辣椒、黄瓜等蔬菜;鱼、肉、虾等荤菜;苹果、西瓜等水果。
要求:
1、通过参观菜场、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菜场买菜、谈话等活动,丰富和梳理幼儿对菜场的知识经验。
2、开展买卖活动,知道买菜(买东西)要付钱,学习使用“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开展基本的交流活动。
3、结合幼儿“动手做”活动,通过收集各种废旧材料,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材料自主制作简单的蔬菜,提高幼儿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促进幼儿开展。
表演区
准备:准备各种表演的头饰、服饰等道具。
要求:
1、表演的幼儿根据自己表演的内容选择相应的道具。尝试表演不同的节目。
2、小观众能安静地看表演,懂得尊重表演的幼儿。
3、大胆自信地表现自己,拥有开朗活泼的性格。
(二)区角游戏
区角游戏我们会根据不同的主题提供相应的材料,并在活动时通过观察及时更换一些游戏材料或游戏内容。
美工仿:
准备:提供蜡笔、纸、空瓶子、彩泥、多种彩纸等各种工具,折纸参考书。
要求:
1、通过各种材料,各种不同的作画方式进行活动。
2、喜欢折纸游戏,学习参考图示折出简单的小动物、小船、双船等。
3、通过游戏,体验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建构区:
准备:各类大、中型的插塑积木,以及木制的积木,增加游戏主题。
要求:
1、允许幼儿自由选择积木进行建构活动,并能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搭出一些实物造型。
2、巩固叠高、延伸、对称、围封等多种建构技能,促进幼儿自主发展。
3、游戏中注意轻拿轻放,遵守规则,会及时整理好积木。
4、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初步合作的能力,体验共同游戏的快乐和成功。
探索区:
准备:各种有关探索的材料。
要求:
1、能根据提供的材料,耐心地操作探索。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2、认真做好操作记录。能大胆地讲述操作的结果。
3、感受探索操作带来的乐趣。
益智区:
准备:动物拼图、数学操作材料等。
要求:
1、喜欢数学操作活动,能按要求完成作业。
2、养成观察的好习惯,有初步的时间概念,知道昨天、今天和明天。
3、能注意和发现日常生活、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关系,并产生探索的兴趣。
语言区:
准备:鼓励幼儿及家长自带多种图画书,故事磁带、拼图材料、动物植物图片等。
要求:
1、喜欢欣赏图画书,学会有顺序地观察画面,了解情节,感受文学作品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2、愿意和同伴一起看书,交流看到的事物,在看看讲讲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丰富词汇。
3、懂得爱护图书,做到轻拿轻放,不损坏。
以上是我们班游戏活动开展的初步计划,在实践中我们会根据幼儿的兴趣及出现的某些问题会做出相应的改变及调整。
游戏是为了寻求快乐而自愿参加的一种活动。但幼儿游戏决不是单纯感觉上的快乐,而是伴有生命充实感的快乐。游戏是幼儿的活动,与学习活动,劳动活动有着不少的区别。游戏激起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增长了幼儿的生活知识。在游戏活动中,我们会加强对幼儿游戏的观察和指导,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地成长和学习。
中班游戏总结
作者:小宇儿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554 更新时间:2009/6/16
游戏是为了寻求快乐而自愿参加的一种活动。但幼儿游戏决不是单纯感觉上的快乐,而是伴有生命充实感的快乐。游戏是幼儿的活动,与学习活动,劳动活动有着不少的区别。它有这样的一些特点:第一:游戏是幼儿主动自愿的活动,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不是在外强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是幼儿出于自己的兴趣与愿望自发自愿主动进行的活动。幼儿游戏的类型很多,区角游戏、角色游戏和晨间自选活动,其中银行、幼儿园、娃娃家、医院、理发店、食品城等是角色游戏、区角游戏、晨间自选活动。
本学期,我们根据园务计划精神和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积极地为幼儿创设、完善了游戏环境,通过发动家长、幼儿等多方面地收集游戏玩具和材料,认真地按计划对幼儿的游戏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通过努力,孩子们在游戏中交往能力、合作技能、表现欲望、创造性等得到了一定发展。以下就本学期的游戏情况作个总结。
一、角色游戏
在角色游戏中,角色是游戏的中心。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扮演某一种假想的角色,以假想的方式把头脑中已有的表想重新组合,从而反映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并参与成人的社会生活。幼儿在游戏中,经常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为之争吵不休,对于我们中班的孩子,不仅要进行品德教育,让他们懂得互相谦让,同时也着重对幼儿协作意识进行培养。
第一, 利用游戏规则诱发幼儿的协作行为。规则提出:不仅是为幼儿的活动提出要求,也是对幼儿行为及其游戏开展一种暗示。如,在娃娃家,我们是这样引导幼儿确立规则:“小朋友在游戏开始前,要先商量,确定各扮演什么角色,然后再游戏。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孩子是一家人,每人都要关心家里的事情和家里的人,不能想做什么就怎么做”。要求幼儿能提出自己想要担任的角色,并相互协商。用“一家人”将他们间关系明确,暗示他们在行为上要有协作。
第二, 教师主动加入幼儿游戏。老师加入幼儿的活动中,可以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也能为幼儿做出良好的榜样。如:一次,我在娃娃家当“妈妈”,磊磊当“爸爸”。早晨起来,我对磊磊说:“我给孩子穿衣服,你去买早点吧。”他回来时对我说:“我买了蛋糕。”吃过早点,我看了一眼手表说:“哎呀,我要迟到了,来不及送宝宝了,”说:“你快点走吧,我去送他”。开始时,磊磊是被动的与我交往,后来就变被动为主动,协调我们之间的行为。
此外,由于幼儿年龄小,他们参与角色的主要动力是兴趣和好动性。因此本学期在组织角色游戏时,在设置情景,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和鼓励幼儿去大胆尝试获取经验,从亲身体验中逐步认识自己。这样才能逐步变自发的好动为主动的活动,有利于幼儿自身潜力的发展。例如,在“食品城”这一角色游戏中,我们的小朋友能选择、利用各种材料制作他们心目中的特色蛋糕。他们在游戏中可以自由自在地随意选用材料制成心中所想的东西,大家都玩得十分开心。由此可见,在游戏中,幼儿通过自身的体验从中获取了经验,选择了自己感到好的方法,这样使他们在更好更快地掌握技能的同时,更增强了他们对角色游戏的兴趣和信心。
二、区角游戏
区角游戏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幼儿处于被动、静止状态的局面,不是教师把知识告诉幼儿,让幼儿被动、静止地接受,而是教师通过设计、提供可供幼儿操作的环境特别是各种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得到发展。结合《丛书》中提出的“区域活动建议”,本学期我们班的教育区角游戏开展情况:
首先,教育区角游戏的设置是灵活的,我们依据主题活动的内容在多方面考虑下进行了设置:如《春天的童话》的主题活动中,就设置了美工区、科学区、语言区、益智区、建构区等。而在《我找到了夏天》主题活动中,就设置了生活区、美工区、语言区、建构区、益智区、科学区等。
其次,各个区角的创设也根据主题的具体情况而定。语言区通常投放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图书、卡片、指偶等资料,张贴一些有趣的图画和一些幼儿仿编的儿歌,同时也放置一些空白纸,蜡笔等习作物品;美工区投放的东西除一些常规的幼儿幼儿练习用品外,如剪刀、橡皮泥、彩纸、油画棒等,还投放一些简单手工作品的示范图,同时鼓励幼儿粘贴自己觉得满意的绘画及其他的作品;在科学区通常提供一些幼儿操作材料,操作材料与主题相关;通常建构区是根据主题而定。
三、晨间自选活动
除了角色游戏和教育区角游戏,晨间自选活动也是幼儿在园游戏的一部分。它是幼儿园一日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始,因而要精心组织每日的晨间活动,做到有目的、有计划,让每个孩子都能积极愉快地参加,每天都有新收获。为了让幼儿轻松愉快的进行晨间活动,我们采取了让幼儿自由组合、自由选择。如:有的幼儿愿意画画,就让他自由的想象涂画;有的幼儿喜欢玩橡皮泥就让他自由的去捏、去塑造形象;喜欢玩积木的幼儿可任意搭建高楼。因此,我们会提前做好准备,对幼儿的兴趣爱好做到心中有数,在幼儿来园之前准备好各种活动材料,使幼儿一到幼儿园就能投入到活动之中去。在活动过程中,我们注意观察每个幼儿表现出的兴趣,个性语言发展水平,和同伴的交往能力,便于因人施教,帮助幼儿解决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使活动顺利进行。
不论是角色游戏、教育区角游戏,还是晨间自选活动,我们都会在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评价。评价的方式有很多,有时是全班进行,有时是分组讨论,也可以让幼儿自己评价,由老师指点迷津等。幼儿的自主评价主要是鼓励幼儿把自己在游戏中的所见所闻、感受体验表达出来,与同伴交流分享,如:以教师的鼓励性言语来鼓励幼儿的“你搭建的楼房可真高,可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搭建经验吗?你游戏玩的很开心,把你游戏中最快乐、最有趣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好吗?”由幼儿主动评价的“我发现了什么问题?为了以后玩得更好,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我觉得谁玩得好,谁玩得不好。”又如:以教师的全面评价为主的“今天哪一组小朋友收拾玩具最快?”“发现有的小朋友在更换游戏的时候,没有将原来的游戏的玩具收拾好再到另一个游戏去,下次活动中不能再出现这种情况了。”“你学习了什么新本领?”“为了使下次游戏玩得更开心,还需要做什么?”等等。
当然,在本学期的游戏活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注意和改善。如在分配游戏角色、游戏任务时,我们会指定几个能力强的幼儿为负责人,负责人再去邀请其他人。我们发现,负责人在班上走动召唤伙伴时,大多数的幼儿两眼紧张地注视着他们,小手举得高高,嘴里不停地说着:“我,我!”可是,每次被召唤走的总是那么一些人,剩下的往往是常规习惯较差,或者是能力较弱的。剩下的孩子常常由教师另行安排:去看图书吧,去玩插塑吧。沮丧、难过、不满,种种表情立即会出现在这些孩子们的脸上,而那些被召唤的孩子对教师或小负责人指定的角色也不一定满意。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是游戏激起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增长了幼儿的生活知识。在以后的游戏活动中,我们会加强对幼儿游戏的观察和指导,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地成长和学习。
-
幼儿自主性游戏计划
一、指导思想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是学前期重要的教育手段。著名德国学者席勒认为:“游戏更多是享受,愉快是从游戏中得来的。”美国心理学家加维认为:“游戏应当是由内驱力所策动的一种快乐活动。”他们都认为游戏是一种本能表现,是自发的,愉快的,自由的,是一种非常有意识的活动。
通过游戏,可以使幼儿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游戏可以使小朋友轻松、愉快、有效的掌握各种知识,新《纲要》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的强调。因此,本学期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到知识。
二、班级情况分析
全班共有34名幼儿,其中有15名女生,有19名男生。大多数幼儿是家中的独生子女,爸爸妈妈都非常爱护,养成了他们任性,不听话的坏习惯。经过四周的观察,大部分幼儿玩游戏的兴趣很高,对游戏有着强烈的向往,感到什么都新鲜,但是玩起来没有规则。有个别幼儿对游戏没有兴趣,经常坐着不动老师提醒才动。几个好动的幼儿到处乱跑,把好玩的东西占为己有,甚至为了好玩的东西和其他小朋友而吵起来,在游戏中时常发出尖叫声。总之,来自不同的家庭的孩子有着不同的特点,为了确保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性得以发挥和在游戏中有更好的效果,老师的适时指导是相当重要的。
三、游戏目标
1.根据主题活动创设游戏环境,在不断变化的主题中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鼓励幼儿乐意参加各种游戏,体验游戏活动带来的乐趣。
2.培养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团结合作,遵守纪律,宽容谦让的好品质。在游戏活动中穿插传统美德教育,学会简单的礼貌用语,知道同伴之间要友好相处,初步懂得谦让。
3.遵守游戏的活动规则,收放,整理玩具时,要做到迅速、安静。能听老师对游戏的评讲。
4.鼓励幼儿积极动脑,通过游戏促使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手部肌肉,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交往能力。
5.开展角色游戏,引导幼儿理解角色游戏所具有的职能,能根据角色开展相应的游戏。
6.引导幼儿运用身体各种感官感知周围事物,获取粗浅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在游戏活动中,使幼儿善于观察事物,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7.在游戏活动中做到能安静地倾听同伴说话。能听懂并愿意说普通话,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
四、具体措施
1.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根据主题,为幼儿创造一个愉快的主题游戏环境,设置有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各个活动区如建构区、科学区、语言区等等。
2.明确各区域目标,让幼儿明白各区域是干什么的,怎么玩的,教师与幼儿同时游戏,并同时指导说话、玩法。
3.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会观察事物,学习一句或两句简单的话,培养幼儿说话能力和观察能力。
4.结合社会活动,让幼儿学习模仿成人的劳动,以便在区域中进行各种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让幼儿知道家人的劳动是辛苦的,要听家人的话,不让家人操心。
5.重视游戏评讲,让幼儿感受到好的一面,并获得成功的喜悦。
6.重视知识的积累,在游戏中让幼儿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7.多关注班中怕事胆小、顽皮吵闹的幼儿的成长,让他们多参加各种游戏活动,同时培养他们开朗活泼的性格和听话的习惯。
8.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活动的同时,适当指导幼儿轮换进入各区域活动,让幼儿体验各区域活动时的快乐感觉。
9.抓好安全和卫生教育,让幼儿在玩中不要把玩具放在嘴里咬,而且玩好后要及时洗手。
10.在游戏活动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重点指导幼儿要养成讲礼貌,幼儿间要团结友爱的好习惯。
五、具体安排
9月份
1.激发幼儿的兴趣,根据主题活动“幼儿园真好”设置相应区域。在建构区中用积木搭搭“美丽的幼儿园”等建筑物。
2.发动家长共同收集游戏材料,教师利用收集好的材料,并安排到各区域中。
3.让幼儿初步掌握游戏的玩法和规则。
10月份
1.根据幼儿的兴趣,继续收集游戏材料,丰富各区域的活动内容。
2.针对主题活动“身体的宝贝”的内容和班级工作要求,设立区域,提供材料。
3.加强礼貌教育,引导幼儿在游戏中运用礼貌用语,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活动结束后按分类摆放相关游戏材料。
4.收集一些图片、图书,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5.定期清洗,消毒各类玩具,确保幼儿在游戏中是安全、卫生的。
11月份
1.根据主题“好吃的水果”丰富游戏区域,为各个区域提供材料。美劳区鼓励 幼儿运用多种材料来表现颜色的特点,运用橡皮泥制作水果
2.组织幼儿观摩平行班的游戏情况,让幼儿进一步学会玩游戏。
3.加强游戏常规管理,培养幼儿良好的游戏习惯,根据幼儿的兴趣增添游戏材料。
4.发动幼儿自带图书、玩具,开展分享游戏,让幼儿学会分享并从中感到快乐。
12月份
1.根据主题“可爱的小动物”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简单的制作,丰富游戏区内容。如语言区增设一些故事书,让幼儿讲讲简单的故事。
2.重视区域活动的讲评,让幼儿大胆地说:“今天我玩了什么,和谁一起玩的”逐步引导幼儿说:“谁玩得最好,你是怎样玩得”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进行区域的清洁工作,培养幼儿讲卫生的好习惯。
1月份
1.根据主题“新年快乐”让幼儿收集废旧的贺卡,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简单的卡片。
2.指导幼儿共同布置新年环境,认识新年,知道自己长大一岁了。
3.进行各区域的清洗卫生,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做好游戏的总结工作。
幼儿生活、游戏的十一项观察指标
对于生下来就身心正常的儿童而言,在长期而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发展难免会有一些起伏,也偶尔需要一些特别的注意。为了能评估儿童的发展是否正常或是否需要介入,成人可以用下列的指标作为观察的标准。但是,如果发现儿童在其中的任何一项上有问题,不必惊慌失措。事实上,在这些指标中有多项有问题并不意味着无药可救,而是表示在这段期间,因某些因素存在使得孩子萌发的需求无法获得满足,因而出现了问题。
成人也不应依据一两天的观察就决定儿童是否需要特别的介入。对于3岁的儿童,大概需要先观察他们在这些指标上的行为3周,提供充足的行为样本,作为以后评价的标准。4岁儿童则需要4周左右的观察期,5岁的儿童则再加上一周的观察时间……成人可以按此公式计算收集行为样本的时间。
以下分别陈诉观察的11项指标:
睡觉习惯
孩子是不是很容易入睡?起床时觉得充分休息了,准备迎接新的一天:偶尔睡不好、做噩梦或起不来没关系。深沉的睡眠及起床时对新的一天充满期盼,是孩子对生活与经验满意的征兆。如果孩子经常失眠或不想起床,可能表示孩子目前正经历一些痛苦,需要改变一下生活形式。
饮食习惯
孩子偶尔一顿饭不吃或拒食没有关系。有时候孩子太专心于活动,会忘记或忽视食物,或者有时候其实是口渴而非肚子饿,因此,当父母要求他们吃富含维生素或营养的食物时,就会加以拒绝。如果一个孩子连续几周都暴饮暴食,好像饥荒就要到来似的,或是持续抱怨食物不好吃或挑食,都可能有些问题。
食物的功能是提供身体系统所需要的能量,让个人能进行生活中重要的活动。食物不应成为成人与小孩互动的主要内容。大人应该记住,小孩子就像我们大人一样,有时一顿吃很多,另一顿却几乎不吃。如果孩子所摄取的营养还均衡的话,这些饮食上的起伏不需要注意。
大小便习惯
孩子能不能连续三四个礼拜自己控制大小便,尤其是白天?偶尔的失禁没有关系,尤其是遇到一些难以控制的情况,如喝大量的水,肠胃不舒服或太专心于某些活动而忘了上厕所等。睡眠很好的孩子通常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在晚间自我控制大小便。
情绪的变化
孩子是否有情绪的变化?在一两周内,孩子是否表现出喜悦生气、难过、悲伤、热切、兴奋、受挫折、依恋等情绪?(当然不是在一天内出现以上所有的情绪!)一个孩子如果只有一种情绪或是只有一种表情,如总是在生气、总是尖酸、总是喜悦而热切,可能就是问题的征兆。有时难过悲伤表示孩子有依附他人与在意他人的能力,而这些情绪是健康发展的象征,感觉不强或没有变化,则可能是情绪低落的早期征兆。
游戏的变化
在一段时间内,孩子的游戏是否有变化?孩子是否会在游戏内加入一些新的东西(即使他一直玩相同的玩具或材料)?如果孩子一直像仪式般或刻板地按照某种游戏的步骤、以同样的方式使用同样的东西,那么他可能正处于情感默然的状态(emotionallystuck in neutral),需要特别的协助。孩子逐渐增加同一个游戏的复杂或适度地变化游戏,这显示孩子有足够的内在安全感。这种内在的安全感让他能跟环境嘻游(play with the environment).
好奇
孩子是否偶尔会表现出好奇、冒险、捉弄人的行为?如果孩子持续出现这些行为,表示孩子在试探某种界限;如果孩子从来不探究环境、从来不去碰一碰禁忌的事情,他可能是因为害怕被处罚或因为过度发展的良知而不敢或不想去做。但是,这样一来,他就无法把握正常发展所需要的对某些事物的界限。
对权威的反应
孩子是否接受大人的权威?孩子偶尔会拒绝接受成人的意见、坚持自己的看法或想法,甚至提出抗议,但是,最后总会屈服,这表示孩子的社会发展良好。一味接受大人的命令或限制而从不反抗,则暗示着幼儿过度的焦虑、恐惧或自信心的低落。
友谊
孩子是否能主动发起友好的行为表现,并能维持及享受与同伴的友谊关系?据研究显示,幼年期是学习社会互动能力非常快速的时期,缺乏社会互动能力,对幼儿长期的发展有负面影响(Katz &Mc Clellan,1990).
孩子常常自己单独玩并不意味孩子有问题,只要他不是因为过度害怕与同伴互动或极度缺乏社会互动能力才自己玩。同样的,一个常表示自己比别人优越的孩子,可能是在寻求自我肯定,或可能觉得自己正在失去一些特权或特殊的地位,或觉得自己无法实现父母过高的期望。这些行为可能有碍孩子社会能力的发展或与他人建立关系,因此需要一些介入。交朋友、维持友谊需要很多社会与认知方面的技巧和知识,光靠与其他孩子在一起并不能保证理想的学习,有些孩子则需要别人的一旁教导(Asher,Oden, &Gottman,1977)
兴趣
孩子是否能投入自己以外的食物,并维持相当的注意力及兴趣?孩子对活动与游戏的兴趣,还有投入的时间是否逐渐加长?这项指标的重点在于检测孩子是否具有活动的主动性,(如看电视),并能适当持续投入时间与努力。如果孩子持续数小时看电视且逐渐增加看电视的时数,就表示成人需要介入。此外,如果孩子无法专注于一项活动,很少完成一项活动或很少有始有终地完成一个方案,那么他可能就需要成人的帮助。
自发的情感
孩子是否对照顾他的人表现出自然的情感?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一定是睡觉前的吻别,而是一种不能自己的爱的宣示。每一个家庭与文化有其个别表达情感的方法,在评估这项指标时,必须考虑在内。不管是在哪一个家庭或哪一种文化里,发展正常的孩子都会以适当的方式让对自己有特殊意义的人知道自己爱他们、非常喜欢与他们在一起或接近他们。以及觉得生命与世界是愉快而满意的。但是,过度的情感表达,可能暗示孩子对自己与成人间的情感依恋关系有着不确定感。这时需要评估孩子的人际环境,以决定是否需要介入。
享受生命中美好的事物
孩子是否能享受生命中美好的事物?对幼儿而言,跟别人玩、郊游、去公园玩、参加派对和家庭聚会或节日活动、探究新环境、新材料、新玩具等都是美好的事情。如果孩子有一些小毛病(如害羞、害怕昆虫、挑食),但是,这些毛病并为妨碍他参加或享受这些美好的事情,那么我们就可以放心,只要一点点协助,这些毛病都会消失。这样应该可以减少成人过度解释或发展失调的几率。但是,如果孩子的问题妨碍他享受或参加美好的事情,成人便应介入。
幼儿园教师有效观察对幼儿游戏发展影响的实践研究
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 朱桂芳执笔
一:研究的背景:
(一) 我市幼儿园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
1、我市开展课程改革的大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前后共历经了三个阶段的发展:从“如何转变重知识、技能传授和解决知识割裂”为核心的第一阶段课程改革,到“如何克服小学化倾向,克服以成人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体现一日活动都是课程”的第二阶段,到如今的以出台《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为标志第三阶段改革,提出了“以儿童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改革的发展轨迹,我们不难发现,现代的课程改革正着力体现“人”的发展,即课程凸现“以幼儿的发展为本”的理念。而新课程“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结合的课程生成方式,与其说是充分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教师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不如说,课程的产生、构建、实施是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即要将我们这些习惯于关注成人设计的主观想法、关注教材的开发,忽视教育主体——幼儿需要的设计课程的角度,要马上转向课程设计要更多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发展为本,课程的内容更多的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发展要求,既要强调教师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