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班级德育活动一二一
日坛中学东润分校 王永来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一直在摸索班级德育活动的有效途径,努力想从自身做起,改变德育工作高、大、空的现状,但收效甚微,自从学校开展“活动促行动”的班级建设课题研究后,我发现创造性的开展班队会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经过两年的实验,我总结出几点成功的做法,就是一二一。即实现一个理念,抓住两个突出,追求一个目标。
一.走进社会,融入生活,实现活动导行的育人理念。
活动类课程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追求实践价值。它与学科课程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强调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而学科课程则强调人类知识,文化的间接传承,所以活动课应有别于学科课程的知识传授型教学,突出“活”与“动”,体现活动课的特点。“让课堂活起来,让我们动起来”这是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主持人提问一位小学生“你喜欢老师怎样上课”时,孩子所做的回答。孩子用“活”与“动”两个字概括出了他心目中的课堂形象。我认为用这两句话来衡量班队活动课是否纯正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而德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确定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应用于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因此我认为走进生活,融入社会,用活动来导行是一种比在课堂上说教,纸上谈兵有效的多的教育手段。
如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变革,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家里的“独苗”,过着“小皇帝”“小公主”式的生活。就拿我班学生来说,孩子很少能体会到父母的辛劳,理所当然的享受着父母的百般呵护,却很少想到用什么去回报父母。这不仅仅是说教所能解决的问题,必须要让爱在孩子们心中升腾,不止是索取的爱,还有付出的爱。于是我搞了一系列活动。
(一) 忆往事,悟恩情的德育活动课
活动课前我先布置学生回忆父母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并把一部分家长也请到了课堂上。那天,我用饱含母爱深情用生命换回女儿生命的活生生的例子来引入,创设了爱的情境。接着学生们讲述了一件件刻在他们心头上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如:徐丹同学回忆了腿受伤后父母焦急万分的心情及每天为她所做的一切;梅茜同学父亲刚刚去世,她回忆了母亲每天靠做小工挣钱 供姐弟俩读书,她告诉妈妈“您不要怕,我要做您的贴身小棉袄”;杜木莹同学是一个出生后就被人遗弃的没有耳道的孩子,是现在的妈妈花巨资为她做手术,安装助听器,使她也能听到世界上各种美妙的声音……在这一个个发言中,学生哽咽了,家长泪流不止。然后父母与孩子进行了交流,这种交流用一位母亲的话说:“以前我们可从没这样坦诚交流过,我认为女儿很不理解我,她也认为我太唠叨,现在我们沟通了,有了更多的理解。”
(二)“我做小管家”的体验活动
学生通过做小家务,帮妈妈理财的体验性活动,真切的感受到了父母的辛劳。况且父母不只做管家还要做工作,孩子用亲身实践,更多的理解了父母,达到了更好的沟通。
活动前后我进行了如下调查
自己事自己做
主动做家务
学习态度端正
常和父母沟通
活动前
31%
30%
68%
23%
活动后
78%
82%
88%
60%
另外,我还带学生走进附近的工厂,社区,广场,居民家中,进行采访,摄像,拍照,与他们亲历身边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召开了《前进中的家乡》德育活动课,进行了一次感想,感触最多的爱家乡的教育;根据学生的环保意识不够的现象,我召开了《保护地球妈妈》的德育课,并设定了固定的环保小队,在学校常常能见到他们主动拣拾废纸的身影,听到他们在家里宣传节水的声音,受到家长,社会的一致好评。
因此,走进社会,融入生活等一系列体验性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实现这一活动导行的育人理念将大大增强德育效果。
二抓住两个突出
1.教育目标突出
任何形式的教育教学最忌讳的就是茫无目的, 为实现教育目的,每课或一次活动围绕着一、两个话题进行,避免问题多而杂。一旦问题多而杂便不能很好地突出教育目的。这样既浪费时间,又不能重点突出,从而削弱了对学生的教育功能。所以在教育活动中能采用一个话题实现教育目的,就绝不采用两个话题。
2、在教育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人的主体性是在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为性、自主性、能动性。教育活动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育的主体是教师。主体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变他律为自律,变他控为自控,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遵循主体参与原则,发挥主导作用,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构建主体教育模式,全方位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地位。
每一次设计首先考虑教育目的怎样通过学生的活动来实现,为此老师努力帮助学生组织活动,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特有的情境中活动并受到教育,在学习讨论中教师适当点拨指导,教师只画龙点睛地讲解或总结,让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其次是相信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我深入到学生中去,常以同位方式存在,活跃在学生的交流、讨论、实践中,注重引导、教育、鼓励他们并相信每一个学生能做到。
在班级管理中,除抓好常规工作外,定期组织教育活动。在每一次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感受到活动的快乐,提高个人修养。每个月,班内要组织一次“找优点”的活动。活动要求每位同学准备四张写有自己名字的32开纸,班主任将学生准备好的纸随机发给大家,要求学生以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发现同学的优点或是最近所取得的进步,写下来,最后由班主任在班上宣读学生们的优点。每当我站在讲台上读到学生们的优点时,我都注意到了洋溢在他们身上的自信。“寻优”活动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扬长避短,教师真正实现了“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把外在激励化为学生的动力,诱发已存在于他们身上的潜能。”
总之,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主体参与,逐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主体性教育状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生活的主体作用,构建起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终身教育。教书育人,任重道远,在教育工作中,我们用热情、智慧和创造,发挥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科学指导作用,教育他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三、追求一个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
在教育活动中以明理透彻、激情导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使学生从思想上受到教育。就会在学生的品德行为实践中表现出教育效果来。主要依据对学生的校内外活动中的品德行为进行细微观察、调查分析、反馈指导来实现。
首先、老师留心观察学生校内校外的品德行为实践,利用每天早晨的晨会反馈信息,并对部分学生的品德行为进行再指导。
其次、把学生划分为固定小组,要求同学之间互相观察、互相指导、定期就某一方面的品德行为情况进行汇报,根据反馈的信息再评价或指导学生品德行为。
再次、老师除了对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分析方法外,还对学生的实际行为情况在同学间、家长中进行书面问卷调查,分析调查整体情况,检验实验效果。
开展德育活动,由于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重视养成教育,围绕了活动导行的育人理念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测试统计表
项目
人 数
测查结果
差异情况
实验前
实验后
优
良
合格
优
良
合格
学习习惯
66
20
23
23
41
20
5
效果显著
生活习惯
66
28
21
17
43
19
4
效果显著
道德习惯
66
30
24
12
39
27
0
效果显著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逐渐养成。
总之,经实验证明,通过班级管理一、二、一的实施,是符合教育规律,具有科学性的德育方法,确实可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