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设计概论(0688)考试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设计学概论是全日制高等院校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艺术设计学科中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产品设计以及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开设的设计理论必修课程。它以美学理论为指导,以具体的设计实践为基础,以科学为依据,研究有关设计的基础知识、基本性质,分析设计的发生与发展、设计的类型、设计师职责、设计批评的规律以及设计与相关学科的相互关系等,使学生在学习中把握设计活动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和特点,遵循科学规律、审美规律进行设计创造。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了解设计学的研究范围、设计的基本特征、中外设计发生发展的过程和基本规律以及现代设计的现状。
2.掌握设计的基本类型、设计师的要求与职责、设计批评的标准及方式等基本内容。
3.能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分析设计现象、设计师、设计作品,并指导自己的设计实践。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设计学概论研究设计的功能性、审美性及其相互关系,既有自然科学的客观性特征,又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审美特征,因此,学习本课程应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如材料学、工程学、电子学、经济学、色彩学、构成学、美学、心理学、传播学、伦理学等学科知识,并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包括第二章中设计的艺术特征、科技特征和经济性;第三章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家具设计的源流等,第四章中的西方19世纪设计、现代设计运动及西方当代设计发展现状;第五章中的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第六章中设计师的技能要求和社会职责。第七章中设计批评的标准及方式等。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导论:设计学的研究范围及其现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设计学的研究范围、设计学研究的现状,理解设计史、设计理论、设计批评的基本含义;对符号学理论、结构主义理论、混沌理论、绿色设计理论等有一定的了解;对设计以及设计学有初步的认识,为专业的进一步学习作准备。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设计学的研究范围
1、设计史:研究设计的发生及发展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英国设计史协会成立,标志设计史成为一门新的独立学科。
2、设计理论:对设计活动进行理论归纳和研究。18世纪50年代荷加斯的《美的分析》是西方最早的设计理论专著。
3、设计批评:以独立的表达媒介来描述、阐释和评价具体的设计作品和现象,并作出价值判断。20世纪初的形式主义批评开现代设计批评的先河。
第二节 设计学研究的现状
1、对当代西方设计思潮的一般看法:
(1)符号学理论
(2)结构主义理论
(3)解构方法
(4)混沌理论
(5)绿色设计
(6)信息技术
2、对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的初步研究
(1)设计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渊源
(3)中国的设计在西方的反应
(三)考核知识点
1、设计学的研究范围。
2、设计史、设计理论、设计批评的基本含义。
3、符号学理论、结构主义理论、解构方法、混沌理论、绿色设计、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
4、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渊源。
(四)考核要求
1、识记:设计学的研究范围。
2、领会:设计史、设计理论、设计批评的基本含义。
3、简单应用:初步运用符号学理论、结构主义理论、解构方法、混沌理论、绿色设计等来认识现代设计活动。
第二章 设计的多重特征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设计的艺术特征、科技特征和经济性质,理解设计与艺术的渊源、设计的主要艺术手法、不同设计的艺术特征;理解科学理论、科技进步对设计的影响;深刻理解设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设计的艺术特征
1、设计与艺术的渊源
2、设计的艺术含量
3、设计的艺术手法
(1)借用
(2)解构
(3)装饰
(4)参照
(5)创造
4、不同设计的艺术特征
(1)工业设计的艺术特征
(2)广告设计的艺术特征
(3)室内设计的艺术特征
5、艺术推动设计
第二节 设计的科技特征
1、设计与科技进步
2、设计与科学理论
(1)控制论
(2)信息论
(3)系统论
3、设计是科学技术商品化的载体
第三节 设计的经济性质
1、设计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
2、设计作为价值方法
3、设计作为经济体的管理手段
4、设计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1)设计与生产
(2)设计与消费
(三)考核知识点
1、设计的艺术特征
2、设计的科技特征
3、设计的经济性质
(四)考核要求
1、识记:设计的特征
2、领会:设计的艺术特征、科技特征、经济性质的基本含义
3、简单运用:分别从三个方面分析设计或设计作品
4、综合运用:结合具体的设计现象或设计作品具体分析其特征
第三章 设计源流之一(中国部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初步了解中国设计的源流,了解各门类设计作品及其特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原始社会时期的设计
第二节 奴隶社会时期的设计
第三节 封建社会时期的设计
1、建筑设计
2、园林设计
3、家具设计
4、陶瓷设计
5、纺织品与服饰设计
6、工具设计
(1)农业工具
(2)纺织工具
(3)交通工具
7、兵器设计
(三)考核知识点
1、中国古代建筑设计
2、中国古代园林设计
3、中国古代家具设计
4、中国古代陶瓷设计
(四)考核要求
1、识记:中国古代设计的基本情况
2、领会:中国古代设计中建筑、园林、家具、陶瓷等设计的基本特征
3、简单应用:分析现代设计中传统设计元素的影响
第四章 设计源流之二(西方部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西方古代设计的基本情况及工业革命对设计的影响
2、理解19世纪设计发展的背景
3、深刻理解西方现代设计和当代设计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西方古代设计
1、原始时期和古典艺术时期的设计
2、中世纪时期的设计
3、文艺复兴时期的设计
第二节 设计与工业革命
1、作为历史转折时期的18世纪
2、早期的设计师和工业家
第三节 西方19世纪设计
1、19世纪设计发展的背景
2、19世纪的设计教育和设计改革
第四节 现代设计运动
1、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2、大战后的设计
第五节 西方当代设计发展现状及展望
1、60年代设计文化的复杂性
2、设计和后现代主义
3、新时代设计的方向
(三)考核知识点
1、西方古代设计
2、工业革命和19世纪设计
3、现、当代设计状况
(四)考核要求
1、识记:西方设计发展的基本过程
2、理解:18、19世纪西方设计发展的背景
3、深刻理解:现代主义设计、后现代主义设计的设计思想、设计特征
第五章 设计的类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设计类型的划分
2、理解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的含义、构成要素
3、深刻理解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的领域及其特征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视觉传达设计
1、什么是视觉传达设计
2、视觉传达设计的构成要素
(1)文字
(2)标志
(3)插图
3、视觉传达设计的领域
(1)字体设计
(2)标志设计
(3)插图设计
(4)编排设计
(5)广告设计
(6)包装设计
(7)展示设计
第二节 产品设计
1、什么是产品设计
2、产品设计的基本要素
(1)功能
(2)造型
(3)物质技术条件
3、产品设计的基本要求
(1)功能性要求
(2)审美性要求
(3)经济性要求
(4)创造性要求
(5)适应性要求
4、产品设计的分类
(1)手工艺设计
(2)工业设计
第三节 环境设计
1、什么是环境设计
2、环境设计的类型
(1)城市规划设计
(2)建筑设计
(3)室内设计
(4)室外设计
(5)公共艺术设计
(三)考核知识点
1、视觉传达设计的含义、构成要素、设计领域
2、产品设计的含义、基本要素、基本要求
3、环境设计的含义、类型及要求
(四)考核要求
1、识记: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的含义
2、领会: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的构成要素及要求
3、简单应用:运用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的基本知识分析设计作品
4、综合应用:综合运用本章所学内容进行设计创作
第六章 设计师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设计师的历史演变过程,理解设计师的类型和知识技能要求,深刻理解设计师的社会职责。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设计师的历史演变
1、制造工具的人
2、工匠(百工)
3、工匠(含艺术家)、专业设计师
4、工匠、艺术家(兼)、专业设计师
5、现代专业设计师
第二节 设计师的知识技能要求
1、设计师的艺术与设计知识技能
2、设计师的自然与社会学科知识技能
第三节 设计师的类型
1、横向的分类
(1)视觉传达设计师
(2)产品设计师
(3)环境设计师
2、纵向的分类
(1)总设计师
(2)主管设计师
(3)设计师
(4)助理设计师
第四节 设计师的社会职责
1、设计师的知识技能要求
2、设计师的类型
3、设计师的社会职责
(三)考核要求
1、识记:设计师的历史演变
2、领会:设计师的知识技能要求
3、简单应用:联系设计实践分析设计师的社会职责
第七章 设计批评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设计批评的含义
2、理解设计批评标准的参照标准和时历性
3、理解设计批评的方式及批评理论自身的发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设计的批评对象及其批评者
1、两者的范围与特征
2、批评者的多重身分
第二节 设计批评的标准
1、设计评价体系的参照标准
2、设计批评标准的历时性
第三节 设计批评的方式
1、国际博览会
2、集团批评
第四节 设计批评的理论
1、设计批评理论的出现与发展嬗变
2、设计批评理论的多元化
(三)考核知识点
1、设计批评的含义
2、设计批评标准的参照标准和历时性
3、设计批评的方式及设计批评理论的多元化
(四)考核要求
1、识记:设计批评的含义
2、领会:设计批评标准的参照标准和历时性
3、简单应用:针对具体的设计理论和设计作品撰写设计评论
三、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兹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并进而提出具体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设计概论》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设计概论》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本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设计概论》自学考试大纲是对课程《设计概论》进行学习和考核的依据,教材是学习掌握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所体现的课程内容是一致的,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
三、关于自学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孙美兰《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蒲新成《绘画与透视》湖北美术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专业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课程基本要求中明确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基本内容掌握的程度。基本要求中的知识点构成了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因此,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程度、课程考核知识点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
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要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指定教材,明确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和学习要求,严格掌握教学的课时与进度,对自学应考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讲授和辅导。
2.要正确处理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自学应考者将所学知识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和提高自学应考者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正确处理课程内容的重点和一般之间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与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而且重点与一般相互联系,不能截然分开。社会助学者应该指导自学应考者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在全面掌握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的基础上去把握重点。总之,要把重点学习同兼顾一般结合起来,切勿孤立地抓重点,把自学应考者引向猜题押题的歧途。
六、对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的说明
1.本课程要求考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都作为考核内容。课程中各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自学考试中成为考核知识点。因此,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是以分解为考核知识点的方式给出的。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的特点不同,自学考试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四个认知(或叫能力)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
2.四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依次是: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要求考生知道本课程中的有关名词、概念、原理、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识别。
领会: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上,能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简单应用:要求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中的少量知识点,分析和解决一般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综合应用:要求考生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运用学过的本课程中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稍复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3.在考试之日起6个月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务院颁布或修订的、与本课程相关的法律、法规都将列入本课程的考试范围。凡大纲、教材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不符的,应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准。命题时会对这些内容予以体现,其内容所占比例约为10%~20%,自学应考者、社会助学者在学习过程中均应对此予以关注。
七、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考核要求中,各知识点都是考试的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2、命题不应有超出大纲中考核知识点范围的试题,考核目标不得高于大纲中所规定的相应最高能力层次要求。
3、“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认知层次的试题在试卷中所占分数比例依次约为:20%、30%、30%、20%。
4、试题的难度可分为:容易,中等偏易,中等偏难,难;它们在试卷中所占分数比例依次大致为:20%、30%、30%、20%。
5、试题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6、考试要求为笔试、闭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60分为及格线。考试时只能带钢笔或圆珠笔、2B铅笔或橡皮。
附录
(一)题型举例
1、单项选择题
例:我国最早关于设计与制作的专著是战国时期的 。
A、《考工记》 B、《天工开物》 C、《园冶》 D、《武备志》
2、多项选择题
例:按设计目的的不同,可以将设计大致划分为环境设计和 。
A、室内设计 B、室外设计 C、产品设计 D、家具设计 E、视觉传达设计
3、填空题
例:最具典型意义且代表中世纪设计的是 式建筑。
4、名词解释题
例:产品设计
5、简答题
例:略述视觉传达的构成要素。
6、论述题
例:试述科技进步对设计的影响。
–1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