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兴宾区实验小学导学案
二 年级 学科: 数学 课题 《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 》 课型 准备课+展示课 集备时间: 2013 年 9 月 日 星期
主备人: 韦向鸿 学科组员:李美娥、韦向鸿、兰克连、樊显花、谭秀玲、李湘、黄小丹、覃素芬 学科组长: 黄庆杰 三备人: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 二 单元 P23、24 第 四 课时 《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 》。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用加、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
2、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运用题的数量关系。
难点: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运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
教学操作流程
教师教学储备
(相关课外知识、课内知识、探讨的重点问题)
学生学习事项
学生要做什么(问题、任务、活动、作业)学生用哪种学习组织形式来做(个人、双人、小组、全班)。学生用何种方式表达呈现学习过程与结果。
教师教导事项
教师做什么以支持学生学习(布置与指导∕讲授、提问、举例、演示、板书……);
怎样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并反馈。
预设点拨问题
课前
预习
一、课外知识
1、 解决问题是数学的核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2、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涉及一般数学问题到典型的数学问题归纳,逐类呈现新问题,要求学生掌握解答方法,这就需要学生不断地归纳、综合,找出解决问题的技巧,让学生从找出规律,把握特点。
二、 课内知识。
1、 用加、减法计算解决“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2、 引导学生采用画图的策略分析数量的关系,并依据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最后从不同的角度对解答的过程与结果进行检验。
三、探讨的重点问题:
如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一、
导入
新课
4
分
观察主题图
独立思考,个别汇报
二年级同学进行了一次卫生大评比,我们来看看他们的评比结果好吗?出示主题图。
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预设1: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
预设2: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
预设3:三班比一班少4面。
……
二、
学习
目标
1
分
全班齐读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
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运用题的数量关系
三、
小组
学习
+
展示
18
分
1、小组合作、交流,代表汇报。
2、独立思考,个人汇报,全班交流。
1、教学例4。
根据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 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二班得了多少面?
追问:应怎样列式计算呢?
预设:先摆12根小棒,再摆3根,一共就是二班的了,所以列加法12+3=15。
点拨:除了用摆小棒的方法来解决外,还有什么解决的方法?
预设:可以画出示意图。先画一班的12 面红旗,二班的红旗是在一班12 面的基础上多画3 面。所以二班的小红旗就是 12 + 3 =15 (面)。
板书:
一班
二班
追问:你的解决方法真好。我们解答正确吗?
预设:解答正确,因为 15 减 12 等于3 ,二班确实比一班多得了3面。
小结:我们下次解决问题后,可以自己进行检验。
2、教学例5。
提问:你还能提出哪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三班的红旗比一班少4面。三班得了多少面?
点拨:你能照着前面的方法,试着用画图的方法把一班和三班的红旗画在本子上并列式解答吗?
预设:12 -4 = 8(面)。
追问:以上这两道题,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
预设:前一题用加法求,后一题用减法求。
小结:求一个数多几的问题,题中有两个已知条件,一个小数,一个比小数多的一部分,求大数,用加法计算。求 比一个数少几的问题,题中有两个已知条件,一个大数,一个比大数少的一部分,求小数,用减法计算。
四、
小结
3
分
独立思考,个人汇报。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
当堂
检测
4分
独立思考,个人汇报,全班交流。
1、 完成课本第24页“做一做”。
六、
拓展
提升
5
分
独立思考,个人汇报,全班交流。
1、完成课本“练习四”的第1、2题。
反思
亮点: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冷静思考,探索并理解“求 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在生生、师生对话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不足:学困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不高。
措施:兴趣对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来说都很重要,既然数学源于生活,那么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要想办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气息,以自觉产生学习和探求数学的动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