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朗读激活课堂,让学生走进文本 马说说课稿 石家庄市藁城区廉州镇第一中学 房瑞新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马说(板书:课题、作者)。叶圣陶语“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积累。用朗读激活课堂,让学走进文本。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一、说教材 马说是河大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
2、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文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已成为人们习用的名言警句. “伯乐”已成为发现人才的人的代名词,“千里马”已成为人才的代名词,教材入选此篇,在今天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能力的同时,引发学生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如何做一匹当代的千里马?二、说学情 初三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语感,也掌握了一些文言词语分类归纳的能力,但越来越不愿意开口读书,因此,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以诵读贯穿课堂始终,在诵读中促使学生疏通文意,避免文言文学习的枯燥性,从而增加文言文学习的趣味性。本文文字浅显,可读性强,理解大意应该不难。以他们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
3、还难以完全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所以教师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使学生加深理解认识。三、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及“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并结合课文自身的特点,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当堂背诵课文,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品的寓意。 (3)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2.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诵读能力,通过诵读感知文章的情感。3.教学难点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4、4.安排课时:一课时四、说教法、学法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1.诵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诵读贯穿课堂始终,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出气势,读出情感,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我们的目的。“众人拾柴火焰高”,我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相互合作。让学生明白合作探究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五、 说教学流程(一)温故知新,导
5、入新课 1.背诵爱莲说,复习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从而导入新课马说。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背诵爱莲说,一方面巩固、加深记忆背诵成果;另一方面又能让学生对马说的全文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去除陌生状态,是对文本探究前的热身。(二)诵读 1.感文意 (1)读准字音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四人为一小组) 试读:(正音上口)至少读两遍,画出需注意的字音。 小组内听读:纠正读音。 各组推荐代表。 师补充(大屏幕显示) 骈(pin)死于槽枥(co l )之间 粟(s) 一石(dn) 一食(sh) 食(s)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也才美不外见(xin) 食(s)之不能尽其材 (2)领读(节奏重音) 默读(疏通文意)学生
6、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读懂文章。 (3)齐读(准确流畅) 设计意图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让他们在自主合作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2.理思路 根据问题,再读课文,学生分组讨论,全班讨论交流结果。(用原句回答)(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教师总结:提观点、析原因、明主旨。(板书) 设计意图借助问题对文章
7、结构进行梳理,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用原句回答。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3.品情感(1) 请大家勾出含有“也”字的句子,从句子中去揣摩这五个“也”字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从而体会作者蕴含的感情。 第一个“也”字:流露出作者无限惋惜的感情(对象:千里马) 第二个“也”字:批判、嘲讽的语气(对象:食马者) 第三个“也”字:惋惜、批判的语气(对象:千里马) 第四个“也”字: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对象:千里马) 第五个“也”字:对“食马者”的嘲讽之意。(对象:食马者) 设计意图 目的是使学生仔细品读“也”字的不同语气,进而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
8、感情)(2) 自由朗读(3) 分角色朗读(要大声地朗读,要把握节奏,不要往前赶。)明确:女生读第一段(读出惋惜的语气),男生读第二段(读出愤怒、批判的语气),第三段全班一起读(读出嘲讽的语气)。设计意图 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反复诵读,读出语气,烂熟于心,有助于体会作者的情感。4. 明寓意 (大屏幕展示作者及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25岁已中进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怀才不遇的经历,帮助学生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为突破难点打下基础。)1.本文用“伯乐”“千里马”分别比喻什么? 2.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千里马,散读课文,
9、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声情并茂。要求:要读得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设计意图 问题(1)(2)的设置水到渠成地引出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使学生领会文章的寓意。问题(3)的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领悟作者饱含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5.作比较(1)比较爱莲说马说在写法上的异同同。 (2)教师明确: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不合理现实进行批判,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不是“托物言志”,不是重志向、兴趣;而是重现象;)爱莲说是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10、的生活态度。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侧重于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发现问题,通过比较区分“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的差别。 (三)积累(大屏幕显示) 1.自己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对着课文用说话的方式译说一遍。 2.疑难字词及翻译,组内交流,共同解决。 3.教师补充。 4.通过知识树归纳本课文言现象(通假字、一词多义、重点实词)。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共同实现积累文言词汇的教学目标。 (四)拓展 1.讨论:有人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过分夸大了“伯乐”的作用,不符合客观规律。对此你怎么看?另外,你认为今天的“千里马”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设
11、计依据 新课标指出: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的人生态度。设计这一环节,由古及今,是学生对文章内涵理解的拓展延伸,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但对较消极的学生要适当进行鼓励。2.小结: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知遇之难,是因为它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长于新时代,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若干年以后,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设计意图
12、通过教师寄语,勉励学生树立人生观成才观。通过语言呼告让课堂教学“高潮迭起”。(五)测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1.按要求默写 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_。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 。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_。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2)策之不以其道( )(3)安求其能千里也( ) (4)一食或尽粟一石 ( )3. 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3、 B.不以千里称也 何以战 C.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无马邪? D.虽有千里之能 虽人有百手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5.文章借用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运用 的手法,食马者喻指 ,千里马喻指 ,伯乐喻指 , 抨击了 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 之情。6. “千里马的命运”在现实社会中是否存在呢?如果自认为是千里马,又没有伯乐,自己该怎么办? 请结合实际谈一谈。 六、说板书设计我的板书力求直观对称,突出重难点,高度浓缩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我的板书设计如下:马 说韩愈提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痛惜)析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明主旨:其真不知马也(嘲讽)千里马人才伯乐善于发现人才的人 托物寓意食马者埋没摧残人才的人七、说教学反思1. 以读贯穿始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从而增加文言文教学的趣味性。 2.本节课学习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尊重学生,一切依靠学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以知识树的形式梳理文言知识,条例清晰,便于掌握。4.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时间仓促。课前让学生预习,效果会更好。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是我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大家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