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授导型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9373409 上传时间:2025-03-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50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授导型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授导型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表 学科 数学 授课年级 六年级 学校 木鱼小学 教师姓名:黄 敏 章节名称 生活中的比 计划学时 1 学习内容分析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图形放大缩小”“速度与水果价格”三个情境中的内容,一个是数学情境,两个是生活情境;一个是同类量的比较,两个是不同类量的比较。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习者分析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哪些照片更像”“速度”等素材,设计了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3.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4.能利用比的知识结合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际操作等,感受“比”产生的背景,理解比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理解比的意义,会求比值。 教学措施:通过课件直观演示使学生体会比的意义以及比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建立起比的表象。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并组织学生讨论,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探究,层层深入,抓住比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措施: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设计思路 针对教材内容特点,并结合学生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以独立探究、实际操作、合作交流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依据的理论 新课程标准和授导型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习水平 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使用效果 感知生活中的比 达到情感激发的目的 通过演示课件欣赏图片,师生的谈话创设情境来引入课题。 师生谈话演示课件 很好 抽象并理解比 达到知识目标 课件出示生活实例情境图:苹果单价,跑步和骑自行车的速度,并进行讲解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演示 较好 应用比 达到知识目标 课件出示各类比赛中的比和福尔摩斯发现脚印质疑问难 学生练习 较好 教学过程(可续页)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计通过欣赏图片,师生的谈话创设情境来引入课题。一下子就把孩子们的兴趣集中,也让孩子们感受到,原来,这也是有数学知识的。 8分 播放课件,提出问题 欣赏课件出示的图片回答问题 增强数学的趣味性,从学生熟知的现实生活自然引出新知,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容易感受。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在这里我用上面的3个例子来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接着总结出比的意义。接下来就让学生自学书本第50页“认一认”中比的概念、比的读法和写法。 18分 播放课件提出问题,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讲解,然后组织学生分组探究、讨论。 观察生活情境图,思考问题并回答,然后分小组活动。 避免“纯数学”的生硬灌输,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探究,层层深入,关注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拓展运用,巩固新知 1、同学们,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中还有很多的事情是和比密切相关的,你能从我们的身边找到哪些比?     2、你觉得比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哪些知识有关?让学生进行小组的讨论交流。 11 出示巩固练习题,提问。巡视学生完成情况。并集体订正。 做练习题,回答教师提问。 及时出示练习题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巩固新知识。 (四)质疑问难,归纳总结 1、球赛的比分是不是比?各类比赛中的比和我们今天学的比一样吗?     2、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1∶7。福尔摩斯发现一个脚印长25厘米,他可以做出什么样的推断?     3、今天我们认识了谁?它表示什么意思? 3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师作总结发言。 学生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问题。 有意识去设计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学习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课 堂 教 学 流 程 图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以“情境”和“探索活动”两条线索贯穿于课堂。整个教学过程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究新知,构建模型;拓展运用,巩固新知;质疑问难,归纳总结。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计通过欣赏图片,师生的谈话创设情境来引入课题。一下子就把孩子们的兴趣集中,也让孩子们感受到,原来,这也是有数学知识的。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在这里我用上面的3个例子来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接着总结出比的意义。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于是,接下来就让学生自学书本第50页“认一认”中比的概念、比的读法和写法。    (三)拓展运用,巩固新知     1、同学们,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中还有很多的事情是和比密切相关的,你能从我们的身边找到哪些比?     2、你觉得比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哪些知识有关?让学生进行小组的讨论交流。    (四)质疑问难,归纳总结     1、球赛的比分是不是比?各类比赛中的比和我们今天学的比一样吗?     2、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1∶7。福尔摩斯发现一个脚印长25厘米,他可以做出什么样的推断?     3、今天我们认识了谁?它表示什么意思?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体现了数学性、趣味性、审美性,较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 本节课不足的地方: 1、教学内容有点多,要是把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放在下一节课效果会更好。 2、时间分配欠合理,由情境抽象概括出比的概念花时过多导致在探究比,除法、分数的关系时比较仓促。 3、学生自学认识比的各部分的名称、读写法以及求比值的方法后,教师应及时出示练习题以检验学生的自学效果,并强调求比值的方法。 专 家 点 评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