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表格式).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9369925 上传时间:2025-03-23 格式:DOC 页数:79 大小: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表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表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题 12.半截蜡烛 教学内容 教科书54页——56页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 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把握剧情,体会人物的对话。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预习要求 熟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不同。 学法指导 自读、分角色读、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组织学生讨论.。 教具准备 课前查阅、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德国人的残酷迫害的资料。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行为 学习行为 备注 一、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法上很特殊的课文──《半截蜡烛》,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读课文,自由交换意见。 3.课堂交流每个人自己的看法。 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是对话的形式。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我们今天读的是剧本,读剧本和读课文有点不一样,你能读懂这个剧本吗?轻声地读一读。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2.课堂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大意。具体的说法可以有很多种,不要过于强调概括和简练,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转述出来,并能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都应该得到鼓励。 3.说说读剧本和读课文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从剧本里读懂这个故事的?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回答,教学重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感觉和体验,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一定能明确的说出)读剧本更要联系上下文,联系具体的情景。 三、深入阅读,感受形象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保护半截蜡烛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想象体验:半截蜡烛被点燃了,正在一点一点的熔化,如果秘密被德国鬼子发现,那会怎样呢? 想象的空间很大,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德国鬼子对伯诺德一家的迫害; (2)德国鬼子对地下活动的破坏等。 对学生的想象要有引导,要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象。 3.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4.在这样的情况下,杰克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 5.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6.自由组合成小组,表演这段故事。 四、内化形象,感悟语言 1.闭上眼睛,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写一写。 2.交流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的那些词句,有感情的朗读。 1.初读课文,看看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生读课文,合作交流。 3.交流每个人自己的看法。 4.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特点,认识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1.轻声地读课文。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课堂交流。 3.说说剧本和课文有什么不同?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 2.想象体验。 3.思考:伯诺德夫人当时的神情、心情是怎么样? 4.思考:杰克当时的神情、心情又是怎么样? 5.回答,伯诺德夫人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6.自由组合成小组,试演这段故事。 1.试着用自己的话来写一写你脑中的人物形象。 2.有感情的朗读。并说一说,对你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 作 业 1.讲述《半截蜡烛》的故事。 2.小组合作进行课本剧的表演。 3.阅读其他剧本,感悟人物语言。 板 书 设 计 12.半截蜡烛 点 燃——————————熄灭 重新点燃——————————端走 夺 回————————————拿上楼 课题 13.打电话 教学内容 教科书57页——61页 教学目标 1.边听录音边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 2.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 3.了解相声是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语言表演艺术,能对相声感兴趣。 教学重点 在笑声中得到启迪;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还要说得简练得体。 教学难点 了解相声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预习要求 借助工具书熟读课文,初步了解相声的语言特色。 学法指导 观察法、读悟法。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 、以读代讲法、问导法、 创设情景法。 教具准备 1.相声《打电话》录音。 2.其他相声节目的录音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行为 学习行为 备注 一、激发兴趣,出示课题 1.文艺节目可以分成歌舞类、语言类等,其中语言类节目中有一种很受欢迎的艺术形式是相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则相声──《打电话》。 2.说说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要求或希望。 二、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 1.边浏览课文,边听相声《打电话》的录音。 2.说说各自听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来自于相声本身的特点,更多的可能是来自于这则相声的内容,教师都要充分的肯定。 3.边看课文边思考:相声有什么特点? 教学中不一定要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随机引导概括,比如:相声是两个人说的(其实还有一个人说的单口相声和多个人说的群口相声);相声的语言很幽默,引人发笑;相声不仅是说,还要唱…… 三、默读课文,体会相声中人物说话的特点 1.默读课文,相声中的那个人是怎样打电话的?找出“打电话”的句子。 2.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读,有什么感受,举例说明? (1)你贵姓呀?哦,老胡呀。呃,不是老胡? 老张呀。哎呀,我没听……呃,不是老张,是老刘呀。呃,不是老刘。 是耗子呀。…… 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 (2)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他是女的呀。 (3)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 (4)……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是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我三块四。 3.联系生活,思考如果生活中说话啰嗦,会有什么后果。 四、熟读课文,尝试表演相声 1.选择课文中的某一段,练习朗读。 2.自由组合,学说相声。 3.听听其他的相声选段。 1.生听。 2.说说学习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要求? 1.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 2.说说各自听后的感受。 3.边看课文边思考:相声有什么特点? 1.默读课文,思考:相声中的那个人是怎样打电话的? 2.读句子,谈感受。 (1)说话绕圈子。 (2)明知故说。 (3)没话找话。 (4)东拉西扯。 3.生谈生活中说话啰嗦,会有什么后果? 自由组合,学说相声。 作业 熟读《打电话》,想象当时的情景,用叙述的方式写下来,并表达自己对此种现象的看法。 板书设计 13.打电话 说话的特点 相声的启发 相声的艺术特点 课题 口语交际·习作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63页——6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会怎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别人,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2.让学生学会写发言稿,体会发言稿在生活中的作用。 3.继续引导学生练习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具体清楚,把句子写通顺。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具体情景、具体需要写发言稿。 预习要求 收集发言稿。朗读体会发言稿的特点。 学法指导 交流、合作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大胆,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 教具准备 1.收集与水资源有关的资料。 2.校内师生浪费水资源的镜头捕捉图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行为 学习行为 备注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景、激发劝说欲望 1、激发学生表演。 2.提出问题:这个模拟表演为什么颖没有说服爷爷? 3.让学生回忆被别人劝说的事情,思考自己是怎样接受别人意见的。 4.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总结:在劝说别人时,以理压人、说软话求人都不大可能奏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对方心服口服。另外,劝说还要注意对象、场合、方式方法。 二、交流、体会劝说语言特点 1.让学生小组交流。 2.把每个小组的方法进行交流,体会劝说的艺术。 三、拓展、运用。 1、刚才大家帮颖解决了难题,可是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如:爸爸烟瘾很大、妈妈多次劝爸爸戒烟。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先说说你打算针对什么事进行劝说,再商量一下怎样劝说会更有效。 2.请若干小组上讲台进行模拟表演。 3.评议。 第二课时(习作) 一、搜集、朗读发言稿 1.课前让学生收集发言稿,如:班委竞选发言稿、班队会发言稿等,课堂上让学生在全班朗诵自己所收集的发言稿。  2.朗诵学生课前搜集到的发言稿。以此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发言稿,体会到发言稿的作用。 二、明确发言稿的写作特点。 为竞选准备的发言稿,要讲清楚为什么竞选这个岗位,自己有哪些优势,如果竞选成功怎样为同学服务) 三、了解发言稿 教师明确写作特点:①观点鲜明。②条理清楚。。③语言简洁明快。话要说得准确、易懂,最好运用大众语言。   1.让学生选择写作情景。  2.习作要求:①内容具体、适合当时需要;②感情真实;③语句通顺。 三、尝试习作。评改、交流  1、讲明评价方向:不必拘泥于字数多少,以符合当时的发言要求为评价标准,以发言稿内容是否具体、语言是否通顺为评价重点。 2.巡视观察指名几个学生读习作草稿,让学生结合评改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自己修改作文草稿。 3.小组交流评改。 4.评改后小结作文情况。 1.学生表演。 爷爷和颖的对话 2、回答颖为什么没有说服爷爷。 3.回忆被别人劝说的事情,思考自己是怎样接受别人意见的。 1.假如你是颖,你会怎么劝说爷爷? 2.全班交流说说哪种说法更容易奏效 1.小组交流。 2、小组派代表模拟表演 3、让学生评一评谁的劝说效果好. 1、收集发言稿 2、听朗读,了解发言稿,体会作用 1、说说发言稿要写哪些内容? 2、明确发言稿的格式 3、归纳写作特点 1、选择写作情景 2、明确习作要求 3.学生根据自选情景写作。 1.全班学生互评互改。 课题 14、再见了,亲人 教学内容 教材68页——71页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结合句子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使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理解这样写的好处。 预习要求 学习字、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学法指导 观察法、迁移法、读悟法。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 、迁移法、以读代讲法。问导法、 暗示法、创设情景法。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收集有关朝鲜战争的图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行为 学习行为 备注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课文两幅插图):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幅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图片,请大家认真观察,注意人物的衣着、神态、动作,用一两句话描述图意。 2.指名描述。 3.师小结:这两幅图描绘的就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原军离开朝鲜回国,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人们挥着手,含着泪,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指名学生用一两句话介绍。 2.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八年来,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分别之际,他们无限深情地喊着(师指课题,生齐读)──再见了,亲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多读两遍。 (2)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作者写了他们什么事? 2.学生初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作者写了他们什么事?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í)、“耗”(hào)等生字读音。 (2)让学生汇报本课写到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师板书),并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什么事。 4.速读课文。 (1)找出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放声读读。 (2)指名学生读直接体现依依惜别情的段落(4~6)。 四、激情朗读,引发悬念 1.是啊,分别的时刻令人肝肠寸断,你从这段文字又明白了什么?有感情朗读并交流汇报。 2.小结:从刚才的朗读中,老师也深深地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不忍心离开朝鲜的亲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按常理说,志愿军战士离开祖国,离开家乡长达八年之久,“归心似箭”,志愿军们是多么想回到妻儿身边、白发双亲身边。可是他们却希望── (齐读)列车啊,请开得慢些,…… 4.那么还有什么比亲人的等待还更让人割舍不了,还有什么比祖国的召唤还令人留恋?课文1-3段会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原因,下节课,我们再细细品味1~3段内容。 1、生认真观察,注意人物的衣着、神态、动作,用一两句话描述图意。 2.甲、乙、丙等学生描述。 3.师小结,生读课题。思考:谁跟谁再见? 1.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的资料,指名学生用一两句话介绍。 2.师指课题,生齐读)──再见了,亲人!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学生初读课文,并思考。 3.生交流、反馈。 (1)生读生词。 (2)学生汇报本课写到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 生说。 4.速读课文。 (1)生放声读读。 (2)指名读。 四、激情朗读。 1.汇报、交流(看送别图、有感情朗读)。 2.思考并回答。 (生齐读) 生听。 作业 1.背诵4~6段,熟读1~3段。 2.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行为 学习行为 备注 一、复习巩固,激情导课 1.志愿军叔叔们在回国之际,不忍心离开朝鲜亲人,火车即将开动了,他们拼命挥手,深情地呼唤。(全班齐背4~6段) 2.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味课文1~3段。 二、精读品味,体现真情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放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词语。并细细体会体会。 2.反馈交流(师根据学生发言,出示句子) (1)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①齐读,读了这一句话,你有什么要问的吗?引导学生提出“什么事能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②再读课文,划出能表现出志愿军展示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事例。 ③总结:枪林弹雨送打糕;为救亲人失孙儿;为救亲人勇献身;为了亲人失双腿。 (2)出示句子:您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顶着打糕,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学生可抓住“冒”、“穿”、“顶”、“送”等动词展开想象,体会大娘的真情。 ②指出“雪中送炭”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③指导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④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二)迁移学法,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1.总结学法:①放声读,划句子。②读重点句,抓重点词,展开想像,体会真情。③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小黑板出示) 2.按以上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3.反馈交流。根据学生读的句子,随机点拨。例如, (1)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抓住“噩耗”、“同归于尽”两个词品味。)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抓住“代价”一词,说说“代价”具体指什么?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较表达情感的不同。) (3)讨论: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都用第二人称;都先用一个称呼语;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都是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 三、回归整体,感受“亲人” 1.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军怎能忘怀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跟他们一起和朝鲜人民话别,愿意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感情朗读1~3段) 2.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板书: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是经受过战火洗礼的。当年,志愿军战士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有200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其中36万余人将热血洒在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同学们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展开想像,说一说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可以采用第二人称来讲。 3.指名生讲志愿军战士的感人事迹。 4.填空、交流,然后全班齐读。 在朝鲜战场上,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浴血奋战,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国人民用__________凝成了__________的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胜似__________。 5.列车越开越远再也看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战士们在心里深情地呼唤,朝鲜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喊,请男生担任战士们深情背诵4-6段,女生充当朝鲜人民可模仿课文语言向志愿军战士深情话别。 1全班齐背4~6段。 2.思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 1.学习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 2.反馈交流,学生发言。 (1)齐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引导学生思考“什么事能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②再读课文,划出能表现出志愿军展示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事例。 ①学生可抓住动词展开想象,体会大娘的真情。 ②让学生解释:“雪中送炭”这个词,并理解词意。 ③指导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①放声读重点句,抓重点词,展开想像,体会真情。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3.反馈交流。品味“噩耗”、“同归于尽”两个词。 抓住“代价”一词,说说“代价”具体指什么?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再讨论: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有感情朗读1~3段,体会大娘、小金花、大嫂的感人事例。 2.同学们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展开想像,说一说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 3.指名生讲志愿军战士的感人事迹。 4.出示填空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填空、交流,然后全班齐读。 5.分角色读:请男生担任战士们深情背诵4-6段,女生充当朝鲜人民模仿课文语言向志愿军战士深情话别。 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收集有关抗美援朝中出现的感人小故事,开故事会。 板书设计 14. 再见了,亲人 洗补衣服 → 几夜没合眼   比山高比 大娘: 送打糕  → 昏倒      海深的情 再见了亲人  救伤员  → 失去小孙孙  谊、我们 小金花:和妈妈救老王→失去妈妈    的心永远 大嫂:挖野菜  → 失去双腿    在一起 教学后记 检签记录 课题 15.金色的鱼钩 教学内容 教材72页——77页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2.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3.认识本课12个生字和新词,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预习要求 熟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令你感动的部分找出来,有感情地多读几遍。 学法指导 读、说、写相结合。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评议相结合。 教具准备 收集红军长征时期的资料。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行为 学习行为 备注 一、出示课题,初读课文 1.出示课题:金色的鱼钩。 (1)朗读课题,应该强调哪个词? (2)读到“金色”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语感,说自己想到的,教师可以引导:光明、灿烂、永垂不朽等。 2.快速默读课文。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语言表达可以多种多样,也不要求过分简练,大致的意思是: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2)读了课文你有哪些疑问? 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重点出示两个问题: ①为什么说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②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思考: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当“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时,老班长接受了一个什么任务?当时指导员是怎么嘱咐的? 2.出示句子:“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上级”就是“领导”,“上级”怎么会又是“保姆”和“勤务员”呢?指导员的意思是什么? 老班长既是“上级”,要在遇到困难时安抚小战士的情绪,要不断鼓励病号战胜困难,走出草地,要在重重困难面前想方设法。又要像“保姆”和“勤务员”一样时时处处关心照顾小战士们。 3.同学们,要完成这一任务容易吗?再读课文,想想老班长在完成任务时要碰到哪些困难? 4.为了完成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任务,老班长是怎么做的? 学生抓住课文句子和内容自由讨论。 5.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忠于职守……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课文主要是抓住老班长的什么来表现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呢?(外貌、动作、神态等) 小组合作学习,请再读课文,找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划下来,深入体会理解。交流,品读: 小组汇报,出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重点讲解: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为什么不到四十岁的炊事班长会显得那么苍老?这说明了什么? ◇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老班长吃得多吗? “嚼”字写出了什么?(食物少,难吃,硬)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说说: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3.研读“笑”意。 ◇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了!” ◇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疙瘩。 ◇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鱼汤这么少,为什么老班长还“笑着说”?从“笑”到“收敛了笑容”,再到“露出了一丝笑意”,你读懂了什么? 4.长时间的辛苦劳累,长时间的饥饿折磨,终于把老班长累跨了,饿跨了。他终于支撑不住昏倒在黑水潭边。同学们,当我好不容易钓到了小鱼,做好了救命的鱼汤送到老班长面前时,老班长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奄奄一息”是什么意思?既然是“奄奄一息”了,为什么他说的话中还用了两个“!”? 是的,生命垂危的老班长,即使在最后一刻,也没忘记要鼓励三个小战士克服困难走出草地,也没忘记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也没忘记一个共产党员忠于职守的职责。多么可敬的老班长啊! 5.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四、前呼后应,解困释疑 1.出示最后一段话。思考:“我”为什么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象征着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一个小小的鱼钩,象征着老班长那忠于革命,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金子般的心,也象征着千百万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所以,这篇课文要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 3.总结: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辈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1.朗读课题。 2.快速默读课文。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 2)读课文,提疑问? 1.默读课文,思考指导员的嘱咐是什么? 2.读出示的句子。理解“上级,保姆,勤务员” 的意思。 3.再读课文,想想老班长在完成任务时碰到的困难。 4.回答为了完成,老班长是怎么做的? 1. 品读课文,主要抓住老班长的外貌、动作、神态等。 小组合作学习,请再读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说读后的感受? 3.研读“笑”意,谈对“笑”的理解和感受。 4.当鱼汤送到老班长面前时,老班长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说说“奄奄一息”是什么意思?既然是“奄奄一息”了,为什么他说的话中还用了两个“!”? 5.用最富深情的语气来朗读课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句子。 1. 思考最后一段话。 2.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 3.齐读全文。 作业 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15.金色的鱼钩 (外表) (内心) 接受任务 合不拢眼 喝道鱼汤 喜出望外 回味 支吾 轻声 发现秘密 摇摇头 严厉 金色的鱼钩 舒展皱纹 露出笑意 忠于革命 命令喝汤 收敛笑容 拧成疙瘩 舍己为人 别浪费 光荣献身 一定要走出草地 鱼钩闪光 金色的光芒 教学后记 检签记录 课题 16桥 教学内容 教材78页——81页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3.认识6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和学习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所云含的深意。 预习要求 学习字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学法指导 通过读、画、议和感情朗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教学方法 自读、质疑。 教具准备 搜集有关桥的文章、图片 、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行为 学习行为 备注 一、以“桥”引入,初步感知 1.谈话引入课题。 我们在四年级学习过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也是一座生命桥。出示课题──《桥》。 2.自学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感动”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理解“势不可挡” (3)知道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理解词语:跳舞、狞笑) 3.过渡: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4.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5.是的,在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1)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6.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1.生边听,边回忆四年级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找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读出示的句子。 (2)、解释:“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理解“势不可挡”的含义。 (3、4)、读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3.说一说,读一读过渡句。 4.讨论:如果,大家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 5.读一读年迈村支书在危急关头,他是怎么做?读怎么说的句子。 6.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第二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行为 学习行为 备注 一、抓住言行,研读体会 1.指名读第七到第二十三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仔细读一读,然后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2.课堂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1)出示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大山。” ①老汉“不说话”,却使人们停住了脚步,不再疯一样地拥上木桥。老汉真是“一座山”吗?为什么? 老汉先村民到来到木桥前,却没有夺路而逃生,真是一个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好书记,怪不得他受人“拥戴”,老汉在村民中的威信“像一座山”。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拥戴。老汉为什么会受村民“拥戴”呢?想象老村书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事例。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①比较句子: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突然跑上前,从队伍里拉出一个小伙子,叫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很。 “冲、揪、吼、像只豹子”写出了什么?(动作果断,不容置疑。) ②老汉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后代,为什么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去?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老汉?(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殉私情,舍己为人)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出示句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①老汉如果能喊,要喊的是什么?写下来。 交流朗读学生所写的句子。 ②这是一位怎么的老汉? 老汉是村支书记,也是一位父亲,他血气方钢,他也充满父爱。但是,当个人与大家的利益相冲突时,他毅然选择的是“先人后己”!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说的太多太多…… 3.再读加深感受:选择第七到二十三自然段中令你最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二、启发想象,体验感悟 1.洪水退了,村民们得救了。但老汉却与自己的儿子却永远离开了自己的亲人。齐读最后四自然段。 2.同学们,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么做,怎么说?想象当时的一个场景,以不同的身份,写个片断。参考题目: 爷爷,我们想您! 老支书,慢走! 挥泪送别老支书! 我们永远纪念您! 洪水退后…… 四、领悟写法,激发情感 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课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领悟,随机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发现。 (1)巧妙的设置悬念。讨论:课文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 (2)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