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陶瓷艺术
课时计划:5课时
第一课时、观测与发现
教学内容与目的:
应知:1.认识陶艺是具有实用性与欣赏性的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2.理解我国陶瓷艺术的辉煌成就和悠久历史;赏析陶艺作品的艺术风格和体现手法。
应会:1、初步掌握手捏成型、泥条成型的几种技法。
2、运用陶艺的基本技法,创作一件陶艺作品。
教学规定: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毕创作一到两件手制法作品。
教学重点:陶器的手制或泥条成型法和装饰法的实践。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对作品造型和捏塑手法的掌握。
陶艺简介
中国是陶瓷古国,说起陶瓷,外国人就想到中国。
紫砂陶艺群雕《南京大屠杀》
陶艺是一种人工形态。陶瓷形态的基本材料是土、水、火。人只有掌握了水土揉合的可塑性,流变性,以及成型措施和烧结规律,才能促成陶艺形态的产生和演化,使陶瓷器物产生美的形式。同是重视造型与装饰的有机结合,通过人们敏锐的灵感和创新意识,捕捉并揭示泥土的塑性美、柔韧美以及体现活力,这样就出现了全新陶艺形态,为智慧的人所掌握、发展、创新。任何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形成完整的技巧。中国的英文:China,这个名称来至于景德镇的原名:昌南镇,由于谐音因此就有了目前的英文名。
陶艺分类
陶瓷艺术在中国发源年代长远,样貌繁多,在世界历史上中国的陶瓷艺术一直是具有相称的代表性,也由于传承年代长远,技术不停更新,加上历经朝代更迭,不一样民族性与生活方式影响了中国陶瓷的发展方向,若要加以分类,就非单一条件所能完整涵盖,因此有人以年代、用途、釉色、技巧或是产地来加以分类。老式陶瓷 一般指年代较久,使用老式技法来从事创作的陶瓷器,此种陶瓷器与官方的需求有相称程度的关系,同步在用途上大多以生活使用为主,若以釉彩来分类约可分为釉上彩与釉下彩
景德镇陶艺
釉下彩-青花(青花是一种釉下彩,就是在坯体完毕干燥后,在表面上上用蓝色的色料(例如氧化钴)画上各式图案。之后再淋上透明釉,即可进行釉烧。由于蓝色的色料是用在透明釉之下,因此名为“釉下彩”,此种方式一般色料的烧成温度不能与透明釉相差太大)、釉里红…等。 釉上彩-粉彩(明朝年间研发出来的明“五彩”,对陶艺色彩的体现更上一层楼。在坯体上先施用一层色釉(一般为白色)后, 先釉烧一次,再以有颜色的釉药绘上多种花纹图案,以低温烧第二次,一般第一次釉烧的底色烧成温度较色釉为高,由于色彩在底釉上,因此称为釉上彩。由于需要釉烧两次 或是多次,故亦称为“二次烧”。)、康彩等。在经验上,在进行多次烧时,应从最高温烧到最低温,以保证发色精确。现代陶艺 伴随朝代及制陶技术的演进,陶瓷品在人类的生活中已不再只有实用的价值,同步由于文化的演变,陶瓷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艺术文化,多样化的风格及不一样的型态用途,所代表的是人类审美观及生活品质的变化。 生活陶艺 - 陶艺类生活用品如,花器、餐具、茶具…等。 老式创新 - 运用老式技法,釉彩体现现代精神、瓶、罐、等容器或功能性得实用作品。
陶艺
现代陶艺- 体现造型构造与思想理念的创作,与其他艺术型态的结合,让陶瓷艺术已不再是单纯的拘泥于土与釉的结合,融合更多的人文与空间原因,使得陶瓷艺术愈加有内涵。 由于现代对于化工原料知识的进步,与釉烧技术的发展, 加上工业化后机器的制造与发明,陶瓷艺术已经渐渐分家,实用陶瓷与艺术陶瓷各有不一样的发展空间,而釉上彩与釉下彩已经不像此前那样的绝对,因此硬要用任一种分类的原则来规范陶艺的种类,都不是非常周延的措施。
陶艺发展
目前国外陶艺发展非常快,从小学到大学均有陶艺课,并且许多家庭建成了陶艺作坊,还出现了某些个人经营的陶艺工作室,许多休闲场所也摆放陈设着陶艺家的作品,这样既能很好地发展陶艺事业,又增近了与陶艺家的学习和交流。 伴随陶艺热的逐渐升温,陶艺制品获得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亲手做陶艺成为人们工作学习之余放松精神释放自我的又一休闲方式。
中国陶艺正处在发展中,从几年前各地陶吧的兴起,逐渐让人们理解了陶艺,陶艺正在走进家庭。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有关的教育部门从素质教育出发,把陶艺列入了教学课程,这样从小就可以受到艺术的熏陶,从中锻炼了动手能力,非常好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成果。
第二课时、工具与技法
课 题
养成教育,熟悉泥性,陶艺欣赏
教学目的
感悟泥性,陶艺欣赏,理解陶艺制作过程为制作陶艺作品作准备。
教学重点
通过现场陶艺制作的学习让学生理解陶艺的艺术形式和基本特点,理解并熟悉陶艺的制作流程。
教学难点
欣赏陶艺作品及作品分析。
课 业 类 型
陶艺课
教 学 方 法
图片欣赏、讲解理论、实践
作业:现场制作陶艺作业,欣赏陶艺,揉泥训练。
教
学
内
容
养成教育,熟悉泥性,陶艺欣赏。
有关的教学环节安排
1.一课时观看幻灯片、录像片,以及画册。
(1)学习陶瓷艺术的发生与发展,理解中国古代各时期陶瓷艺术风格的演变,熟悉中国陶瓷对全人类物质和文化进步的奉献,理解名陶、名瓷伴随文化的发生而发生,并伴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
(2)理解古今名家陶瓷艺术特点,懂得怎样欣赏现代陶瓷艺术。
2.做陶也就象我们平时所说的“玩泥巴”,“玩泥巴”在青少年所爱慕的游戏中大概算的上是最受欢迎的游戏了,好玩又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但快乐教学不是一味地放纵学生,最初接触陶艺、陶泥,学生又会有很大的好奇心,为了在此后的陶艺教学过程中能有个好的学习气氛,在课程开设初就要在学生的习惯和纪律上有一种较为细致的规定。因此,我们把“养成教育,熟悉泥性,陶艺欣赏”作为第一次课。
揉泥训练
陶艺成型之前,粘土需先调整成又均匀而又易成型的状态,同步将粘土内所含的空气都排除去。
一,折揉;
二、菊花揉;
第三课时、设计与制作
教学内容与目的:
应知:1.认识陶艺是具有实用性与欣赏性的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2.理解我国陶瓷艺术的辉煌成就和悠久历史;赏析陶艺作品的艺术风格和体现手法。
应会:1、初步掌握手捏成型、泥条成型的几种技法。
2、运用陶艺的基本技法,创作一件陶艺作品。
教学规定: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毕创作一到两件手制法作品。
教学重点:陶器的手制或泥条成型法和装饰法的实践。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对作品造型和捏塑手法的掌握。
教具与学具:课件、陶艺作品数件,陶艺教材,陶泥及陶艺工具。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导入课题
1、回忆童年玩泥情景。
2、展示几件陶艺作品,提问:它们是用什么制作措施作成的?再给以解答。
看样品思索,回答问题
以童年回忆及丰富多彩的作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陶艺创作热情
二.讲授新课
1、演示课件:赏析古代及现代陶瓷作品。
2、.演示课件:演示几种陶艺手制法
(1)演示手捏法:制作头像陶艺,手捏成型,细部修饰,挖空(必须)。例如创作一件卡通恐龙的手捏作品,首先手捏大的外型,再运用工具和湿抹布打磨光滑,同步注意细节的装饰,最终挖空。提问,为何要挖空?
不挖空,烧制时会炸裂
(2)泥条成型法:(以制作圆形笔筒为例)先制作一块泥板,规定厚薄均匀,厚度1.5厘米,检查学生制作状况,展示对的的泥板。
接着搓泥条,粗细按作品大小来定,先搓成圆条,从中间向两边搓,先掌心再手指。用力均匀,用泥刀切去泥条两头,以防空心。评价学生搓泥条的状况。
将泥板要黏结的部分刮毛糙,刷泥浆,把泥条按压在泥板边缘,围合一圈,衔接好接口,去掉余泥,以此措施盘筑。提问,还可以用泥条法进行什么创作?
(3)泥板成型法(两人一组合作完毕渔船的制作):在肌理布上,用手拍制成厚薄均匀的泥板,并留有一定厚度(约0.5厘米)。提问,为何要规定一定的厚度
黏结,先把要黏结的部位用工具刮毛糙,再用毛笔刷上泥浆,最终把各面轻轻拼和,稍干燥。提问,为何要先把黏结面挂毛糙,再刷泥浆进行黏结操作。
为同学们自己创作最终一件练习作品提供一次动手的机会。提问,为何泥板的厚度不能太薄?
4、内挖外雕成型
内挖外雕成型是先根据器皿尺寸,打制一块稍大一点的泥坯,放在干燥处晾干;然后按设计形状(样稿)画线,将泥坯切割成造型形状的初坯,把造型内的泥料挖出;再将造型反扣,挖出底足。
5陶艺装饰的基本措施。
思索,回答。学生实践,自己动手制作。
思索并回答问题
实际操作
看样品,听课
分析思索,回答问题
练习搓泥条
理解简朴的工艺过程
给学生一种亲自感受陶泥的温度,软韧度等实际体验机会,使学生产生对陶泥的爱好与爱慕
处理学生操作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
培养细致,认真的学习态度
培养自我处理问题的好习惯
三.制陶实践
走到学生身边,对他们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协助和处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并让大家学习怎样防止类似问题,以及怎样处理问题。同步,找到问题的共性,给以解答。
按环节操作并对个人出现的问题及时思索及处理,或向老师求援
深入感受陶艺制作的灵活与神奇。实践练习探索操作技法,培养学生自我完善知识的能力
四.作品评价
1.展示学生作品
2.请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评
3.肯定学生的作品,同步给以点评
学生自己讲评。听取老师意见
听讲
培养学生对的评价自己的能力
五.总结
看到同学们发明出这样多优秀的作品,并且每个人均有自己的创意和个性,能自我发现,处理问题,很令老师欣慰,每个同学都很杰出。规定学生上网查找资料,画设计图
听课并思索,我通过实践获得了什么
肯定学生的实践过程,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第四课时、收获与评价
教学内容与目的:
应知:1.认识陶艺是具有实用性与欣赏性的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2.理解我国陶瓷艺术的辉煌成就和悠久历史;赏析陶艺作品的艺术风格和体现手法。
应会:1、初步掌握手捏成型、泥条成型的几种技法。
2、运用陶艺的基本技法,创作一件陶艺作品。
教学规定: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毕创作一到两件手制法作品。
教学重点:陶器的手制或泥条成型法和装饰法的实践。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对作品造型和捏塑手法的掌握。
《陶艺制作》一课是人美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的课程,是在学习陶泥的基础上,运用陶艺术知识进行的立体造型制作,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问题导入课题相对成功,展示了陶瓷作品及其制作,陶瓷有趣却很少有机会让学生深入理解和尝试的特点使得本节课的内容引起了学生的爱好和好奇心;在对这些陶艺作品的欣赏中,使学生基本上理解和学会了制作措施并加深了学生对平常生活中陶瓷用品的情感。学生的创作反应出了他们的发明力,出现了许多奇特富有创意的作品。但教学措施内容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并且对创作的体现技法需要提供必要的指导。
评价是鼓励学生的体现,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分享他们成功的作品,我用摄像的措施予以鼓励,作品好的给摄像,并将作品图片发到十六中网站。评价时让他们谈一谈自己的制造过程和创作意图,这也是同其他同学学习提高的过程,这又充足体现了他们学会知识后共同提成果的快乐感受,懂得成功是大家发明的成果。
学习本课后学生可以理解陶艺工艺制作措施,但真的亲身的实践还做不到假如亲自去陶艺厂参观或亲手制作一下,体会劳动的快感,如能这样教效果会更好,能从中激发学生对陶艺工艺的热爱,学习陶艺艺人的敬业精神,让这顶工艺代代相传下去。本课设计的教学,到达了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学生会合作快乐,创作的作品又好又多,完毕了教学任务
第五课时、拓展与延伸
教学内容与目的:
应知:1.认识陶艺是具有实用性与欣赏性的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2.理解我国陶瓷艺术的辉煌成就和悠久历史;赏析陶艺作品的艺术风格和体现手法。
应会:1、初步掌握手捏成型、泥条成型的几种技法。
2、运用陶艺的基本技法,创作一件陶艺作品。
教学规定: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毕创作一到两件手制法作品。
教学重点:陶器的手制或泥条成型法和装饰法的实践。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对作品造型和捏塑手法的掌握。
教学内容
1、奴隶制社会陶艺发展
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陶瓷艺术,不过那时的并不能称作瓷,而是陶。我们的祖先一直对美食比较感爱好,其他种族还在吃生食的时候,我们祖先就发现了熟食比生食愈加健康并开始吃熟食。接着便发现熟食的做法不只是烤,尚有炖。其炊具有刚开始的找天然石头变成了制作炊具。于是陶器便应运而生了。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以泥质和沙质胎体居多,其制陶工艺,尤其是彩陶工艺的发明,标志着我国古代的生产发展和艺术发展发生了重大的飞跃。
彩陶是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花纹的陶器,它的彩是在陶胚打磨后来、未烧此前用毛笔蘸红色、黑色颜料画上去的,烧成后彩纹固定在陶器表面不易脱落。彩陶以黑色为主,亦兼用红色。这些作品重要代表有仰韶文化彩陶,器烧成温度是在九百到一千之间。图一为彩陶瓮,高35厘米,颈短腹鼓,浑圆饱满,瓮口内例为弧线纹,外侧是齿形纹饰,俯视时,黑色的菱形格子纹构成了向四面放射的纹样。穿耳而过的一圈波纹,如同涟漪,造型优美,别具一格。
商周时期的陶艺重要代表有:白陶、釉陶。白陶是以高岭土为原料经高温烧制的胎质洁白细腻的陶器,这种陶器泥质洗练精细,造型工整富丽,纯白无暇,花纹宛转繁茂。商代晚期到达了高峰。釉陶是以某些天然矿物和植物涂抹在陶胚上经烧制而形成陶釉的陶器,这种陶胎质灰白、坚硬致密、表面上挂有一层透明的青釉的釉陶。图二为白陶鬶,是一件经典的龙山文化代表,类似今日锅的用途。此鬶造型独特,如同引颈长鸣的鸟。三只袋状足成鼎立之势,口部高高昂起的长嘴,不仅便于倒物,又使整个器形有挺拔之气势,尚有那提梁像翘起的尾巴,设计得既实用又巧妙。它复杂的构造和饱满有趣的造型给人以雄浑、昂扬的美感。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实可成为后人进行陶艺创作借鉴的典范。
2、战国以及大一统秦国的陶艺发展
伴伴随中国社会的发展,战国时由于丧葬制度发生了变化,贵族们渐渐用陶礼器替代青铜礼器,随葬用木俑或陶俑替代人殉。这是的陶器只要是仿青铜礼器。重要有鼎、壶等,制作精良,磨光、暗花、朱绘线刻等装饰广为应用。战国陶俑的重要特点是:体小,火候很低,制作粗劣,有些身体上还留有明显的削刮痕迹,带有很大的原始性。战国时期的艺术陶制品不多,但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却也留下了不可或缺的一笔。
秦朝时期,最大的陶艺制品就属闻名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了。这些兵马俑与真人真马大小相等,共有七千多件。兵马俑包括将军佣、武士俑、战车俑、战马俑等。秦始皇兵马俑的制作讲究对佣像的各个部位都进行细腻的体现,以尽量体现出佣像的完整风貌。秦始皇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编排精细,从艺术方面也体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堪称艺术精品。其艺术特点首先是它的高度写实性,俑坑所展现的军队阵容是完全按照当时秦军的实况设计的,带有明显的肖像性和写生性的特性。陶俑一般身高1.8米左右,最高者可达2米,均为彪形大汉。陶马一般身长2米,与真马大小相等,形体比例精确,形象栩栩如生,且均为青壮时期马。秦兵马俑的写实并不只是简朴的按照现实摹刻下来,而是通过了艺术的处理。不一样的人物外形,不一样的官阶,不一样的性格特性,不一样的精神面貌,这些都体目前了兵马俑的身上,造型不仅形似不且到达了神似。请用的头部刻画最为精致,有的眉宇凝聚,端庄肃穆;有的面庞清秀,微微含笑;有的带有皱纹,一脸老成。此外让我们惊奇的是,目前我们看到的兵马俑其实并不是他的本来面目,它其实是彩绘的,只不过由于火烧和自然的破坏,今天我们已经见不到它色彩绚丽的样子了,不过所幸仍有一部分陶俑和陶马身上有残存颜色的痕迹,这些颜色的种类有红、绿、蓝、白、黑、黄等多种。
隋唐是我国瓷器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唐三彩艺术陶在今天的河南洛阳、巩县均有大量出土,其制品一般都是放在墓葬中的随葬品。其造型重要为人物、马和骆驼,其中以人物佣占多数。人物佣有男佣和女佣之分,其中女佣较男佣少。男俑多为商贩、武士等,女佣重要是仕女佣。
3、宋元明清的辉煌灿烂
宋代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种非常繁华昌盛的时期。宋朝瓷器从胎釉上看,宋代北方窑系的瓷胎以灰或浅灰色为主,有色却各有千秋。例如官窑釉,喻誉为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换无穷如行云流水;汝窑釉含蓄莹润、积堆如凝脂。南方窑系的胎质则以白或浅灰白居多,如景德镇窑的清白瓷色质如玉、碧如湖水;哥窑的青瓷其釉面开如断纹,如丝成网,是一种独特的缺陷美;定窑瓷图案工整,严谨清晰的印花让人叹为观止。
元代,景德镇陶瓷出现了我一枝独秀的局面。成功的烧造出青花瓷和釉里红瓷,这是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类。青花着色力强,成色稳定,纹饰永不褪脱,且风格幽靓典雅,素净秀丽。光润透亮的青花釉与素雅明净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烘托,颇具中国水墨画之特色,并且标志着由素瓷转为彩瓷的新时代的到来。釉里红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展现红色花纹瓷器,烧成难度大,色彩艳丽,以至于它今天还是一种极其宝贵的瓷器品类。
到了明代,景德镇的高温单色釉和低温单色釉瓷器均有了很大的发展。重要烧制的是白瓷,明代各个朝代都与烧造,各臻其妙。
清朝前期的景德镇制瓷业,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无论是产品造型、装饰技法、还是装饰题材、装饰风格,都到达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到后来的康乾盛世,陶瓷的发展到了一种全新的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