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基练习册参考答案.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9366511 上传时间:2025-03-23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1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基练习册参考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基练习册参考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参 考 答 案 总论 一、选择题 1.D 2.D 3.B 4.B 5.E 6.A 7.B 8.D 9.C 10.E 11.B12.A 13.B 14.C 15.D 16.A 17.A 二、词语解释 1.所谓整体观念,是指有关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措施。 2.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绪。辨证,是通过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资料进行分析,辨清其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概括为某种证候的识病过程。论治是指根据辨证的成果,采用对应治疗措施进行治病的过程。 3.所谓同病异治,就是指同一疾病,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不一样的病机(即不一样的证候),于是就采用不一样的措施进行治疗。 4.所谓异病同治,是指不一样类型的疾病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出现了相似的病机(即相似的证候),就可采用相似的措施进行治疗。 三、判断题 1× 2× 3√ 4√ 四、问答题 1.答:所谓整体观念,是有关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这一认识措施在中医学理论中重要体目前人是一种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以及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三个方面。 2.答: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认为人是一种有机的整体。就形体构造而言,人体是一种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在生理活动方面,构造上的整体性和基本物质的同一性,决定了多种不一样功能之间的亲密有关性。互相协调,互相制约,共同完毕人体的生命活动。在病理方面,认为任何一种局部的病变均可影响整体,因而在诊断上通过度析脉、舌等外在体现就可对内脏乃至整体的病理变化作出判断。治病也主张通过整体调治。可见中医理论在研究形体构造、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治方面均贯穿着整体思维。 3.答:所谓辨证,是通过度析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资料,辨清其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概括为某种证候的过程。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根据,论治是检查辨证与否对的的措施。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选择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答案 D B C C E B C D D A A B D B C C D C A 题号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答案 B E E C C C B C D E E C A D C C B B B 二、词语解释 1.所谓阴阳互根,是指阴和阳互为根据,互为前提,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2.所谓阳损及阴,是指阳虚到一定程度时,可使阴亦随之局限性的病理过程。 3.所谓阴损及阳,是指阴虚到一定程度时,可使阳亦随之局限性的病理过程。 4.阴病治阳是指用补阳药物治疗阳虚阴盛所致虚寒证的措施,又叫温阳法。王冰称为“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三、填空题 1.阴阳学说、五行学说2.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 3.普遍性、相对性4.可分性、转化性 5.温煦、兴奋、推进6.滋润、凝聚、克制 7.互相斗争、约束、拮抗8.互相资助、互相增进 9.此消彼长、此长彼消10.机能亢奋,产热过剩 11.相对偏盛,机能相对亢奋,产热相对过剩12.互根互用关系 13.阳损及阴、阴损及阳14.“益火之源,以消阴翳”15.“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四 判断题 1.×  2.√  3.× 4.× 5×  6.×7.√ 五 问答 1.答:阴阳的消长平衡指两者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一定程度内不停地彼此消长,保持着事物的动态平衡。这一过程包括了互相消长和协调平衡两个方面。就互相消长而言,又有对立制约关系中的消长,即此消彼长和此长彼消过程,也有互根互用关系中的消长,即此消彼消和此长彼长过程。事物的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运动中趋于协调平衡。 2.答:所谓阴阳的互相转化,是指对立统一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各自相反的方面转化,阳可以转化为阴,阴可转化为阳。例如四季气候,上六个月由冬至春及夏,气候由寒转热;下六个月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热转寒,就属“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阴阳转化过程。 3.答:阴阳的相对性,是指各事物及其内部双方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其相对性表目前三个层面:其一,阴阳的可分性。阴阳的可分性是指属阴或属阳的事物内部还可再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这一特性用以解释人体构造,即躯壳为阳,内脏为阴,而属阴的内脏中,六腑属阳,五脏属阴。属阴的五脏中心、肺为阳脏,肝、脾、肾为阴脏,每一脏腑又有阴、阳两个方面,如心阴、心阳,肾阴、肾阳等。其二,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如人体气化活动中,物质属阴,脏腑机能属阳,两者可以转化。其三,当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前提变化时,事物的阴阳属性亦随之变化。例如肺在上焦属阳,肝居下焦属阴。假如以脏腑之气的升降运动规律来划分其阴阳属性,则肺气以降为主属阴,肝气上升积极则属阳。上述三方面均体现了阴阳的相对性。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选择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答案 E C C B C D A C A B C D E A D D B C E 题号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答案 E C D D C D D B A B C A D E C A B A B 二 名词解释 1.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有资助、增进,又存在着制约、拮抗的对立统一关系,从而维持事物间协调平衡的状态。 2.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的相克太过。 3.虚则补其母,指母子两脏关系失调的虚证,采用以补母脏为主的措施进行治疗的原则。 4.实则泻其子,指母子两脏关系失常的实证,采用以泻子脏为主的措施进行治疗的原则。 三、填空题 1.火     2.土 3.母脏传到子脏4.所胜之脏波及到所不胜之脏 四、判断题 1.×  2. ×   3. √ 4. √ 5×  6.×7.√ 8.×   五、问答题 1.答:五行学说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是研究五行的概念、特性、归类措施,以及调整机制,并用以解释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互相联络的哲学理论。是中国古代的唯物辩证观和措施论,涵有古朴的系统论思想。中医学在理论建构时,应用五行归类的理论,将人体的组织构造分属于肝、心、脾、肺、肾五脏系统之中,从而奠定了藏象学说的理论基础。运用五行的特性来解释和阐发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特性,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阐发五脏系统之间的复杂生理联络,用五行相乘相侮理论阐发五脏之间的病理传变,运用事物五行归类的理论和措施指导疾病的诊断,其中包括脏腑定位诊断、病传规律的判断、预后转归的预测等。运用五行归类的理论,解释人体五脏系统与自然界的四时气候之间的广泛联络。使中医学的整体观特点更具丰富的内涵。在中医临床医学中,处方用药、针刺取穴等各方面的理论建立,都体现着五行学说的详细应用。 2.答: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是五行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归类的根据是五行的特性。五行学说重要运用了取象类比法和推演法对事物属性进行归类。所谓取象类比法是通过观测而获得所要认知的事物的感性形象、外在表象和功能状态,与五行的特性进行分析比较,假如两者相似或者相似,于是就归纳于五行的同一类事物中。如东方为日出之地,充斥生机,与木的升发、生长特性类似,故东方属木;南方气候炎热,植被茂盛,与火的温热、升腾特性相似,故南方属火;西方是日落之地,气候凉爽而干燥,万物凋落,与金的肃杀之性相似,故西方属金;北方气候寒冷,无霜期短,虫类蛰藏时间长,与水的寒凉、向下、静藏特性相似,故北方属水等。自然界的五气、五化、五色、五味等均采用这一措施进行归类。五行学说还应用推演法,进行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这一措施是根据已知事物的五行属性通过间接的措施推求未知事物的属性,对人体进行归类认识时就重要采用这一措施,如肝气升发向上,类似于木的特性,故肝属木。但肝又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在液为泪,在志为怒,因此与肝有关的筋、目、爪、泪、怒均可归类于五行属性中的“木”。心、脾、肺、肾系统均采用这一措施进行属性归类。 3.答:五行学说在五脏系统的疾病诊断中重要有三个方面的应用。其一,根据五行归类的理论,对病人所体现的面色、脉象、口腔感觉等资料进行疾病的五脏定位诊断。如面见青色、口泛酸水或喜食酸味、脉见弦象时即可诊断肝病等。其二,运用五行生克理论,判断疾病的传变趋势。如脾虚病人,面见青色,口泛酸水,又见弦脉者,即为肝气犯脾(土虚木乘)等。其三,运用五行生克与乘侮的理论,推测疾病的预后转归。这一应用重要从病人的病色病脉之间的五行生克关系进行推测的,如肝病面见青色,又见弦脉,为色脉相符,病情单纯。假如不见弦脉而反见浮脉(属“金”),则为“相胜之脉”,即为克色之脉(金克木),为逆,提醒病重;若见沉脉(属“水”),则属“相生之脉”,即为“生色之脉”(水生木),为顺,提醒病轻。 第三章 藏 象 一、选择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答案 A C A B C A E D B C B A B E B A D E B 题号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答案 B C A D C B D D B A A C C D B D A C E 题号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答案 C D B E C B B B D E C D C B C 二 名词解释 1.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指全身的血脉与心连通,心气推进血液在脉中运行,心与脉共同完毕了血液循环的功能。 2.“朝”,即聚会、朝向;“百脉”,泛指全身的血脉。“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血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吸清呼浊,气体互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送至全身,“肺朝百脉”是肺脏助心行血的构造基础。 3.脾统血是指脾气具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致逸出脉外的功能。 4.肾主纳气是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以防止呼吸表浅,协助肺完毕呼吸的功能。 5.“水火既济”也叫“心肾相交”。心居上焦,属火;肾居下焦,属水。心火下暖于肾,可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心阴,可使心阳不亢;同步,心阴还可资助肾阴,肾阳还可温煦心阳。这种心肾阴阳互济互补,维持心肾两脏生理功能协调平衡的关系,被称为“水火既济”或“心肾相交”。 6.肾藏精,肝藏血,精血同源言肾精的充盛赖肝血的滋养;肝血的充盈又赖肾精的化生,精与血可以互相滋生和转化。又称为“肝肾同源”、“乙癸同源”。 三、填空题 1.五脏,六腑2.化生和贮藏3.升清,升举 4.后天,气血化生5.肾6.汗,唾7.降,通8.六腑,奇恒 9.中正,决断10.州都,气化11.沤,渎12.升降相因,燥湿相济 四、判断题 1.×  2.×  3.×  4.×5.×  6.×  7. ×   8. √   9.×   10. ×  11.√  12. × 13. √  14. ×  15. ×  16.√  17. √  18.× 五、问答题 1、答: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其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实”。 2、答: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3.答:“血汗同源”的理论根据为“津血同源”,津液和血均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津液入于脉中成为血液的构成成分,血液出于脉外则为津液,故而血与津液同源而互相化生,互相交会。汗为津液所化,汗出过多则耗津,津液耗伤则血少。临床上大汗的患者,其血必虚,大出血的患者,其津液必少,不可再行发汗或使用破血逐瘀的峻剂,故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和“亡血家”、“衄家”、“疮家”不可发汗之戒。 4.答: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共同定成了对饮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质的吸取和糟粕的排泄。但由于各自的构造特性不一样,生理功能特点有别,作用上又有所不一样,其中,胆、胃、小肠重要是完毕了对饮食物的消化;大肠、小肠侧重于对精微物质的吸取;而排泄功能重要是大肠、膀胱的作用;三焦贯穿上下,重要参与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第四章 精气血津液 一、选择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答案 A D B D D D B B C C C B D B A C D C A 题号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答案 A A C B D A D D C D C B E C A B C 二、 名词解释 1.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它与生俱来,在出生前已经形成。 2.气机失调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调,是指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致病原因的影响,进而导致气机运行不畅或升降出入失去平衡协调的病理变化。 3.血为气之母是指气在生成和运行中一直离不开血,其理由①血能生气;②血能载气 4.肝藏血,肾藏精,肝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精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精血互生互化;血、精都是以水谷精微为物质基础,两者的亲密关系,称为精血同源。 5.汗为津液所化,而津液与血同源于水谷精微且互相化生,津血既同源,汗血亦同源。汗出过多则伤津,津伤则血虚,故曰“汗血同源”。 6.津液是气的载体之一,当大吐、大泻、大汗等津液大量流失时,气易随之外脱,即称为气随津脱。 三、填空题 1.物质来原充足,脏腑功能正常2.出血 3.血能生气,血能载气4.上气局限性 ,中气下陷 5.气能行津,气能摄津6.十二经脉,任督二脉 7.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8.津液载气 9.肺、脾、肾10.心、肺、肝、脾 11.温煦作用12.上气海(膻中) 四、判断题 1. ×   2.×   3. √   4.√   5. √   6.×   7. √   8. ×   9. ×   10.√  11.√  12.×13. √  14.√  15. ×  16.√  17. ×  18.×  19. √  20.×  五、问答题 1.答:元气是人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由肾精化生,并得脾胃之资助;通过三焦布达周身;具有推感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激发脏腑等的功能活动的作用 2.答:宗气重要由水谷精微和自然界的清气所构成;宗气积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肺;重要功能是:①走息道而司呼吸;②贯心脉而行气血;③与人体的视、听、言、动等机能有关。 3.答:气的固摄作用表目前如下三个方面:①固摄血液,防止血液溢出脉外,保证血液在脉内正常运行;②固摄汗液,尿液等物质,防止其无端流失;③固摄精液,防止妄泄。 4.答:气与血的关系可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包括三方面的意义: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包括两方面的意义:血能生气,血能载气。 5.答:因津液与血液同由水谷精微所化,均赖脾胃功能而生成。临床上大失血的病人不可再用汗法;多汗夺津或津液大量丢失者不可复用放血等损伤血液的疗法。 A 第五章 经络 一、选择题 1.E     2.C     3.E     4.B     5.D     6.B     二、填空题 1.全身气血  脏腑肢节  上下内外2.经脉  络脉3.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4.经脉  络脉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5.浮络  孙络  十五别络  6.手足三阴经  手足三阳经 三、判断题 1.×    2.√     3. √    4.√    5.√    6.×    7.√    8.√   第六章 病因 一、选择题 1.C   2.B   3.D   4.C   5.D   6.A   7.D   8.E   9.C   10.A  11.D  12.A13.A  14.C  15.E  16.D  17.C  18.E  19.E  20.D  21.D  22.A  23.E  24.B25.E  26.D  27.C  28.D  29.E  30.D  31.A  32.A  33.E  34.B  35.E  36.D37.A  38.C  39.E  40.B  41.D  42.D  43.D  44.C  45.E  46.E  47.A  48.B 二、填空题 1.宋;陈无择2.六淫  疠气  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  劳逸失度  病理产物  其他病因3.肌表  口鼻4.轻扬;升发;向上;向外 5.寒气;寒6.重浊;黏滞;趋下7.症状的粘滞性;病程的缠绵性8.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9.病温;病暑10.心、肝、脾 11.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12.娇;燥13.渐;极14.水湿痰饮;瘀血15.刺痛;固定;夜16.外感性;季节性;地区性;相兼性 17.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暑多挟湿18.自倍;肠胃19.用药过量;炮制不妥;配伍不妥;使用方法不妥 20.六淫  疠气  七情  饮食21.辨证求因22.整体观念  辨证求因23.变化无常  发病急骤24.轻扬开泄  善行数变  百病之长 25.动摇不定26.寒冷  凝滞  收引27.伤寒  中寒28.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其性重浊  黏滞  趋下 29.生理之火  病理之火30.君火  相火31.为阳邪  趋上  耗气伤津  生风动血  扰心神  易致疮痈32.肝风内动  血液妄行 33.发病急骤,病性重笃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特适性与偏中性34.与精神刺激有关  直接伤及脏腑  影响脏腑气机  情志波动,可致病情变化35.上  缓  消  下  乱  结36.饥饱无度  饮食不洁  饮食偏嗜37.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38.痰饮  瘀血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四、名词术语解释 1.指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又称致病原因。 2.指正常的、具有温煦生化作用的火,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阳气。 3.指阳热过亢的、能耗损人体正气的病理之火。 4.疠气是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邪。又称疫疠、疫气、疫毒、戾气、异气、乖戾之气等。 5.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平时属于正常精神活动范围。但若七情太过或持久刺激而使人发病,则成为致病原因。因病由内生,故称“七情内伤”。属精神致病原因。 6.是指人体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痰饮泛指一切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痰和饮两大类。狭义的痰饮属于饮证中的一种,即与悬饮、支饮、溢饮并列为 “四饮”的痰饮。 7.又称为蓄血、恶血、败血、衃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的血液,均称为瘀血。 五、问答题 1.答:风邪以轻扬开泄、善行数变、动摇不定、多兼邪为基本特性。风性轻扬开泄、善行数变、动摇不定,故为阳邪。风邪具有轻扬、上浮、外越和发散、疏通、透泄的特性,故其性轻扬开泄。又来去迅速、易行而无定处、变幻无常,故风性善行数变。风善动不居,其性动摇不定,故“风胜则动。”六淫之邪中,以风邪最为突出,多与其他邪气相结合,具有相兼性的特点,故称之为多兼邪。①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②风性善行数变;③风性积极;④风为百病之长 2.答:①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的自然条件。②六气对人体是无害的。③人体在生活实践中,通过自身调整对六气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因此正常的六气不易于使人致病。④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⑤常因气候变化异常,或太过、不及,⑥或是机体的适应力下降,则风、寒、暑、湿、燥、火变成为致病之因,故六淫又称为“六邪”。⑦“六气”和“六淫”都是指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现象。⑧只要不使人得病,虽然狂风暴雨,寒冷酷暑,也应称之为“六气”。⑨反之,虽然微风细雨,气候变化正常,但因有人适应能力低下而得病,这时,对患病机体来说也应称之为“六淫”。可见,“六气”与“六淫”是既有联络又有区别的。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有:①外感性:六淫之邪多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而发病。②季节性: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变化亲密有关。③环境性:六淫致病常与生活、工作的地区和环境有关。④相兼性:六淫既可单独侵袭人体发病,又可两种以上邪气相兼同步侵犯人体而致病。⑤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条件下,其证候的病理性质可发生转化。 3.①暑为阳邪,易升易散,可使腠理开泄,汗泄过多而津液损伤,故见有口干渴、喜饮,尿短少黄赤等症状。 ②汗大泄,气亦随汗外泄,往往在津伤的同步,伴有气虚之症状,如气短乏力,甚则昏倒,不省人事,故说暑性升散,耗气伤津。③暑季炎热,且多雨潮湿,热蒸湿动,空气中湿度增长,故暑邪致病,多挟湿邪侵犯人体。④临床中,除见有壮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胸闷呕恶、肢体困重、便溏苔腻等湿阻症状。 4.①这是由于湿类于水,水性趋下,故湿邪侵犯人体,多体现为下部的症状。②如水湿内停可见下肢水肿、下肢溃疡、泄痢,妇女带下等下部症状。 第八章 病 机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答案 D C A B E A B C C D D D C D E D C E E 题号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答案 C E A C A B C E A D C C C C D D E B C 题号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答案 A A C E A B E B B E 二、词语解释 1.答:卒发,又称“感而即发”或“顿发”。指机体感邪后立即发病。多见于新感外邪、疫疠邪气致病、情志异常、中毒、外伤等。 2.答:继发是指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继发新的病变。继发病变以原发病为前提,两者之间有亲密的病理联络。如疟疾日久继发“疟母”等。 3.答:因虚致实属于虚实转化病机之一。指先有正气局限性,因推进、气化无力,内生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积聚于体内,转化为以邪实为主的一类病机。 4.答:阳胜则阴病,即阳胜则伤阴。阳偏胜的病变必然导致不一样程度的阴液耗损,出现口干舌燥、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但其矛盾的重要方面仍是以阳胜为主的实热病变。 5.答:阴盛格阳,也称格阳。指阴寒邪气过盛,壅阻于内,排斥阳气于外,使阴阳之气不相交通,互相格拒所体现的真寒假热病变。其体现除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等之外,还可见自觉身热但欲衣被、口渴欲饮但喜热饮等假热症状。 三、填空题 1.胃;大肠 2.脾;肾 3.阴虚风动;血虚生风 4.精气亏损;精血两虚 5.血行迫疾;出血 6.心;肝 7.气逆;气陷 8.气闭;气脱 9.表邪入里;里邪出表 10.地区特点;生活工作条件 11.体质特点;精神状态 12.肺;胃肠 13.继发;伏而后发 14.因虚致实;由实转虚 15.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16.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17.肾;互根互用 18.阳盛格阴;阴盛格阳 19.精亏;精瘀 20.肺;肾 21.肺;胃 22.中气下陷;脾气下陷 23.津停气阻;气随津脱 24.津亏血瘀;血瘀水停 四、判断题 1.√   2. ×   3.√    4. √    5.√    6. ×    7.√    8.√    9. √    10. × 11. ×  12.√  13. ×   14. ×   15. ×   16.×  五、问答题 1.答:所谓内湿是指体内津液输布、排泄障碍,导致水湿痰饮内生并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外湿是指从外感受湿邪为病,以伤肌表、筋骨关节为主;内湿是指因脾、肺、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尤其是脾失健运,以致水液留滞体内而生湿。两者之间的联络是:外湿伤人,每易伤脾,可致脾失健运而生内湿;内湿素盛者,易招致外湿入侵而致病。即所谓“外湿可诱发内湿,内湿者易招致外湿。” 2.答:所谓伏而后发是指机体感受某些病邪后,病邪潜伏于体内某些部位,通过一段时间之后,或在一定的诱因作用下发病,如破伤风等。徐发则指徐缓发病,与致病邪气的性质,以及体质原因有关,如湿邪致病等。邪气潜伏期间,机体没有任何对应的病理反应出现,而徐发仅指发病过程缓慢,在此缓慢发病过程中,机体有对应的症状或体征体现于外。 3.答:所谓阴阳亡失是指机体的阴液或阳气忽然大量亡失,功能活动严重衰竭的病理状态。由于阴和阳存在着互根互用关系,阴亡则阳气无所依附而散越,阳亡则阴液无以固摄而耗脱,因此亡阳可迅速导致亡阴、亡阴也可迅速导致亡阳。 4.答:所谓气机失调是指因多种原因导致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所引起的病理变化。气机失调包括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五个方面。气滞是指全身或局部气运行不畅而郁滞的病变;气逆、气陷属于升降失常;气闭、气脱属于出入运动失常。 第九章 养生·防治·康复 一选择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答案 B D C E D B A B C E B C E D A 二、词语解释 1.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防止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 2.治病求本,是指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出病证的本质,然后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 3.正治,指治疗用药的性质、作用趋向逆病证表象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原则,又称为“逆治”。 4寒因寒用,指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假寒现象的病证。 5因人制宜,是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一样特点,来制定合适的治法和方药。 三、填空题 1.延缓衰老 2.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3.初期诊治;控制病传 4.标本兼治 5.阴中求阳 6.寒者热之 7.因时制宜 六、判断题 1. ×   2 ×3. .√  4 √  5. ×  6. √ 7.  ×8.  √   9. ×10.  ×   11. √   12. √13. ×  14. √ 15. .× 16  .×   五、问答题 1答:由于阴阳双方互为根据,具有互相增进,互相资助的关系。因此临床治疗时,可采用“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阴阳相济之法以提高疗效。即在补阳时合适配用补阴药,以增进阳气的化生,这称为“阴中求阳”;或在补阴时合适配用补阳药,以增进阴液的化生,这称为“阳中求阴”。 2答:“用寒远寒”,指用寒凉药要注意避开寒冷的季节;“用热远热”,指用温热药要注意避开炎热的季节,这是因时制宜治则的详细运用。由于春夏季节,气候温热,若过用辛温发散之品,可耗伤气阴;而秋冬季节,气候寒凉,若过用寒凉药物,可损伤阳气,故治疗疾病时必须考虑时令气候的特点,注意治疗宜忌。 3答: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用多种防止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由于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方面,因此未病先防也从这两方面着手。一是调养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如重视精神调养,做到心情舒畅,精神快乐,并尽量防止外界环境对人体的不良刺激;注意饮食起居,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适度等;还要加强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促使经脉通利,血液畅行,防病祛病。二是外避病邪,防止邪气侵害。如使用药物杀灭病邪,讲究饮食、环境卫生,防止病邪侵袭,防备跌仆、虫兽等多种外伤。 中诊试题答案 望诊 一、单项选择题 1、B    2、 C    3、 A    4、 D    5、 A    6、 C     7、 C    8、B 9、C    10、D    11、A    12、D    13、D    14、D     15、A 二、名词解释题 1. 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体现,亦称神气。狭义是指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亦称神志。 2. 指人的面色出现偏红、偏黑、偏白等差异,毕生不变者,称为主色,属生理性变异。 3. 由于外界条件的影响,人的面色出现某些临时性的变化,称为客色。 4. 是指面目一身俱黄,其色黄而鲜明,如橘子之色者,为湿热熏蒸所致。 5. 指面目一身俱黄,其色黄而晦暗,如烟熏状者,为寒湿郁阻所致。 6. 是疾病中皮肤上出现红或暗红,点大成片,平摊于皮下,摸不应手的色斑。有阳斑、阴斑之分。 7. 疹为红色,形如粟粒,高出皮肤,摸之碍手的一种皮肤症状。 8. 是指小儿囟门迟闭,二、三岁以上仍然骨缝未合的一种病症。属肾精局限性,发育不良。 闻诊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E     4、B     5、B     6、B     7、B     8、B    二、名词术语解释 1、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多属热扰心神之实证。 2、神识不清,语多反复,时断时续,声音细微。多属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3、新病音哑或失音,多因外感风寒、风热,或痰浊壅滞,以致邪阻息道,肺气不宣,清肃失职,常伴发热、恶寒、咽喉肿痛等症,属于实证,古人喻为“金实不鸣”。 4、久病重病导致音哑或失音,属于虚证,常因精气内伤,肺肾阴虚,虚火灼肺,以致津枯肺损,声音难出,即所谓“金破不鸣”。 问诊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B     4、E     5、C     6、D     7、C    8、C 9、A     10、B    11、C    12、D    13、D    14、B    15、C   16、C 17、A    18、B    19、B    20、B 二、名词术语解释 1、自汗是常常日间汗出不止,活动之后更甚,多见于气虚阳虚而卫表不固证候。 2、盗汗是入睡后汗出,醒后则汗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或气阴两虚证。 3、癃,是指小便不畅,点滴而出;闭,是指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两者合称为癃闭,是对膀胱储有尿液,欲解小便而排出困难的病症的总称。 4、里急后重是指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为痢疾的主症之一,多因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 5、黎明前腹痛作泻,泻后则安,伴有形寒肢冷、腰膝痠痛等,为脾肾阳虚,寒湿积滞所致。 脉诊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A          4、D          5、 D    6、B         7、A           8、B          9、D          10、D         11、A        12、B         13、C         14、D          15、C 二、名词术语解释 1. 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其位置在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 2. 高骨为寸口处的骨突起,指的是现代医学描述的桡骨茎突。 3. 一呼一吸谓之一息。诊脉时,医生自己一定要保持呼吸自然均匀而稳定,用相对固定的时间去计算病人脉搏的至数。 4. 医生在诊脉时,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种手指,仔细寻摸寸关尺的某一部位以更仔细理解其细微变化的一种指法。 5. 是诊脉时的三种不一样指力。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 八纲 一、单项选择题 1、B    2、 D    3、 A    4、C     5  D     6、 A      7、A     8、C         9、D    10、A    11、E    12、C    13、D     14、A     15、D    16、D 二、名词术语解释 1. 表证和里证在同一时期出现,称为表里同病。这种状况的出现,除初病即见表证又见里证外,多因表证未罢,又及于里;或本病未愈,又加标病;如本有内伤,又加新感,或先有外感,又内伤饮食之类。 2. 凡病表证,表邪不解,内传入里,称为表邪入里。多因机体抗邪能力减少,或邪气过盛,或护理不妥,或误治失治等原因所致如原病表证,本有恶寒发热,若恶寒消失,不恶寒反恶热,并见口渴、舌红苔黄,便是表邪入里的证候。表邪入里,表达病势加重。 3. 里邪出表是指某些里证,病邪从里透达于外。这是由于治疗和护理得当,机体抵御力增强的成果。如内热烦躁,咳嗽胸闷,继而发热汗出,这是病邪由里达表的证候,阐明邪有去路,病势减轻。 4. 外邪由表内传,尚未入里,或里邪透表,尚达于表,正邪相争于表里之间,称为半表半里证。其体现是寒热往来,胸胁苦闷,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 5. 热厥证的一种现象,温热病若高热不退,出现四肢厥冷,这是由于里热炽盛,阳气郁闭,不能外达于四肢所致。热为疾病的本质,四肢厥冷为疾病的假象,若邪热越深伏,四肢厥冷的程度更严重。 6. 即真虚假实。指疾病的本质属于虚证,但又出现某些似乎是实的现象,如素体脾虚,运化无力,而出现腹胀满,却时有缓和不似实证腹满而不减;腹虽痛但喜按;脉虽弦,但无力。出现此类似实的症状的原因并不是实邪,而是机体虚弱的成果,属假实,至虚有盛候系指此而言,治疗仍应用补法。 7. 即真实假虚。指疾病本质属实证,但又出现某些类似虚的现象。如热结胃肠之实证却见神情默默,脉沉迟或迟细等,但神情虽默默,语出则声高气粗,脉虽沉迟细,但按之有力,故出现类似虚的原因并不是病体虚弱,而是实邪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之故。因此称这些脉证为假虚,大实有羸状系指此而言,治疗时仍应攻邪。 气血津液辨证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C      4.D      5.A      6.B      7.B       8.B      9.B 二、名词术语解释 1.指血液亏虚,脏腑百脉失养,体现全身虚弱的证候。 2.指人体某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