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3大气环境 ——锋面系统与天气
教学内容:
湖南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必修I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四常见的天气系统(一)锋面系统与天气)P54~56
课标要求: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系统的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并能说出气团、锋面、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定义。
2、理解锋面形成的过程,并能用动态的思维解释冷暖锋以及准静止锋的形成过程。
3、掌握冷暖气团控制下的天气状况及在冷暖锋以及准静止锋的运动过程中某一固定位置的天气变化状况。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不同锋面系统的立体图、简图,培养学生判图、识图的能力以及在地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不同天气系统形成过程的讲解,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不同学科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同一学科前后内容的联系能力。
3、通过对锋面系统控制下天气的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解读简单的卫星云图,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养成用动态、严谨的思维分析事物的发生、发展及消亡过程(主要是通过对冷暖锋过境的三个阶段的讲解完成)。
2、通过对不同天气系统控制下天气的变化,结合实例讲解,使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能够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
冷锋、暖锋及准静止锋的异同点
锋面系统控制下的天气变化过程
2、 难点:
冷锋、暖锋及准静止锋的形成过程及各自特点
教具准备:
彩色粉笔、冷暖气团和冷暖锋的卡片(6个)、冷暖锋运动的箭头(2个)、视频材料两个(1、2010年11月4日央视天气预报 2、锋面雨的形成过程)
Flash—冷暖气流、 对媒体课件等
教学方法:
冷暖气团、冷暖锋纸片和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讲述法、 讨论分析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综合课
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又是一个阴雨天哈,那大家知道未来几天天气状况将会是怎么样的?大家通常是通过什么来预知未来天气的?
生:天气预报
那我们通常关注的是天气预报的哪个部分,是前面的天气形势分析?还是后面的城市天气预报?
生:城市天气预报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看不懂……
以前看不懂没关系,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读天气形势分析,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自己也可以当一个小小天气预报播报员。
说道天气预报,老师这儿也有个天气预报要给大家看,请大家注意看里面的“天气形势”分析以及同一时间内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
师:(播放PPT里的视频截图)在里面我们看到了这种天气符号,还听到未来几天会大幅度的降温降水刮风。那这个符号代表了什么?它的移动为什么会给我们不同地区带来降温、降水等天气?好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就一起来解读天气预报中的锋面系统与天气(板书)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个概念:
气团(板书)
请大家在课本上找到什么是气团?老师这儿可以用一句话来解释那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气团就是具有相同物理性质的大气的集合体。根据气团温度与所处下垫面温度的相对冷暖关系可以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板书)两种。
例如气团向比它暖的下垫面移动时,称为冷气团。气团向比它冷的下垫面移动时,称为暖气团。
冷暖气团的物理性质是不一样的:冷气团温度低、密度大、压强大、大气稳定天气晴朗,暖气团温度高、密度小、压强小、大气稳定天气晴朗。
我们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某地由单一气团控制时天气晴朗!
师:好,了解了气团之后,我们来看锋面系统,请大家看到老师这张PPT,冷暖气团相遇产生的交界面就是锋面,锋面与下垫面的交线称为锋线那所有这一块整合起来就称为锋面系统。
在这儿呢大家就要思考两个问题了。
1、为什么冷气团在锋面下面而暖气团在锋面上面分布?
生:略
2、思考一上一下两种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的气团相遇会稳定存在吗?
生:略
师:大家可以想象一块烧红的铁放到冷水中会发生什么样的反映?,那我们的冷暖气团也一样,在锋面附近会形成降水大风等天气现象。并且雨区是倾向于冷气团一侧。
我们来看一下锋面雨具体是怎么形成的?
(flash动画)
师:锋面系统之所以称为冷暖气团的相遇所以必然存在着冷暖气团势力的对比。我们根据冷暖气团势力的不同分为以下三种锋面。就像他们两个掰手腕一样,如果冷气团势力大占主导是冷锋。如果暖气团占主导是暖锋。如果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不分上下这是就形成了我们的第三种锋——准静止锋。
师:首先来看我们的冷锋,(边讲解边用贴图演示)
1、概念:使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推移时所形成的锋叫做冷锋,中间就是我们的锋面与下垫面的交线是锋线。
2、方向:冷气团占优势所以冷气团移动的方向就是锋移动的方向
(用贴图铁箭头)。
3、符号:大家还记得刚开始天气预报上看到的那个天气符号吗?其实他就是我们的冷锋的符号,通常我们用两个成对的涂黑的三角形表示(板图)并且他所指的方向跟锋移动的方向相同。
4、通常在锋面附近的冷气团一侧会形成降雨锋等天气,(画雨区)
如果我们以锋线为标准,请结合锋移动的方向判断——冷锋的降水区域应该是在锋线之前还是在锋线之后?
生:略
师:接下来我们看暖锋:第一个概念是什么?
生:略
师:好现在老师这儿有两个气团和一个箭头,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贴暖锋示意图及锋向,并表明锋面及锋线,那位同学愿意来说试试?
生:贴图、画图
师:好请坐,大家看他画的对吗?
生:略
师:同样我们来认识暖锋的符号,通常我们用两个成对的半圆形涂黑来表示
(板图)方向同样是锋移动的方向相同。
请大家判断暖锋的降水区域应该是在锋线之前还是在锋线之后?
生:略
最后来看准静止锋,符号(板图)
因为两个实力相当所以运动方向不固定。降水区域也在这一地区徘徊。
师:好,我们锋面的基础知识就先学到这里,我们学习锋面系统主要是为了研究他们控制下哦天气状况,所以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不同的锋面系统控制下某一个地区天气的动态变化状况。
师:首先是冷锋,请大家看
(PPT上动画)
我们以这个地方为参照点,一起来研究冷锋过境前、过境时以及过境后的天气状况。
过境前,这一地区是由暖气团控制,结合那边暖气团的物理性质可以得出现在这一地区的天气晴朗、气温高、压强大,现在锋在移动,移动到这个地区是我们称为过境时这个时候是不是会在这里形成降水降温大风等天气,大家可以结合我们刚才的天气预报来验证。
现在锋继续移动移出了该地区,现在该地区受冷气团控制,那天气怎么样呢?是不是晴朗、气温降低气压变高
(请大家翻开书56页把结论写到活动一的表格里面)
师:那暖气团过境前、过境时以及过境后的天气会怎么样呢?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讨论,带回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师:好那位同学愿意来试试?
生:略
师:大家觉得他的回答对不对?好我们一起来验证
(播放flash)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冷暖锋过境时都会形成降水,那我们应该怎么样来判断某一次降水是冷锋形成的呢还是暖锋形成的呢?
生:……
师:这就涉及到一个知识点——冷锋的移动速度比暖锋快的多!也就是说暖锋和冷锋通过同一个地点时暖锋停留的时间要长一点。
下面我们对冷暖锋雨区分布及降水强度做个总结
(请大家看到PPT上)
1、锋面降水一般分布于冷气团一侧。
2、冷锋降水锋线前后都有,主要在锋线之后,降水区域比较狭窄。降水时间短、强度大,狂风暴雨、沙尘暴、降温等天气。
3、暖锋降水在锋线之前,降水区域比较宽广。降水时间长,强度小是连续性降雨。
师:现在请大家看“智筑冰墙”的故事判断一下里面曹操运用的是那种锋面天气?
生:略
师: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
(播放冷暖气团flash)如果具体来看影响的话:例如北方春季的沙尘暴、寒潮、北方夏季的暴雨等是由冷锋引起的。
(PPT播放图片)
寒潮——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天气形势下迅速南下,造成沿途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大风和风雪天气。寒潮在全国各地都有可能发生,可以引发霜冻和冻害等多种自然灾害。
暖锋在我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活动较为频繁。例如:春夏我国由南向北推移的雨带。
师:大家再来猜一下这个应该是属于那种锋?
(播放PPT上准静止锋的诗词)
生:略
师:其实他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准静止锋。他独特的两个特点是1、高温高湿2、长达一个月左右的连续性降雨。
梅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旬之间持续连绵的阴雨、温高湿大的自然气候现象。 由于梅雨发生时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中国人称之为梅雨这段时间也陈为梅雨季节。这段时间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之为霉雨。
梅雨季节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所以我国南方流行着这样的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梅雨过后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flash动画播放)
强调梅雨是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形成的。
师:另外一种准静止锋是由于地形的阻挡形成的。例如我们的昆明准静止锋,是由于冬季来自内蒙西伯利亚的冷气团遇到云贵高原的阻挡在贵阳等地形成的。
(播放flash动画)
所以说我们也有这样的俗语说:昆明——“四季如春”“一雨变成冬”
贵阳——“天无三日晴”。
师:好这节课的知识就讲完了,剩下的时间我们通过两个活动来检验一下大家掌握的情况怎么样。(请大家看到PPT上)
一、试做天气预报播报员(大约3分钟)
形式:全班学生一起来读,老师在答案处做适当的指导即可。
二、将天气现象跟其成因连线(大约3分钟)
形式:先让学生自己看,在请一位学生回答,最后给出正确答案。
板书设计:
锋面系统与天气
一、 二、(一)冷锋 (二)暖锋 (三)准静止锋
(一)气团 箭头一 箭头二
冷气团:T低 P高 W小 天气晴朗 纸片贴板图一 纸片贴板图二 符号
暖气团:T高 P低 W大 天气晴朗 (包括示意图、符号等) (包括示意图、符号等)
锋
锋线 雨区:锋线后 雨区:锋线前
锋面
教学后记:
本节课整体教学设计合理,教学效果良好,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 内容太多,时间安排比较紧。
2、 彩色粉笔的应用有待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