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吨的认识》教学片段反思
湘乡市东方红学校 章丽
《吨的认识》这一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学习体验了“克”和“千克”这两个日常生活中常见常用的质量单位。
我对《吨的认识》教学片段进行了如下设计:
环节一:复习导入。
1、 通过对“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正确使用的回顾,体会不同的物体要选择不同的质量单位。
【为引入新的质量单位作铺垫。】
2、 通过“克”与“千克”的转换,复习进率。
【为“千克”与“吨”的转换做铺垫。】
环节二:体验“参照物”质量,通过推理分析,初步认识大单位“吨”。
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选择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桶装矿泉水(重20千克)作为体验参照。首先通过搬水桶活动,让每一个学生亲身感受20千克的有多重,并交流体验感触,加深对参照物体重量的印象。然后通过推算,如果平均每班每天喝掉一桶矿泉水,一周喝掉多少千克?(100千克)10个班一周喝掉多少桶水?(50桶)是多少千克?(1000千克)得到1000千克这样一个大的数据,顺势引出为了方便计量,我们也可以把这样的50桶水用1“吨”来表示,“吨”是一个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
【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在质量单位的教学中,如果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体验过程仅仅用图片和动画代替,那么学生就难免只闻其重,不知其重。
“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它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像“克”和“千克”一样能在生活中获得直接体验,教师无法在课堂上呈现1吨实物,让学生体验其实际重量。但我们可以通过选择“参照物”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让学生以常见的物品为中介,运用推理分析,体会到1吨的重量就相当于50桶20千克的矿泉水的总重。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掌握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为了帮助学生真正了解“吨”这一质量单位,我注重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组织学生开展了“搬一搬”“估一估”“看一看”等活动,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通过亲手操作、对比估算、观察了解等多种活动,主动构建对新的质量单位“吨”的多重认识。】
环节三: 估一估,算一 算:
一头牛重200千克, ( )头牛共重为1吨
一只羊重40千克, ( )只羊共重为1吨
一个西瓜重5千克, ( )个西瓜共重为1吨
【提供多个参照物进行比照,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吨”的认识。】
环节四:了解质量单位“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