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9353129 上传时间:2025-03-2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本文档共2页,全文阅读请下载到手机保存,查看更方便
资源描述

1、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万荣县光华联区光华二中 袁云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培养人文素养和弘扬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现就如何实施新课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谈几点浅薄的体会: 新课程改革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更强调人文化的教育。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到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再到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的“学生自主学习”,我们不难找到课改工程中的体现人文素养,进行人文关怀

2、,实施人文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首先,教师自身应是具有人文情怀和人文思想的个体。学校是塑造灵魂的场所,学校的人文文化最重要的体现应是爱的教育。教师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若没有了崇高的人文情怀,只一味强调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我们的教师有怎样将真正的人文关怀传递给给学生呢?常言道;最优秀的教师必然是充满爱心的人道主义者.在素质的教育中,我们强调教育到心灵,要求教师以自身的品性和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通过与孩子的情感互动,学会赞美赏识孩子,学会宽容理解孩子,带着浓郁的人文素养走向孩子,为孩子的成长创设一个被理解被接纳的人文环境,创设一个让孩子感到有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的人文环境创设一个有利于孩

3、子身心健康,有利于孩子全面发展的坏境,在这种浓厚的人文氛围中促进孩子自主发展。 其次,课程设计要注意体现人文素养。新课程改革中的课程设计要重建学生生活,包括课程目标设计应着眼于构建学生的可能生活,注重理性生活、审美生活和道德生活的结合,在精神生活上面不折不扣体现情感发展。态度习得,社会价值观念和规范的确定等方面的目标。课程内容的确定应超越“科学世界”,关注生活世界,并处理好学生实际生活与可能性生活的关系。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关注整个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内容的遴选少些偏见,多些对人类不同民族的文明和精神财富的融合。在课程学习活动的方式设计上要多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给予学生充分的体验和感悟的

4、空间,关注“案例之后”最普遍、最本质的东西,引导学生有所怒、有所感、有所悟,彻底打破学生的“知识容器”,教材似“圣经”的时代。第三、 课堂拓展要加强人文教育1、 拓展阅读,加厚加宽学生人文底蕴。加速拓展阅读,能迅速而有效地扩大学生吸收力量,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不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加深人文底蕴。阅读体裁要多样化,适当涉猎诗歌、散文、戏剧、长篇小说。只要内容健康有益,无论文学作品、科学技术,还是历史哲学方面的书都可,除背诵必背古诗之外,加大背诵量,尽量超过400万字。“厚积而薄发”,学生写起文章来也就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了。2、 延伸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学不限于教科书,不限于教室,不限于校园,而是与家庭、社会想通的,甚至存在于虚拟的网络空间,它包括一个人完整的生活世界。我们可以在课余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参观、访问、竞赛、夏令营等,也可请上家长参与评价。 总之,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是与人、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与人的具体的生命活动紧紧相连的。教学中既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更要偏重于人文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真正功效上的。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让我们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助推力,在新课改中渗透人文教育,最终达到教育关爱人生,优化生命的目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