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4年高级职称考试中医妇科总结.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9349225 上传时间:2025-03-2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高级职称考试中医妇科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4年高级职称考试中医妇科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妇科学 女性外生殖器——汉.《养生方》中女阴图 阴道——《诸病源候论》 描述子宫——朱丹溪《格致余论.受胎论》 胞宫——北宋朱肱《活人书》 子宫——《内经》成为奇恒之府 月经——晋.《脉经》 重阴转阳——种子之时,重阳转阴——月经 妇科病因——寒、热、湿邪,七情内伤、生活失度、体质原因 妇科病机——脏腑功效失常、气血失调、冲任督带损伤、胞宫胞络胞脉受损 常用内治法——调补脏腑、调理气血、温经散寒、利湿除痰、调理冲任督带、调养胞宫、调控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 常用外治法——坐浴、外阴阴道冲洗(500ml)、阴道纳药、贴敷法、宫腔注入(20-30ml)、肛门导入(14cm100ml30min)、中药离子导入、介入治疗 妇科急症 一、 血崩 止血环酸、止血芳酸、止血敏 im/iv 血热而崩—牛西西注射液、贯中注射液、断血流 血瘀而崩—三七注射液 脾肾阳虚—生脉iv/ivgtt参附ivgtt 肾阴虚—生脉/参脉 二、 急腹症 针灸: 气滞—气海、太冲、血海、三阴交 寒凝—中极、地机、关元、水道,合用灸法 湿热—阳陵泉、行间、次廖 三、 高热证 物理降温 >40度——氯丙嗪25-50mg+5%葡萄糖/NS ivgtt;地西泮10-20mg ivgtt;地米5-10mg+50%葡萄糖20ml iv,后地米10-20mg+5%葡萄糖500ml ivgtt 四、厥脱证 月经病 治疗标准: 1、治本调经: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调理冲任;补肾扶脾为要。 2、分清先病后病。 3、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注意: 顺应月经周期中阴阳气血规律、顺应不一样年龄阶段论治规律、掌握虚实补泻规律 一、月经先期“功血、盆腔炎” 1. 气虚证(固冲调经) 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 2)肾气虚证—-固阴煎或归肾丸 2. 血热型(凉血调经) 1)阴虚血热型—-两地汤 2)阳盛血热型—-清经散 3)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 二、月经后期(活血调经)“功血” 1)肾虚型—-当归地黄饮 2)血虚型—-大补元煎 3)虚寒型—-温经汤《金匮要略》或艾附暖宫丸 4)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5)气滞型—-乌药汤 6)痰湿型—-芎归二陈汤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养血调经)“功血” 1)肾虚型—-固阴煎 2)脾虚型—-归脾汤 3)肝郁型—-逍遥散 四、月通过多(固冲止血)“功血、内异症、盆腔炎、子宫肌瘤、IUD” 1)气虚型—-举元煎或安冲汤 2)血热型—-保阴煎加地榆、茜草 3)血瘀型—-失笑散加益母草、三七、茜草 五、月通过少“子宫发育不良、性腺功效低下” 1)肾虚型—-当归地黄饮或归肾丸 2)血虚型—-滋血汤或小营煎 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 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或二陈加芎归汤 六、经期延长“功血、盆腔炎” 1)气虚型—-举元煎加阿胶、炒艾叶、乌贼骨 2)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加四乌贼骨一 茹丸或固经丸 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或桂枝茯苓丸加益母草、川牛膝 七、经间期出血“排卵期出血、崩漏” 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加减一阴煎 2)脾气虚型—-归脾汤 3)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4)血瘀型—-逐瘀止血汤 八、痛经“原发性、内异症、子宫腺肌症” 1)气滞血瘀型—-膈下逐瘀汤 2)寒凝血瘀型—-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散寒汤 3)湿热瘀阻型—-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苡仁、败酱草或银甲丸 4)气血虚弱型—-黄芪建中汤或圣愈汤或养血和血汤 5)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 6)阳虚内寒型—温经汤《金》加附子、艾叶、小茴香 急症— 实证—三阴交、中极。寒凝加归来、地机,气滞加太冲,腹胀加天枢,胁痛加阳陵泉、光明,胸闷加内关 虚证—三阴交、足三里、气海。气血亏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加悬钟 九、闭经 1)肾气亏损—-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 2)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 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 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隔下逐瘀汤 5)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 6)寒凝血瘀——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十、崩漏 出血期(塞流、澄源为主) 1)脾虚—-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 2)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党参、黄芪、阿胶 3)肾阳虚证—-右归丸加党参、黄芪、三七 4)肾阴虚证—-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益气汤 5)虚热证—-上下相资汤 6)实热证—-清热固经汤 7)血瘀—-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 出血后治疗(以复旧为主,结合澄源) 先补后攻—滋肾填精,养血调经—左归丸或归肾丸或定经汤补3周;第4周活血化瘀通经—桃红四物汤加香附、枳壳、益母草、川牛膝 健脾补血—更年期—大补元煎或人参养荣汤 手术、人工周期、促绝经 急症处理 补气摄血止崩—单身汤或丽参注射液 温阳止崩—参附汤或六味回阳汤 滋阴固气止崩—生脉注射液或参麦注射液,生脉二至止血汤 祛瘀止崩—三七末、云南白药、宫血宁胶囊、单味重楼(七叶一枝花) 针灸—艾灸百会、大敦、隐白 暴崩之际止血要求—在性激素治疗6小时内见效,24-48小时出血停止 十一、经行乳房胀痛 1)肝气郁结型——逍遥散加麦芽、青皮、内金 2)肝肾亏虚型——一阴煎或滋水清肝饮加麦芽、内金 3)胃虚痰滞型——四物汤合二陈汤去甘草 十二、经行头痛 1) 肝火型:—羚角钩藤汤 2) 血瘀型——通窍活血汤 3) 痰湿中阻型——半夏白术天麻汤加葛根、丹参 4) 血虚型——八珍汤加首乌、蔓荆子 十三、经行感冒 1) 风寒证——荆穗四物汤 2) 风热证——桑菊饮加当归、川芎 3) 邪入少阳证——小柴胡汤 十四、经行发热 1) 肝肾阴虚型——蒿芩地丹四物汤 2) 气血虚弱型——补中益气汤 3) 瘀热壅阻型——血府逐瘀汤加丹皮 十五、经行身痛 1) 血虚型——当归补血汤加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 2)血瘀型——趁痛散 十六、经行口糜 1) 阴虚火旺型——知柏地黄汤或上下相资汤 2) 胃热熏蒸型——凉膈散 十七、经行泄泻 1)脾虚—-参苓白术散 2)肾虚—-健固汤合四神丸 十八、经行浮肿 1) 脾肾阳虚型:—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2) 气滞血瘀型——八物汤加泽泻、益母草 十九、经行吐衄 1)肝经郁火—-清肝引经汤 2)肺肾阴虚—-顺经汤或加味麦冬汤 二十、经行情志异常 1) 心血不足型——甘麦大枣汤合养心汤去川芎、半夏曲 2) 肝经郁热型——丹栀逍遥散加川楝子、生龙齿、代赭石 3) 痰火上扰型——生铁落饮加郁金、川连 二十一、绝经前后诸证 1)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制首乌、龟甲 2)肾阳虚—-右归丸 3)肾阴阳两虚——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 二十二、经断复来 1) 脾虚肝郁——安老汤 2) 肾阴虚——知柏地黄丸加龟板、阿胶 3) 湿热下注——易黄汤加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叶、大小蓟 4) 血热——益阴煎加生牡蛎、茜根、地榆 5) 湿毒瘀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 二十三、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 1) 肾精亏虚——左归丸 2) 阴虚内热——知柏地黄丸 3) 阴阳两虚——二仙汤加菟丝子、五味子、肉苁蓉、杜仲、茯苓 4) 脾肾两虚——大补元煎 带下病 1、带下过多 1)脾虚—-完带汤 2)肾阳虚—-内补丸 3)湿热下注—-止带方 4)湿毒蕴结—-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苡仁 5)阴虚夹湿—-知柏地黄丸 2、带下过少 1)肝肾亏损——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 2)血枯瘀阻——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 妊娠病 治疗标准: 胎元正常,治病与安胎并举,补肾、健脾、调理气血; 胎元不正,速下胎益母 一、妊娠恶阻 1)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 2)肝胃不和—-橘皮竹茹汤或苏叶黄连汤加姜半夏、枇杷叶、乌梅、竹茹 3)痰湿—-青竹茹汤 4)气阴两虚——生脉散合增液汤加乌梅、芦根、竹茹 二、胎漏、胎动不安 1)肾虚—-寿胎丸或安奠二仙汤或滋肾育胎丸 2)气血虚弱—-胎元饮 3)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4)血热—-保阴煎或清热安胎饮或当归散 三、堕胎、小产 四、滑胎 1)肾气亏损—-补肾固冲丸或安奠二仙汤 2)肾阳亏虚——肾气丸去泽泻,加菟丝子、杜仲、白术 3)气血两虚—-泰山盘石散 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五、胎萎不长 1)气血虚弱——胎元饮 2)脾肾不足——寿胎丸合四君子汤或温土毓麟汤 3)血寒宫冷——长胎白术散加巴戟天、艾叶 4)阴虚血热——保阴煎加枸杞子、桑葚子 六、妊娠腹痛 1)血虚—养血安胎止痛—当归芍药散加首乌、桑寄生 2)气滞—疏肝解郁、养血安胎—逍遥散 3)虚寒—暖宫止痛、养血安胎—胶艾汤加巴戟天、杜仲、补骨脂 4)血瘀—养血活血、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七、异位妊娠 急症处理 平卧、血常规、血型、交叉配血 吸氧、输液(5%葡萄糖20ml+人参注射液10ml静推,5%葡萄糖500ml+人参注射液20ml静滴) 中药益气固脱活血化瘀 出血多者手术 1)未破损期—杀胚消癥、软坚散结—宫外孕Ⅰ号方加蜈蚣、皂刺、穿山甲、鳖甲 2)已破损期—妊娠流产或破裂者 ①休克—益气固脱、活血祛瘀—生脉散合宫外孕Ⅰ号方 ②不稳定—同未破损期 ③包块—祛瘀消癥、软坚散结—宫外孕Ⅱ号方加皂刺、穿山甲、鳖甲 同时中药蒸药外敷、保存灌肠能够加速包块吸取 八、子满—鲤鱼汤或当归芍药散 九、子肿 1)脾虚—-白术散或健脾利水汤 2)肾虚—-真武汤或肾气丸 3)气滞—-天仙藤散或正气天香散 十、子晕 1)阴虚肝旺——杞菊地黄丸加石决明、龟甲、钩藤、白蒺藜、天麻 2)脾虚肝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钩藤、丹参 3)气血虚弱——八珍汤加何首乌、钩藤、石决明 十一、子痫 1) 肝风内动——羚角钩藤汤或止抽散 2) 痰火上扰——牛黄清心丸加竹沥或安宫牛黄丸 急症:解痉、降压、镇定、合理扩容、必要时利尿、适时终止妊娠 十二、子嗽 1) 阴虚肺燥——百合固金汤去当归、熟地,加桑叶、阿胶、制百部、黑芝麻 2) 脾虚痰饮——六君子汤加苏梗、紫菀 3) 外感——桔梗散 十三、子淋 1)阴虚津亏—-知柏地黄汤 2)心火偏亢—-导赤散加玄参、麦冬 3)下焦湿热—-加味五淋散 十四、妊娠小便不通——肾气丸 小腹急胀疼、心烦不得卧, “转胞”、“妊娠合并尿潴留” 十五、妊娠贫血 1) 气血两虚——八珍汤 2) 心脾两虚——归脾汤 3) 肝肾不足——大补元煎加首乌、桑寄生 十六、子烦 炽热乘心,神明不宁 1)阴虚——人参麦冬汤 2)痰火——竹沥汤 产后病 “三冲”:败血上冲,冲心、冲胃、冲肺—羊水栓塞 “三病”:产后病痉、郁冒、大便难 “三急”:呕吐、盗汗、泄泻 “三禁”:禁大汗、禁峻下、禁通利小便 “三审”: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再审乳汁行与不行,以察胃气之强弱。 病机:多虚多瘀 病因:亡血伤津、元气亏损、瘀血内阻、外感六淫或饮食房劳所伤 治疗标准:“勿拘泥产后,勿忘于产后”补虚化瘀、清热解毒、益气固表、调理肝脾肾 一、产后血晕“产后出血” 针刺眉心、人中、涌泉 丽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静滴或静推以扩容 二、产后腹痛 1)血虚—-肠宁汤 2)血瘀—-生化汤加益母草,或散结定疼汤,或补血定痛汤 三、产后恶露不绝 1)气虚—-补中益气汤加陈棕炭、阿胶珠 2)血热—-保阴煎 3)血瘀—-生化汤加炒蒲黄、益母草 四、产后发热“产褥感染” 1)感染邪毒—-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或解毒活血汤 2)外感—-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或参苏饮 3)血虚—-八珍汤加枸杞、黄芪 4)血瘀—-生化汤或桃红消瘀汤 五、产后身痛“产褥期关节疼痛、风湿、类风湿” 1)血虚—-黄芪桂枝五物汤加秦艽、当归、鸡血藤 2)血瘀—-身痛逐瘀汤或生化汤 3)外感风寒湿—-独活寄生汤或趁痛散、防风汤 4)肾虚——养荣壮肾汤加秦艽、熟地 六、产后小便不通“产后尿潴留” 1)气虚——补中益气汤去升麻,加桔梗、茯苓、通草。或春泽汤、补气通浮饮 2)肾虚——济生肾气丸或金匮肾气丸 3)气滞——木通散 4)血瘀——加味四物汤或小蓟饮子或黄芪当归散 七、产后小便淋通“产褥期泌尿系感染” 1)湿热蕴结——加味五淋散加益母草,或八正散,或分清饮 2)肾阴亏虚——化阴煎或知柏地黄汤 3)肝经郁热——沉香散 八、产后汗证 1)气虚——黄芪汤 2)阴虚——生脉散加煅牡蛎、浮小麦、山萸肉、糯稻根 九、缺乳 1)气血虚弱——通乳丹 2)肝郁气滞——下乳涌泉散 3)痰浊阻滞——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 十、产后抑郁 1)心脾两虚——归脾汤或养心汤或茯神散 2)瘀血阻络——安神生化汤或调经散或芎归泻心汤 3)心肝血虚——柏子养心丸加珍珠母 十一、产后血“席汉综合征” 1) 精血亏损——人参鳖甲汤加紫河车 2) 脾肾虚损——黄芪散去羚羊角,加紫河车、仙茅、仙灵脾 妇科杂病 常见病因:气滞血瘀、湿热瘀结、痰湿壅阻,肾虚、肝郁、脾虚,冲任、胞脉、胞络损伤,脏阴不足 治疗措施:调补肝脾肾,调理气血、调治冲任、胞宫 一、癥瘕 1)气滞血瘀—-香棱丸或大黄蜇虫丸 2)痰湿瘀结—-苍附导痰丸合桂枝茯苓丸 3)湿热瘀阻—大黄牡丹汤加红藤、败酱草、制穿山甲 4)肾虚血瘀—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 外治:三品一条枪(白砒、白矾、雄黄、乳香)宫颈癌早期、癌前病变、肥大性宫颈炎 二、不孕症 1)肾虚 肾气虚证—-毓麟珠 肾阳虚证—-温胞饮或右归丸 肾阴虚证—-养精种玉汤 2)肝气郁结—-百灵调肝汤或开郁种玉汤 3)痰湿内阻——苍附导痰丸 4)瘀滞胞宫-—少腹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三、阴痒 1)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加当归、栀子、白鲜皮 2)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 3)湿虫滋生—-萆藓渗湿汤加白头翁、苦参、防风 外治:蛇床子30、百部30、苦参30、徐长卿15、黄柏20、荆芥20 外阴白色病变: 主因:肝肾不足、精血虚少; 病机:血虚风燥、脉络瘀阻。 治则:补泻兼施、内外同治。 治法:滋养肝肾、养血活血,佐祛风除湿止痒。 四、盆腔炎 急性 1)热毒炽盛——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 2)湿热瘀结——仙方活命饮加薏苡仁、冬瓜仁 慢性 1)湿热瘀结——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加丹参、毛冬青、忍冬藤、田七片 2)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或牡丹汤 3)寒湿凝滞——少腹逐瘀汤或慢盆汤 4)气虚血瘀——理冲汤 5)肾虚血瘀——温胞饮 五、阴疮 1)热毒——龙胆泻肝汤 2)寒湿——阳和汤或托里消毒散 外治:紫金锭、金黄散、阴蚀生疮方 六、子宫脱垂 1)气虚——补中益气汤加金樱子、杜仲、续断 2)肾虚——大补元煎加黄芪 七、宫环出血 1)肝郁血瘀 2)阴虚血瘀 3)气虚血瘀 4)瘀热血瘀 八、阴吹 1)胃燥 2)气虚 3)痰湿 4)肝郁气滞 方剂索引 1. 清经散—丹皮.地骨皮. 白芍. 熟地. 青蒿. 黄柏. 茯苓 2. 两地汤—生地. 地骨皮. 玄参. 麦冬. 阿胶. 白芍 3. 清热调血汤—牡丹皮. 黄连. 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红花. 桃仁. 莪术. 香附. 延胡索 4. 清热固经汤—生地. 地骨皮. 炙龟板. 牡蛎粉. 阿胶. 黄芩. 藕节. 陈棕炭. 焦栀子. 地榆. 甘草 5. 固本止崩汤—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姜 6. 顺经汤—当归.熟地.沙参.白芍.茯苓.黑荆芥.丹皮 7. 完带汤—白术. 山药. 人参. 白芍. 苍术. 甘草. 陈皮. 柴胡. 车前子. 黑芥穗 8. 止带方—猪苓. 茯苓. 车前子. 泽泻. 茵陈. 赤芍. 丹皮. 黄柏. 栀子. 牛膝 9. 寿胎丸—菟丝子. 桑寄生. 川断. 黄芩. 黄柏. 甘草 10. 天仙藤散—天仙藤. 香附. 陈皮. 甘草. 乌药. 生姜. 木瓜. 苏叶.茯苓. 猪苓. 白术. 泽泻 11. 生化汤—当归. 川芎. 桃仁. 炮姜. 炙甘草 12. 解毒活血汤—连翘. 葛根. 柴胡. 枳壳. 当归. 赤芍. 生地. 红花. 桃仁. 甘草 13. 毓麟珠—人参.白术.茯苓.芍药.川芎.炙草.当归.熟地.菟丝子. 鹿角霜. 杜仲. 川椒 14. 启宫丸—制半夏. 苍术. 香附. 茯苓. 神曲. 陈皮. 川芎. 15. 阴痒外治法— 1)塌痒汤—鹤虱. 苦参. 威灵仙. 归尾. 蛇床子. 狼毒. 2)蛇床子散—蛇床子. 花椒. 明矾. 苦参. 百部.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