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植物学》教学大纲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的和生源状况,阐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的中的定位与课程目的
一、 课程性质与任务
课程性质:植物学是园艺、农学、林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也是植物生理学、植物保护学、植物栽培学、植物生态学等课的支撑课程。
课程任务:任务是使学生具有学习本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 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植物学理论课学习使学生从植物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等水平理解植物体的构造特性,掌握各器官的发育过程;理解植物界各大类群的基本特性及生殖规律;理解种子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掌握种子植物,尤其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植物代表科属的重要特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索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植物体的构造与其功能相适应、植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念,使学生学会与自然友好相处。通过植物学试验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植物学试验理论和试验措施,以验证课堂理论、掌握操作技能为宗旨,培养学生独立开展以植物学为基础的实际工作的能力。
三、 教学内容构造(合计76课时)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理论和实训两个部分构成。理论重要集中于植物的形态解剖学知识即植物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等的构造特性及发育过程;理解种子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和植物界各大类群的基本特性及生殖规律,并能识别各类群的代表植物;掌握种子植物,尤其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植物代表科属的重要特性,培养学生通过观测植物、发现问题、思索问题的能力;教课时数为52课时;试验部分重要使学生通过掌握基本的植物学试验理论和试验措施,以验证课堂理论、掌握操作技能为宗旨,培养学生独立开展以植物学为基础的实际工作的能力。教课时数为24课时。
四、 教学内容与规定(内容与规定简表)
理论部分(合计52课时)
绪论(2课时)
章节(模块)
知识内容
认知规定
阐明
理解
理解
掌握
绪论
植物的多样性
√
1、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2、明确学习目的。内容:植物的大小、、种类、生育期、生活方式、植物在自然界中的四大作用、学习该学科的目的、措施和规定。
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
学习植物学的目的、措施和规定
√
第一章、植物的细胞与组织(8课时)
章节(模块)
知识内容
认知规定
阐明
理解
理解
掌握
植物的细胞
植物细胞的概念
√
掌握细胞的概念;原生质、原生质体细胞质三者的区别与联络;质膜、质体、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液泡的重要功能;细胞核的构造;细胞壁的构造及细胞的构造。
植物细胞的形状和大小
√
植物细胞内原生质及其特性
√
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
√
植物细胞的繁殖
植物细胞的繁殖
√
1、通过对细胞几种繁殖方式的对比,掌握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及它与减数分裂的区别与联络,培养学生的思索能力。内容:理解减数分裂的意义。2、通过对细胞分化与脱分化的概念学习,让学生理解其生产中意义,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习惯
植物细胞的分化与脱分化
√
植物的组织
植物组织的概念
√
掌握组织的概念;理解分生组织(3类)的类型、特点及在植物体内的分布;成熟组织(5类)的类型、各自的特点及在植物体内的分布;明确导管和管胞与筛管和伴胞在功能上的异同;对机械组织中的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进行辨别。掌握维管束的概念、构成及类型。(无限维管束和有限维管束)。
植物组织的类型、特性和功能
√
维管束的概念及类型
√
第二章、植物的营养器官(16课时)
章节(模块)
知识内容
认知规定
阐明
理解
理解
掌握
根
根的生理功能
√
1、运用启发的措施学习根的功能。2、运用实物观测理解根的形态。讲解根的内部构造。区别根瘤和菌根。内容:掌握根的功能;理解根及根系的类型。掌握根的伸长生长及根尖的分区和功能。掌握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构造和次生构造;单子叶植物根的构造与特点;侧根的发生;理解根瘤和菌根的概念,能区别根瘤和菌根。
根的形态
√
根的构造
√
根瘤和菌根
√
茎
茎的生理功能
√
1、通过实物观测和教师讲解识别茎上各部位的名称及植物的几种分枝方式。训练学生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照根的内部构造来讲解茎的内部构造,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内容:掌握茎的功能;枝条的特性,植物的三种基本分枝方式,及禾本科植物的分蘖,理解芽的构造和类型,掌握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构造和次生构造;禾本科植物茎的构造。理解茎的特性在植物生产中的应用。
茎的形态及芽类型
√
茎的构造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
叶
叶的生理功能
√
运用启发的措施学习叶的生理功能。运用采集的校园植物的叶片的观测理解叶的构成及形态 。内容:掌握叶的生理功能,掌握叶的构成,理解叶的形态(形状、叶缘、叶裂、叶脉、单叶、复叶、叶序)掌握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叶片的构造及其异同点,理解与其功能相适应的构造。理解叶的寿命,落叶的过程及落叶的意义。理解叶的特性在植物生产中的应用。
叶的构成及形态
叶片的构造
√
落叶的意义及叶的特性在生产中的应用
√
营养器官的变态
变态的概念
√
运用实物观测和教师讲解来理解学习植物器官的变态及变态类型的辨别。内容:理解器官变态的概念,掌握植物根、茎、叶的变态类型。理解同源器官和同功器官的概念。
根、茎、叶的变态类型
√
同功器官与同源器官
√
第三章、植物的有性生殖器官(14课时)
章节(模块)
知识内容
认知规定
阐明
理解
理解
掌握
花的发生于构成
花芽的分化
√
1、例举学生熟悉的植物的花来学习花的构成及花序的类型,2、举例阐明花与植物性别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测能力。内容:理解花的概念、花芽分化;掌握花的构成(完全花的构成、雄蕊的类型、雌蕊的类型、子房的位置、胎座的类型、胚珠的类型)及禾本科植物花的构造特点。理解植物的花序类型(无限花序和有限花序)理解花与植物性别的关系。
花的构成
√
禾本科植物花的构造特点
√
花序
√
花与植株的性别
√
雄蕊的发育与构造
花药的发育与构造
√
通过学习,能解释生产中的某些现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内容:理解花药的发育过程及花粉粒的发育过程,理解花粉的寿命;理解花粉败育和雄性不育。
花粉粒的发育与构造
√
花粉的寿命、花粉败育与雄性不育
√
雌蕊的发育与构造
胚珠的发育与构造
√
内容:理解胚珠的发育与构造,胚囊的发育与构造
胚囊的发育与构造
√
开花、传粉、受精
开花
√
结合生产实际讲解开花、传粉、受精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养成将理论怎样与实践结合的思索习惯。内容:开花的概念、植物的花期;传粉的概念及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概念意义和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受精的概念过程及双受精的意义;理解无融合生殖及多胚现象。
传粉
√
受精作用
√
无融合生殖和多胚现象
√
种子、果实
种子的发育与构造
√
能识别果实的各个类型,及果实的构造,以及学习这些知识在生产中有何实践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索能力。内容:胚的发育、胚乳的发育、种皮的发育、种子的构造与类型、果实的发育过程、果实的构造(真果、假果)、果实的类型、种子与果实的传播
果实的类型及果皮的构造
√
种子和果实的传播
√
第四章、植物分类基础知识(12课时)
章节(模块)
知识内容
认知规定
阐明
理解
理解
掌握
植物分类基本知识
植物分类措施
√
通过学习,学生能旅游检索表识别某些植物,培养学生理论联络实践的能力。内容:理解植物分类措施、植物分类的各级单位、植物的命名法则;掌握植物检索表及其应用。
植物分类的各级单位
√
植物的命名法则
√
植物检索表及其应用
√
植物界的重要类群
低等植物
√
通过学习,理解植物界各个类群的重要特性。内容:低等植物(藻类植物6门、菌类植物4门、地衣门)各类的特性及重要代表植物;高等植物(苔藓植物门、蕨类植物门、裸子植物门、被子植物门)各类的重要特性。
高等植物
√
被子植物重要分科概述
双子叶植物纲
√
重要理解与植物生产直接有关的各科植物的形态特性和识别要点。能精确认识生产植物。内容:双子叶植物纲(胡桃科、葫芦科、十字花科、蔷薇科、豆科、葡萄科、茄科、旋花科、菊科、芸香科)的形态特性及代表植物;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科、兰科、禾本科)的形态特性及代表植物。
单子叶植物纲
√
试验部分(24课时)
试验及实践项目名称及课时分派(合计24课时)
序号
试验项目名称
课时分派
试验类型
必开
选开
1
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及保养措施
2
验证
必开
2
植物细胞显微构造的观测(基本构造)
2
验证
必开
3
植物组织的观测
2
验证
必开
4
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观测
2
验证
必开
5
根的形态与构造(观测根的解剖构造)
2
验证
必开
6
茎的形态构造(观测茎的解剖构造)
2
验证
必开
7
叶的形态构造(观测叶的解剖构造)
2
验证
必开
8
观测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
2
综合
必开
9
花的形态构造及花药和胚珠的构造与发育
4
综合
必开
10
果实的构造和类型
2
验证
必开
11
种子植物标本采集与制作措施
2
验证
必开
试验课作为植物学教学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环节,也是各门后续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内容从验证性试验开始,通过观测和试验,验证已经有的植物学知识;试验手段遵照从易到难,从单纯观测到试验技能综合应用的原则,力争通过试验课的学习,加深对理论课内容的理解。规定学生掌握植物学试验的基本操作规范、理解试验措施和手段;通过试验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将试验技能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能力,服务于生产的能力。倡导课外自主学习和互教互学的教学模式,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开放性试验和各类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植物学知识应用的爱好及独立工作、独立思索的能力。
此外,有条件可以进行野外认识采集植物实习。野外认识采集植物有助于加深对课堂讲授理论的认识理解,有助于学生深入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真正理解植物学知识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有助于培养专业爱好。
五、教学实行
本课程以实用人才培养为中心目的,在此前提下,明确任课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两大任务。其一,对的引导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试验技能。其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测能力、思维能力,侧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运用有限的课时,采用启发式教学,侧重讲讲课程的重点、难点、关键部分、知识点间的联络,引导学生自觉地去思索。培养学生就某一问题深入思索、追究探索的良好习惯。由此,既让学生们学到丰富的知识,又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了深化知识的能力,同步还具有了从事有关专业工作的基本素质。
1.教材
采用中国农业出版社由高凯主编的《植物及植物生理学》
2.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老式教学措施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在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制作的课件取代了大量的板书和挂图,增强了课堂的紧骤性和直观性,节省教课时间。
六、考核与评价(总分100分)
⑴ 作业
对每一章节的知识点都留有作业习题,教师作详细批改,并给出成绩等级(优、良、中、差)。按作业成绩、上课出勤率及课堂提问给出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雷同抄袭的作业不给成绩,这促使学生认真做好作业。通过完毕作业加强了知识点的掌握。
⑵考试
①论课考试措施:笔试,闭卷,满分100分,占总成绩60%。
②试验课考试措施:植物学试验成绩=试验汇报平均成绩+试验期末成绩,试验课成绩占总成绩的30%。
③平时考核:包括作业、课堂提问、讨论发言、上课出勤率。占总成绩的1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