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1小题,每题2分,共42分)
1当有机体做出反应以后,展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叫(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处罚
D.消退
参考答案:C
2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客体是( )
A.教育目标
B.教育措施
C.教育伎俩
D.教育内容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对教育内容起作用。
3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
A.现实性
B.必然性
C.方向性
D.也许性
参考答案:D
4在西方教育史上,被以为是当代教育代言人的是( )。
A.赫尔巴特
B.卢梭
C.洛克
D.杜威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国外知名教育家及其历史地位”,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了解。
【名师详解】在西方教育史上,杜威被以为是当代教育的代言人,其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重要内容有: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本题正确答案为D。
5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测的研究措施称为( )。
A.试验法
B.测验法
C.调查法
D.观测法
参考答案:A
6正在上课,一位迟到的学生忽然推门而入,这时引起大家的注意是( )。
A.不随意注意
B.随意注意
C.故意注意
D.随意后注意
参考答案:A
7“过于安静,或因为担心拘谨、惧怕老师,学生反应迟钝、呆板,回答下列问题被动;课堂纪律较涣散,心不在焉。”这种课堂气氛是( )
A.积极型
B.反抗型
C.悲观型
D.一般型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悲观型的课堂中,重要体现为学生和教师双方的不积极,课堂纪律较涣散,学生心不在焉,而学生感到担心拘谨,因为惧怕教师而反应迟钝、呆板,被动回答下列问题。因此,正确答案选C。
8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重要分为三个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 )。
A.心理疏导
B.择业指引
C.心理咨询
D.交往指引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9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例如化学试验事故)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应了教师劳动的( )特点。
A.复杂性
B.示范性
C.创造性
D.长期性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重要表目前三个方面:因材施教、教育措施上的不停更新和教育机智。
10学生在课堂是听懂了老师的讲课,但到做题时却效果不佳。这是布鲁纳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哪个步骤出现了问题( )
A.知识取得
B.知识转化
C.知识评价
D.知识提取
参考答案:B
11.注意的转移是指( )
A.注意的对象由一个事物转到另一个事物
B.意识能长时间地保持在所选择的对象上
C.任务要求时意识由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
D.同一时间内把意识指向不一样的对象
参考答案:C
12与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中的强、平衡、灵活型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参考答案:B
14下列有关班集体的概念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集体就是班级群体
B.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
C.纪律松驰、涣散的群体算不上集体
D.不是任何一个班都能称得上班集体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讲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性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15“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的( )
A.导向性标准
B.疏导标准
C.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标准
D.因材施教标准
参考答案:D
17当人处在应激状态会出现肌肉担心、血压升高等反应,这是情绪的( )体现
A.主观体验
B.外部体现
C.生理唤醒
D.行为反应
参考答案:C
18以为人类的学习大部分是通过观测学习而取得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桑代克
B.巴甫洛夫
C.斯金纳
D.班杜拉
参考答案:D
19《学记》中提出的“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体现了( )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A.理论与实践
B.课内与课外
C.学习与思考
D.学习与行动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B【解析】《学记》中提出的“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体现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21人通过教育,不停地取得自尊、自强、自立等自主性个性品质,这反应了学校教育促进( )
A.人的主体意识的提升
B.人的个体特性的发展
C.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D.人的社会化
参考答案:A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阐明理由。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8分,共32分)
2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参考解析
答:正确。教育目标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而在学校,教育目标重要是通过教学来实现的,教学活动是学校最全面、最集中、最常常的活动,也是最基本的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23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把思维发展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一动作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岁)、详细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参考解析
对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26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参考解析
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所要求实现的不一样认识任务,能够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不一样阶段:(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利用知识。(5)检查知识。
27简述班级讲课制的重要优点。
参考解析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28试简述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之间的关系。
参考解析
(1)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①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应反应客观的教育规律,但它不等于教育规律。②不一样历史时期,不一样国家民族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2)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①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井华和概括。②教育实践经验是处在感性认识阶段的东西,它也能够作为教育学或教育科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我们要善于把教育实践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
29简述教育目标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引意义。
参考解析
教育目标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引意义是通过发挥如下作用来实现的。
(1)导向作用。教育目标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教育行动的指南。它不但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成果,并且还能对不符合教育目标的发展予以引导,使受教育者的发展与预定的方向相一致,并且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因此,教育目标无论是对教育者还是对受教育者来说都具备目标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教育目标是对受教育者将来发展的期望,具备目标导向性和一定的理想性,它对教育行为具备一定的激励作用。它首先激励教育者通过各种方式把教育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另首先也激励受教育者积极参加教育活动,为了自己的将来而不懈努力。
(3)评价作用。教育目标不不过教育活动应遵照的根本指引标准,并且也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行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教育目标的评价功效可集中体目前当代教育评定或教育督导行为中。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8分,共36分)
30 课上,马老师给大家讲“波义耳定律”。他说具备恒定质量和温度的气体,其压力与体积成反比。日后他又出示一个公式“PV=K”,并解释说其中P代表压力,V代表体积,K代表一个恒量(恒量中包括恒定的质量和温度)。他边举例边板书:假如P=2个大气压,且恒量为8,那么体积就是4立方厘米。2个大气压×4立方厘米=8。假如我们把压力变量改为4个大气压,体积就成了2立方厘米,4个大气压×2立方厘米=8。别的同学都懂了,可是班上的小妮、小刚还是搞不明白。老师懂得小妮空间想象力很强,他说,你能够想象,你有个气球,然后双手使劲压气球,气球体积变小了,这时压力变大了,小妮很快就明白了。“对,体积再小,压力会更大,甚至还会爆了呢。”对于小刚,老师也了解他一向身体灵活,运动能力强,他对小刚说,你豉起腮在嘴里憋一口气,别让气体漏出,然后用手压住一侧面颊,嘴里的气体体积变小了,你会感到压力变大,把另侧面颊变得硬邦邦,当你把手松开,口腔空间变大,压力小了,面颊也软了。小刚自己尝试了几次,也搞明白了“波义耳定律”。
请分析马老师的教学符合哪一项教学标准。
参考解析
(1)此教学案例充足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标准。
(2)因材施教的教学标准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基本要求。因材施教的标准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我国现阶段教育目标、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和我国成功教育经验总结而提出来的。落实此标准的基本要求是:首先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另首先,利用多个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
(3)在案例中,老师懂得小妮空间想象力很强,并且了解小刚一向身体灵活、运动能力强,这充足阐明老师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背面因材施教奠定了基础。对于小妮,老师说,你能够想象。你有个气球,然后双手使劲压气球,气球体积变小了,这时压力变大了,小妮很快就明白了。而对于小刚,老师说,你鼓起腮在嘴里憋一口气,别让气体漏出,然后用手压住一侧面颊,-嘴里的气体体积变小了,你会感到压力变大,把另侧面颊变得硬邦邦,当你把手松开,口腔空间变大,压力小了,面颊也软了。这也体现了利用多个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
31 冯亮和丁明是初二的学生,最近两人都有些心事,于是凑在一起聊天………
冯亮:你说咱们已经快和爸爸同样高了,可父母还老把我们当小孩看,什么都管。
丁明:可不是吗,吃饭要管,穿衣服要管,去哪玩也要管,放学回家稍晚就唠叨个不停………真烦!有时他们让我做什么,我偏不听他们的话。
丁明:最近一段时间,我的情绪似乎失控了。今日的课堂演讲,我担心得要命,生怕在老师同学面前出丑。
冯亮:我发觉了,你脸都红到脖子根了。
丁明:不光这个,有时候高兴起来了,我就跟飞上天似的,以为无所不能;可是伤心起来,又像被打入了十八层地狱………
冯亮:我也同样,就例如每次跟女同学打招呼,我常莫名地心跳加速,感觉既担心又害羞,此前不是这么。
丁明:有时候也会担心自己在他人眼中形象不好,譬如不够帅之类的。
冯亮:尚有不够优秀,能力不够强等。我尤其希望在他人眼中是一个聪明、有实力的人。
丁明:我尤其了解你,这种感觉我也有,并且特想跟人倾诉,但就是不懂得该跟谁说。
参考解析
以上两位同学是处在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阶段. 首先,对话体现了青春期的反抗性心理特点,身体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由此产生反抗心理,希望尽快挣脱童年的一切,情绪失控和角色的混乱表白了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冲突。这一时期学生的智力和情感迅速发展,而对于新问题的思考又布满矛盾,因此常常会感觉苦恼、迷茫。青春期的学生出现了性意识,这一时期学生往往对于性的问题赶到含羞、腼腆、不安,不过又对此赶到迷茫,不懂得怎样处理异性关系、因此刻意压抑感觉,这一时期的学生开始趋于成熟,自我意识增强,更在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针对这种情况,应到与家长加强沟通,使得家长了解青春期的心理和行为,恰当处理与家长的关系。自己学习心理知识,了解青春期的心理情绪状态,使自己愈加理性看待出现的问题。把问题倾诉给老师,取得老师的正确引导。与周围的同学加强交流,相互沟通,正确处理异性关系。必要情况下谋求专业的心理辅导支持,防止不良的青春期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