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 总则
中学是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阶段,这个阶段是学生人生的重要时期,学校教育承载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本课程实施方案是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央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切实落实《中小学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对中学阶段课程改革的要求,形成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具有时代特色、满足社会需求的中学教育课程改革。
二. 课程目标
1. 全面发展
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其身体、思想、道德、智力、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命题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学生不仅要理论上掌握知识点,更需有切实的实践体验,不断加强命题与实践之间的联系。
3. 科班主义与综合性的结合
科班主义是中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各科目的教学应该得到全面的发展,但是同时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应该构建更为综合性的课程体系。
三. 课程结构
1. 必修课程
中学的必修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需要,培养他们的基本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提高学生基础学习能力,保障学生高等教育的普及。固定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九门科目,其中语文、数学、英语要占比较大的比例。
2. 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考虑学生个性、兴趣和特长的一种课程,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选修课程主要包括人文艺术类、体育健美类、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类等。
3. 师生互动课程
师生互动课程是在纯粹的学科课程基础上增加的课程。该课程旨在加强学生对视角、文化背景的理解和感知,提高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可在课内、课外进行。内容包括学科辅导、讲座、讨论、文化交流等。
四. 课程开展方式
1.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为了满足中学生的发展需求,实施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如探究式教学、实验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 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中学生的考核方式不应该仅仅以字面的知识考核为主,还应该以综合素质评价为核心,包括思维品质、实践技能、审美情趣、人文情趣等方面。并且要根据学生个体发展和优势规定不同的考核要求。
3. 独特的课程设计
为中学生设计独特的课程。此类课程应该注重实践性、开放性和提高性,例如在课程之外举行科普讲座,有意地培养学生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 教师角色
中学阶段教师注重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教师应该富有爱心,认真负责,能够满足学生的特殊发展需求;他们应该注重自己的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其独特的教育观念的发展,对待学生要宽容,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程设计,培养其创新和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 标准与考核
中学阶段的标准和考核应该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时政性、文化性、科技性。制定科学的标准和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以期通过教育机构的内外调查、评估,科学评估学生课程效果,制定最优化的实施方案。
七. 总结
本课程实施方案是中学阶段教育的标准和指导,着重于培养全面更符合时代特征的中学生,旨在将中学学生观念提升到一个更高水平,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个方案能够提供一个发展中学教育、培养中学生的高质量教育的先进经验,从而助力实现中学教育现代化和全人类素质的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