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教师心理健康及其对学生的影响[1].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9304556 上传时间:2025-03-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心理健康及其对学生的影响[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师心理健康及其对学生的影响[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心理健康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随着社会运转的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在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逐渐提高的同时,学生也面临着许多选择与挑战,这使得学生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心理问题日趋增多,要解决好学生心理诸多问题,首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担当起学生的“心理保健者”的角色。 一、教师健康心理对学生的良好影响 在教师的素质修养中,教师的心理素质占有重要位置。一个理想、合格的教师,除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外,还必须具有热爱、合作、活泼、愉快、乐观、幽默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影响学生的成长。 1.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首先要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关爱学生有利于教师新教育目标的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满足学生心理需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表扬、一个赞扬,都会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学习质量。第三,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不挖苦讽刺学生,多看学生的优点、闪光点,对学生有一点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激励学生向上。 心理健康的教师往往能够尊重、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宽松的学习气氛,会促进学生生理、心理、行为全面、协调地健康发展,能在宽松的气氛中使悲观的学生变得快乐,受挫折的学生建立信心,懒散的学生变得勤奋,内向的学生变得活泼,固执的学生变得灵活,从而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还会影响师生关系,从而导致学生心理失调,学生的害怕、说慌、缺乏礼貌、违抗、挑衅等心理失调都是由于教师心理不健康造成的。 2.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有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 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很好地设计促使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的心理环境,一方面,教师可以依据学生所遇到的矛盾和冲突设计人工心理环境,指导学生解决冲突;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自我设计,自己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一种教育资源。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教师的心境、情绪是构成整个教育环境的组成部分,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必然会影响教育环境,影响到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而心理失调的教师不但在学习上不能建设性地帮助学生学习好,而且必然对学生的心理不健康的发展起着刺激和作用。 3.教师心理健康是学生观察模仿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的学习同样包括学习做人,学生的社会经历有限,需要具体可感的样板,学生容易从模仿教师的行为开始。所以教师要做学生的表率,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教师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教师,在智力、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都得到正常、健康的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并能自如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应对客观环境和发生的一切,使自己的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要求相互协调,与环境取得积极的平衡,这样便会有利于学习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矛盾和处理问题,因而能尽快地化解矛盾、解决冲突,有效、及时地处理好各类问题,其工作效率必然高于心理不健康的人。教师工作效率高,学生具有较强的摸仿性,学生学习效率也会随之提高,学习质量自然就高。 5.教师心理健康有助于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人的躯体性疾病、生理缺陷都能影响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乃至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健康的心理,例如喜爱、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态有助于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促进身体健康。但心理上的不健康,如长期的过度焦虑、忧愁、烦恼、抑郁、愤怒,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或病变,如高血压,神经官能症,失眠、偏头痛、胃痛等。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使学生心理受阻,从而导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疾病,影响学生正常发展。 二、调节心理要素 ,维护心理健康 1.正确认识自我 在人生旅途中,任何人都有可能遭到某种程度的挫折和打击,谁也无法保证一生一帆风顺,也无法预料自己是否能承受挫折和打击,因此,人人都可能出现某种程度的心理失常,但这并不可怕,只要注意心理卫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时时适应环境,微笑对待人生,淡薄名利,减少冲突和挫折,减少各种心理压力,增强自我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学会进行心理调节,保持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健康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到学生心理健康地成长。因此,作为教师要学会调适自己心理,保持心理健康,为学生创设出和谐、健康、向上的心理成长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教师要正确理解身心关系,合理休息,注意用脑卫生,避免过度疲劳。 其次,悦纳自己,保持良好的自我意识,教师从事的教育事业就是奉献,因奉献而产生幸福,出成绩而产生满足,为学生的进步而感到高兴,但不要为自己的失败而沮丧,要把自己看成是有价值的人,没有做好重新开始,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优点,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教书育人。 第三,学会自我调适,有效调节不良情绪,人是有感情的,但又生活在矛盾中,谁都会碰上不顺心的事,谁都会产生烦闷恼怒、悲怨焦虑、惊慌恐惧等消极的情绪,但人是有理智的,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用理智驾驭情绪,而不做情绪的俘虏。因此,学会调适自己的不良情绪,对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很有帮助,学会自我心理维护和调节,达到身心与工作的和谐。 第四,乐于合群,善于交往,不断补充心理营养,教师不但要与学生建立好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还要善于和教师、家长以及社会人员交往,因为教育工作就需要我们同这些人交往,同他们和睦相处,从而调节自己的心理,对他们施加影响。在交往的过程中,当我们表现了对别人的关注、爱护、安慰、信任、鼓励、赞扬和批评,同时也会得到别人的关注、爱护、信任和安慰,从而使心理的健康发展获得足够的营养。 第五,拓展兴趣爱好,保持乐观心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消除疲劳、解除苦闷、松驰情绪、焕发精神、陶冶情操,而新的兴趣、新的眼界,有利于扩展教育思路,新的活动、新的知识,有利于教学上的成功。 第六,不断完善提高自己,保持健康的心理,现在有许多教师都认为二十一世纪的学生不好教,这是因为我们的知识没有更新,而学生在不断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该精通业务知识,还应不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文学、伦理学等各方面的理论知识,捕捉新信息,结合教育实践中的情况,提高工作的自觉性和科学性。通过不断吸取新知识、适应新环境来充实提高自己,这样就会对不切实际的物质欲望和烦恼人心的庸俗是非形成一种超脱的态度,通过陶冶情操、优化素质,以积极的工作热情和健康的心理带领学生共同前进。 是的,只有从心开始、用心去教,才能让教育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时刻闪烁出迷人的、理性的光芒!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