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大班美术活动:
《可爱的小青蛙》 (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大班的美术教材涉及各种题材的绘画、美术欣赏、各种手工、以及自由的意愿画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绘画和欣赏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难度是不大的,但手工操作对于他们来说却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问题。因为作为大班幼儿(5——6岁)虽然在各方面的能力都要比小班和中班的孩子加强了,体现在美术方面他们的优势为:手部的骨骼和肌肉发展得更加的有力和灵活了,因此他们在使用握绘画工具进行绘画或者利用手工工具操作时,会显得更加的得心应手,经过多年的幼儿美术教学经验,我觉得虽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能力较之小中班的幼儿要强得多了,可是在具体手工操作的时候,他们还是会面临很多的困难,比如,1、手工操作有一定的难度,2、按照《幼儿园纲要》规定的上课时间(大班是25——30分钟)在教师讲解示范完了以后,孩子再来进行操作时,按照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操作能力来完成一次活动,感觉时间还是明显不够的。3、匆匆的完成这一节课以后,没有了讲评和展示作品的时间,这样不利于幼儿深入的学习和体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孩子们对知识的收获未能达到最佳效果。
幼儿分析:
本班幼儿年龄平均5岁半,在他们这个年龄段,在老师的培养下,他们已经能够绘画基本的线条图案,具备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随心所欲的画一些富有想象力的绘画,但是在面对手工课时,他们却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和困惑,每当这个时候,他们大多数都会茫然的对着老师说:“老师,我不会!你帮帮我嘛?”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往往会感到头疼,不知道该如何把这种僵局进行下去,因为这种现象的潜台词就是:孩子们没有真正掌握老师所教的东西,那么这节课无疑是不成功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手工课改如何的开展才会有效果呢?让孩子们能够再有限的时间内真正的学到东西是我所要追求的目标。
设计理念:
以系统的科学方法、现代教学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针对以往手工课中出现的普遍问题,突破墨守成规的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利用多种手段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有针对性地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
重点讲解双三角形的折法,着重几个关键的难点和转换点。教师多做几次示范,并边做示范边强调,解决幼儿容易弄错和搞混淆的地方。
教学资源:
利用自然角中孩子们亲自带来的小蝌蚪,在观察它们慢慢变化和长大成为青蛙的过程中,有了亲身的体验和经历,再把它变成活生生的教学题材,把孩子们的亲身体验和经历变成教材,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加深幼儿对知识点的认识和印象。再加上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东西,所以他们会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这样想要达到教学目标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目标:
1、 培养幼儿用折双三角形的方法,学习折青蛙。
2、 结合基本常识和季节特征,给青蛙添画有关情景。
3、 学会合理的安排画面的构图和注意色彩的灵活搭配。
教学准备:
1、 教师范画一张,折纸青蛙范例一个。
2、 绿色正方形纸、绘画纸若干,水彩笔,油画棒每人一份,双面胶。
教学过程:
1导入活动:
请幼儿猜谜语:
绿衣小英雄,田时捉害虫,
冬天它休息,夏天勤劳动。 (青蛙)
鼓励猜对的幼儿,对了!小朋友们太聪明了,它就是勤劳的小青蛙。
小朋友们,你们发现了吗?夏天到了,我们教室门口的小蝌蚪长大了,,从小小的小黑点到长出四肢,现在它们已经长成小青蛙了。刚才,有一只小青蛙悄悄的告诉我,它说:谢谢我们班小朋友的细心照顾,它已经长大回到了它美丽的家,回到了爸爸妈妈的身边,你们想看看这只可爱的小青蛙长大以后是什么样子吗?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出示范画)幼儿欣赏后老师问:你们觉得小青蛙可爱吗?其实它是老师用纸折的,你们想不想亲手折一只可爱的小青蛙呢?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折小青蛙吧!
2、学习折小青蛙:
(1) 教师出示折纸青蛙,请幼儿观察,然后按照步骤讲解青蛙的折法,重点讲解示范双三角形的折法,鼓励幼儿在双三角形的基础上继续折出青蛙的四肢,折成后,引导幼儿用笔画出青蛙的眼睛和花纹。(方法、步骤如图)
(2)请幼儿复述,回忆青蛙的折法和步骤,教师再一起带幼儿折一次,复习巩固并加深印象以后,请幼儿自己学习折青蛙,教师辅导帮助个别能力差的幼儿,
3、 幼儿操作:
教师请幼儿按步骤折青蛙,折好后用双面胶把它粘到画纸的适当位置,然后请幼儿结合基本常识和季节特征,大胆的添画有关情景。(比如荷叶、荷花、蜻蜓、水面等等)
4、 欣赏评价
操作活动结束以后,请幼儿在同伴间相互欣赏作品,教师选几幅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来进行展示和评价,指出好的和不足的地方,再一次对此次活动加深和巩固印象,并尽量从不同的角度给每一个孩子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以促进幼儿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5、 结束:
在《大青蛙》的音乐声中,幼儿把自己的作品放到展示区张贴展示,并到户外快乐的学青蛙跳做游戏。
教学反思:
有了对以往教学活动的总结和反思,今天设计的教学案例进行得比较的圆满和成功,特别是在比较难的操作环节,因为有我事先预见性的重视和设计,避免了幼儿在这一环节对关键知识点的含糊,在我的一再强调和示范提醒下,大多数的幼儿都基本能够掌握了双三角形的折法,后面的情景添画就进行得自由和顺利多了,所以就很顺利的达到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令我感到欣喜的是,因为选择的教学题材都来自于幼儿的身边和他们亲身的经历,他们对这项活动的兴趣比较浓厚,感觉到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兴奋,在顺利的解决了教学难点的基础上,这一堂课几乎没有耽误不必要的时间,而是在30分钟左右就成功的完成了,让孩子们开心的是,他们拿着自己亲手操作的作品张贴在展示区了以后,听着他们喜欢的《大青蛙》音乐做模仿青蛙的舞蹈动作时,这堂课的效果已经推向了高潮。
总之,课后总结下来,我感觉这节课的特色和亮点有主要有以下两点:1、选用的教材结合了幼儿熟悉的经历和实践经验。2、较好地把握住了教学难点。需要补充的是:应该还在课后增添一个环节(这也可以安排在课后延伸活动里):让幼儿拿着自己的作品跟同伴分享,比较一下谁的作品做得更漂亮,说说自己的画面里都有些什么东西,在幼儿们相互交流的同时,又达到了促进了幼儿间的感情交流和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2013年9月26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