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表格.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9294629 上传时间:2025-03-20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表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表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____课时 总序第____个教案 编写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执行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课题 口算乘法(例1)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1、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重点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 图片、题卡 教 学 过 程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 创设情境: 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 练一练: 18×4= 24×3= 25×2= 14×6= 2) 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练习:130×5= 2×380= 150×6= 7×13=460×2= 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 学生看图片 汇报查找的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 16×3= 小组讨论口算方法,汇报 方法1:想10×3=60,3×6=18 ,30+18=48,所以 16×3=48 方法二:16 × 3 -------- 48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口算方法:16×30先用16×3=48,再在积的末尾填写一个0得480 10×30+6×30=480 160×3想100×3=300,3×60=180 ,300+180=408,所以160×3=480 因为16×3=48,所以160×3=480 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激发探究的欲望,为后面的数量关系作准备。 使学生掌握整数乘法口算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在对比中归纳出简便算法。 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板书课题:口算乘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六第1题 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 2、、练习六第1题和第2题 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六第4题和第5题 口算练习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第48页6-----9 学生独立口算,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独立完成,反馈结果 独立完成后汇报 引导学生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 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后记: 第____课时 总序第____个教案 编写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执行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课题 笔算乘法(例1)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1、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具 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52×2= 231×4= 321×2= 415×3= 298×3= 523×3= 2、笔算 24×12= 44×59= 63×52=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 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 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 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 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最后算什么? 145×12=1740 145 × 12 ------- 290 1 45 ------- 1 740 问:如何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 学生口答结果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本上完成。 小组讨论交流计算的过程 145×12 三位数乘两位数 说出估算的方法150×10=1500,150×2=300,比1800米少一些。 可以用口算的方法。 用笔算比较准确。 学生尝试计算。 小组讨论交流计算的过程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先算145×2,再算145×10 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对齐,最后想加便的结果。 用学过的计算工具,计数器来验算。 复习计算知识,为学习新课作准备。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学会有序地操作和思考,有条理地解决问题。 教 学 过 程 第二课时: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 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巩固练习: 1、书后做一做 134×12= 176×47 425×36 237×82 2、练习七的1、2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七第3题 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计算后,用计算器自行检查。 独立完成后,展示过程。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通过练习,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课后小记: 第____课时 总序第____个教案 编写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执行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课题 笔算乘法练习 课型 练习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计算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巩固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2、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重点 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 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具 题卡 教 学 过 程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 复习导入; 1、口算 28×3= 16`×8= 36×2= 46×20= 4×160= 3×150= 150×6= 26×7= 20×19= 200×73= 900×24= 430×8= 15×6= 190×5= 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笔算 322×24= 145×27= 679×13= 286×35 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练习 二、练习内容: 1、判断并改错。 134 152 246 × 16 × 23 × 34 ---—— ———— ———— 804 156 964 134 104 638 ———— ———— ———— 938 1196 7344 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和怎样避免。 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笔算 124×73= 46×215= 224×36= 28×153= 27×142= 182×47= 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解决问题 1)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 2)一场电影有观众806人,照这样计算,放映32场共有观众多少人? 学生口答结果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本上完成。 找出错因并及时改正 独立计算后全班订正 独立完成后全班订正 独立分析题中给出的信息数据和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复习计算知识,为下面练习作准备。 通过练习,,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 学 过 程 3)有8个班做体操,平均每行24人,站了12行,共有多少人? 4)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两种新书,每种3套,儿童百科每套125元,数学大全每套18元,一共要花多少钱? 5)书上练习七第8题 四、思维训练 探究一下正确的积是多少。 1、小量做了一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题,他把乘数18看成了15,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少609,那么正确的积是多少? 2、练习七第12、13思考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七第10、11题 读懂题意,独立分析解答, 全班汇报。 填写表格,交流汇报。 全班讨论交流 全班讨论交流 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通过观察、计算、猜想、验证等操作和思维活动,培养探究和归纳的能力。 后记: 第____课时 总序第____个教案 编写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执行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课题 因数中间 或末尾有0的乘法(例2)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难点 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具 图片、 教 学 过 程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复习导入; 1、 口算 40×72= 600×300= 30×23= 53×30= 20×700= 40×22= 40×72= 40×72= 40×72= 20×20= 40×90= 502×7= 608×5= 908×4= 400×50= 2、笔算 708×6= 790×8= 54×278=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例2、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因数中间 或末尾有0的乘法 怎么计算出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1)160×30= 问: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学生口答结果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本上完成。 读题理解题意 160×30= 106×30 学生尝试计算。 小组讨论交流计算的过程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汇报:可以用口算计算先算160×3=480,再在积的末尾再添1个0。 或: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写2个0 思考并回答 复习计算知识,为学习新课作准备。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 学 过 程 160×30=4800 160 × 30 ————— 4800 2)106×30= 自己试一试 学生反馈时讨论: (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106 × 30 ———— (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如何写这一位的积? 106×30=3180 106 × 30 —————— 3180 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 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 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 三、巩固练习: 1、书后第53页做一做 2、练习八的1、2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八第3、4、7题 可以用笔算的方法,叙述计算的过程 学生尝试计算 汇报计算过程,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用计算器自行检查。 独立完成后,展示过程。 概括计算方法 独立正确地进行计算 全班汇报 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利用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能使计算简便。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通过练习,巩固竖式的简便写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后记: 第____课时 总序第____个教案 编写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执行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课题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例3)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学会速度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重点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难点 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 教 学 过 程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 情境导入: 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到宇宙方面)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 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学生展示搜集的信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 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我们把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还可以说成: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可以写成16千米/时。(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 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 小林每分钟走60米 师:还可以怎么用数学语言叙述? 这些用符号怎么写呢? 师: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每日等等 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学生阅读 展示事先找的图片汇报 。 学生叙述 普通列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06千米。特快列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0千米。 小林步行的速度是每小时60米。 独立写出订正。 学生写出自己熟悉的交通工具的速度,在班上交流。 80×2=160(千米) 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 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 使学生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教 学 过 程 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独立计算并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 问: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三、巩固新知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4、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5、练习八第8、9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八第10题 每位学生写出关系式。 225×10=2250(千米) 全班交流,展示自己的关系式 速度×时间=路程 独立完成汇报 写数量关系,列式计算 独立完成 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单位时间、速度的理解 巩固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后记: 第____课时 总序第____个教案 编写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执行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课题 积的变化规律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2、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 图片 教 学 过 程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8×125= 6×20= 24×125= 6×200= 72×125=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8×4= 25×160= 40×4= 25×40= 20×4= 25×10= 引导学生概括: 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 17×12= 26×24= 17×24= 26×12= 17×36= 观察算式。 学生将发现的规律说给自己的同伴听。 全班汇报交流发现的规律,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说明写算式的理由 学生讨论因数变化的规律 汇报交流规律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学生填空并验证 使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思考、对比,能够自主发现并总结因数变化引起的积的变化规律 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教 学 过 程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 18×24= (18÷2)×(24×2)= (18×2)×(24÷2)= 105×45 (105÷5)×(45×5)= (105×3)×(45÷3)=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巩固新知 1、书上练习九的1、2、3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 ,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五、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第59页4、5 每位学生各写两组算式,一组3个。 完成计算,并述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学生概括规律 独立填写各题的商,再交流自己的想法。 独立解答后交流汇报。 讨论交流后说明思路。 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1) 6×2= 8×125= (2) 8×4= 25×160= 6×2 24×125= 40×4= 25×40= 6×200= 72×125= 20×4= 25×10=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 后记: 第____课时 总序第____个教案 编写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执行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课题 乘法估算(例5)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学习乘法估算的全过程,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难点 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 图片、 教 学 过 程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学校组织秋游活动,我们四年级同学去××公园,去那里的费用是每人49元,包括客票和公园门票,四年级全年级共有104人,老师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呢? 出示图片: 二、探究方法,学习新知: 1、师:你们能帮老师估算一下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吗? 1)独立估算,并写出估算过程 2)小组内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 3)全班交流。反馈学生估算结果 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想法。 4)对估算结果进行评价 师:你认为谁估计得更接近准确的钱数呢?为什么? 5000元更好些。 让学生尽量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估算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2.运水公司为居民运送纯净水,一月份运送718桶,照这样计算的话,估算一下,全年可以运水多少桶?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找出信息和问题 小组内学生交流计算。 反馈学生估算结果: a.49元大约是50元,四年级全年级共有104人,大约是100人。50×100=5000元,老师准备5000元就够了。 b.49元可以看作是50元,全年级的104人可以看作是110人。50×110=5500元,应该准备5500元。 可以利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数看作是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再去相乘,计算出大约的数。 学生独立估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方法。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为学习新课作准备。 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教 学 过 程 三、巩固新知 1. 你是怎样估算的? 《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  )页。 小明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  )个。 本校有学生688个人,大约是(  )人。 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  )千克。 2小明同学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cm,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52步。操场大约长多少米? a1800米 b1200米 c1500米 3沙坪小学有学生612人,全乡有这样的小学19所,全乡约有多少名小学生? 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他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 到吗? 4、第62页的5、6、7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第63页8、9、10、11、12 学生独立估算,全班汇报 列出乘法算式,写出估算过程,汇报估算结果。 独立找估计的方法,交流各自估计的结果。 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课后小记: 第四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____课时 总序第____个教案 编写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执行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课题 垂直和平行64-65页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2、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3、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垂直与平行线的过程,掌握其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重点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难点 理解和运用平行和垂直: 教具 白板、灯片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出示线段、射线、直线找出直线与前两者之间的差异。 二、探索比较,掌握特征 师:老师在白版上画了一条直线(感知白版是一个平面,了解平面这一个术语。接着又画一条直线,帮助学生说出同一个平面。 (一)动手操作,反馈展示。 1、每个同学画一画,两根直线在同一个平面上可以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展示同学们所画的图形。 ( (二)小组讨论交流,探索图形特征。 1、整理图形,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图形通过电脑课件来展示,并编上序号。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 学会自由发言 学生用铅笔画图,分组讨论 学生在全班汇报,补充说明 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分类方法 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2、尝试把摆出的图形进行分类。(教师参与讨论,强调学生说明分类的标准) 3、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 4、学习相交和不相交。 (三)归纳特征,构建新知 1、通过同学们自己的探索研究,我们发现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相交,一种是不相交。 2、再次分类,并归纳“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3、判断平行和垂直。(出示灯片)4、其实我们天天都在和垂线与平行线打交道。同学们,你们能找一找、想一想你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找到后快快把你的发现告诉同组的同学 5、学生述说 6、出示图片,走出我们的教室,出去看看,还有哪些垂直和平行的现象呢?(出示灯片)同学上台找。 三、解释应用,巩固新知 1.出示灯片,过马路应走哪条线呢?(垂线距离最短) 2.拓展练习:书 65页2题 四、全课总结,完善认知 同学们,你觉得这节课里你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汇报分类方法及分类标准。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归纳“平行”与“垂直”的特征,并提出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讨论交流 通过操作,使学生体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 认识平行线的本质特征,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课后小记: 第____课时 总序第____个教案 编写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执行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课题 画垂线66页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重点 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难点 准确的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教具 三角板、直尺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直吗? 2、看我们的数学书,每两条边都是怎样的?怎样用三角板画垂线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画垂线 板书课题:画垂线 二、探究新知 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来画垂线。 1) 先画一条直线。 2)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是垂足)。 强调: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给定的这点上。 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画线前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 强调: 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画线。当要求直线通过其一点时,要考虑到笔画的粗细度,三角板的边与已知点之间可稍留一些空隙。 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自己动手尝 试着画一个,然后互相交流一下。 1)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该怎么画呢? 学生动手尝试,小组内交流。 2)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可以画出很多条线段。 学生独立的画出几条线段,其中包括一条垂线。 小组内研究交流:这几条线段在长度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三、巩固练习 1. 68页4题画一画 2、69页5题 我们在测定跳远成绩时,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呢?为什么? 3、69页6题 怎样修路最近呢? 4、你能用一把直尺和一个量角器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画垂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 练习画垂线 学生回忆所学知识,并汇报 互相垂直 学生认真观察 学生尝试画垂线 学生叙述画垂线的步骤 学会画垂线的技巧 学生画垂线并互相交流 学生动手尝试,小组内交流。 小组内研究交流特点 全班汇报。 学生独立画出垂线,组内同学互查 学生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动手画垂线。 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使学生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的方法,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使学生掌握画图的技巧。 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通过练习,巩固画垂线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后记: 第____课时 总序第____个教案 编写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执行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课题 画平行线67页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熟练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2、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3、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平行线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活动,让学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数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