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30课诗五首.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9290316 上传时间:2025-03-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0课诗五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30课诗五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0课 诗五首 目 标: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课文,学习朗读技巧。 2.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3.体会诗中景物描写带给人的审美感受。 重 点: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背诵诗歌。 难 点:体会诗中景物描写带给人的审美感受。 第一课时 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美誉,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想象丰富奇特,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雄奇豪放,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三)朗读背诵 1、请同学们根据朗读指导,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直至读懂诗歌大意。 2、小组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反复品味其妙处。 3、请按照你的理解,用“/”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4、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力争熟读成诵。 (四)、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明确:拟人。将自己的感情赋予明月,移情于景,情景交融。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这两句,作者用想象或拟人的手法,通过明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对友人的无限同情与关切。 (五)、名句积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融情于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其中运用拟人手法,借明月表达怀念朋友、对友人宽慰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第二课时 学习《登飞来峰》 (一)走近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世人称王荆公、临川先生,北宋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为: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二)字词梳理 (三)朗读背诵 1、请同学们根据朗读指导,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直至读懂诗歌大意。 2、小组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反复品味其妙处。 3、请按照你的理解,用“/”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4、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力争熟读成诵。 (四)、赏析赏析《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诗的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该如何理解? 明确:表面意思:站得越高就越不会被浮云遮住了视线,可以看得更清、看得更远。 深层含义:诗人感悟到要有成就大事业的胸怀,才能不畏惧谗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并以此自警自策,终成变法事业。 写景:高山之巅,浮云重重;抒情:云层再厚,困难重重,决不畏惧,穿云欲望,抒发开阔之情;明理:形象地揭示了“站得高就能看得远”这一道理。  (五)、名句积累 《登飞来峰》一诗中借景抒情,表达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具有哲理性意义的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第三课时 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 (一)走近作者 常建,唐代诗人,其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 (二)字词梳理 (三)朗读背诵 1、请同学们根据朗读指导,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直至读懂诗歌大意。 2、小组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反复品味其妙处。 3、请按照你的理解,用“/”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4、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力争熟读成诵。 (四)、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 (1)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明确: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 (2)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写了什么内容?其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 明确:写山光之美,潭水之清。“空”字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人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的感受生动地现出来。 (五)、名句积累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对仗工整,巧夺天工,紧扣题眼的诗句(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而全诗主旨之句(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第四课时 学习《望岳》 (一)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少陵,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为“诗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其诗因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而被誉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字词梳理 (三)朗读背诵 1、请同学们根据朗读指导,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直至读懂诗歌大意。 2、小组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反复品味其妙处。 3、请按照你的理解,用“/”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4、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力争熟读成诵。 (四)、赏析杜甫的《望岳》。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高大雄伟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之高;荡胸生层云写出了诗人望岳心情的激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诗人面对岱宗引发的畅想和宏愿。 (2)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请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示例: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者表达了希望登上绝顶、俯视群山的意愿 ;或者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或者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答一点即可) (五)、名句积累 《望岳》一诗中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名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第五课时 学习《观沧海》 (一)走近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其诗以慷慨悲壮见称。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 (二)字词梳理 (三)朗读背诵 1、请同学们根据朗读指导,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直至读懂诗歌大意。 2、小组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反复品味其妙处。 3、请按照你的理解,用“/”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4、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力争熟读成诵。 (四)、赏析《观沧海》 (1)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是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这是曹操北伐乌桓胜利回师路过碣石山时所作。 (2)这首诗哪个字统领全篇,哪几句写实景,哪几句写虚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作者这样虚实结合来写有什么用意?表达作者怎样的胸怀? 明确:①这首诗以“观”字总领全篇;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实写,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色。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写虚景,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描写了太阳、月亮、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④作者以沧海自比,把眼前实景和想象融为一体,借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观景色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博大胸怀和豪迈气概。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象?联系写作背景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①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的气势。②诗人当时正处于自己事业的高峰,他已经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此时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境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景象。③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入诗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呈现出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4)有人说,曹操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观沧海)算得上“慷慨悲壮”吗?若算不上,请你试作概括(最好也是四个字)。 “慷慨悲壮”是对曹操诗的总体评价,《观沧海》算不上“慷慨悲壮”,可概括为:雄奇豪迈(意思一致即可)。 (五)、名句积累 《观沧海》一诗中虚写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