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对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分析研究
摘要:对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影响积极参与的因素及喜爱的运动项目和锻炼形式等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提出了强化体育意识、加强指导、增加体育投资、组织体育竞赛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等对策和措施,以促进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锻炼;现状;分析;研究
1 前言
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小学《体育》课程新课标修正版,提出了五个目标与四个学习领域目标,从指导思想、教学目的任务、课程结构、课时安排、选修教材、成绩考核与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变化。课外体育锻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它与体育课相辅相成,是学校体育不可缺少的组织形式。[1]众所周知,对于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健康是第一要素。既然要重视小学生的健康状况,就必然要重视他们从事课外体育锻炼的现实状况。少年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身体状况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体育活动,要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仅靠每周两节的体育课来锻炼身体是远远不够的。最近,教育部部长周济在谈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问题时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方针,全面推进以‘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为内容的青春健身活动。”[2]学生身体健康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小学生们逐渐更新体育观念,为其终身身体健康而积极投入自觉锻炼的新热潮。然而,仍有部分的小学生尚未行动起来,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意识比较淡薄,运动场上参加体育锻炼的小学生还不是很普遍。为此,我对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平罗县庙庙湖小学五、六年级共680人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306人,女生374人。
2.2 研究方法:在对我校五、六年级近300名学生进行面访的基础上,设计“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问卷表”,问卷表主要内容:小学生喜欢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影响他们参加课外锻炼的因素、课外活动的次数以及他们对课外锻炼形式的态度等四个大项。共发出问卷685份,收回有效问卷680份,有效率达98%。
3结果与分析
3.1小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
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课以外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体育活动,与体育课是互相联系的、互相促进的,是体育课的延伸和发展。它一方面是学校课外活动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占有重要地位。上体育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体育课也只是一种手段,教会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才是目的。[3]调查表明,小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是比较喜欢的,男生普遍比同年级的女生要高,这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相吻合的。从表1中我们看出:有11.9%的学生不愿参加课外体育锻炼,32.2%的学生不愿参加早锻炼。部分学生“重学业,轻体育”,认为学习紧张,没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还有的学生认为用不着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自己身体好,素质好,不锻炼没关系,把上体育课当成任务来完成,认为体育锻炼是额外负担,对体育的认识进入一个误区。同时,女生不喜欢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要比男生的人数比例高4倍,特别是有25%的女生并不喜欢课外体育锻炼,这虽然与其性别特征有关,另外沉重的课业负担和面临毕业升学的压力,也使得一部分学生没有时间、也不敢将课余时间过多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上来,久而久之,也就逐渐的淡忘了体育锻炼,进而不喜欢体育锻炼。可见,有近一半的学生体育意识薄弱,锻炼目的模糊,他们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在实践中他们是被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凡此种种,都很难使他们养成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
表1 小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
项目
早锻炼
课外锻炼
愿意
不愿意
愿意
不愿意
人数
81
219
278
102
%
11.9%
32.2%
40.8%
15%
3.2 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活动次数
体育锻炼应当成为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大部分的学生对课外锻炼无计划,凭一时的热情随心所欲。对金凤回民一小学学生的体育活动次数调查结果:每周只锻炼1-2次的占50.8%,仅有5.4%的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4次以上,养成了锻炼的习惯,更有30.6%的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这个结果表明:我校小学生对参加早锻炼和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态度:早操锻炼已引起广大学生的重视,并能够有规律的进行。同时由于我市小学生大多以走读为主,学生早上时间比较紧,在选择锻炼时间、运动项目、活动场所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也较具针对性,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不容乐观。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虽然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意义有一个清楚的、多元化的认识,但在思想认识与实际行动之间尚有一定的差距。由此,把小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化将是小学体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也将是解决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持之以恒的关键所在。[4]特别是六年级的学生,由于马上要面临毕业升学,文化学习在其生活中处于第一位,课余时间很少花在体育锻炼上。在参加班级体育锻炼时也有近1/5的学生是用于应付考试,甚至有些同学还回教室复习文化课,即使是参加了班级体育锻炼,绝大多数也并不是积极主动地进行,自然也就难以保证锻炼的效果。
3.3 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
学生对锻炼项目上的选择也倾向趣味、竞赛的游戏项目。从表2中可以看到,小学生所喜爱的体育锻炼的项目分别为:乒乓球,占59%:羽毛球,占39%:篮球,占30.6%。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容应当相当丰富的,但从本校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小学生锻炼内容单一、枯燥,男生主要集中在乒乓球、篮球、足球;女生主要集中在羽毛球、橡皮筋、跳绳,且各个年级段又有所不同,表明男生大都喜爱对抗性和激烈性强的运动项目,在对抗中展现自我,来获得成就感;女生则喜爱非对抗性和强度较小的项目,但球类运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总的来看,学生对一些易于开展、不受场地、器材限制的项目情有独钟。同时调查还显示,乒乓球、跳绳、跑步、打篮球等娱乐休闲运动项目在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被选择的机会较大,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另由于我市室内游泳馆的增加,城市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学生选择游泳比传统的田径类、体操类要多,体现出了明显的地区和城差别。
兴趣是学生坚持终身体育的动因,而灵活、多样的锻炼方法是激发学生对体育兴趣的重要手段。[5]长期以来,有的小学教师只注重在体育课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忽视了利用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来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乐趣,提高学生锻炼的主动性。[6]调查中也发现,目前小学生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最多的项目为:田径、篮球、乒乓球、跳绳,这些运动项目锻炼形式过于单一,难以引起他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这也使他们对课外体育锻炼不能持之以恒。
表2 学生小喜爱的体育锻炼项目
项目
田径
跳绳
篮球
排球
足球
羽毛球
武术
乒乓球
体操
棋牌
橡皮筋
其他
人数
30
68
116
45
63
71
51
122
41
50
18
5
%
4.4
10
17.1
6.6
9.2
10.4
7.5
17.9
6.0
7.3
2.6
0.1
3.4 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
对我校小学生的体育活动次数调查结果发现,小学生愿意个人锻炼的占7.7%,愿意和班级体一起锻炼的占15.3%,愿意与好友一起锻炼的占44.8%,愿意与家人一起锻炼的占32.2%。其中愿意和好友、家人一起锻炼的人数最多,共占77%。他们认为与好友一起锻炼心情比较舒畅,与家人一起比较好安排时间;个人锻炼虽可以随心所欲,但比较孤单;与班上同学一起锻炼,由于身体素质、个性各个方面不同,锻炼难于协调;还有些女生怕羞,所以愿意以与好友、家人的两种形式进行锻炼。这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相吻合的,认为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有利于检验自己技、战术水平,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因此必须加强对她们的引导,使她们能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变被动为主3.5 影响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因素
3.5.1 缺乏科学锻炼的知识和有效的指导
长期以来,组织和指导课外体育锻炼,在小学一直是比较薄弱的环节。不少体育教师认为,在课外活动时间,只要学生能走向运动,就算达到要求,却忽视了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与指导。[7]如表3所示,9.4%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身体锻炼:3.5%的学生怕在运动中受伤;11.3%的学生认为自己技术差。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不知该如何锻炼、如何提高技术水平,从而影响他们参加锻炼的积极性,导致他们不能坚持经常性锻炼,甚至根本不参加体育锻炼。
表3 影响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因素
因素
无兴趣
学业紧
技术差
拍受伤
用不着
怕出丑
常生病
不会练
场地少
器材少
其他
人数
72
53
77
24
36
33
28
64
123
145
25
%
10.5
7.7
11.3
3.5
5.2
4.8
4.1
9.4
18.1
21.3
0.03
3.5.2 课外体育锻炼的器材制约
场地器材设施是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基础。国家对小学必须具备场地器材条件早以有了明确的规定。[8]然而,长期以来小学的场地器材一直严重不足。例如:近年来我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体育经费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原本就缺乏的场地器材就更不能满足需要。如表3所示:有18.1%的学生因为场地少;21.3%的学生因为器材少;不能满足他们锻炼的需求,使他们的课外体育锻炼受到了限制。小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要求或愿望大多集中在学校体育运动场地、器材设施上。因此我们应切实加强学校体育运动场地设施的建设、全面落实教师的指导人手,积极开展一些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形式,加强管理,努力实现学生思想认识与实际行动的统一。
3.5.3 家长对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关心不够
多数学生都认为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有利于增进健康、保持良好的体型、对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对智力的开发大有利益、能为终身从事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9]家长对自己学业期望值很高,同时也对自己的健康非常的关心,然而在学业与健康的天平上往往侧重前者,忽视后者,认为抓了体育会影响学业成绩。这反映出中学生家长对自己子女健康的关切程度,小学生在双休日及节假日参加体育锻炼受家长的影响不大。但就两个年级来看,两者又有明显的不同。在五年级,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家长是非常支持并直接参与的,而持反对态度的六年级要比五年级高出一倍还多。这反映出家长对小学生在双休日及节假日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支持率有随学生年级的升高逐渐下降的趋势,且家长持反对态度的也有随年级的升高而明显增多的趋势,这与现代社会广大学生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相关。这表明家长对子女的体育态度显然会对子女体育动机的形成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也说明社会环境对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并不是积极的,它会对整个学校体育工作也产了生负面影响。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通过对小学生健身教育,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正在逐步形成,但在女生中存在认识与参与的不一致性。课外体育锻炼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有一定的盲目性,无计划,缺乏科学合理的安排。应根据21世纪人才素质教育的要求,遵循学校体育教学的规律,以增强学生身体心理素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为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个性的发展。
4.1.2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有着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根据小学生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学校和家长应积极鼓励孩子们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学校的体育教学应减少以竞技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注重基础素质和技能教学,并进行个别指导,充分发挥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1.3 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动机是健康、积极的,希望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掌握运动技能调剂自己的业余生活。所以,应引导小学生积极从事课外体育锻炼,发动学校、家长、社会各方共同行动,形成整个社会全民健身的运动。
4.2 建议
4.2.1 强化体育意识,养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人体身体素质的提高以及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都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如果没有明确的锻炼目标,没有一定的自觉性,是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的。要提高小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首先就必须提高小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了解体育锻炼的价值。强化体育意识,可把学生的评优过程和学籍管理相结合,从主观和客观上提高学生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从而激发他们锻炼的主动性,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养成的锻炼的好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4.2.2 增强体育知识,重视对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指导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知识的传播者。小学体育知识的获得,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教师的传授和培养。为了让小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了解,应针对他们的特点,增加体育理论课传授的内容,有必要让每一位学生懂得针对自己的身体情况、体质状况选择一、二种锻炼方法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树立体育新概念。另一方面,体育教师除了发挥体育课堂的科学指导作用外,还要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辅导,发挥课外锻炼的独特效果,充分发展小学生的个性。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几种小学生所喜爱项目兴趣小组,激发他们参加锻炼的兴趣,并加以有效的指导,使他们在提高体育素养的同时,掌握运动技能与锻炼方法,充分体验健身的乐趣,使之终身成为体育运动的实践者。小学生回到家不仅要做语文数学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还要做体育老师的家庭作业,这样脑力和体力相结合对学生身体和视力均有好处。学校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想出新方法,体育老师布置家庭作业,由班主任审核,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健康 。在寒暑假前,金凤一小学生们都会收到学校统一发放的“健康运动记录表”,由学生根据自己在假期中每天的运动情况如实填写。表格中不仅要填写跑步、仰卧起坐、跳绳这几项体育课必考内容的锻炼情况,还要填写学生从事个人兴趣爱好的体育项目内容。我所任教的班级根据综合实践调查,为了鼓励他们坚持课后锻炼,我让每位学生写四至五篇我的锻炼经历的文章,假期结束和学生的“健康运动锻炼记录表” 一并上交,我看过修改后,在班级演讲交流。这样可以起到监督他们锻炼的作用。体育老师也会根据锻炼表中反映的学生的运动能力,调整个别学生体育课的运动强度,而班主任则会根据学生的运动情况分析学生的体质,与家长协调共同提升学生的体质水平。据悉,根据学校的最新监测,全校学生体质达标率已经达到92.3%,比去年明显提升。
在庙庙湖小学三好学生评选标准中,体质的强弱已经成为重要内容。记者从部分学校了解到,不少学生因为体质不达标而失去了评选三好生的机会。在我教的二年级和五年级将体育锻炼布置为学生的家庭作业,一方面使学生在保持在校期间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外有更多的时间从事体育锻炼;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提高家长和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从实际效果看,学生和家长重视体育锻炼了,学生的体质往往能保持良好水平。据悉,除了通过布置体育家庭作业促进学生锻炼良好体质,庙庙湖小学还在学生膳食指导和校园健康环境维护方面精心安排。根据个别学生的体质偏胖或者偏瘦,学校聘请的健康专家会对学生提供个别的指导,为学生开出个性餐谱。而教室照明、通风环境等则有专人每周检查落实。每年进行两次近视检测,注重学生视力的保健预防工作。真正改变体育教学健康第一的教育教学理念。金凤一小的校长说,小学教育是为学生一生奠基的教育,小学不仅要为学生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扎实的文化知识;还要从小帮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锻炼习惯。我们希望每一个庙庙湖小学的毕业生不仅学业优良,更拥有健康的体魄。
4.2.3 增加体育投资,尽量多给小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场地器材
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学校首先要力争改变目前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短缺的局面,尽可能地增辟场地,添置体育器材,充分利用校内一些零散空地,建造一些小型的场地。如:两个周长为200米以上田径场、和足球场、8个乒乓球桌、篮球场、网球场、排球场等,节假日场地面对学生开放等,完善学校体育设施与环境,使小学生有更多的锻炼场所,以满足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需要,吸引他们自觉加入体育锻炼的行列。
4.2.4 组织适合小学生参加的各种竞赛
为了丰富小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学校应引导小学生积极参加体育竞赛,增加适合小学生兴趣爱好的体育项目,让他们有更多的体育实践机会。我校一般采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体育技能练习。校内我校进行了一个半学期的大课间跳绳练习,计算时间为29周,体育课为两周,以前每学期集中对部分学生进行测试,学生跳短绳的技能有明显的巩固和提高。为了面向全体学生,克服少部分学生参加比赛,而剩余学生放松练的不足,这学期学校实施了对全体学生跳短绳技能进行评定。以普及推广的形式,促进学生运动技能和锻炼习惯养成培养。具体做法为:
首先培训指定的裁判,规定一分钟计时,全校统一组织测试,保证了所测试的成绩的准确无误。
以下是我对我校2016年度,一到六年级学生跳绳测试情况的统计,和依照国家体质健康标准评价的简单分析:
一年级有学生158人。练习时间2个月。
参加测试 155人,缺3人
达到优秀率为8.03%
不及格人数95
不会跳10人。
二年级有学生 176 人。练习时间1年半。
参加测试 168人, 缺8人。
优秀率为 39.72%。
不及格人数25。
不会跳2人。
三年级有学生175人,练习时间两年半。
参加测试170人,缺5人。
优秀率为 35.34 %。
不及格人数16。
不会跳1人。
四年级有学生181人,练习时间3年半。
参加测试人数179人,缺2人。
优秀率为33.55%。
不及格人数12人。
不会跳2人。
五年级有学生 177人,一至五年级一致跟踪辅导,
练习时间4年半。
参加测试人数 175人,缺2人。
优秀率29.72%。
不及格人数7人。
不会跳零人。
六年级有学生188人,练习时间5年半。
参加测试人数 185人,缺 3 人。
优秀率33.53%。
不及格人数12。
不会跳零人。
全校共有学生 815人。有799 人参加测试,759人掌握了双脚跳绳和单脚交换跳短绳技能,只有 13 人没有掌握。说明我校对全体学生进行跳短绳技能培养,取得比较明显的实效。但还有20人没达到及格标准,还有16人没参加测试,这部分人数还有待于跟踪辅导,尽快巩固提高动作熟练性,提高达标率,和优秀率。
问卷调查五年级 人,坚持跳绳锻炼的有 267 人,不能坚持的90 人。
这些实际数据说明我校普及跳短绳技能已取得明显的效果,随着年级的升高,年龄增长学生的体育技能会相应提高,体育老师要抓住时机,及时对学困生进行指导,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及时指导学生掌握体育技能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坚持锻炼,课内课外相结合,达到培养学生锻炼意识的目的。开展以“育人”为宗旨,按照小型多样或单项的原则,推广大多数小学生都喜欢的跳绳、踢毽子、跑步、乒乓球、拔河、足球、篮球等运动,并在每一学期组织一、两次全校性的适合小学生的运动竞赛,如:田径、篮球、足球、跳绳等综合校运会等。通过竞赛,提高他们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同时使他们在展现自我之中,增强体育锻炼的信心和恒心,从而达到终身锻炼的目的。平罗县庙庙湖小学还坚持兴趣小组一贯制,各项目规定教师参与管理的体育兴趣小组坚持了多年,也为爱好体育的学生进行体育课余锻炼提供了平台。雷打不动的大课间阳光体育活动的有效落实,也为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奠定了基础。以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为抓手,以绳操为特色,以跳绳挑战赛为动力,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养成,收到良好的效果。
4.2.5.强化学生身体锻炼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因素,只有不断地进行锻炼,才能更快地形成动力定型,促进身体锻炼动机的产生,增强锻炼的内驱力。身体锻炼要达到实效,主要在于克服自身的生理、心理上的惰性,从战胜自我中获得身体锻炼的恒心。所以在锻炼的内容上,体育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不断完善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增强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学会自我调控,学会不断适应外界环境的刺激和内在的压力,为最终形成体育习惯消除思想顾虑。
结束语:对学生进行自我锻炼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学校教育的系统工程。我们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传授给学生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技能;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指导;安排好锻炼的时间和场地器材等等。希望通过我们广大体育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和不断的努力,让学生逐渐树立起自我锻炼的意识,使他们逐渐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 鼓励小学生自愿组合,调动他们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大力支持兴趣爱好相同的小学生自愿组合,结伴进行锻炼,利用同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监督的作用,充分调动小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形成互相关心、互相鞭策、互相学习的氛围,使他们在愉快的心情中锻炼,达到增强体质,提高技能的目的。长此以往,就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 周济.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J]. 人民论坛, 2005(7): 5.
[2] 冯岩,等.2l世纪大学生体育与素质教育的探索研究[J].体2002(9)
[3] 何云玉. 对高校课外体育锻炼的思考[J].福建体育科技,1998(5):30 –32.
[4] 夏峰.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的兴趣[J].中国学校体育,2003
[5] 金钦昌.浅谈体育教学改革[J].中国学校体育.2000,(5):16-17.
[6]林超.“减负"后如何加强中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J].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6):23-24
[7] 张立东. 新课程标准与当今小学体育教学[M]. 中华素质教育·学科教学研究,2004:12-14.
[8] 新课程标准2011版.
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分析研究
平罗县庙庙湖小学
韩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