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 题
20 空气在哪里
教学目标
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
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选择材料,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空气的存在、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教学难点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 学 过 程
课前三分钟
谜语导入
1、我有一个谜语,大家猜猜看是什么?
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的生命离不了。
2、关于空气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关于我们还有什么问题?
3、今天我们就用观察和做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关于空气的一些问题。
猜谜语
学生提出问题
[利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谜语导入新课,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对空气有了初步的认识,为接下来的新课做准备。]
探究活动
(一)感觉空气
1、收集空气。
我们怎么把空气摆放到课桌上来研究呢?大家想想办法。
2、感觉空气。
3、交流对空气的感觉。
现在就把自己的发现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4、概括学生感觉到的空气的性质
学生活动
1、学生用手摸、按,感觉空气充满塑料袋,有弹性,能变形;扎一个小孔让空气吹在脸上感觉气流,体会空气像水一样能流动;听一听气流发出的声音;尝一尝、闻一闻体验空气没有味道、没有气味。
2、学生交流,发表自己的发现。
通过运用感官充分感觉空气,使学生对空气形成多方面的感性认识。
[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和体验,使他们逐步认识空气的性质,然后通过交流讨论,把零散的表象向概念化的方向发展。]
(二)、谁赶走了杯中的水
1、再来做一个魔术。会做一个魔术还称不上魔术师,大家还能用桌子上这些材料再做一个魔术吗?
2、是谁赶走了第二只杯子里的水,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
在做魔术的过程中,我们都有些什么发现呢?
3、再把第二只杯子直立着压到水底,观察杯子里的空气会怎么样?
学生观察第一只杯子里的空气是怎样跑到第二只杯子里的,第二只杯子里的水是怎样跑出来的。
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引领学生借助可见媒介--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不仅存在,并且还占据空间能流动。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学生通过做这个实验不仅亲眼"看到"了空气和它的流动,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种科学方法的魅力。]
(三)、了解瓶里的空气。
透明玻璃瓶(如带胶塞的医用盐水瓶)、两用打气筒、橡胶管、水
1、往盛满空气的瓶里再打人一些空气。
现在的玻璃瓶里盛满了空气,我们把它密封起来,用打气筒再打入一些空气,大家猜想一下,结果会怎么样呢?
现在大家来看瓶里的空气有什么变化?
一满瓶空气,打入一些空气后还是一满瓶空气,瓶里空气增多了,它的体积变化了吗?
2、从充满空气的瓶里抽出一些空气。
打入一些空气后还是一瓶,抽出一些空气后结果会怎样?猜猜看。
结果怎么样?一满瓶空气,抽出一些空气后还是一满瓶空气,瓶里的空气减少了,它的体积变化了吗?
3、两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4、如果往盛满水的瓶子里再打入一些水,结果会怎样?抽出一些水结果会怎样?说一说观察到的现象。
5、空气、水同样都是一满瓶,分别打入一些空气、水,结果有什么不同?
通过比较发现空气和水的形状和体积有什么不同?
学生实验。
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尝试解释,不追求完全解决。
引导学生结合过去的经验进行推测。
让学生实际进行操作,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先猜想,再实验证明说明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随时充满它所在的空间,它的形状和体积取决于盛装它的容器的形状和体积。
[这个推测和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来认识物体的一些性质:通过比较瓶中的空气和水,进一步认识空气(一定量的)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随时充满它所在的空间,而水(一定量的)虽然没有一定的形状,但却有一定的体积,它不能随时充满它所在的空间。]
(四) 用空气做跷跷板的游戏。
把两个盛满空气的玻璃瓶放到天平的两边,把天平调节平衡。这说明天平的两边怎样?往一边的玻璃瓶里打入一些空气,再称,结果怎样?
打入空气的这边为什么变重了?这说明了什么?
2、 用简单秤测量空气有没有质量。把两个吹了气的气球挂在杠杆的两边,调节平衡。如果一边变轻了,秤会怎么样?
放掉一边气球里的空气再称,结果怎样?轻重怎样变化了?
3、我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猜测并讨论。
学生猜测并实验。
结合经验,寻找结论。
通过比较认识空气有质量。
[质量是一个特殊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这里主要还是渗透,仍需要使用“重量”、“轻量”的说法。]
拓展活动
水里面有空气吗?其它星球上有空气吗?我们想办法去了解吧
板书设计:
20 空气在哪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