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地煤矿煤沟矿区露天精查最终地质报告
98
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
银发露天煤矿
( -04-22 16:22:00)
银发露天煤矿
二零零八年四月二十二日
一、 项目简介
1.项目由来
根据中国煤炭资源发展战略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意见》( 内政字[ ]209号) , 在晋、 陕、 蒙”能源黑三角”建立新型能源工业基地。自 起, 内蒙古自治区加快了对煤矿的整改力度。本着”关小建大”, 形成生产规模的建设方案, 自治区政府批准如下: 原XX煤矿和XX煤矿进行资源整合、 企业重组、 扩能改造。整合后的企业为: 查干淖XXX露天煤矿, 形成年150万吨的生产能力( 附件1) , 服务年限43年。
2.项目承建单位
查干淖XXX露天煤矿
3.项目的市场展望
一到二年内煤炭市场的综合分析:
( 1) 、 供给预测
随着国家煤炭产业的调整, 从 到 底将有13000多个小煤矿关闭, 预测一次性降低煤炭供给5000万吨左右。但近几年许多煤矿在整合过程中, 部分形成了生产能力, 由此导致的增产约8000万吨。预计今年总产提高5%左右。
( 2) 、 需求预测
首先, 受国家投资增幅回落的影响, 煤炭需求将有所减弱; 其次, 产业结构继续改进, 国家发改委限制和淘汰高耗能企业, 抑制了煤炭需求; 第三, 节能降耗企业与产品不断增加, 技术含量提高会促使煤炭需求的降低。二零零六年中国GDP能耗指标出现三年来的首度下降。但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近年来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的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继续处于10%左右的高增长区间, 全社会对煤炭的需求将继续增长。预计今后两年会保持在5.5%的增长速度, 比前几年增长回落2%左右。
近年内全社会对煤炭的需求基本保持平衡态势。受到铁路运输、 安全生产整治等因素的影响, 会出现区域性、 时段性的供需矛盾。
随着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继续扩大, 今后的煤炭供应仍赶不上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由于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储量再大数量也有限。因此煤炭的供应也会像石油那样影响和制约着全球经济的发展, 价格也必然呈上升趋势。当前储备了煤炭资源就等于储备了地下”黑金”。
4.项目机遇
在”十一五”期间, 国务院要求所有露天煤矿需达到年产300万吨以上, 才能发放各种有效证件。此项目为”十一五”期间的旧帐, 也是最后的末班车, 以后不再允许个人和民营资金经营露天煤矿。
二、 煤矿概况
1.矿区符合开采要求
矿区无植被、 居民和其它因素干扰。现有地磅、 住房、 伙房、 办公室、 库房、 油罐、 变压器等设施设备, 供电电源来自原创新煤矿和原得益煤矿电源引自的得胜220千瓦变电所, 线路采用10kv架空线路, 供电稳定, 可满足生产和生活需求。同时, 本区沟壑纵横, 土地贫瘠, 干旱少雨, 发展农业”先天不足”, 因此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矿区位于查干淖煤田北部, 具有露天开采的条件, 煤炭资源丰富, 地质构造简单, 开采自然条件优良。
2.资源储藏丰富, 煤质中等, 地质采掘条件良好
我矿由内蒙古自治区煤田地质局勘探队进行详细勘探, 地质结构简单, 全区煤层类型以较稳定煤层为主。可采煤层为5、 6上、 6、 8、 9号五层煤层, 累计平均厚度37.61m,含煤系数29.83%; 煤层利用厚度累计平均27.97m, 可采含煤系数22.18% 。5号煤层平均覆盖层为0.1m,总厚度为0~6.35m, 平均2.24m,利用厚度0~6.35m, 平均1.72m, 拨采比为0.06。6上煤层间距20.26~22.67m, 平均21.08m; 总厚度为0~14.82m, 平均9.25m, 利用厚度0~11.29m, 平均6.01m, 拨采比为3.51。6号煤层间距1.93~14.23m, 平均7.30m; 总厚度为2.30~35.36m, 平均18.73m, 利用厚度2.30~25.63m, 平均14.65m, 拨采比为0.5。8号煤层间距2.93~21.56m, 平均12.14m; 总厚度为0~3.99m, 平均1.77m, 利用厚度0~3.79m, 平均1.29m, 拨采比为9.41。9号煤层间距2.43~10.78m, 平均6.03m; 总厚度为0~8.86m, 平均5.62m, 利用厚度0~8.54m, 平均4.30m, 拨采比为1.4。覆盖层平均总厚度为0.1+21.08+7.30+12.14+6.03=46.65m, 煤层可利用厚度为1.72+6.01+14.65+1.29+4.30=27.97m, 总的拨采比为46.65/27.97=1.67,矿区面积为9.5842平方公里,此为投影面积,本区煤层倾角平缓, 一般小于10度, 在此忽略不计, 按实际面积为9.5842平方公里计算, 则实际储量为27.97X9584200 X 1.4=37529.81036万吨。我矿为合理避让资源费,请专家做了14931万吨的储量报告( 地质资料见附件2) 。
我矿宏观煤岩类型: 主要可采煤层煤岩组成成分以亮煤为主, 夹有境煤、 暗煤及丝炭条带, 煤岩类型为半暗淡型, 9号煤层以暗煤为主, 为暗淡型。显微煤岩组成成分: 区内煤层以丝质组为主, 含量大于37.1%; 稳定组成成分约占5%, 以大小孢子为主, 未发现低等植物的残迹, 应属高等植物生成的腐植煤类; 条带状丝炭化组成成分发育。境煤平均最大反射率为0.5784%, 属Ⅰ级变质阶段。
本区原煤水分不高, 各煤层平均值在4.13~6.06%之间; 原煤灰分平均值为26.01~36.41%, 以一种高灰分煤为主; 洗煤挥发分平均值为39.06~42.09%, 属于高挥发分煤。5号煤层原煤分析基弹简发热量( Qb.ad) 18.19~22.29MJ/kg,平均20.38 MJ/kg, 属中热值煤; 6上煤层原煤分析基弹简发热量( Qb.ad) 16.93~22.92MJ/kg,平均20.34 MJ/kg, 属中热值煤; 6号煤层原煤分析基弹简发热量( Qb.ad) 17.78~28.22MJ/kg,平均22.76 MJ/kg, 属中高热值煤; 8号煤层原煤分析基弹简发热量( Qb.ad) 17.97~27.80MJ/kg,平均21.33 MJ/kg, 属中高热值煤; 9号煤层原煤分析基弹简发热量( Qb.ad) 17.11~30.89MJ/kg,平均20.79 MJ/kg, 属中热值煤。本区胶质层最大厚度为0~6mm, 焦渣类型1~5, 表明本区煤的粘结性弱, 结焦性差。根据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 GB5751-86),结合原报告和周围矿区, 确定矿区煤层属低硫~中硫、 低磷煤, 煤类为长烟煤( CY42) 。
3.各种手续齐全,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我矿是经过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批准的改、 扩建项目, 符合中央的资源整合、 企业重组的指示精神。小淖煤矿有完整的政府批准建设计划以及其它证照等原件资料( 营业执照、 采矿证等) 。
4.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便利
我矿距查干淖XXX镇东南方向约7公里, 三级公路相通。其间有公路相通, 其间有呼( 和浩特) -乌海公路相通。丰铁路从XXX镇经过, 该线路是地方煤炭资源外运的专用线。煤矿至XX铁路集装站4公里。生活、 交通十分便利。
5.生产环境已经过评审
矿区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估, 其中排放污染物的种类、 数量、 主要途径等指标, 均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对周边居民生活无影响, 符合施工要求。
6.财务状况
本矿无任何债权、 债务等法律关系。
三、 市场营销
我矿从事煤炭开采、 销售多年, 有比较稳固的客户群体。基本供不应求。
四、 风险分析及对策
1.政策的影响
相关环境保护的法律、 法规不完善, 露天开采受到的制约比较大, 不可预见因素多。在这种形势下, 我们有计划地将采矿土、 石堆加以平整、 复土, 进行植树造林和恢复绿色植被, 最大程度降低环境政策对企业生产、 经营带来的负面影响。
2.行业竞争的影响
由于煤炭行业自身发展的局限性, 使得内部竞争激烈, 情况严重时可导致销售不畅、 价格回落。因此, 我们针对这种情况采取了调控生产数量的方法, 如加大生产或限制产量, 使有限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 并树立团队成员的忧患意识, 提高整体的服务质量等一系列措施, 使得我们在煤炭行业中以产品质优、 价廉、 供应适度、 服务一流等优势, 站稳坚实的脚跟。
3.安全生产的影响
尽管是露天煤矿, 在安全生产上也存在隐患。一是在高度差较大的环境中进行作业; 二是存在火工品的使用与管理, 事关生命与财产的安全。因此, 我们首先加强了对所有员工的安全教育, 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并为每位员工上齐人身保险; 其次火工品的使用与管理, 采取军事化管制体制; 第三, 安排专职安全巡查员, 时时检查, 杜绝人为因素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 转让价格和原因
我矿按当前煤储量市场价格10元/吨测算, 保有资源储量为14931万吨, 价值14.931亿元。由于资金转让困难, 欲全部转让, 转让价格为10亿元
六、 综合效益分析
( 一) 、 经济效益分析
经过本次核实, 共获得煤炭保有资源储量14931万吨。根据规划矿井生产能力150万吨/年、 回采率按75%计算, 推断的资源/储量按70%折算, 预测资源储量按60%折算, 预计煤矿服务年限61年。计算公式如下:
矿井服务年限=保有资源储量X回采率X折算率/年生产能力。
( 二) 、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 产品销售: 吨煤120元( 含税)
2、 产品成本: 吨煤成本66.54元
3、 相关税额
增值税额: 年应交税为( 18000÷1.13) ×13%-12.2×150×17%=2070.80-311.10=1759.70万元。
②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 1759.70×( 1%+3%) =70.39万元。
③资源税2.30×150=345万元。
4、 投资构成
依据 国家煤炭行业颁发的现行各类工程计算指标、 基础定额、 费用定额估算建设投资, 经计算矿井建设投资为9000万元。
( 三) 、 经济效益评价
根据静态法计算财务指标如下:
1、 销售总收入: 120×150=18000万元;
2、 生产成本: 66.54×150=9981万元;
3、 年利润: 年销售-生产成本-增值税额-城建税及教育费用附加-资源税额=18000-9981-1759.70-70.39-345=5843.91万元;
4、 所得税: 利润总额×所得税率=5843.91×33%=1928.49万元;
5、 投资收益率( 年销售收入-年成本) ÷总投资=8019÷9000=89.1%;
6、 投资利润率: 利润总额÷总投资5843.91÷9000=64.93%;
7、 投资回收期: 总投资/( 利润总额-所得税+折旧与摊销费) ≈2年( 不含建设期) 。
( 四) 、 社会效益分析
煤矿投产后, 首先是增加了劳动就业机会; 其次也刺激了运输、 服务业的发展; 最关键的一点是使得社会总的能源量增加, 即社会总财富增加, 必然带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 本项目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七、 结论
此矿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改造的项目, 真实、 可靠、 方案可行, 且利润率高, 投资回收快, 有显著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最后, 欢迎投资者前来我矿考察、 指导、 投资。
附件: 1.《内蒙古自治区查干淖XXX沟XXX区XXX煤矿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2.XXX煤矿74号钻孔综合柱状图、
沟勘探区430、 839号钻孔柱状图。
二零零八年四月二十二日
附件1
内蒙古自治区查干淖煤xx沟XX区
XXX煤矿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查干淖XXX煤炭有限责任公司
二00六年三月
提交报告单位: 查干淖XXX煤炭有限责任公司
报告编制日期: 二00六年三月
正文目录
第一章 结论…………………………………1
第一节 目的与任务………………………1
第二节 位置与交通………………………2
第三节 自然地理及经济简况……………4
第四节 煤矿建设及生产…………………7
第二章 地质工作简述…………………………9
第一节 以往地质工作……………………9
第二节 资源储量核实地质工作…………10
第三章 矿区地质………………………………13
第一节 区域地质…………………………13
第二节 矿区地层…………………………18
第三节 矿区构造…………………………20
第四章 煤层、 煤质……………………………22
第一节 煤层………………………………22
第二节 煤质………………………………27
第三节 其它有益矿产……………………33
第五章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35
第一节 矿区水文…………………………35
第二节 工程地质…………………………42
第三节 环境地质…………………………43
第六章 勘查工作质量评述……………………46
第一节 勘查工程及质量评………………46
第二节 本次堪查提交成…………………49
第七章 资源/储量估算…………………………51
第一节 估算范围及工业指标………………51
第二节 估算方法……………………………51
第三节 估算参数的确定……………………52
第四节 资源储量类型的划分………………54
第五节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55
第八章 探采对比………………………………58
第一节 煤层、 煤质变化情况………………58
第二节 开采技术条件变……………………58
第九章 矿山开发可行性概略评价………………60
第一节 资源预测及供求现状………………60
第二节 煤炭资源开发建设条件评价………61
第三节 经济技术评价………………………62
第十章 结论………………………………………65
第一节 提交主要成果评述…………………65
第二节 存在问题及建议……………………66
附图目录
顺序号 图号 图 名 比例尺
01 01 内蒙古自治区查干淖煤田三道沟
XX区XXX煤矿地形地质图 1:5000
02 02 XXX煤矿12~12'勘探线煤岩层对比图1:500
03 02 XXX煤矿15~15'勘探线煤岩层对比图1:500
04 02 XXX煤矿26~26'勘探线煤岩层对比图1:500
05 02 XXX煤矿28~28'勘探线煤岩层对比图1:500
06 02 XXX煤矿30~30'勘探线煤岩层对比图1:500
07 02 XXX煤矿32~32'勘探线煤岩层对比图1:500
08 02 XXX煤矿12~12'勘探线剖面图 1:5000
09 03 XXX煤矿15~15'勘探线剖面图 1:5000
10 03 XXX煤矿26~26'勘探线剖面图 1:5000
11 03 XXX煤矿28~28'勘探线剖面图 1:5000
12 03 XXX煤矿30~30'勘探线剖面图 1:5000
13 03 XXX煤矿32~32'勘探线剖面图 1:5000
14 04 XXX煤矿839号钻孔综合柱状图 1:200
15 04 XXX煤矿430号钻孔综合柱状图 1:200
16 04 XXX煤矿74号钻孔综合柱状图 1:200
17 05 XXX煤矿5号煤层底板
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1:5000
18 05 XXX煤矿6上号煤层底板
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1:5000
19 05 XXX煤矿6号煤层底板
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1:5000
20 05 XXX煤矿8号煤层底板
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1:5000
21 05 XXX煤矿9号煤层底板
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1:5000
22 06 鄂托克旗市查干淖XXX
煤矿6号煤层采掘工程平面图 1:5000
附表目录
(附正文之后)
附表一 XXX煤矿钻孔施工情况一览表
附表二 XXX煤矿钻孔煤层质量综合成果表
附表三 XXX煤矿煤芯煤样分析成果整理表
附表四 XXX煤矿煤煤炭资源/储量估算表
附件目录
附件一 本次核实范围与最后一次堪查范围关系图
附件二 本次储量核实范围与整合前储量核实范围关系图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目的与任务
内蒙古自治区查干淖煤田三道沟露天XX区原XXX煤矿和原XXX煤矿按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的要求进行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整合,并对整合后的煤矿进行资源储量核实,为其申请《采矿许可证》、 采矿权评估、 价款处理及矿井设计、 建设、 生产经营管理等需要, 提供基础地质依据, 于 2月25日委托内蒙古自治区煤田地质局117勘探队编制《内蒙古自治区查干淖煤田三道沟露天精查区XXX煤矿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依据煤炭资源储量核实的有关规程、 规范要求, 报告主要完成以下地质任务:
1、 概述矿区位置, 交通状况,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特征, 矿区及周边经济概况;
2、 叙述矿区的地层及地质构造特征;
3、 详细叙述矿区含煤层的地质时代, 含煤地质特征, 主要可采煤层的发育和赋存情况、 煤质特征及煤类;
4、 评价矿区水文地质特征及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5、 核实矿区内可采煤层的煤炭资源储量, 已采消耗煤炭资源储量及保有煤炭资源储量;
6、 初步分析矿山开采的经济技术条件, 对煤矿开采进行可行性概略研究;
7、 根据以上任务, 按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煤、 泥炭地质堪查规范》、 《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制提纲》及煤田地质行业的规范、 规程编制本煤矿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第二节 位置与交通
一、 位置
XXX煤矿位于查干淖煤田东部, 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市查干淖内, 行政区划隶属查干淖上湾镇管辖, 距上湾镇东南方向7公里。
地理坐标:
东经: XXX°XX'XX"~ XXX°XX 'XX"
北纬: XX°XX 'XX"~ XX°XX'XX"
XXX煤矿由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于 2月6日以”内国土资采划字[ ] XXX号”文划定矿区范围, 矿区范围由9个拐点圈定,
矿区面积9.5842平方千米, 开采深度由1086M~1013M标高, 规划生产能力150万吨/年。
整合后的XXX煤矿包括原XXX煤矿和原XXX煤矿。
原XXX煤矿采矿许可证于 3月11日由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颁发。证号XXXXXXXX, 有效期至 11月。
原XXX煤矿采矿许可证于 7月31日由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颁发, 证号XXXXXXXX, 有效期到 3月。
原XX煤矿面积1.0142平方千米, 原XX煤矿面积0.7801平方千米, 本次核实范围与三道沟精查区范围见附件一, 整合后的XXX煤矿与原XX煤矿、 XX煤矿相对位置关系见附件二。
二、 交通
XXX煤矿距查干淖旗府XXX镇东南方向约7公里, 其间有砂石简易公路相通。
XXX镇至鄂托克旗市榆林145KM, 其间有~东( 胜区) 、 公路相通。
神府铁路从XXX镇经过, 是承担地方煤矿煤炭外运的专线, 煤矿至神府铁路XXX集装站4KM。煤矿对外交通较为便利, 见交通位置图1-1。
第三节 自然地理及经济简况
一、 地形、 地貌、 水文
查干淖煤田位于鄂托克旗高原东北缘, 属陕、 甘、 宁、 晋、 蒙黄土高原的一部分, 地貌具典型的黄土高原梁、 峁特征, 沟谷发育, 地形复杂。矿区基本位于峁梁之上, 其北侧为三道沟、 南侧为龙王沟, 地形中部较高、 南北两侧较低, 最高点位于矿区5号边界拐点附近, 地名为王三窑子一带峁顶上, 海拔标高1266.7M; 最低点位于矿区南界与泥槽沟交点处, 海拔标高1048m; 相对高差218.7m。
伊金霍洛河从矿区东侧流过。
二、 气候
本区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具体特点是: 太阳辐射强烈、 日照丰富、 干燥少雨、 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 风大沙多、 无霜期短、 昼夜温差大、 冬季漫长而寒冷、 夏季短暂而温热、 春季回暖升温快、 秋季气温下降显著。
根据《伊克昭盟国土资源》记载,查干淖的最高气温可达38.3度(1961年6月1日),最低气温-30.9度(1971年1月20日),年平均气温7.2度.年降水量较小且时间比较集中,降雨一般集中在七、 八、 九三个月份。年降水量142.5~636.5mm, 平均397.4mm。一日最大降水量可达96mm, 区内平均相对湿度小于50%, 以春季最低, 夏季和秋季相对湿度大于52%; 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 年蒸发量1792~2115mm。查干淖多风, 风向主要受季节的影响, 夏季多为偏南和偏东风, 冬春两季受蒙古气旋控制, 多为西北风。年平均大风天可达21.3天, 最大风速28m/s。区内无霜期短, 历年来最长208天, 最短133天, 平均170.7天; 初霜日为每年的9月30日左右。冰冻期从每年的10月下旬至翌年的4月上旬, 最大冻土深度1.5m以上, 积雪厚度20~150mm。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 查干淖的气候有所变化, 气温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季节性温差逐年减小, 形成夏季高温少雨, 持续干旱现象, 受此影响地区性扬沙天气和沙尘暴次数增多, 最为严重的是 沙尘暴达12次之多, 扬沙天气7次。
三、 地震
本区位于鄂托克旗台向斜东北缘, 鄂托克旗台向斜被认为是当前中国现存最完整、 最稳定的构造单元。根据地震部门的划分, 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g) 为0.10, 对照地震烈度为7度区, 属于弱震预测区。
四、 泥石流、 滑坡
区内属于丘陵沟壑区, 地表一般被第四系黄土层覆盖且厚度较大。受流水的作用和重力作用, 区内及周边沟深坡陡, 沟的切割深度可超过百米。因此本区以水蚀为主, 重力侵蚀为辅, 陷穴、 滑塌、 泻涌等现象常发生; 冰融也能够见到; 面蚀和沟蚀都比较严重。各种营力的作用结果使沟底下切, 沟岸扩张、 沟头延伸, 沟蚀剧烈, 土壤的侵蚀模数在7000~18300吨/平方公里.年。在沟谷两侧和沟掌易于形成黄土滑坡, 但规模较小, 一般小于50平方米。
五、 经济概况
查干淖在改革开放前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体的贫困旗县, 由于土壤贫瘠, 气候恶劣, 种植业沿袭广种薄收的耕作习惯, 牧业靠天养畜, 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农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3.85%。
随着查干淖煤田的大规模开发, 查干淖的经济结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时也带动了其它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查干淖煤田丰厚的资源优势正在转化为强劲的经济优势。
位于矿区仅7公里的xxx镇是查干淖集文化、 经济为一体的重镇。镇内随着查干淖煤田的开发, 煤炭资源加工利用及坑口电厂等一系列项目随之建成。随着坑口电厂的扩建, 尽可能满足矿区开发和民用电的电力供应。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深入, 查干淖煤田将在能源、 电力等方面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第四节 煤矿建设及生产
一、 煤矿生产及生产简介
1、 原xx煤矿
xx煤矿前身为1963年始建的村办集体煤矿, 年生产能力约2万吨, 主采6号煤层, 回采率10~20%; 1990年转为集体股份分制企业。1997年委托内蒙古煤矿设计院对煤矿进行了技术改造, 矿井生产能力15万吨/年。主井坐标X=xxxxxxx, Y= xxxxxxx; 副井坐标X= xxxxxxx, Y= xxxxxxx; 风井坐标X= xxxxxxx, Y= xxxxxxx。煤矿沿走向布置了两条开拓巷道, 回采工作面以条带状布置在大巷两侧。开采方式为区段前进、 工作面后退、 房柱式开采。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机械抽出式通风, 井下矿车运输, 主井绞车提升。
煤矿经过四十多年的开采, 到 第一次储量核实时消耗资源量已达811万吨, 由于开采历史悠久, 已难统计历年煤炭产出量。
2、 原XX煤矿
XX煤矿始建于1965年, 为一集体联办煤矿。原自行设计、 施工斜井一对, 井下使用畜力车运输, 主斜井用绞车提升, 房柱式采煤。1973年办理采矿证, 对煤矿进行技术改造。
矿井改造后生产能力为9万吨/年。主井坐标X= xxxxxxx, Y= xxxxxxx; 副井坐标X= xxxxxxx, Y= xxxxxxx。分水平区段前进, 工作面后退式开采, 采煤方法为房柱式。中央并列机械抽出式通风。井下矿车运输、 调度绞车编组, 主井绞车提升。
煤矿经四十余年的开采, 至 第一次储量核实时消耗资源/储量545万吨, 由于开采时间很长, 且缺少文字记载, 难以准确统计煤矿历年产量。
以上两煤矿在生产过程中均未发现涌、 突水、 瓦斯爆炸、 煤尘爆炸等事故, 开采技术条件简单。
两煤矿使用的电源引自XXX湾220kw变电所, 线路采用10kv架空线路, 可满足生产、 生活用电需要。
二、 周边煤矿
矿区内原XX煤矿与XX煤矿相邻, 据以往资料, 未发现其它老窑的存在。
第二章 地质工作简述
第一节 以往地质工作
矿区大部分位于查干淖煤田三道沟露天精查范围之内, 现将与矿区有关的地质工作简述如下:
1、 1956~1957年, 华北地质局普查队在查干淖煤田进行普查初堪工作, 将煤田分为XXX矿区、 XX矿区、 XXX矿区、 XXXX矿区、 XXX矿区、 XXX矿区等六个矿区, 对XX及XXX矿区的煤层埋藏情况及分布规律有较为详细的了解。在煤田普查中施工了少量钻探、 硐探工作, 编有《查干淖煤田XXX年年终报告》。
2、 1957~1958年, 内蒙古地质局查干淖地质队在三道沟矿区进行详细勘探, 施工钻孔87个, 钻探工程量18822.82m, 于1959年提交《内蒙古XXXX查干淖煤田三道沟矿区东露天、 西露天及XXX田详细勘探报告》。1960年1月13日全国储委以XXX号决议书批准报告。批准各级储量77138.74万吨。
3.1975~1976年, 内蒙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组织所属的队在三道沟矿区进行详查工作。1976年底由队提交《内蒙古自治区XXX查干淖煤田三道沟矿区( 露天) 详查地质报告》。投入实物工作量: 钻探91个钻孔, 工作量17359.87m; 抽水一段; 6号煤层煤质大样五套; 岩石物理试验样6个钻孔, 76组; 土样10组; 航空地形地质测量232平方千米。获得各级储量171921.1万吨。
4、 1977年内蒙煤田地质勘探公司117队在三道沟矿区详查的基础上开展精查勘探, 同年7月提交《内蒙古自治区XXX查干淖煤田三道沟矿区露天精查( 最终) 地质报告》。投入实物工作量: 钻探96个孔, 工程量20450.21m; 工程地质钻孔5个, 工程量1008.45m; 水文孔1个, 工程量242.41m。获得各级储量92643.6万吨。1978年12月, 经内蒙煤炭工业管理局组织审查, 以”内革( XX) 煤基字XX号文”批准。
5、 7月, 查干淖XX乡XX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委托内蒙古自治区煤田地质局153勘探队编制《内蒙古自治区查干淖煤XXX沟露天XX区XX煤矿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于 10月10日交送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申报评审。经专家评审经过, 于 1月14日以”内国土资储备字[ ]XXX号文”下达备案证明, 批准资源储量2241万吨, 其中保有资源储量1696万吨, 消耗资源量545万吨。
6、 8月, 准旗XX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委托内蒙古煤田地质局153勘探队编制《内蒙古自治区查干淖煤XX沟XX区XX煤矿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于 11月25日送交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申报评审。经专家评审经过, 于 12月24日以”内国土资储备字[ ]XXX号文”下达备案证明, 批准资源储量2848万吨, 其中保有资源储量2037万吨, 消耗资源量811万吨。
第二节 资源储量核实地质工作
一、 核实报告编制的主要地质依据
1、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 2月6日给予XXX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的划定矿区范围批复( 内国土资采划[ ]XXXX号文) 。
2、 1976年内蒙煤田地质勘探公司XXX队编制的《内蒙古自治区XXX查干淖煤XX沟矿区( 露天) 详查地质报告》。
3、 1977年内蒙煤田地质勘探公司XXX队编制的《内蒙古自治区XXX查干淖煤XX沟矿区露天精查( 最终) 地质报告》。
4、 7月, 内蒙古自治区煤田地质局XXX勘探队编制的《内蒙古自治区查干淖煤XX沟露天XX区XX煤矿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5、 8月, 内蒙古煤田地质局XXX勘探队编制的《内蒙古自治区查干淖煤XX沟XX区XXX煤矿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6、 鄂托克旗市矿山地质测量检查站实测, 并由旗、 市两级国土资源局签字、 盖章确认的”XXX煤矿6#煤层采掘工程平面图”。
二、 核实报告的技术标准
1、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
2、 《固体矿产堪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 ;
3、 《煤、 泥炭地质堪查规范》DZ/T0215- ;
4、 《矿山资源储量核实编写提纲格式》内储发[ ]第X号文。
三、 本次核实工作内容:
1、 技术路线: 充分收集汇总核实区内的各种地质堪查资料, 在分析、 研究原有资料的基础上, 依据煤矿提供的矿山地质资料和开采资料进行探采分析对比。
2、 工作方法: 在原有资料基础之上, 按煤矿范围重新编图, 并重新进行煤炭资源/储量估算。
3、 报告编写: 遵循客观公正、 内容真实、 数据可靠的原则, 按现行规范及核实报告编制提纲进行编写。
第三章 矿区地质
第一节 区域地质
一、 地层
查干淖煤田位于鄂托克旗台向斜东部, 地层沉积序列基本能够与华北地台其它石炭二叠纪煤田相对比, 现将区域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 奥陶系中~下统(O1+2)
上部为浅灰黄色、 棕灰色薄层泥质灰岩, 厚层状石灰岩夹薄层结晶灰岩, 局部为豹皮灰岩; 中部为浅灰、 灰黄色中厚层白云岩及泥质白云岩; 下部为灰白、 黄褐色中厚层结晶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 含动物化石: 临城角石未定种、 塞角石未定种等。该地层厚度115~226m, 广泛出露于查干淖煤田东部沿伊金霍洛河西岸地区。
2、 石炭系上统本溪组( C2b)
上部为灰白、 灰、 灰黑色砂岩、 泥岩、 夹两层灰岩, 偶含不稳定的薄煤层; 下部为铝土岩或铝土质泥岩; 底部为鸡窝状的山西式褐铁矿。本组含丰富的动物化石, 其中蜒类化石有蚂蚁纺锤蜒、 松蜒小纺锤等, 贝类化石有线纹长身贝未定种、 羊虎沟分缘石燕、 马丁贝未定种等。本组地层厚6.59~35.47m, 与下伏地层奥陶系假整合接触, 零星出露在煤田东部各大沟谷之中。
3、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 C3t)
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
上部由灰白、 灰黄色粗粒砂岩、 粘土岩和6号煤层组成; 中下部由灰白、 灰黄色砂岩、 深灰色泥岩及黑色砂质泥岩和8、 9、 10号煤层组成, 煤田南部中夹1~2层薄层石灰岩。本组含丰富的植物化石, 有芦木未定种、 脉羊齿未定种、 节羊齿未定种、 猫眼鳞木等。本组地层厚度12.31~95.00m, 与下伏地层本溪组呈现整合接触, 出露地点主要在煤田东部个大沟谷中。
4、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P1s)
由灰白、 灰黄色粗粒砂岩、 灰黑色泥质砂岩、 泥岩、 粘土岩及1~5号煤层组成。砂岩中含石英小砾石及菱铁矿结核。3号煤、 5号煤局部可采, 由北向南逐渐增厚。本组含植物化石: 束脉羊位定种、 联合节羊齿、 椭圆挈叶。
地层厚度38.45~95.56m, 与下伏地层太原组呈整合接触, 出露于煤田东部各大沟谷之中。
5、 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 P1x)
由褐黄色、 黄绿色、 紫红色砂质泥岩、 粘土岩和灰白色、 黄绿色的砂岩组成, 下部含煤线。含植物化石: 延焦羊齿、 山西节羊齿、 齿叶未定种等。地层厚度40~120m, 与下伏地层山西组整合接触。出露于煤田东部各大沟谷之中。
6、 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 P2s)
以暗紫色、 褐紫色砂质泥岩为主, 中夹灰绿色、 灰白色中粗砂岩。砂岩中含砾石和铁质结核。含植物化石: 丽羊齿未定种、 齿羊齿未定种、 契叶未定种等。地层厚度大于290m, 与下伏地层下石盒子组整合接触, 出芤地点主要在煤田西部沟谷之中。
7、 二叠系上统石千峰( P2sh)
上部为棕红色砂质泥岩及灰绿色薄层中细粒长石砂岩, 偶夹灰绿色粗粒砂岩; 下部为黄绿色和褐黄色砂质泥岩、 中粒砂岩及棕红色砂质泥岩, 中夹紫红色泥岩和灰白色中粒砂岩。本组未发现化石。地层厚度大于170m,与下伏地层上石盒子组呈整合接触。出露地点主要在煤田西部和南部边缘。
8、 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 T1L)
本组地层以浅灰、 浅红、 浅绿色细粒砂岩为主, 中夹棕红色粉砂质泥岩及灰黄色砂砾岩、 含砾中~粗粒砂岩。砂岩中交错层理特别发育。本组未发现化石。地层厚度257~385m, 与下伏地层石千峰组呈假整合接触。分布于煤田西南角边缘。
9、 三叠系下统和尚沟组( T1h)
为一套棕红色、 紫红色中~细粒砂岩及粉砂岩, 中夹棕红色砂质泥岩、 泥质粉砂岩。本组含丰富的动物化石, 主要有叶肢介、 介形类、 脊椎动物化石。地层厚度大于165m, 与下伏地层刘家沟组呈整合接触, 分布在煤田西南角。
10、 侏罗系上统~白垩系下统志丹群( J3-K1zh)
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划分为上、 中、 下三个岩段。上段以灰白色厚层状粗粒砂岩为主, 中夹灰绿色、 灰紫色泥岩; 中段以紫红色中~粗粒砂岩为主, 中夹泥岩、 砂质泥岩, 局部可见砾岩; 下段以浅红色砾岩为主, 中夹砂岩透镜体, 砾石成分以花岗片麻岩为主, 石英岩、 泥岩和中酸性火山岩次之, 砾径大者可达1m, 小者仅数厘米, 下部偶见4~20m厚的黑绿色玄武岩。地层厚度0~389.10m,与古生界地层不整合接触。主要分布于煤田北部。
11、 第三系上新统( N2)
以红色、 棕红色的红土层为主, 含砂质和钙质结核, 结核大者可达1m。红土层之下有一层半胶结砾岩层, 厚2-3m。含动物化石: 三趾马未定种、 犀牛、 羚羊未定种、 乳齿象未定种等。地层厚度0~51m,不整合一切老地层之上, 全区零星分布。
12、 第四系更新统妈兰组( Q)
为风积黄土层, 浅黄色~黄色, 含钙质结核, 柱状节理发育。黄土层之下有石灰岩、 砂岩成分的砾石层。地层厚度0~100m, 不整合一切老地层之上, 全区广泛分布。
13、 第四系全新统( Q4)
根据成因可分为风积沙、 近代冲洪积、 残积物等。风积沙主要为细、 粉砂、 沉积在坡地上可形成新月形流动沙丘; 冲洪积层分布在河谷、 冲沟之中, 由卵石、 角砾及泥砂组成; 残积层为基岩风化产物, 岩性随基岩不同而改变。地层厚度0~25m,不整合于老地层之上, 分布比较零星。
二、 构造
查干淖煤田位于鄂托克旗台向斜东北边缘。
鄂托克旗台向斜为一面积巨大、 极为宽阔的不对称向斜构造, 向斜轴部偏西, 台向斜内部构造简单, 褶曲、 断裂很少。
鄂托克旗地区从元古代以来一直是相对稳定地区, 晚古代是中国华北~塔里木聚煤盆地的一部分, 属于地台型沉积, 中生代表现为环太平洋西部拗陷带一独立盆地地质特征。因此, 本区自古生代至中生代末经历了陆台稳定克拉通和内陆盆地两个构造发展阶段。
查干淖煤田的构造总体特征为一走向近南北, 向西倾斜的缓倾角单斜构造, 倾角小于10度。在煤田北部边缘, 地层走向转为东西向, 向南倾斜; 因此查干淖煤田的构造轮廓犹如耳状。
煤田内部地质构造简单, 发育宽缓的褶皱和稀疏的断层。这些后期构造对煤层的沉积发育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