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9285235 上传时间:2025-03-19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txt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女人在约会前,一定先去美容院;男人约会前,一定先去银行。 本文由s2pzngo45p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005 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我院 2005 届毕业生共 1272 名,其中春季毕业 202 人,包括研究生 43 人、本科 3 人、 高职 156 人,共涉及 10 个专业;秋季毕业 1070 人,包括研究生 20 人

2、本科 914 人、高职 136 人,共涉及 19 个专业。现将我院 2005 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如下: 1 生源情况 2005 届毕业生生源情况见表 1-1 至表 1-3: 表 1-1:2005 届春季毕业生生源情况 序 系别 号 1 2 3 4 5 城市建设工程系 6 (研究生) 7 8 9 10 机电工程系 管理工程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人文社会科学系 现代汽车技术与维修(高职) 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 计算机网络技术(高职) 法学(建设工程法律) (高职) 合计 23 11 40 46 202 12 3 33 29 120 11 8 7 17 82 21 7 29 19 133

3、2 4 11 27 69 土木工程系 建筑系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生) 结构工程(研究生) 土木工程(本科) 道路与桥梁工程(高职) 市政工程(研究生)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11 2 9 8 3 8 5 3 47 8 专业 总人数 北京生源数 4 0 3 31 3 京外生源数 4 5 0 16 5 男 2 3 3 37 4 女 6 2 0 10 4 生源地 性别 表 1-2:2005 届秋季毕业生生源情况 序 系别 号 1 2 建筑系 3 4 建筑学(本科) 工业设计(本科) 42 22 35 17 7 5 20 11 22 11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生)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生

4、 1 8 专业 总人数 北京生源数 0 1 京外生源数 1 7 男 1 5 女 0 3 生源地 性别 5 土木工程系 6 7 测绘工程系 8 9 结构工程(研究生) 土木工程(本科) 测绘工程(本科) 地理信息系统(本科) 市政工程(研究生)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6 211 34 61 3 0 184 14 30 0 6 27 20 31 3 3 146 22 44 1 3 65 12 17 2 10 (研究生) 11 12 13 14 15 16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 17 18 19 管理工程系 人文社会科学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 工程管理(本科) 法学(建设工程法律)

5、高职) 合计 机电工程系 城市建设工程系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本科) 给水排水工程(本科) 环境工程(本科) 建筑设备工程(高职)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本科) 自动化(本科) 2 1 1 0 2 118 92 67 64 60 62 60 85 72 1070 108 84 59 64 52 49 54 77 72 901 10 8 8 0 8 13 6 8 0 169 73 52 36 50 44 52 41 46 39 686 45 40 31 14 16 10 19 39 33 384 384 表 1-3:2005 届毕业生生源情况汇总 序 学历 号 春季:3 1 本科 917 秋季:9

6、14 春季:156 2 高职 292 秋季:136 春季:43 3 硕士研究生 63 秋季:20 春季: 春季:202 合计 1272 秋季: 1070 秋季: 901 169 686 384 2 120 18 82 10 133 10 69 136 12 0 31 89 24 47 19 763 105 151 51 587 106 327 50 总人数 北京生源数 3 京外生源数 0 男 3 女 0 毕业时段 生源地 性别 2 需求情况 2005 届毕业生供需比(截至 2005 年 8 月 31 日)见表 2-1 至表 2-4: 表 2-1:2005 届毕业研究生供需比 序号 1 2 3

7、4 5 6 专业 建筑历史与理论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结构工程 市政工程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合计 毕业生数 1 16 11 11 13 11 63 需求数 2 52 47 12 19 15 140 供需比 1:2.00 1:3.25 1:4.27 1:1.09 1:1.46 1:1.36 1:2.22 表 2-2:2005 届秋季毕业本科生供需比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建筑学 工业设计 土木工程 测绘工程 地理信息系统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给水排水工程 环境工程 自动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工程管理 合计 专业

8、毕业生数 42 22 211 34 61 118 92 67 62 60 60 85 914 需求数 164 53 671 64 150 214 168 76 91 309 173 286 2419 供需比 1:3.90 1:2.41 1:3.18 1:1.88 1:2.46 1:1.81 1:1.83 1:1.13 1:1.47 1:5.15 1:2.88 1:3.36 1:2.65 表 2-3:2005 届秋季毕业高职生供需比 序号 1 2 专业 建筑设备工程 法学(建设工程法律) 合计 毕业生数 64 72 136 需求数 52 57 109 供需比 1:0.81 1:0.79 1:0.

9、80 表 2-4:2005 届秋季毕业本科、高职生总体供需比 序号 1 2 学历 本科 高职 合计 毕业生数 914 136 1050 需求数 2419 109 2528 供需比 供需比 1:2.65 1:0.80 1:2.41 说明:表 2-1 至表 2-4 中的需求数均来自于对院系直接与用人单位联 系收集的需求以及用人单位直接与院系联系提供的需求的统计。 3 就业情况 2005 届毕业生升学情况见表 3-1: 表 3-1:2005 届毕业生升学情况 序号 1 2 3 4 5 小计 6 建筑学(本科) 考取硕士 10 院,8 人本校 7 8 9 10 11 工业设计(本科) 土木工程(本科)

10、 地理信息系统(本科)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本科) 环境工程(本科) 考取硕士 考取硕士 考取硕士 考取硕士 考取硕士 2 3 1 4 2 1 人北京理工大学,1 人中国矿大 1 人东南大学,1 人新疆大学,1 人本校 东华大学 本校 本校 专业 道路与桥梁工程(高职) 现代汽车技术与维修(高职) 计算机网络技术(高职) 法学(建设工程法律) (高职) 建筑设备工程(高职) 专升本 升学 升本科 升本科 升本科 升本科 升本科 人数 3 4 3 14 7 31 备注 本校 本校 本校 本校 本校 均为本校 1 人清华大学,1 人城市规划设计研究 12 13 小计 14 15 自动化(本科) 电

11、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 本科考取硕士或二学位 本科考取硕士或二学位 结构工程(研究生)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二学位 考取硕士 1 2 25 北京理工大学 1 人浙江大学,1 人本校 9 人外校,16 人本校 北京交通大学 考取博士 1 1 考取博士 (研究生) 16 小计 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 硕士考取博士 合计 考取博士 1 3 59 天津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均为外校 12 人外校,47 人本校 2005 届毕业生参加“服务北京基层”活动情况见表 3-2: 表 3-2:2005 届毕业生“服务北京基层”情况 序号 1 2 3 4 专业 计算机网络技术(高职) 法学(建设工程

12、法律) (高职) 测绘工程(本科) 环境工程(本科) 合计 人数 1 10 1 4 16 2005 届京外生源本科生留京情况见表 3-3: 表 3-3:2005 届京外生源本科生留京情况 序号 1 2 3 4 5 专业 土木工程 测绘工程 地理信息系统 环境工程 自动化 合计 人数 2 4 6 1 1 14 到远郊区县,系留京单列 其中 3 人系留京单列 其中 1 人到高新企业,系留京单列 备注 其中 1 人到教育系统,系留京单列 说明:留京单列的不占用留京指标。 2005 届春季毕业生就业率见表 3-4: 表 3-4:2005 届春季毕业生就业率(截至 2005 年 8 月 31 日) 序号

13、 1 2 3 4 小计 5 小计 6 7 8 专业 道路与桥梁工程(高职) 现代汽车技术与维修(高职) 计算机网络技术(高职) 法学(建设工程法律) (高职) 高职 土木工程(本科) 本科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生) 结构工程(研究生) 市政工程(研究生)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9 (研究生) 10 小计 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 研究生 合计 11 43 202 1 3 19 1 1 1 9 39 100 100.00% 100.00% 59.41% 11 1 0 10 100.00% 毕业人数 47 23 40 46 156 3 3 8 5 8 升学人数 3 4 3 6 16 0

14、0 0 1 0 出国人数 0 0 0 0 0 0 0 0 0 0 就业人数 22 17 11 8 58 3 3 8 4 8 就业率 53.19% 91.30% 35.00% 30.43% 47.44%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2005 届秋季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与年底就业率(秋季毕业生截至当年 8 月底的就业率 称为初次就业率, 截至 12 月的就业率称为年底就业率, 这两个时间是两个重要的统计节点) 分别见表 3-5、表 3-6: 表 3-5:2005 届秋季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截至 2005 年 8 月 31 日) 毕业 序号 专业 人数

15、 1 2 小计 建筑设备工程(高职) 法学(建设工程法律) (高职) 高职 64 72 136 人数 7 8 15 人数 0 0 0 人数 34 43 77 拟升学 0 9 9 拟出国 10 0 10 64.06% 70.83% 67.65% 15.63% 12.50% 13.97% 升学 出国 就业 未就业有意向人数 就业率 意向率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小计 15 16 17 18 建筑学(本科) 工业设计(本科) 土木工程(本科) 测绘工程(本科) 地理信息系统(本科)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本科) 给水排水工程(本科) 环境工程(本科) 机械工程及自动

16、化(本科) 自动化(本科)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 工程管理(本科) 本科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生)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生) 结构工程(研究生) 市政工程(研究生)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42 22 211 34 61 118 92 67 60 62 60 85 914 1 8 6 3 10 2 3 0 1 4 0 2 0 1 2 0 25 0 0 0 0 0 1 0 0 1 1 0 0 0 3 0 4 10 0 0 0 0 30 18 179 34 54 105 78 57 58 55 54 77 799 1 8 6 3 1 1 8 0 0 4 3 0 1 2 0 4 24

17、0 0 0 0 0 0 1 0 0 1 2 0 1 0 0 0 5 0 0 0 0 95.24% 95.45% 86.26% 100.00% 91.80% 93.22% 84.78% 88.06% 96.67% 95.16% 93.33% 95.29% 91.25%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2.38% 4.55% 4.27% 0.00% 0.00% 4.24% 5.43% 0.00% 3.33% 3.23% 0.00% 4.71% 3.17% 0.00% 0.00% 0.00% 0.00% 19 (研究生) 小计 研究生 合计 2 0 0 2 0 0 1

18、00.00% 0.00% 20 1070 0 40 0 10 20 896 0 33 0 15 100.00% 88.41% 0.00% 4.49% 表 3-6:2005 届秋季毕业生年底就业率(截至 2005 年 12 月 30 日) 毕业 序号 专业 人数 1 2 小计 建筑设备工程(高职) 法学(建设工程法律) (高职) 高职 64 72 136 人数 7 8 15 人数 10 0 10 人数 35 46 81 拟升学 0 6 6 拟出国 0 0 0 81.25% 75.00% 77.94% 77.94% 94 0.00% 8.33% 4.41% 41% 升学 出国 就业 未就业有意向人

19、数 就业率 意向率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小计 15 16 17 18 建筑学(本科) 工业设计(本科) 土木工程(本科) 测绘工程(本科) 地理信息系统(本科)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本科) 给水排水工程(本科) 环境工程(本科)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本科) 自动化(本科)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 工程管理(本科) 本科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生)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生) 结构工程(研究生) 市政工程(研究生)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42 22 211 34 61 118 92 67 60 62 60 85 914 1 8 6 3 10 2 3

20、0 1 4 0 2 0 1 2 0 25 0 0 0 0 1 1 0 0 1 1 2 0 0 3 0 3 12 0 0 0 0 30 18 183 34 55 106 82 58 58 55 54 78 811 811 1 8 6 3 1 1 8 0 0 4 3 0 1 2 0 4 24 0 0 0 0 0 0 1 0 0 1 0 0 1 0 0 0 3 0 0 0 0 97.62% 95.45% 88.15% 100.00% 93.44% 94.07% 91.30% 89.55% 96.67% 95.16% 93.33% 95.29% 92.78% 92.78% 78 100.00% 100

21、00% 100.00% 100.00% 2.38% 4.55% 4.27% 0.00% 0.00% 4.24% 3.26% 0.00% 3.33% 3.23% 0.00% 4.71% 2.95% 2.95% 0.00% 0.00% 0.00% 0.00% 19 (研究生) 小计 研究生 合计 2 0 0 2 0 0 100.00% 0.00% 20 1070 0 40 0 22 20 912 912 0 30 0 3 100.00% 91.03% 03% 0.00% 3.08% 说明:表 3-4、表 3-5、表 3-6 中,按照教委确定的统计口径计算,其中,就业人数=签就业协议数+志愿服务西

22、部数+服 务北京基层数+签劳动合同数+单位用人证明数+自由职业数+灵活就业数+自主创业数;就业率=(升学人数+出国人数+就 业人数)/毕业人数;意向率=(拟升学数+拟出国数)/毕业人数。 2005 届秋季毕业本科生就业单位分布情况见图 3-1 至图 3-2: 图 3-1:2005 届秋季毕业本科生就业单位地区分布 80.00% 60.00% 40.00% 20.00% 0.00% 北京市城区 北京市郊区 西部省市 东中部省市 8.07% 12.55% 3.23% 76.15% 图 3-2:2005 届秋季毕业本科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60.00% 50.00% 40.00% 30.00% 20.

23、00% 10.00% 0.00% 机 49.45% 32.04% 1.75% 0.50% 业 关 队 3.25% 业 业 6.38% 3.00% 3.63% 单 位 位 业 其 它 事 企 企 部 企 三 资 其 它 计 国 有 就业形势 形势特点综述 4 就业形势特点综述 4.1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1)就业大环境较以往严峻 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在校生数量迅猛增加,按照高校毛入学率计算,中国高等教育 已经由“精英化”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北京地区更是已经率先进入高等教育“普 及化”阶段。相应地,从 2003 年起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显著增加,2004 年高校毕业 生人数达到创纪录的

24、280 余万,2005 年更是一跃为 338 万,增幅达到 20.7%。但与此同时, 就业岗位并未实现同比增长,迅猛增长的毕业生群体给就业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中 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由供小于需转为供大于需, “买方市场”的格局基本形成。在 这样的格局中,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日益凸现,并日益成为被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2)建筑类专业在北京地区的就业形势同样竞争激烈 根据我院发展定位、生源地区和专业特色,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首都建设行业。但受 国家宏观调控加强、土地市场日益规范、建筑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奥运临近等因素的影响, 北京建筑行业在近 3 年将会呈从紧收缩之势,这使建筑行业的用人单位普

25、遍开始控制进人 计划。与此同时,近几年新增设置建筑类专业的首都高校在迅速增多,我院 2004 届毕业研 究生占北京地区高校同名专业毕业研究生人数的比例为 5.5%,毕业本专科生所占比例为 20.0%,2005 年,这两个比例分别下降到 5.2%和 12.0%,以上情况使得我院毕业生面临愈 来愈大的竞争压力。 (3)“替代性就业”现象已经出现,高职生就业难度加大 由于大学生就业“买方市场”格局的形成, “替代性就业”的出现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原本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工作,用人单位已经把进入门槛抬升到研究生。 “替代性就业”追溯 下去,高职生受到的影响自然就会最大。况且,一般而言,高职生的培养存在着比

26、本科生 科 研 设 教 学 单 更为突出的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是否吻合的问题,培养定位与毕业生就业期望定位是否吻 合的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好,高职生就业就会难上加难。2005 年,我院秋季毕业高职生 的初次就业率为 67.65%,远低于秋季毕业本科生(91.25%) ,这反映出“高职生就业难度加 大”的现象已经客观存在。 (4)春季毕业生求职遭遇“时间错位” 由于政策的原因,春季毕业生求职同公务员考试、志愿服务西部、服务北京基层等活 动均有不同程度的“时间错位” ,对大多数用人单位而言,春季毕业生的求职期限又明显更 短,其社会认可度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以上因素导致春季毕业生(研究生除外)面临比秋

27、季毕业生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 (5)女大学生求职仍面临一定程度不公 不可否认,女大学生求职仍然面临某种程度的不公,这在工科专业(尤其是如土木工 程这种要求毕业生去施工现场的专业)上体现得更加明显。2005 年,用人单位在接收我院 毕业生过程中明确要求“限男性”或表明“男性优先”的占到 35%以上。尽管国家对不同 性别劳动者平等就业的问题十分重视,社会对此也多方呼吁,但用人单位用人观念的转变 不是一蹴而就的,还有赖于诸多方面持之以恒的努力与社会的整体进步。 4.2 北京地区建筑行业是我院学生就业主渠道 据统计,我院 2005 年秋季毕业本科、高职生中,到北京地区建筑行业就业的占到已签 约毕业生总

28、数的 60%以上,这说明北京地区建筑行业仍是我院学生就业主渠道,充分体现 出我院服务面向定位、人才培养定位的鲜明特色。 4.3 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逐渐成为提供职位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国家机关机构精简、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以及事业单位调整改制,这些单位的进人 计划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削减。与此同时,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展,大量中小 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如雨后春笋般得以发展。这些部门不仅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愈来愈重要 的组成部分,而且成为了吸纳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的新增劳动力的重要渠道。2005 年,我 院秋季毕业本科生赴国家机关就业的占 1.75%,赴部队就业的占 0.5%,赴国有企业就业

29、的 占 32.04%,赴国有事业单位就业的占 13.01%,赴其他部门(包括各类非公有制企事业单位 等)就业的则占到 52.7%,这一趋势在一定时期内将保持并进一步得到发展。 4.4 就业形式更加灵活 随着企业用人机制的日趋灵活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相应更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式 呈多样化发展。除了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明确就业意向的之外,还有灵活就业、自 由职业以及自主创业等多种就业形式。2005 年,我院秋季毕业本科生中灵活就业的人数占 到已就业本科生总数的 9.37%,这反映出毕业生就业形式日益“灵活化”发展的趋向。 4.5 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大有用武之地 当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

30、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中西 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着人才匮乏的状况,基层地区、基 层岗位为毕业生提供了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从我院情况来看,2005 年秋季毕 业生中加入“服务北京基层”的为 10 人,到京郊就业的为 65 人,到西部省市就业的为 26 人。从以上数字来看,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力度还有进一步加强的空间。 4.6 就业素质日益重要 尽管整体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但对于专业对口、综合素质优秀、个人能力突出的毕业 生,用人单位还是青睐有加、争相聘用的。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时要珍惜时间,学好专业知 识,争取全面发展,早作职业生涯规划,明确

31、职业取向,努力提升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以在就业过程中取得优势。 5 未就业毕业生原因简析 5.1 如上所述,当前整体就业形势已不容乐观,尽管院系对此反复宣讲,强调毕业生 须适度降低就业标准,调整薪资目标,但仍有部分毕业生不能及时改变预期,或是不肯抛 弃“国有情结” ,造成“摩擦性失业” 。 5.2 从毕业专业的供需比来看,低于 1:1 的供需比说明该专业在培养定位、满足社会 需求、专业宣传、社会认可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我院 2005 届秋季毕业专业中, 2 个高职专业供需比低于 1:1,这是造成这些专业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重要原因。 5.3 有的毕业生缺乏足够的就业竞争力(诸如挂科

32、过多、四级未过、没有学位、缺乏 实践、受过处分等)或足够的就业主动性。 5.4 新增毕业专业和春季毕业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和知名度的提升需要一个逐步的过程, 春季毕业生和建筑设备工程专业中赴法国学习的毕业生求职时间过短,这是以上专业毕业 生就业率相对较低的不容忽视的原因。 5.5 院系开展的就业指导与服务还需进一步深入,个性化指导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5.6 就业政策放宽,择业期限延长,使毕业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有的毕业生因此并 不急于就业而选择观望等待。 5.7 部分毕业生准备升学但尚未考取,或办理出国但尚未成行。 6 2005 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简要回顾 按照上级有关要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需要

33、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三到位”得到 进一步加强。全院上下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统一。由院及系、由上 及下、由宏观到具体并上下反馈、良性互动的层次分明的就业工作格局已经基本成熟。在 学院,由主管院领导挂帅,学工办直接领导,就业指导中心全面负责;在各系,由主管系 领导主抓,系学生工作专职人员、团总支书记和毕业班导师协助。2004-2005 学年,经过 全院上下的共同努力,秋季毕业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达到 91.25%,研究生一次就业率达到 100%。 6.1 大力开展就业指导 2004-2005 学年,就业指导的“四化”得到进一步落实。进一步完善了全程化职业指 导与就业服务体系、在全

34、院范围内进一步确立了全员化职业指导的思想、院就业网站凸显 就业指导信息化、逐步加大了组织就业工作教师参加专业化培训的力度。院系以“尊重、 理解、支持、服务”为宗旨,在全院学生,尤其是毕业生之中大力开展就业指导。 (1)全程化传播就业知识。在新生入学教育、专业学习动员等活动中结合相关职业知识 对学生进行引导,强化专业前景教育,在一年级新生中引入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在低年级 课程中渗透专业教育;举办主要面向毕业生的就业讲座,2004-2005 学年,就业指导中心 共举办“求职与就业准备”“企业怎样选人用人”“人事档案与四险一金、 、 、 ”“面试技巧” 等报告、讲座共 8 场,收效良好;制作了就业金

35、钥匙 ,发放到每一名毕业生与毕业班导 师手中,以此大力宣传就业政策、传播就业知识;面向全院学生从不同侧面开设职业指导 课程,如“求职与择业”“创业学”“成功学”“社交艺术学概论”“企业文化”等。 、 、 、 、 (2)就业指导体系化。院系结合对毕业生进行立体指导,就业指导中心全天向毕业生开 放,随时为毕业生提供咨询,并通过网络、橱窗等多种渠道实时向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心 理咨询中心在每周四晚为毕业生提供专门的就业心理咨询;各系结合本系特点对本系学生 大力开展就业指导,如建筑系尤其加强了对新增毕业专业毕业生的指导,土木系尤其加强 了就业技巧指导、就业心理指导、对女生的就业指导,社科系紧密结合法学高

36、职专业毕业 生的就业去向和就业定位进行指导等,同时各系还结合学生个人特点开展个性化指导。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传播就业知识的同时,倡导旨在促进“学生自我意识、自我 成长”的实践活动,结合学生成长阶段特点进行引导,开展面向大一新生的“直击人才市 场”活动,面向大二、大三学生的“就业见习”活动;新建学生社团“就业新干线” , 与“前景社”一起在就业指导中心指导下按各自分工活动,社团成员在服务于在校生尤其 是毕业生的同时,自我成长并且能力所能及地将获得的知识辐射、传播到周围同学中去。 (4)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 将人才测评逐步引入毕业生之中, 引导毕业生调整自我定位, 进行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

37、身的岗位,帮助其科学就业;为毕业生提供政策法规、人在职 场等指导,帮助其合法就业;为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预测就业前景,帮助其理性就业; 为毕业生提供求职技巧、面试方略等指导,帮助其顺利就业;由各系根据具体情况对毕业 生开展个性化指导,帮助其最终就业。 6.2 大力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1)对外宣传。院系通过信函、致电、网站、走访重点用人单位等手段广泛向用人单位 宣传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制作了毕业生宣传册 ,加大宣传、推荐毕业生的力度;通过 北京青年报北京人才市场报等媒体专题推荐毕业生,尤其是加强了对新增毕业专 、 业和高职专业的宣传。 (2)招聘会。2004-2005 学年,就业指导中心共举办校

38、内系列双选洽谈会近 20 场,现 场提供招聘职位近 1000 个。同时各系还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多场小型的供需见面会。 (3)就业信息。2004-2005 学年,院系通过各种渠道为毕业生提供有效需求信息共计 2668 条,并通过网站等渠道及时发布有关校外招聘会信息和职位招录信息。 6.3 规范就业管理 (1)制订就业文件。2004-2005 学年,为了规范就业管理,就业指导中心根据上级有关 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共制订了 4 个就业文件。分别是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005 年毕业生就业 工作意见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005 年京外统分毕业生留京就业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 、 、 2005 届暑期毕业生就业重

39、点工作的通知与关于做好 2005 届毕业生毕业教育及毕业离 校工作的通知 。 (2)分类召开会议。就业指导中心分类召开了毕业班导师会、毕业班班长会、毕业定向 生会、毕业待分生会等,针对不同群体宣讲就业政策,明确就业节点要求。 (3)做好毕业生签约管理与派遣工作。院系配合对毕业生签约进行指导与管理,在此基 础上,就业指导中心顺利完成了 2005 届已签约毕业生派遣计划的制订、派遣手续的办理与 集中派遣后的延期派遣工作。 (4)做好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 月 27 日7 月 3 日为我院 2005 届毕业生毕业教育周, 6 在毕业教育周集中进行毕业教育、个人总结、班组鉴定、毕业生体检、毕业典礼、发放

40、毕 业证、学位证、报到证等工作,从 6 月 30 日(毕业典礼)起毕业生办理完手续后可以离校。 各系负责向毕业生作毕业教育动员,强调遵章守纪,文明离校,同时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欢 送活动,毕业生还向本系赠送了形式不一的纪念品。学院相关部门组织了毕业生党员大会、 “建院育我,我爱建院”主题团日活动、毕业生座谈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毕业教育周期 间毕业班导师还全天在校,晚上由各系领导和导师值班,特别加强了对毕业生宿舍的管理, 避免影响在校生和附近居民休息。 (5)做好其它专项工作。 就业指导中心积极组织 2005 届毕业生报考公务员的报名工作; 顺利完成毕业生参加高校毕业生网上双选周的身份认证和推荐工作

41、配合组织毕业生“志 愿服务西部”和“服务北京基层”等工作。 6.4 加强自身队伍建设 加大培训力度,对从事就业工作的院系教师分批进行专业培训,目前已有 5 名教师取 得“职业指导师”资格;大力开展研究,撰写学术论文,2004 年院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立项 中有 4 项与学生职业发展相关的课题(分别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与方法 研究” “社会工作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 北京建筑工程大学生职业指导教学训练指导手 、 、 册”“全程化职业指导在大学低年级的实践与研究”,2005 年有 4 项(分别是“大学专业 、 ) 教育与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北京建筑行业对我院社科类专业学生职业能

42、力要求 、 的调查与研究”“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毕业生质 、 、 量跟踪调查方案设计与实践”。 ) 7 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思路与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考虑 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思路与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考虑 7.1 进一步加强全程化就业指导 虽然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不必讳言的是,目前的就业指导还主要是 针对毕业生进行,距离真正成熟、完善的全程化就业指导还有一定距离。要进一步完善就 业指导体系,不断补充新的、更全面、更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有计划地把就业指导贯穿 到学生在校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院系要

43、进一步加大针对不同学生具体情况,尤其是对就业有困难的毕业生有重点地开展个性化指 导的力度,更好地实现就业指导的“点面结合” 。 7.2 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从目前来看,院系就业指导机构仍是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途经,这一途径是否 有效、通畅,将对毕业生就业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但目前院系就业指导机构在搜集、获 取就业信息的开拓性上仍略显不足。 在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的过程之中, 院系就业指导机构要用先进性教育大力促进就业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强化以学生为本的观 念,进一步优化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强化人才营销观念,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加强 与用人单位沟通, “走出去,请进来” ,

44、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就业信息,并争取更 好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场地与环境,充分架设好用人单位与毕业生 之间的桥梁纽带,促进毕业生就业并促进就业结构优化。 7.3 全员关注就业意识亟待加强 当前,一方面,毕业生就业情况已经成为衡量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核心指标之一, 高职生的培养更是要以就业为导向,毕业生就业不仅与毕业生自身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而且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高低对学院的诸多方面工作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 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升,也是以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专业设置、教学水平等各 个方面工作为基础的。因此,全院上下都应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教师教辅

45、人员都应 切实关心毕业生就业并落实到行动之中(这一点,有的系已经做的不错,但整体而言仍需 进一步加强) 。 7.4 加强就业工作制度建设 经过多年就业工作的积累,院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紧密结合我院 实际的就业工作制度体系,但随着新的就业形势的发展,相关就业工作制度需要做新的调 整与完善。计划在 2005-2006 学年补充制定新的规章、办法,以进一步规范管理,提高效 率,促进就业工作质量的整体提升。 7.5 加强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 院就业网站自开通并实现从校外通过独立域名访问以来,在传播就业知识、提供就业 信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要更加充

46、分利用 信息技术,提高就业信息传递的有效性、迅捷性、便利性、广泛性。计划在 2005-2006 学 年采用界面更加友好、功能更加完备的新版就业网站,同时正在考察的项目包括“高校就 业远程服务卫星平台”与“高校就业短信系统” 。通过“卫星平台” ,可以为毕业生提供更 多可供选择的多媒体就业课件;通过“短信系统” ,可以实现信息沟通的“点对点” ,提高 工作效率,加强信息化的实效。 7.6 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建设 当前,就业工作日益重要,毕业生日益增多,毕业时间段与学历层次分散,就业大形 势不容乐观,就业工作的工作量、难度与工作领域有新的递增与拓展,但就业部门人员较 紧张,有的系还没有配备专门的学生

47、工作人员,研究生就业工作也需有专人负责,因此需 要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队伍人员补充工作。 同时,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教育学、人力资源学、职业规划学、 心理学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基础,随着形势的发展,对从事就业工作教师的专业性提出了愈 来愈高的要求,因此,要加大对就业工作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争取逐步实现从事就业工 作的教师均获得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方面的资质证书。鼓励从事就业工作的教 师撰写学术论文,开展课题研究,提升专业水平。从 2005-2006 学年开始,将在以往基础 上加快打造院就业工作专家队伍(以院内教师为主,适当补充院外相关部门领导、专家) 的进度。只有一支专业化强、素质过硬的就业工作教师队伍才能真正为学生提供更加行之 有效的、符合需求的就业指导,才能真正开展丰富多彩的个性化指导。 7.7 加大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力度 在影响毕业生择业的诸多因素中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报告/总结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