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参评《春酒》.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284786 上传时间:2025-03-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参评《春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参评《春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春酒》教案 浠水县麻桥中学:贺啸深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声传情,整体感知与春酒有关的人和事。 ②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所蕴含的风俗美和人性美。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品析,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渗透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品读语言,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的思乡深情,了解“思乡情结”这一文化现象。 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析法 一、 导入新课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自上古以来,酒文化就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酒与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酒里包含着人生百态:有朋友相聚小酌的愉悦,有家人团圆共饮的温馨,有独自举杯的落寞惆怅……酒已成了人们寄托感情的载体。这节课,让我们跟随琦君走进她的家乡,品尝她家乡的《春酒》。 二、 朗读,初识春酒 (1)生字词检测(大屏幕显示) 炮制(páo) 气氛(fēn)   两颊(jiá)   煨炖(wēi dùn) (2)朗读课文并感知 ①作者一共写到了几次喝春酒?每次喝春酒的滋味是一样的吗? 明确:师:一共写到了两次。一次是儿时喝母亲酿的春酒,再一次是作者身居美国时炮制了八宝酒给儿子喝。第二次的春酒缺少了家乡味 ②文章除了写喝春酒之外,还写到了哪些人?哪些事? 明确:写到的人物有我、母亲、阿标叔、还有我们村里的一群乡亲 ③除了喝春酒,作者还写到了过新年、喝会酒,这些都是当地的? 明确:习俗(美) 三、赏读,品味春酒 (朗读指导和训练穿插在对细节描写的品味中) 师:俗话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我们来看一下,在作者琦君的笔下,儿时的我、母亲、阿标叔和乡亲身上具有怎样的人性美?请同学们品读课文,并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交流,在下面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第一组:(1)这是一个_________的‘我’。 第二组:(2)这是一位_________的母亲。 第三组:(3)这是一位_________的阿标叔 第四组:(4)这是一群_________的乡亲。 1、“我” (1)“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朗读品味:“一马当先,不请自到,”、“鼓鼓的”需重读,这些词语表现了小姑娘贪吃、可爱的特点。“肚子吃的跟蜜蜂似的”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贪吃、可爱,也突出了春酒的甜美。 (2) “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朗读品味:“偷偷”需读轻声,一方面表现了我害怕母亲的责备,另一方面表现了八宝酒确实诱人,还能表现小孩子的天真可爱。“好几回”、“多少次”需要重读,突出了八宝酒的芳香醉人,表现了我对八宝酒的喜爱。 (3) 母亲给我在小酒杯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 朗读品味:“端着”、“闻着”、“捏”需重读,表现我对八宝酒的珍爱。“走来走去”需要延长读,读出小姑娘一边走一边高兴地炫耀的样子 (4) 我呢,就在每个人的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朗读品味:“靠、点、舔”这些都是小孩子特有的动作,寥寥几笔,一个活泼天真的小女孩立刻在纸上活跃起来。 明确:活泼、天真可爱的我。 2、 母亲 (1) 我们来关注一下对母亲的语言细节描写 “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 朗读品味:“补气,健脾,明目的哟!”要读出母亲的得意之情。这也是朗读的要求:以声传情。同学们一起来一遍:“补气,健脾,明目的哟!”她对孩子是怎么说的?“但是你呀,就只能添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这是母亲对孩子的谆谆告诫,要读出母亲对孩子的温柔慈爱。 母亲对孩子温柔慈爱,除此之外,她的身上还有哪些品质? (2)“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喜气。” 品析:表现了母亲的大方。 (3)“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品析:这里的“得意”一词写出了母亲因自己的八宝酒受到乡亲们的称赞内心的高兴之情。“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作者用的是联想的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受到表扬后的兴奋和欣喜,甚至还会有点不好意思、害羞的情态。“其实”一词写出了母亲从不喝酒,她做八宝酒就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浓香,这样她就会很开心很满足了。从这里看到了一个热情好客、朴实大方的母亲形象。 (4)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 人吃,自己却很少吃。 品析: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慷慨大方 (5)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 是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 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品析:“笑眯眯”表现了母亲的大方亲切;“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表明了母亲的 细致、热情;“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表现了母亲的谨慎小心 明确:勤劳能干、温柔慈爱、热情好客、大方亲切、严谨细致的母亲。 3、花匠阿标叔 “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兴高采烈”。 明确:热心的阿标叔。 4、乡亲 (1)“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 (2)“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 (3)“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明确:热情大方的乡亲。 小结并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感受到在这杯甜甜的春酒里,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童趣,散发着母性温柔的光芒,流淌着乡邻朴实的情意。盛满了人性的美。这就是蕴含在春酒里的家乡味:风俗美、人性美。可惜,这种温暖、甜蜜的家乡味只能在回忆中品尝了,琦君自1949年离开家乡后,有五十多年没有回过。最令人遗憾的是,2006年6月7日凌晨,90岁高龄的琦君老人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多么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啊……是啊,叶落归根,家乡是每个海外游子心中的根。让我们带着琦君老人这种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一起来朗读课文最后两自然段。 明确:这一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思念。 小结:这篇文章写到故乡的风俗美、人性美,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怀念,这就是本文的主旨。 四、延读,升华春酒 (1)思乡情结是人与生俱来的情感,因此思乡也成了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在诗文中表达了思乡之情。 明确:以“思乡”为话题的古诗名句: (2)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4)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5)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6)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2.教师朗读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背景音乐《沉思曲》响起)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课堂总结升华:同学们,无论我们将来走多远,飞多高,我都希望同学们不要忘了生我们、养我们的故乡。故乡情结是我们五千年文化积淀下来的中国人最深厚的情感,在两千多年的《诗经》中就已经缓缓流淌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正是这种特有的情节,才让我们中华民族一代一代繁衍下去,成为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伟大民族,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是精神之源,文化之根! 五、 板书设计 过新年  喝春酒                   ——风俗美  喝会酒  母亲——勤劳能干、温柔慈爱、热情好客、大方亲切 主题:思乡 阿标叔 ——热心             乡亲——热情大方 ——人情美  “我”——活泼、天真可爱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