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教学目标:
1、练习朗读,在朗读中感悟文章,加深理解
2、体会诗歌的形象性,领会诗歌艺术形象的蕴含
3、领会诗歌所揭示的人生道理,积极思考、探究人生意义, 理解理想与现实,追求与挫折之间的关系
4、通过拓词成句和片段练习,强化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严密性
教学难点:
诗歌的形象性和艺术形象的蕴含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悟文章
课时:3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预习指导
1、提前一天播放一首配乐诗朗诵,并给学生一段乐曲,布置学生在课下模仿所听配乐诗朗诵配乐反复朗诵课文。
2、在朗诵的基础上思考:这首诗谈论了什么问题
3、拓词成句练习(并给加点字注音):
示例:
喧腾——海在喧腾——海在远方喧腾——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皎洁的月光下,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将下列词语逐步拓展成短语、句子,每词至少拓展四次,所拓句子尽量优美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漫湿 一瞬间
二、授课过程:
1、检查预习:
(1)学生上黑板给加点字注音
(2)学生读一读自己所拓展的句子
2、整体感悟课文
导入:
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平原上,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山的那边是什么?)为什么会这么想呢?(因为大山挡住了我的视线,我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因为大山里的世界是一个封闭的世界,而大地是这样广阔,我想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1)介绍作者(多媒体投影)
王家新,诗人、诗歌评论家,1957年生于湖北,高中毕业后下乡劳动三年,“文革”结束后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从事过教师、编辑等职。1985—1990任北京诗刊杂志编辑,1992—1994年间旅居英国两年,回国后任教于北京教育学院,现为该院中文系教授。
著有诗集《纪念》《游动悬崖》《王家新的诗》《楼梯》诗论集《人与世界的相遇》《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没有英雄的诗》;文学随笔集《对隐秘的热情》《坐矮板凳的天使》;翻译集《保罗·策兰诗文集》等。
(2)在朗读中感悟课文
诗歌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 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教师配乐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我想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比老师还好。不过关键还是这首诗写得好,大家喜欢读,老师也给大家配上音乐齐读,好不好?
(教师放音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教师出示思考题)
①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②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③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①(学生回答)
在山的那边是海。
(教师板书大大的“山”“海”)
“山”和,海”除了字面的意思,还有其他含义吗?
(学生回答)
“山”,就像是困难;是实现理想信念途中的艰难险阻。“海”就像是理想;是人生的信念。,
(教师在“山”下板书“困难”,在“海”下板书“信念”)
②学生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写了我的想望和困惑;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的“山”和“海”,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
③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要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教师总结:
诗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自己的坚定信念,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表达了一个哲理。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个“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由一个意境翻出一个新的意境,诗意在跌宕中推进,感情也波澜起伏,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三、作业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①凝成( ) 漫湿( ) 一瞬间( )
②海潮( ) 种子( ) 打了一个零分( )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 )
②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 )
③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 )
④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 )
3、《在山的那边》作者_________,著有诗集《 》、《一只手掌的声音》、《游动悬崖》等。
4、将下列词语逐步拓展成短语、句子,每词至少拓展四次,所拓句子尽量优美;并给加点字注音。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漫湿 一瞬间
5、请以上词语中至少两个词写成一段话。
参考答案
1.①nínɡ màn shùn ②cháo zhǒnɡ le
2.①发呆地想 ②隐蔽,不外露 ③吸引 ④喧闹沸腾
3、王家新 纪念
第二课时
一、预习指导
反复读课文,找出你喜欢或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并加以说明;找出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并仔细思考,说出自己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朗诵课文
学生配乐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注意语调、重读、节奏
(二)赏析与研读
通过上节课,我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什么表达出来的呢?诗歌的意象和语言,上节课我们已经分析了诗歌的意象,这节课来欣赏、研究这首诗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讲究凝练而内涵丰富,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赏析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2、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3、“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①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
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②这句有没有写诗人自己,你是怎么看出他的心情的?诗中的写法好不好?
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
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这也正体现出诗歌的语言特点: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诗人主观的感受。正如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物伤怀的时候,看见美丽的花也像在流泪一样。
③“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研读
通过分析,我们已经理解了诗歌第一小节的含义,下面让我们带着感情朗读第一小节。(学生齐读)
赏析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①“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为什么会扎下深根呢?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
②这样来理解诗句,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启发?
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它扎下深根。
这一句内涵丰富,体现了诗歌语言含蓄的特点。
5.“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①“一次又一次”“一座座”“又一次次”这些数量词在文中有何表达作用?
这一句中的三个数量词用得凝练而又富有内涵,“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的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②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失败后就灰心丧气。
③“山顶”的诱惑力在那里着我?
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④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企图一举成功,要能承受住失败和挫折的打击。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6、“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研读
朗读这句一定要充满对理想的渴望,请你试试。
(学生有感情朗读,全班齐读。)
赏析
7、“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惊喜万分。
研读
带着这种情感大家一起来读一遍。
读了这么多遍,是不是可以背诵下来了?
(教师当堂示范背诵,不少学生能够背诵,在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背诵。)
(三)体验与反思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学生思考、讨论3—5分钟,起来发言,教师结合课文给予适当的人生激励)
教师总结:
在很多时候,我们要战胜的最大困难也许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战胜自己!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正是在艰难曲折的不断求索过程中,在不断地认识自我,超越、战胜自我的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所以我们要坦然地面对和接受。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没有信心?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激情齐诵这首诗,让好诗伴你健康地成长!
三、作业
1、填空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_________,即对__________________和自信。
(2)用课文中词语填空。
小时候,我常__________在窗口__________。
于是,怀着一种__________________的想望。
山那边的山啊,__________________脸。
在山的那边,__________________!
是用_________________的海。
2.如果听到下面的话,你能听出说话人的言外之意吗?请做简要回答。
邻居说:“你家小明真刻苦,每天晚上12点多钟了,我们都睡觉了,还听得见他在弹琴。”
3.为下列句子加标点,使之符合括号里的语意表达要求。
A.北方冬天经常下雪 (表示强调,雪是很多的)
B.北方冬天经常下雪 (表示不相信北方冬天雪多)
C.北方冬天经常下雪 (说明下雪是经常事)
4、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参考答案:
1、(1)幻想 大海的热烈向往
(2)伏 痴想 隐秘 铁青 是海 信念 凝成
2.(参考)小明半夜弹琴影响了我们休息。(类似的话也可)
3.A.! B.? C.。
(悦考智能评测,专注中小学教育)
1.在山的那边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
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
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释词语。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
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
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 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 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
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
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
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
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
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
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
思正确就行。
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激情齐读。
小结,布置作业
① 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
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
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业。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
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点评
本教案简洁、明晰,在设计中紧紧抓住诗歌这种体裁特点,采用朗读教学法,在朗读
中整体感悟诗歌内容,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意境,在朗读中享受到美的情感熏陶。这
一步步,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主动、合作完成的。在教学中贯彻新“课程标准”,
就是要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而老师只起引路、搭桥、鼓励作用。结合学生自身生活
体验的反思的活动,也体现了新课程密切联系生活,启迪学生思维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