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
2.理解本文说明其观点的依据、顺序及方法。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活跃学习气氛。
课时: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以900~1200属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后来一齐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本文是破解此谜的一个观点,同学们读后与自己已知的别的观点进行比较,看哪种观点更让人信服。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2.你能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吗?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1.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
(学生谈个人的认识,言之成理即可)
2.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三、课堂练习
1.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
(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
(4).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划“×”
(1).《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
(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
(3).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
(4).《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有》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拿出自己搜集的有关恐龙及恐龙灭绝的资料,大家互相交流,看看哪种学说自己最感兴趣,同时说明自己感兴趣的原因(那种学说成立的科学依据)。
五、教师总结
通过《被压扁的沙子》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亲密接触了阿西莫夫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他用缜密的逻辑顺序、准确严密的语言,使我们明白了恐龙灭绝的原因。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再次遇到类似文章时,能够学以致用。
六、布置作业
寻找《恐龙无处不在》与《被压扁的沙子》有什么不同,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可以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科学结论等多角度进行分析)
七、板书设计
撞击说
被压扁的沙子
火山说
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发现→印证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