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关于“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的高考分析
万宁中学地理组 蔡林丽
一、 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
年份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题号
21
无
无
无
14、15
无
无
6-8
分值
10
6
9
二、在教学中如何侧重点分析
2007~2014年的地理高考试题中涉及区域农业发展考点的题目较多,例如2007年试题中通过综合题型对区域农业发展进行考查,分值为10分,在2011以及2014年则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分值也比较大,综合这8年的试题,对该考点考查的频率较高,考查难度较大,区分度较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这部分的内容,我们应该重点分析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三、历年海南高考真题
(2007)21、(10分)根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科研人员对某生态脆弱区的农业土地利用拟定了三种方案(表2、表3)。完成下列要求。
表2 农业用地构成(%)
方案
农耕地
果园
林地
草地
菜地
A
44.1
2.4
12.9
40.5
0.1
B
18.1
11.6
36.8
33.4
0.1
C
10.1
19.6
36.8
33.4
0.1
表3 经济与环境效益比较
方案
侵蚀量比较*
(%)
径流量比较*
(%)
土地利用总收(万元/年)
3~8年内
8年以后
A
100
100
57
57
B
64
52
50
88
C
50
40
48
112
*以方案A为比较的基准。
(1)三种方案的排序:按环境效益由大到小为 ;按8年以后土地利用总收入由高到低为 。(填写代表各方案的字母)(4分)
【解析】环境效益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直接反映出来,以侵蚀率最低、径流量最小为最好。环境保护可以获得长远回报,8年后看看总收益就知道生态建设的好处了。
【答案】C>B>A C>B>A
(2)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并说明理由。(6分)
【答案】B、C方案均可以考虑。B方案兼顾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个折中方案。眼前的收益比A方案少,但比C方案多。3—8年内,收益有所减少,但8年以后,情况会好转;C方案着眼于细水长流,对于建设生态环境具有明显优势。但农户眼前的收益受影响,可能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2011)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辐射,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图5示意1961~ 2007年我国年平均PAR强度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14~15题。
14.如仅考虑光合有效辐射,我国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的地区是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四川盆地 C.华北平原 D.青藏高原
15.乙地PAR值高于甲地的主要原因是
A. 纬度高 B.植被少 C.地势高 D.云雨少
(2014) 棉花耐旱、耐盐碱,喜光照。近年来,阿拉善高原(位置见图3)采用滴管技术和机械化作业,种植早熟的棉花品种,并引种彩色面和有机棉。据此完成6—8题。
6.导致该地种植早熟棉花品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热量 B.土壤
C.光照 D.水分
7.该地引种彩色棉、有机棉,主要是为了
A.降低运输成本 B.改善生态环境
C.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D.增强市场竞争力
8.该地发展棉花种植业面临的一些问题。其中,机械化作业可缓解的问题是
A.交通不便 B.劳动力缺乏
C.资金不足 D.土地多盐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