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阳光下的世界
教学目标
能用美术术语说出自己对画家笔下的阳光下的世界的感受;能观察同一景物在不同时间段阳光照射下的变化或画一幅表现阳光的作品。
重点:
从名家的作品中感受阳光给世间万物所带来的迷人色彩。
难点:
能用简单的美术术语谈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兴趣点:
①与同学一起欣赏讨论、评述、交流、创作等学习活动。
②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感。
教学过程:
通过欣赏各种阳光下的美景,让学生感受到阳光孕育着生命,也给世界带来了温暖和亮丽的景色。用画笔表现阳光下多彩的世界,是画家终身追求的目标。引导学生去探讨一些艺术家们在这方面做出的成绩和贡献。
1、欣赏探密一——莫奈为什么长期迷恋于阳光与色彩的表现?
看一看:清晨、正午、夕阳、日落雪景时的麦草堆的色彩有什么不同?色调变化如何?(让学生从色彩的冷暖、色调的变化去分析作品给人的视觉感受)
议一议:莫奈为什么要表现不同时段的麦草堆?(对大自然的色彩、光与影产生千变万化的迷人效果的研究,
2、欣赏评述——你欣赏莫奈的作品吗?
听一听:一些评论家对莫奈作品所作的评论,介绍莫奈的生平和艺术地位。
想一想:你对莫奈作品有何感受?你欣赏他吗?
议一议:为什么欣赏或不欣赏?
说一说: 你对莫奈作品《麦草堆》系列作品的欣赏小评论。能从构图、色彩上分析作品的成功之处,谈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3、欣赏探密二——中国画技法如何表现阳光?
看一看:作者用什么方法表现阳光下沐浴的三个游泳者?(淡墨、淡色块与空白交错的方法)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选择较难表现阳光的中国画技法?(作者是在生活中细心观察发现的结果,敢于创新的精神鼓励着他。)
说一说:你对作者大胆创新的做法联想到什么?重在启发学生如何善于学习作者对传统艺术的创新追求,对困难不示弱的精神。
4、拓展欣赏——阳光下的世界,真美!
看一看:课外收集的阳光下的世界(绘画作品、摄影作品等)
说一说:充满活力的阳光,不仅孕育着生命,也给世界带来温暖和亮丽的景色,你在生活中对阳光的感受如何?
画一画:把你在生活中感受到的阳光画面画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绘画作品中的劳动者
教学设计参考:
教学目标
能用美术术语说出自己对画家笔下的纤夫的感受;能观察画中各人物的表情、特点,深刻感受到沙皇统治下纤夫们的沉重的苦难及坚强的毅力。
重点:
从名家作品中感受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最光荣,能用简单的美术术语谈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学习大师们对劳动者的尊重和赞美。
难点:
了解画家通过劳动者的动态、表情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兴趣点:
①激发对劳动者的尊敬和赞美;
②表演画中人物的动作,激发观察的兴趣;
③与同学一起欣赏讨论、评述、交流、创作等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
1、 欣赏《伏尔加船夫曲》导入课题(感受与激趣)
听一听:创设情境,播放《伏尔加河船夫曲》乐曲或朗读,欣赏后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看一看:《伏尔加河纤夫》
(1) 观察各个纤夫的动态、表情、衣着特点,你能发现哪位纤夫是新手、哪位是已经习惯这种工作的?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2) 纤夫们是怎样工作的?作者是谁?为什么作者画了大量的时间去写生后才创作这幅作品?
议一议:让学生合作讨论从画面的构图、色彩、内容上如何去感受和理解列宾笔下的纤夫的苦难和坚强的毅力。作者为什么要表现这些纤夫?
说一说:你看后有什么感受?
演一演:模仿纤夫的姿态和动作,体验纤夫的苦难和坚强。
2、 欣赏其他各图,要求通过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的方法去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他们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3、 分组介绍本组所欣赏的作品的内容、形式、特点及疑问,并综合本组同学的感受做一个简短的演讲汇报。
4、 欣赏课外收集的表现劳动者的美术作品,了解和认识更多的画家并激发学生学习大师的兴趣。
5、 让学生回忆自己所经历过的劳动场面,谈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能画的同学可以通过线条画把自己劳动的感受画出来,也可以用文字表达出来。
6、 欣赏评述学生创作的各类作品。
7、 课后延伸:鼓励学生多点去劳动,感受劳动给人带来的无限欢乐。
《漫画刷牙》
教学目标
①初步认识漫画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方法;
②尝试用夸张的手法绘制漫画作品。
③用艺术视角观察身边的事
重点:
①感知漫画的艺术特点及表现手法;
②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刷牙的动作和神态;
③学会运用漫画的手法表现生活中一件小事。
难点:
运用夸张的造型手法来塑造和表现生活中的常见的小事。
教学过程
1.猜一猜、玩一玩、说一说
⑴猜一猜:出一个有关牙齿的小谜语让学生猜猜
⑵比一比:同学之间相互比一比谁的牙齿长得漂亮洁白
⑶说一说:引出刷牙的话题,导入课题。
2.说一说、看一看、想一想
⑴谈一谈:让学生谈谈对刷牙的认识以及自己所了解的口腔保健知识
⑵看一看:这些表现刷牙的漫画的造型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给你什么感觉?哪幅作品最吸引你?为什么?
⑶议一议:什么是漫画?怎样用漫画的形式把刷牙的形象表现出来?
3.演一演、照一照、画一画、评一评
⑴演一演:让学生表演一下刷牙的动作和神态,激发创作联想。
⑵照一照:对着镜子看看自己刷牙的神情和动作特征。
⑶画一画:尝试运用漫画的手法将刷牙的动作和神态表现出来。
评一评: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作点评。
童眼看世界
教学目标
①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性认识能力;
②运用平面造型元素表现内心对世界的感受。
重点:
①引发学生对生活和世界的感性认识;
②启发想象。
难点:
创造性地运用点线面色等造型元素将想象和感受表现出来。
兴趣点:
①欣赏课本中的学生作品;
②交流想象与感受;
③作品的创作与展示。
教学过程
1.活动一:游戏与激趣。
①以听歌曲——《奇妙的小世界》,或玩猜谜游戏的形式,引出话题,导入课题。
② 播放“美妙的小世界”和“神奇的大世界”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对身边事物的关注。
③设问:“儿童的内心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在你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
2.活动二:欣赏与启发
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范例导赏”的问题,去赏析课本提供的艺术家作品
②欣赏课本中的学生作品。(从造型、色彩、想象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欣赏评述)你最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小作者想表达什么?
③比较各种表现手法的艺术效果,启发工具材料的选择运用,激发造型表现的欲望。
3.活动三: 交流与创作
①以“我眼中的小世界”或“小眼睛看大世界”为题展开想象,(可以结合在第一册学过的“美妙的小世界”和“神奇的大世界”让学生展开联想)美丽的世界、七彩的舞台、生机盎然的地球、一次动物园的历险、一个晚上的梦境、课间的欢笑、郊游的快乐、亲情和友情,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启发创作。
②指导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材料和造型方法将自己的感受和想象表现出来。(可以根据学校的艺术特色选择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如泥塑、剪纸、版画等)
4.活动四:展示与评价
1.展示学生的作品,组织学生开展赏评问答游戏。(提供评价要点):
①构思独特,富有童趣;
②造型生动,色彩和谐;
③参与学习的情况;
④个性和创新。
2.教师进行点评和学习小结
课后延伸:
鼓励学生课后结合本课学习写一篇小日记,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三、
家园小景
教学目标
①了解中国民间独特的艺术形式、色彩、花纹特征以及作品的内涵;
②找出叠色剪纸与单色、套色剪纸的区别;
③运用剪、刻、贴等手法来创作一件叠色剪纸作品。
难点:
①感受民间剪纸的寓意
②剪、刻、贴综合运用的方法;
③各种彩纸的搭配。
重点:
①感受叠色剪纸作品中缤纷的色彩、丰富的层次、有趣的纹饰和审美的情趣;
②能运用剪、刻和贴的方法;
③掌握线条连接不断的设计和装饰花纹的运用;
④叠色时色彩的搭配。
教学过程:
1.探究叠色剪纸作品的形式特征(感受与激趣)
说一说:教师出示《狮子娃》叠色剪纸作品让学生,让学生说一说说自己的感受:你喜欢这张作品吗?为什么?(可爱、夸张、色彩艳丽、造型朴实、民间风格)
找一找:出示多幅单色、套色、叠色的剪纸作品,让同学们把它们进行“找朋友”的游戏,同属一类的放在起,并且找出这些剪纸作品各有什么特点? (找出异同的地方)
2.探究叠色的组成要素(发现与感悟)
说一说:叠色剪纸中的装饰花纹有什么特点?(月牙形、锯齿形……)
找一找:叠色剪纸作品中的色彩特点。(了解民间色彩的规律)
比一比:与以前学过的剪纸比较,在制作中除了常用方法外还增加了哪些?
看一看、说一说:在学生作品中①你最喜欢哪一张作品?为什么喜欢?(色彩吸引你?形状很特别?)②引导学生感受学生作品所具有的造型稚拙简练,趣味浑朴天然,构图饱满、具有创意的特点。
3.探究叠色的制作方法(学习与尝试)
试一试:①尝试以一个简单的形状,按制作步骤进行制作,看看在制作时会不会遇到什么问题;②在整个构图中,如何才使画面的各部分连接不断;③尝试用各种彩色纸进行搭配,选好适合在自己作品中的所运用的色彩。
4.创作具有创意的“家园小景”(创新与表现)
想一想:①从哪方面内容来表现“家园小景”;②选什么形象(具象或抽象)。
5.分享与评价
评价点:创意美、色彩美、造型美、
比一比、说一说:我的作品美在哪里?我的创意在哪里?
美丽的瓶花
教学目标:
①了解版画的艺术形式及作品的内涵;
②掌握吹塑纸版画制作方法。
③ 体验不同制作效果给人的不同感受;
重点:
①了解版画特色、如何欣赏版画作品
②能初步掌握制作纸版画的方法。
难点:
① 制版和印制版画的方法;
教学过程:
1.探究活动:对版画作品进行欣赏与评述。
说一说:(感受形式美、色彩美、体会画家作品的内涵)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你喜欢这张作品吗?它给你什么感觉?(提供选择词语:高雅、生动、夸张、清新、艳丽、造型简洁、宁静)。
想一想:(理解花的内涵,激发想像)不同的花还代表着不同的情感和含义,(提供一些花的图片和所代表含义的文字)例如白玫瑰代表纯洁与高贵;水仙代表高雅,清逸,芬芳脱俗;黄康乃馨代表长久的友谊,让同学们找出它们各自的含义把进行联线结对。
比一比:(感受作品所具有各自特点和内涵)绿色调子的瓶花给你什么感觉?蓝色调子的瓶花给你什么感觉?你自己比较喜欢哪一幅,引导学生感受相同底版用不同色调印制时。(绿色调子使画面显得绚丽多彩,蓝色调子令人觉得宁静而又神秘)
2.体验活动:尝试纸版画的制版和印制。
想一想:(学习与尝试)①自己喜欢的花和瓶子的形状;②怎样把它们组合起来,想想用什么色调表现比较好?③花和瓶的设计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
试一试:(创新与表现)①按制作步骤进行制作,在制作时会不会遇到什么问题,如何去解决它的;②运用的色彩时能不能把握好色调;③尝试用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达到自己想到的效果。
5.分享与评价
评价点:创意美、色彩美、造型美、
比一比、说一说:我的作品美在哪里?我的创意在哪里?
动物的小彩塑
教学目标
①了解民间彩塑创作的艺术特征。
②复习泥塑基本技能;
③运用基本形的要素进行组够、添加、创作自己喜欢的动物小彩塑。
重点:
①掌握泥塑的基本技能确立具体的塑造对象,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塑造造出动物的形体,并进行装饰彩绘。
②运用基本形的要素
进行塑造、装饰彩绘小动物。
③了解不同地区的民间动物小彩塑的造型特点。
难点:
①感受民间艺人创作动物小彩绘时;采用的简练又夸张的创作手法。
②仿造民间艺人的创作手法进行大胆的艺术想象和创作。
教学过程:
1、观察与发现
看一看:民间彩塑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比一比:它们的外形、色彩、花纹与现实的动物有什么不同?
说一说:民间彩塑有什么特点?
比一比;不同地区的民间彩塑有什么不同?相同和不同之处在哪里?
说一说:你喜欢哪一件?为什么?
2、探讨与想象
(1) 如何将动物的形状概括成一个或几个基本形体?(如:圆拄
体、球体。)怎样将几部分连接起来并作细部的加工呢?
(2) 想想不同地区的民间动物彩塑身上的纹饰和现实动物身上的
花纹有什么不同?如何进行添加这些文饰?
(3) 准备用什么基本的形塑造自己心目中已确立的动物的对象,
并能够做到生动、传神、逼真的表现动物的外形特征?
3、分享与评价
(1) 创设“合作创作”的情景。
(2) 欣赏作品;分享共同劳动的成果。
(3)自我与他人评价(外形美,点、线、色的装饰美)
走进民间砖雕、灰塑艺塑(新)
教学目标:
①欣赏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中的精湛作品,感受人物造型雕塑的表现特征。
②了解塑造人物雕塑的基本技能。
③运用合适的泥料借助工具,创作自己喜欢的人物雕塑作品。
重点:
运用合适的泥料;借助雕塑工具塑造、组构不同的雕塑人物。
难点:
①对不同雕塑材料性能把握。
②立体造型、色彩搭配
教学过程:
1、观察与体验
通过教学课件(或实地参观)向学生介绍岭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特点最鲜明,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清末民间建筑陈家祠中的石雕、砖雕、木雕、陶雕和灰塑使学生重点掌握在众多雕塑中造型古朴、生动的人物砖雕、灰塑艺术特点,感受民间艺术的精华,激发学生对人物雕塑创作的兴趣。
2、探索与想象
(1)什么是砖雕、灰塑艺术?
(2)探索砖雕、灰塑的造型表现手法及如何将其表现手法合理的运用到现实的泥塑造型人物中,并进一步探索其技能、技法?
(3)如何运用泥料进行塑造人物并涂色或烧制成陶?
3、“模仿练习”与想象
(1)引导看图,自学泥塑的基本技能,鼓励发明创新“技能技法”。
(2)引导塑造出人物的大体块和主要结构、并借助工具、雕、压、刻细部结构,进行想象练习;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作的灵感,塑造出人物小雕塑。
(3)模仿民间砖雕、灰塑中的人物造型表现手法和技能、技巧;大胆的进行想象、创作;塑造出新的人物雕像并刻画出人物的特征。
4、合作与创作
讨论:分组讨论如何进行创作人物小雕塑?
制作:教师示范制作泥塑的整个过程,引导分工合作,关注互相帮助,材料、工具共享。鼓励创作性的设计;共同分享塑造人物的整个过程。
5、欣赏与评述:
(1) 学生作品的展示与欣赏。
(2) 对比与交流;将学生作品与民间艺人的作品加以展示和对比,说说创作的艺术的手法和特点各有什么不同?
(3)评述合作创作雕塑作品的整个过程和乐趣。交流学习中的收获和价值观。
多面人
教学目标:
(1)、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2)、学习毕加索的立体画派用夸张的线条和色块面表现人物。学习用多种材料剪裁、反复拼贴的手法表现人物脸部细节。
重点:
学会多角度去观察和表现一个人。
难点:
画面的主次之分;
画面“拼而不乱”
教学过程:
1、欣赏、 讨论、比较、发现
欣赏《多拉玛尔》油画。
(1)、作者是谁?那个国家?毕加索(西班牙)
(2)、毕加索创立了什么画派?(立体画派)
(3)、画面的女人是滑稽、可爱、还是怪异?
(4)、跟我们平时表现的人物有什么不一样?(多角度去观察一个人和表现一个人)
(5)、画面运用了那些点、线、面、色彩、符号来表现人物的?
(6)、这样的艺术表现有什么好处?
2、欣赏、讨论、感受
《约克郡的母亲》(拼贴画)霍克内(英国)
(1)、这幅作品跟毕加索立体表现主义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2)、画面展现了母亲脸部的那些细节?反复、多层次地表现了母亲的什么?
(3)、给你一种怎样的印象?
3、观察·分析·创作
选择对象(好友、亲人、同桌)
(1)、多角度观察和分析对象外形、性格(活泼、文静还是多重性格)
(2)、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对象?
(3) 尝试用拼贴手法重新组合一幅绘画肖像、图片肖像。教师引导学生作业时注意画面主次之分、大小之分以及色块对比之分,注重画面视觉效果。激发学生创作自己的“现代派”作品。
4、互评与自评。
魔幻的画面
教学目标:
学习“超现实主义”美术作品
学习虚实相生、图形、色块交错互衬的绘画原理。
重点:
图形互衬、色块互衬.
难点:
视觉转换。
教学过程:
1、欣赏·讨论·感受:感受魔幻画面的不可思议,认识超现实主义。
欣赏《卡特·布兰奇》油画。马格里特(比利时)
(1)、作者是谁?那个国家?马格里特(比利时)
(2)、他是哪个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超现实主义画家主要成员)
(3)、什么是超现实主义?
(4)、在这幅作品中,骑马者和马在树前还是在树后?
(5)、这样的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2、观察·分析·发现:学习正负形的含义及视觉效果,并分析正负形的特征及构成条件。
中国的《阴阳太极图》
(1)、画面是由什么构成的(黑、白),
(2)、黑白是怎样互衬的?(没有白就看不出黑,没有黑就衬不出白)
(3)、它显示了什么道理?
3、欣赏、讨论、感受:感受画家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学习画面隐喻、双关的特点。
《鲁宾之壶》鲁宾(丹麦画家)
(1)、你看到了什么?
(2)、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风趣、幽默、)
(3)、你觉得画面具有什么特点?(用图形表现出神秘的意念和玄妙的哲思,有隐喻、双关的特点。
4、欣赏·学习:不规则形的相互交错。
埃舍尔(荷兰)的《严格分割设计》
(1)、你能说一说这幅画吗?
(2)、你发现了了多少种形象?(在一切形象与形象的空隙中发现出另一个形象)
(3)、表现了画家的什么精神?(非凡的创造精神)
(4)、你有什么样的联想?
5、合作·探索·发现:(1)、规则形的相互交错。(2)、不规则形的相互交错。
(1)、小组欣赏规则形的相互交错和不规则形的相互交错图。
(2)、小组合作用规则形或不规则形进行排列。
(3)、小组展示合作作品。
(4)、谈感受。
奇思妙想
教学目标:
了解奇思妙想组合的艺术价值:创造性、视觉合理性和视觉享受。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两种不同的物体进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要求自然、生动、且富有幽默和内涵。
重点:
物体组合要自然、生动、创意。
难点:
有意义的主题性组合和内涵。
教学过程:
1、展示和交流小组收集的奇思妙想图片,感受奇思妙想的艺术魅力。
(1)、小组展示有不同意义的奇思妙想的图片资料。
(2)、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图片发表评述与感想。
(3)、举一反三,谈谈受他人作品启发,自己有什么创新设想
(4)教师融进学生里,共同创作一幅有趣的招贴画或一个创新的造型形象……。
2、欣赏·分析·发现:组合物体外形特征上的共同点
《犀鸟与乐器》
(1)、画面是由哪几个物体组成?它的组合巧在哪里妙在哪里?
(2)、它们之间形体的共同点是什么?还有其他更好的组合方案吗?试试看。
(3)、作品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对你有哪些启发?
3、欣赏·交流·学习两物组合的艺术性和合理性。(要求自然、生动、且富有幽默和内涵。)
《为什么和平还未实现》(海报)金特·凯泽(德国)
(1)、画面对立的两物是什么?
(2)、画中的两物是怎样组合的?(差异的双方相互借用,相互重合,在不断扩散的造型的演绎中,构成了一个严谨、和睦的视觉图形。)
(3)、画面表现了什么意思?(表现出时代强烈需要和平的同时,战争并没有结束这一主题。)
4、在合作游戏学习中启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与创作思路。
(1)、对物体的联想。想象、看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多样图意解释(看谁说的多说得准)
(2)、找找课室里的物品,说说能把它们重新有趣的组合吗?
(3)、说说你在生活中都看到那些物品是有趣的组合。
呼唤环保的小海报
教学目标:
1、认识海报的构成要素、作用以及不同风格的海报特有的表现形式;
2、了解海报的制作环节和方法。
3、学习欣赏不同的海报作品。
重点:
海报的特征、海报的制作过程。
难点:
海报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
画面造型、构图。
教学过程:
1、 探究活动一:创设情景,播放有关环保的影像,感受环保的意义。
说一说:
① 你知道什么叫“环保”吗?
② 要是人类没有环保的意识,我们生存的环境将会怎么样呢?
③ 要让全世界人类都懂得这个道理,可以有什么途径?
2、 探究活动二:探究海报的作用。
想一想:
①为什么要用海报的形式宣传环保,它有什么优点?
②你认为一张好的海报应该有什么特点?
3、 探究活动三:探究环保海报的设计制作方法。
想一想:
① 你想宣传那方面的环保行为和批评那些破坏行为?
② 提炼你所想表达画面的主要元素。
① 确定海报用哪种材料制作。
4、探究活动四:感受创作的乐趣,交流制作经验。
5、审美和评价
评价点:①海报主题清晰;
② 创意新颖有个性;
③ 画面具有视觉冲击力:
④ 制作方法独特;
环保小发明
教学目标:
能恰当地利用废旧物品的造型、颜色完成一件立体的小艺术品。
重点:
造型组合
难点:
合理地运用废旧物品的外形、颜色进行造型组合。
教学过程:
1.探究活动一:布置废旧物展览,培养环境意识。
分类游戏:
① 按点材、线材、面材进行分类;
② 按不同质感进行分类;
③ 按不同色彩进行分类。
想一想,说一说:
① 选一个你喜欢的废弃物,说说它美在哪里?
② 有哪些独特的地方,让你想到了什么?
2. 探究活动二:与同学交流一些科技新闻或常识,启发学生创作思维.
①你准备创作一个什么小发明?
②你是通过什么途径取得灵感?
③你准备用什么形式完成环保小发明?
3.探究活动三:感受创作的乐趣,交流制作经验
① 把握废弃物的特征,选择适合的废弃物;
② 从应用方面选材或根据材料进行联想创作。
4.布置环境、科技、美术展。
5.欣赏与评价
评价点:①造型组合、装饰、审美;②科学性;③变废为宝
14课 开平碉楼
教学目标:
1、 运用美术语汇欣赏评述明间建筑的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
2、 学习形体组合、形体挖切、建筑花纹装饰和简单透视原理,能用画面表现建筑物的立体造型。
重点:
开平碉楼的造型特征、形体组合与装饰美的特征。
难点:
表现建筑的立体感。
教学过程:
1、 活动一:民间建筑图片展示。
(1) 说一说:分小组在教室里布置学生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由小组代表讲述小组是如何分工的,如寻找方法、寻找方向、寻找内容。
(2) 看一看:观察图片展览,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同学之间交流心得。
(3) 想一想:建筑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开平碉楼有哪些特征?类似的建筑还有哪些?
(4) 比一比:自己家乡有类似的建筑物吗?它们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有哪些?
2、 活动二:碉楼艺术欣赏评述。
(1) 碉楼的审美价值:“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造型与材质想结合的艺术”。引导学生从碉楼独特的造型美、纹饰美等进行评述,
(2) 碉楼的实用功能:开平碉楼形成的背景,把碉楼建立成直立式的特殊意义。
3、 活动三:运用造型手段表现碉楼。
(1) 画一画:根据课本提供的资料或自己寻找的照片资料,用线条画出碉楼的形体并进行装饰。
(2) 做一做:尝试用废旧纸盒等物品制作一个类似碉楼的建筑模型。
(3) 评一评;教学过程中出示评价标准,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评述。
门画
教学目标:
①了解“门画”的由来,在不同时代的风格和作用。
②门画的对称性、色彩、造型夸张性
③运用夸张创作出一幅现代门画。
重点
门画的作用和含义
门画的特有表现手法:对称、夸张、喜庆、吉祥。
难点
能对门画的人物造型、色彩特征、喜庆效果进行创造性的想象。
教学过程:
1. 活动一:有关门画的文化。
① 收集有关门画的传说,故事,感受“门画”文化。如:讲讲门画的来历,传统门画上的二位人物是谁?他们为什么要贴在门上?有什么作用?
② 收集有关“门画”的美术作品,感受不同表现形式的门画的艺术美。
2. 活动二:欣赏评析教材上的门画。
① 请说出每幅门画作品的艺术特点。(造型、色彩……形象夸张、威武、可爱、丰满……)
② 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③ 比较传统版、卡通版、现代版门画的艺术效果。激发学生对表现形象的选择运用与造型表现的创作欲望。
3. 活动三:观察联想与创作表现。
① 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一幅门画,就其表现形式、人物特征、色彩搭配进行观察、联想。
② 选择自己喜欢的作画工具、材料、表现方式,进行门画的创作。
4. 活动四:分享与评价。
提供评价要点:
① 构图饱满,色彩鲜艳。
② 造型美观、喜庆热闹。
③ 分享成功、过程愉快。
石狮
教学目标:
1、石狮文化、立体造型、装饰花纹。
2、绘画临摹石狮作品。
重点:
了解石狮特有的造型和身上的花纹,能用画笔表现出石狮的形态。
难点:
表现石狮的形态、威武;
表象石狮的立体感
教学过程:
1、欣赏与评析
通过赏析、比较、评价,让学生感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及石狮艺
术美;
欣赏唐代顺陵石狮,请学生说说石狮的艺术特点,它带给你什么样的感
受。
欣赏卢沟桥栏杆上的石狮,向学生讲述那段难忘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欣赏各种各样的石狮,领会不同艺术表现手法石狮的艺术美。
欣赏天安门前的雄狮:体会威严、正气、不可侵犯的皇家气势。
2、观察与发现;
看一看:本课的石狮中,哪些雄伟威武?哪些活泼可爱?为什么?
说一说:从嘴、眼、、鼻、 毛、躯干、腿、爪等方面分析不同石狮的不同表现方法。
评一评:你最喜欢那幅石狮作品,为什么?
3、想象与创作
选择你喜欢石狮,进行临摹作业。(基本要求)
发挥想象创作出你喜欢的石狮作品 。(较高要求)
4、 互评与自评。
家乡的桥
教学目标:
通过实地参观、调查访问家乡的桥,了解家乡的桥文化。
能用语言描述桥的造型特点与线条美。
用不同的艺术方式表现桥,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
重点:
了解桥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难点
对桥进行联想,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桥。
教学过程:
1、 收集与探索
(1) 通过调查了解家乡桥的造型特征、桥名及家乡的桥文化。
(2) 调查有关桥的历史传说或故事。
(3) 收集有关桥知识的资料。
(4) 收集桥的图片。
2、 欣赏与交流
(1) 欣赏各种桥梁建筑,了解桥的桥的外观、形态、建桥工艺和技术水平。
(2) 桥梁是历史的见证。
(3) 桥梁是经济发展的纽带。
(4) 桥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的保护。
(5) 欣赏大师笔下的桥和同龄朋友的制作的桥。
3、创作与想象
(1) 基本结构
起支撑作用部分:桩、墩、拱、梁、架、柱、索
交通部分:桥面
安全和装饰部分:护栏
(2) 设计桥梁模型草图
(3) 制作过程:
剪、刻、挖操作时,注意用刀安全;绘画设计时,注意颜色搭配;为你设计的桥起个名字并说说象征的意义。
家乡的节日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或访问,了解家乡节日的习俗。
(2)能用语言描述节日用品的造型特色、装饰特色和色彩特点。
(3)能运用色彩表现节日的喜庆活动。
重点:
(1)了解家乡的节日习俗,培养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浓厚兴趣。
(2)能用美术形似表现家乡节日气氛。
难点:
能用不同的工具、材料或图片去表现节日的气氛,制作节日用品。
教学过程:
活动一:确立研究与活动的内容。
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所研究的节日,确定活动的内容。
2、 确立用何种形式,如何表现家乡的节日的喜庆活动。
活动二:根据研究的目标搜集资料。
1、 查阅书籍,收集有关节日的文献资料。
2、 请教老师、父母及其他人,获取感性资料。
3、 网上查询,筛选与所选节日相关的信息。
4、 实地参观传统节日用品的制作过程,感受节日的气息。
5、 观看音像制品,感受节日的氛围。
活动三:交流整理资料与创作
1、 用表格归纳整理资料的方法。
名称
节日来历
地域
时间
活动特色
审美特色
(1)用多种材料制作节日用品,或者用绘画形式表现节日活动,注意表现节日的喜庆气氛和色彩特点。
(2)用各种节日用品装饰教室。
活动四:成果展示、评议
举行发表会,鼓励学生运用各种方式展示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同时交流心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