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期末测试卷(一)
一、拼写词语,我最棒!(10分)
zī rùn zī shì liáo kuò zhèng què wu wù
( ) ( ) ( ) ( )
gu lì máo dùn zhì huì chuí tóu sang qì
( ) ( ) ( ) ( )
二、巧填词语。(9分)
( )不( )睛 没( )打( ) 五( )四( )
( )( )仆仆 大( )神( ) 满( )而( )
不( )思( ) 一( )正( ) ( )有( )有
三、词语模仿秀。(10分)
1、例:嫩绿 碧绿(含“绿”字)
2、例:七上八下(含反义词)
3、雨蒙蒙(ABB式)
4、又说又笑(ABAC式)
5、津津有味(AABC式)
四、填上适当的词语(10分)
湿润的( ) 庞大的( ) 苍翠的( ) 弯弯曲曲的( )
茂密的( ) 嫩绿的( ) 澎湃的( )
一本正经地( ) 鲜花开得( ) 飞快地( )
五、句子大本营。(10分)
1、我写完了作业。(改成“把”字句)
2、红旗飘扬。(把句子写的更生动、具体)
3、小明生病了。小明没有来学校上课。(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4、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伞。(缩句)
5、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修改病句)
六、明辨是非。(是比喻句的打对号,不是的打错号)(5分)
1、太阳出来了,放射出千万缕想离间一样的金花。( ) 2、他长得很像他爸爸。( ) 3、今天好像是要下雨了。( ) 4、小兴安岭像个美丽的大花园。( )
5、那些被闷久了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
七、我会填。(11分)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 写的,九月九日是中国的 节。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句是 。
2、 ,眼见为实。 3、《夜书所见》是 代诗人 写的。
4、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 ,有的像 。
这句话把 比作 和 。
八、阅读快车。(15分)
我 三岁时,父亲去世,我便踏着母亲的泪水走进了幼儿园。在这期间,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终生难忘。小时候我是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记不清多少个风雨如 晦的夜晚,我高烧不退,是亲爱的母亲让我穿的暖暖的,然后背上我走出家门,一步一步向医院走去。在幽幽的月光下,望着她那慈祥的面孔,我能不心潮起伏吗?
渐渐地,我长大了,终于迈进了小学的大门。上一二年级时,母亲天天接送我上学,满眼热泪看着我欢快地跑进教室后,她才满意地离去。
岁月悠悠,她走过的路已无法计算,其中的艰辛不难想象。在漫天的雪花下,望着她那远去的背影,我能不思绪万千吗?
在我步履蹒跚走过的十个春夏秋冬中,母亲倾注了多少爱心,无法计算。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词语。(4分)
(1)形容待人非常细心周到。( )
(2)形容想法很多。 ( )
2、文中表示母亲对女儿的关系十分周到的词语是( )(3分)
A、无微不至 B、体弱多病 C、思绪万千 D、心潮起伏
3、与“我能不思绪万千吗?”的意思不同的句子是( )(3分)
A、我思绪万千 B、我不能不思绪万千 C、我怎么能思绪万千
4、“我步履蹒跚的走过十个春夏秋冬”中,为什么自己“步履蹒跚”?
( )(3分)
A、走路缓慢 B、腿脚不灵便 C、暗示体弱多病 D、腿摔伤了
5、给短文价格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2分)
九、习作天地。(20分)
题目: 的一天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可填“快乐、幸福、难忘、难过……”
2、围绕中心,把内容写具体。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二)
一、 读下面一段话,在括号里规范地写汉字。(5分)
fēnɡ jǐnɡ yōu měi
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 )的地方。只要我们
liú xīn ɡuān chá yǒu qù
( ) ( ),就会有许多( )的发现。
二、用“\”划去句子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中改正。(4分)
1、上课的时候,老师表杨了钻心听讲的小红。( )( )
2、我们因该刻苦学习,不要把保贵的时间浪费了。( )( )
三、比一比,再组词。你一定行!(5分)
镜( ) 仰( ) 朴( ) 粮( ) 侧( )
境( ) 迎( ) 补( ) 退( ) 测( )
四、先把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再仿照例子写词语(试卷上除外)。(6分)
( )近求远 千呼万( ) 相提并( ) 不假思( )
例:又说又笑
不慌不忙
五、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3分)
兴高采烈地( ) 认真地( ) 匆匆地( )
六、写出带点词的反义词。(3分)
1、爸爸经常教育我:“做人不能太傲慢,要( )一点。”
2、为了他人的( ),有危险时应让别人先出去。
3、虽然这个实验失败了很多次,但这次终于获得了( )。
七、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括号里。(3分)
不但……而且…… 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
1、( )老奶奶白发苍苍,( )行动十分利索。
2、王小明( )学习成绩优异,( )乐于帮助同学。
3、( )你让杰西很开心,( )我要把刀送给你。
八、按要求填写。(6分)
1、选择合适的语句填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
温故而知新 百尺竿头 人无完人 习相远
清泉石上流 亲师友 更进一步 子不学
(1)孔子说过:“ 。”这充分说明复习是十分重要的。
(2)做人不能骄傲,学问和成绩虽然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但还要继续努力,向前发展,正所谓“ , ”。
(3)明月松间照, 。
2、本学期我们开展了多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我了解了有关 、 的传统文化。(2分)
九、当你眼前出现一片大好风光时,你会想起哪些古诗呢?请你写一首吧!别忘了写作者啊!(5分)
第二部分 阅读积累与运用 (30分)
一、阅读《掌声》选段,回答问题。(14分)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quān juàn)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意 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激烈 热烈)而持久。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自己的一个小故事。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很动听。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1、“绪”(xù)用音序查字法应查(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再查( )画。(3分)
2、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正确的拼音和词语,在下面画“ ”。(3分)
3、片段中有一个ABB式的词语(慢吞吞),请你学着写两个这样的词:
(3分)
4、片段中讲了教室里共响起两次掌声。从两次的掌声中,我体会到:
(2分)
5、片段中有许多的句子让我感动,其中让我最感动的一句是:
这个句子让我最感动的原因: (2+1分)
二、阅读《征 友 启 事》,回答问题。(16分)
征 友 启 事
小牛很孤单,一心想找个朋友。
他贴出一张“征友启事”。上面写道: “我想找个朋友:希望能陪我一起吃草、一起玩耍、一起晒太阳、一起学耕田。谁能做到以上几点,欢迎联系……”
“征友启事”刚刚贴出,大伙儿就争着去看。可是,山羊、猎狗、花猫和马驹,一个个兴高采烈地走来,又一个个垂头丧气地离开。结果,小牛一个朋友也没有找到,他闷闷不乐。
“唉!世界这么大,怎么连一个朋友也找不到?”小牛向老牛诉苦。
老牛听完小牛的怨言,笑着教他一个办法。
第二天,小牛又贴出一张“征友启事”:“我想找个朋友:希望能陪我一起吃草,或者一起玩耍,或者一起晒太阳 或者一起学耕田 谁只要能做到以上一点 就欢迎前来联系 ”
新的“征友启事”刚一贴出,牛栏前就热闹起来。大家把小牛团团围住:
山羊说:“让我同你一起吃草!”
猎狗说:“让我跟你一起玩耍!”
花猫说:“让我陪你来晒太阳!”
马驹说:“让我伴你学习耕田!”
……
不一会儿,小牛就有了许多朋友。他开开心心地和大家玩起来。
1、给文中画横线的地方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2分)
2、这个故事讲了小牛进行了两次征友启事。请用“~~”画出两次征友启事的内容,并写上序号。(4+1分)
3、第一则征友启事发出去了,大伙儿一个个 走来,又一个个
地离开。当小牛一个朋友也没有找到时,他 。(3分)
4、看了第一则征友启事后,大伙儿很不高兴了。当时,他们可能会这样想: (2分)
5、仿照下面的句式写一写。不能写文中出现的句子。(2分)
例:山羊说:“让我同你一起吃草!”
说:“让我 !”
6、读了这个故事,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2分)
第三部分 习作 (28+2分)
一、小练笔:(2分)
读了《掌声》这一片段后,相信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英子说的,想说什么呢?把你最想对她说的话(两句或以上)写下来。
二、习作(28分)
同学们,你觉得学校生活快乐吗?学习轻松吗?请选一件印象最深的事写下来。如果对这个内容不感兴趣,可以写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卡通人物、一个神话故事或一本漫画书。要注意写清楚你喜欢的原因。
要求:1、写作之前为自己的习作定一个题目;
2、在自己的习作中,要尝试运用平日积累的好词佳句,语句通顺,将内容写具体些,字数在250字左右;
3、书写工整,不写错别字。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三)
一、基础知识。29分(4+8+5+4+4+4)
1、用线把拼音和字连起来。
yī yí yǐ yì jū jú jǔ jù
遗 忆 依 乙 菊 鞠 剧 举
2、看拼音写字词。
shì shì yù yù shè shè
( )验 姿( ) 宽( ) 教( ) ( )计 杂志( )
bǎi nònɡ wēi wǔ liáo kuò bài fǎnɡ nǎo nù
( ) ( ) ( ) ( ) ( )
3、按要求填空。
⑴“赏”字是( )结构,一共( )画,组两个词:( )( )。
⑵“视”字按音序查字典应查大写字母 ,按部首查字典应查 部,再查 画。
“视”的意思有:①看;②观察;③看待;④活,生存。下面句子中的“视”字是什么意思,请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密密层层的枝叶挡住了人们的视线。 ( )
②掌声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 ( )
③今天,上级领导到我们学校视察。 ( )
4、划去括号里不恰当的字。
(郊 胶)卷 花(瓣 辨) 进(功 攻) (保 宝)贵
(流 留)意 粗(壮 状) 茂(密 蜜) (朴 仆)素
5、找出不是同一类的词语,画上“ ”线。
⑴深蓝 杏黄 颜色 洁白 火红
⑵舍近求远 积少成多 里应外合 左邻右舍 千呼万唤
6、连一连。
千里之行 更进一步 显示 出口
百尺竿头 始于足下 表示 威力
耳听为虚 金无足赤 出示 心意
人无完人 眼见为实 暗示 证件
二、积累应用。27分(8+4+3+8+4)
1、把词语补充完整,按要求作答。
①争奇斗( ) ②垂头( )气 ③风( )仆仆 ④准确无( )
⑤兴高( )烈 ⑥不( )思索 ⑦相提( )论 ⑧一( )正经
⑴用“ ”线画出一对反义词。
⑵第⑦个词所填字的意思是 。
⑶写出与第③个结构相同的词2个(ABCC): 、 。
2、在括号里写出表示动作的词。例:( 捉 )迷藏
( )花粉 ( )贝壳 ( )房子 ( )风筝
3、把下面名人名言补充完整。
⑴ 在于学习, 在于积累。
⑵ ,只要肯登攀。
⑶任何成就都是 。
4、按要求写句子。
⑴改为“把”字句。
那段书被孙中山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⑵改为“被”字句。
密密层层的树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
⑶用下面词语组成不同的两句话。
峰顶 你 这么 一定 高 不 上去 敢
① ②
5、修改下列病句。
⑴我推测蜜蜂可能一定找不到家。
⑵赵洲桥因为十分坚固,所以非常美观。
三、课内阅读。20分(5+8+7)
1、本学期学过的古诗很多首,请你默写其中一首。
题目:
, 。 ,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西沙群岛是 上的一群岛屿,是我国的 。那里风景 ,物产 ;小兴安岭在我国的 ,那里一年四季景色 ,是一座 ,也是一座 。
3、阅读课文片段,按要求作答。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们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⑴按“上学路上、来到学校”把这段话分为两层,用“ ∥”表示。
⑵说说这些不同民族的学生他们有什么特点?
⑶我知道我国有 个民族,除文中写的以外,还有(写两个) 族、 族……
四、课外训练。阅读短文,按要求作答。14分(3+2+2+1+2+4)
pánɡ xiè
螃 蟹
螃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人们喜爱的菜肴。你或许想不到,这些餐桌上的“横行将军”也会“闹事”。1980年,西班牙著名产稻区发生了一次蟹灾,不计其数的螃蟹,在26000公顷的稻田上咬稻杆,啃稻根,破坏了大片的庄稼,造成了重大的损失。1964年,在中东也发生过一次蟹灾,几百万只青蟹不但咬死庄稼,毁坏农田,
chénɡ qún jié duì shēnɡ huó
而且( )地侵入人们的住宅,扰乱了人们的( )。
蟹灾不光外国发生,我国历史上也曾有发生。一千多年前,在今天的浙江省绍兴一带,就发生过螃蟹大吃水稻的灾害。螃蟹爬得田里到处都是,水稻被咬得精光。
1、看拼音,在括号里写出词语。
2、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喜爱( ) 破坏( )
3、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不计其数:
4、用“ ”线在文中画出一句过渡句(承上启下的句子)。
5、文中带点词“或许”可以换成词语( )、( )。
6、填空:“横行将军”在文中指的是 ;
“闹事”是指 。
五、写片段。先把开头句写完整,然后把内容写具体。10分
我最喜爱的一种花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四)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40分)
一、看拼音,写汉字。(6分)
féng diào pàn jiāo
每( ) ( )鱼 ( )望 ( )外
zhǔn bèn shì yàng wēi xiǎn hú dié
( ) ( ) ( ) ( )
二、 用“ ”画出句子中带点字的正确读音。(3分)
1、今天的天气十分闷热(mēn mèn )热,小红总是觉得闷闷(mēn mèn )不乐,突然,她发现一位大姑娘在树下磨(mó mò )粉,石磨((mó mò )发出沙沙声可真有意思啊!顿时她觉得轻松多了。
2、小儿麻痹症使英子的腿脚落(luò lào )下了残疾。在同学们的鼓励下,她高兴(xīng xìng )地微笑着面对生活。
三、照样子,先给下面的字组词,再换偏旁变成新字,然后给新字组词。(6分)
例:准(准备) 难(困难)
胶( ) ( ) 捧( ) ( )
部( ) ( ) 料( ) ( )
四、积累词语(6+2+2分)
1、 将下列的词语补充完整。
( )显神( ) ( )奇( )怪 又( )又( )
如( )戏( ) 白发( )( ) ( )提( )论
2、写两个你本学期积累的四字词语(不能重复试卷中双现的四字词语):
3、像“圆溜溜”这样的词语很有趣,请再写两个。
五、认真读句子,填上合适的词语。(4分)
孔子离开家乡去洛阳( )老子为师,见到老子,他上前( ),老子收下他后随时( )老子,后来人们( )他和老子的学问。
六、佳句积累:在空白处填上正确的句子或词语。(6分)
1、 ,清泉石上流。
2、 ,始于足下。
3、 师友,习 。
4、水南水北重重柳, 。
5、大家的掌声给了我, ,使我鼓起勇气 。
6、草地上盛开着 , :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 。
七、 古诗积累(2+3分)
1、《夜书所见》是 代著名诗人 写的,诗中最能表现诗人思念家乡、思念情怀的诗句是 。
2、天门中断楚江开, 。 ,
孤帆一片日边来。这首诗选自《 》。
第二部分:阅读积累与运用(30分)
一.认真阅读《矛和盾的集合》一课,回答下面的问题。(15分)
发明家手持(chí)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bān)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zhuō)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wō)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lǚ)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tǎn)克。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3分)
安全( ) 胜利( ) 进攻( )
2.文中有不少用得好的词语,如:“左抵右挡”……我要把它们写下来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5分)
我还能另外写几个呢: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5分)
3.请用“_______”划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1.5分)我还能仿写一句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分)
4. 请围绕 “发明家 矛 盾 合二为一 坦克”这几个词,归纳出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看了短文,我明白了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二、阅读课外文章《昨夜谁在叫?》,回答问题。(10分)
一天,天刚亮,小黄莺就去问啄木鸟:“昨天夜里您在叫吗?叫得多吓人!”
啄木鸟说:“我白天忙着给树木捉虫治病,累极了,晚上睡得可香呢!”
小黄莺又去问小松鼠。小松鼠说:“我白天采松果,天一黑我就睡觉了。你想知道昨晚是谁在叫吗?跟我来!”它们来到一个大树洞口,小松鼠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黄莺便朝里面问:“昨天夜里是您在叫吗?”
“哈哈!”树洞里有一只猫头鹰,它说:“小黄莺,你是吃小虫子的,我可是专抓老鼠。我一发现老鼠,便要大吼一声,先把老鼠吓懵,然后才去抓它。昨晚我抓了4只老鼠,没想到把你吵醒了,哈哈!”
1、 动物们在问一个什么问题?(2分)
2、 这篇童话出现了_______种动物?它们各自的本领是什么?(6分)
(1)啄木鸟: ____ (2)小松鼠: ___ ____
(3)猫头鹰: __
(4)你还知道: ___________
3、小朋友,你最喜欢哪只小动物?要写出你的原因噢!(2分)
第三部分:开开心心写作文(30分)
题目:自定
提示: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写了不少的习作,有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有关于你熟悉的人,有观察日记,还介绍了风景优美的地方,写了秋天的美景,编写过有趣的童话故事……。学期将要结束,请你展示一篇你最成功的一篇吧!
要求:1、写出真情实感,语句通顺,内容具体,不少于250字。
3、 书写工整,不写错别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