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八章 力与运动》
一、知识回顾
(一)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____________的时候,总保持_______________状态或_______状态。这个定律是在________的基础上通过_______而抽象概括出来的。
2.惯性:物体保持____________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_______。惯性大小只决定于物体_______的大小。而与速度无关。
(二)力的平衡
1.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_______,这个力就叫做两个力的_______。
2.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同方向的力,其合力方向与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合力计算公式______________;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反方向的力,其合力方向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合力计算公式______________。
3.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保持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几个力使物体保持平衡状态,这几个力就称为平衡力。
4.二力平衡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力平衡时,物体受到的合力为_______。
(三)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力是_____________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_____________运动状态的原因。
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
不受力
运动状态不变
受力
平衡力(合力为零)
非平衡力(合力不为零)
运动状态改变
物体
不受力
平衡力(合力为零)
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
运动状态不变
物体
非平衡力(合力不为零)
运动状态改变
2.
3.
二、当堂练习
1.正在做曲线运动的物体,若它所受到的外力同时消失,那么它将( )
A.物体立即停下来 B.物体继续做曲线运动
C.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D.物体将改变运动方向
2.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物体静止的时候惯性小,运动的时候惯性大
B.跑步的时候,人不能立即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惯性的作用
C.物体从运动到静止,是因为物体克服了惯性
D.惯性是物质的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3.下面的现象中,不是由于惯性的原因是( )
A.放在教室里的课桌,没人搬动总是在原处 B.运动员跑到终点时不能立即停下来
C.站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的人,若汽车紧急刹车,人就要向前倾
D.自行车从坡顶沿斜坡向下运动,速度不断增大
4.如图所示的各物体中,所受的两个力是彼此平衡的有( )
F1
F2
A
F1
F2
F1
B
C
D
F1
F2
5.人站在匀速上升的电梯上,下列的几对力中是平衡力的是( )
A.人的重力和电梯对人的支持力 B.人对电梯的压力与电梯对人的支持力
C.电梯的重力与电梯对人的支持力 D.电梯的重力和电梯对地球的吸引力
6.一个物体受到两个的作用,且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这两个力一定是一对平衡力 B.这两个力可能是一对平衡力
C.这两个力一定不是一对平衡力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7.大小分别为5N和10N的两个力,同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则其合力的大小为 ( )
A.只能是15N B.只能是5N
C.大于5N,小于15N D.可能是5N,也可能是15N
8.下列关于力与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它一定没有受到外力作用
B.物体受到了力,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C.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D.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它一定受到外力的作用
9.小球在空中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若小球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所受合力的大小分别为F1、F2,则( )
A.F1可能小于F2 B.F1可能等于F2 C.F1一定等于F2 D.F1一定大于F2
10.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抛出后小球向_____运动,这是因为小球___________;速度逐渐变_____,然后小球开始_______,这是因为小球受到 _ ,速度逐渐变______。
11.弹簧测力计的两边分别挂有3牛的重物,弹簧测力计处于静止状态,那么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________。
10.用电线把电灯吊在天花板上,请找出一对平衡力:_________和_________。再找出一对相互作用力: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1.为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我们做了如图所示的斜面小车实验。
(1)三次实验时必需使小车从斜面的_______(相同/不同)高度滑下,这是为了使小车在三种平面上开始运动时的_______相同,这一操作体现出的科学探究方法是___________法。实验发现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它前进的距离就_______(选填“越长”或“越短”),速度减小_______(选填“越快”或“越慢”)。
(2)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假如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做___________运动。
(3)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结论在实验的基础上又通过_______抽象概括出来,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这种研究方法称为____________法,以前学过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实验时也运用到此方法。
12.如图是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图。
(1)先让小车受到大小相等、方向_______的两个力的作用。
(2)把木块放在水平木板上后,向挂在木块两端的小盘里加砝码,当两边砝码质量_______时,木块静止。
(3)然后把木块______________,使两边的拉力不在 _____________,放开手后,观察到木块不会静止,而是会发生转动。
(4)此实验得出的二力平衡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实验过程中,需要同时用力F1、F2拉弹簧和单独用力F拉弹簧,这两次拉弹簧应使弹簧的右端到达 的位置(选填“不同”或“相同”);从而使合力F与两个分力F1、F2的 相同。这种方法叫做___________法。
三、课后练习
1.茶杯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A.茶杯受到的支持力和茶杯对桌子的压力 B.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
C.茶杯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 D.茶杯受到的重力和茶杯对桌面的压力
2.汽车在高速路上行驶,下列交通规则与惯性无关的是( )
A.右侧行驶 B.系好安全带 C.限速行驶 D.保持车距
3.下列事例中,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的是( )
A.正在圆轨道上转圈的过山车 B.减速进站的火车
C.腾空加速上升的火箭 D.在马路上匀速直线行驶的轿车
11.一列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列车,车厢内顶上的一颗小螺丝钉松动后掉在地板上,则小螺丝钉落在地板上的位置是( )
A.正下方 B.正下方的前侧 C.正下方的后侧 D.不能确定
4.惯性有利有弊,下列实例中属于惯性对人们有利的是( )
A.人从行驶的车上跳下来容易摔倒
B.大雾天在高速路上,由于一辆车突然停止造成几十辆车追尾
C.汽车上的司机和前排乘客都必须系上安全带后,才能驶上高速公路
D.体育课上推铅球时,铅球出手后不再受推力,却仍然可以向前运动
13.足球运动员把足球踢向空中,若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各图能正确表示足球在空气中飞行时的受力情况的是( )(G表示重力,F表示脚对球的作用力)
A
B
C
D
14.若物体不受外力的作用,则物体( )
A.一定静止 B.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C.运动状态可能发生改变 D.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静止
15.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一种实验方法,如图1 ABCD中分别用照相机拍摄(每0.1S拍摄一次)的小球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的照片,其中受到平衡力的作用的是( )
16.如图某同学对下列物体进行了受力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 )
A.甲图中地面上的箱子重100N,受到60N向上的拉力时,箱子所受合力为40N
B.乙图中手里静止的瓶子所受合力为零
C.丙甲中人推着木块运动起来,人对木块的推力与木块对地面的摩擦力彼此平衡
D.丁图中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飞行时,受到脚和地球施加的两个力的作用
17.如图所示,使一薄钢片的下端固定,分别用不同的力去推它,使其发生(a)、(b)、(c)、(d)各图所示的形变,如果力的大小F1=F3=F4>F2,那么,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的图是( )
18.重35000N的飞机,悬停在空中,则直升飞机受到的空气作用力是______N,方向为___________。
19.一位乘客站在匀速直线行驶的轮船甲板上,他受到的_________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脚与甲板之间的摩擦力是______N。(不考虑空气阻力)
20.如图所示,是研究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合成的实验探究过程,实验过程中,需要同时用力F1、F2拉弹簧和单独用力F拉弹簧,这两次拉弹簧应使弹簧的下端到达_______的位置(选填“不同”或“相同”);从而使合力F与两个分力F1、F2的__________相同。
21.如图所示,物体A重30N,用F等于50N的力垂直压在墙上静止不动,则物体A所受的摩擦力是_______N;物体B重30N,受到F等于20N的水平推力静止不动,则物体B所受的摩擦力是______N。
第20题图 第21题图
22.国庆节日中放飞的气球下吊一物体在空中竖直向上运动的过程中,气球突然破裂的瞬间,物体将继续向上运动,这是由于物体____________的缘故。物体向上运动一段距离后,又向下运动,这又是因为物体_________________的缘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