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 “对答案”是 妙 招!
细心的老师都会发现,学生做完作业后,总习惯和同学对对答案,了解一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考试结束,学生们也喜欢围在一起议论议论,渴望马上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与别人一致。以此推算出自己的考试成绩。有时甚至会为一道题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吵”到老师那儿问个究竟。
诚然,很多老师十分反对学生对答案,认为有“抄袭”“偷懒”之嫌,以此助长部分学生的依赖心,那么能否让学生在做完作业或完成试卷之余对对答案呢?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针对这个共性问题,我特意进行注意观察,并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共性中终有个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小学牛津英语六年级有这样一道语法题:
用所给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Would you like (join ) us ?
学生做完作业后,在对答案的过程中发现这题的答案不一样,主要有两种答案:有的同学认为like后面动词要变成动名词。所以动词join后加ing,答案joining;有的同学则认为这里前面Would you like是一个整体,是想要的意思,后面应该加to加动词原形。答案为to join。两种答案似乎都有道理,争论不休。这时,我就趁热打铁,进而强调其中的语法,帮学生理清概念。首先我肯定了后者学生的答案和思考方法,并另外举了一些有关like的例子。进一步让学生明白like 和I`d like 、Would you like 在用法上的区别,强调做这种题不能只看到like一个单词,要考虑全面,切勿混淆。
其实,学生们开始争论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剖析思考,相互思维碰撞的过程,都说出了自己的道理,做对的学生振振有词地给错误的学生说明语法知识点,让他们争论双方记忆都很深刻。这样就很好地避免了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学生们在争论中不仅能相互学习,辨明是非,加深印象,还能促进英语口语的提高。记得有一次,5A中出现这样一道选择题,让学生们争执了一番:
( )------ Hello !
------ Hello! Tom speaking。 Mike ?
A: I`m , Are you B: This is, Is that
C: I`m, Is that D: This is , Are you
很简单的日常用语却把学生们给难住了,各种答案都有,顿时让全班学生“炸”开了锅。其实概念清楚的学生很快就能选出正确的答案,可是有一部分学生一开始就混淆了。最后,课间“争”到我这,我告诉了他们正确的答案是B。但我没有马上说出原因,而是让他们继续讨论,到上课时再告诉我。
于是,我特意观察,无论原先答案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同学,都共同参与讨论得出了一致的答案:打电话用语不能用I`m , Are you ,只能用This is, Is that 。
我听了高兴地笑了,如我所愿。这就是我要他们再讨论的正确的结果。学生们通过对答案、争辩再讨论悟出了正确的知识点,也牢牢记住了这个日常交际用语。而后我又在班上用小组操练的形式让学生们表演打电话,从而将它牢牢地刻在学生的脑海里。学生们在对答案中进一步掌握了知识,训练了口语,也发展了思维。
总之,我认为作为教师对学生对答案的行为要一分为二地看,如果我们教师不注重引导,而是任其自流或只注重对答案,而不对过程;只对结果不对解题思路,难免会滋长部分学生的依赖性,不注意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查的习惯,无疑就会向负面发展。但是,如果我们利用好它,有目的、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开展一些如“比一比,赛一赛,谁的正确率高”的小擂台比赛、“你一言,我一语”的小小讨论会、“大家上台来说说”等活动,让学生们一起发现问题、争论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加强学生学英语的方法指导,从而全面提高英语成绩。
文章引用自: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