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33∕T 2166-2018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规范.pdf

上传人:clo****rst 文档编号:92576 上传时间:2022-07-07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37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3∕T 2166-2018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DB33∕T 2166-2018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DB33∕T 2166-2018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DB33∕T 2166-2018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DB33∕T 2166-2018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13.080.01 B 11 DB33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T 21662018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comprehensive control of water and soil loss 2018 - 11 - 07 发布 2018 - 12 - 07 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3/T 21662018 I 前 言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浙江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广川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锦娟、廖承

2、彬、陆芳春、叶碎高、田 刚、刘祥超、李健、赵强、李奕建、马昌臣、李钢、崔丹、赵聚国、裘涛、顾妍平。 DB33/T 21662018 1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明确了水土流失现状调查的基本要求,提出了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防治措施、水土保持监测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山区、 丘陵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设计及建设管理, 平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774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3、效益计算方法 GB/T 16453.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荒地治理技术 GB 50286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B 51018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 SL 25 浆砌石坝设计规范 SL 219 水环境监测规范 DB33/T 842 村庄绿化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小流域 以天然沟壑及其两侧山坡地形成的自然汇水区域,面积一般不超过50 km2,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基本单元。 3.2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在综合调查、分析区域水土流失成因和分布的基础上,以生态修复为主,合理配置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耕作措施和管理措施,形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实现对流域(

4、或区域)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的活动。 3.3 治理区 DB33/T 21662018 2 由单个或多个小流域组成,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区域。 3.4 植被缓冲带 在陆域与水域之间构建的具有一定宽度的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植被带。 3.5 拦沙堰 以过水拦沙、满足生产生活需水为目的,在河(沟)道内布设的一种高度较低、不影响行洪的拦沙建筑物。 3.6 水土保持湿地 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中,以拦截泥沙、净化水体、改善景观、控制面源污染为目的,充分利用原始地形及现状湿地植物,在水流入河(库)前布设的人工湿地。 4 基本要求 4.1 应以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为目标,充分考虑区域

5、经济社会发展、水土流失防治及水资源保护需求,改善治理区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4.2 应坚持“山、水、林(草)、田、路、村”相结合,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建立综合防治措施体系。 4.3 应注重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重视调查研究,提高各类防治措施的实用性、经济性和生态性。 4.4 治理区选择应符合以下原则: 依据水土保持规划,优先选择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江河源头区、饮用水水源地等区域,循序渐进地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以小流域为单元,选择水土流失分布相对集中、便于规模治理的区域进行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度不宜小于 80%。 4.5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宜进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以

6、提高水源涵养、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及河流出口泥沙为重点,以改善饮用水水质为目标,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5 调查 5.1 要求 5.1.1 制定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案应进行调查,按照调查范围与调查要素,分为综合调查和详细调查。 5.1.2 调查宜采用资料收集、询问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和普查等相结合的方法。 5.1.3 地块、河(沟)、村庄和水土保持措施等位置信息应在野外工作底图上标出,工作底图应为比例尺不小于 1: 10000 的地形图。 DB33/T 21662018 3 5.1.4 拟布设水土保持措施的区域应根据设计阶段深度要求进行相应的地形测量,在布设护岸、拦沙堰等区域还应对工程区地

7、质条件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勘察和评价。 5.2 综合调查 5.2.1 综合调查以治理区为单元,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以乡(镇、街道)为单元,调查内容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情况、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状况。 5.2.2 自然条件调查包括小流域面积、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土壤、植被等基本要素,记录的内容及要求见附录 A 中表 A.1表 A.3。 5.2.3 社会经济情况调查包括小流域人口、劳动力及转移情况、土地利用现状、农村各业生产情况、当地特色产业、 年人均纯收入、 群众生活水平及需求等, 记录的内容及要求见附录 A 中表 A.4 和表 A.5。 5.2.4 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状况调查包括小

8、流域水土流失类型、面积、强度、分布以及危害、成因等水土流失现状资料,水土流失治理现状、主要经验以及存在问题等水土保持状况资料,记录的内容及要求见附录 A 中表 A.6 和表 A.7。 5.3 详细调查 5.3.1 应对治理区内拟布设坡改梯工程、坡面排蓄工程、经济林地治理工程、林草工程、护岸工程、拦沙堰工程、村庄绿化美化工程、水土保持湿地工程等水土保持措施的区块进行详细调查。 5.3.2 坡改梯工程区调查内容包括拟实施区域的地形、原地面坡度、土层厚度、土(石)料来源、上游汇水面积等情况、下游排水去向、施工道路、雨洪利用条件及可利用水情况、梯田的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情况。 5.3.3 坡面排蓄工

9、程区调查内容包括拟实施区域的土地利用情况、坡度、坡长、土层厚度、汇水面积、现状水土保持措施以及下游排水去向等情况。 5.3.4 经济林地治理工程区调查内容包括治理范围内的坡面侵蚀原因、 现有植物种类、 生产耕作方式、生产用水来源以及生产道路等情况。 5.3.5 林草工程区调查内容包括拟实施措施区域立地类型、立地条件、当地适生树(草)种、防治病虫害情况以及河(库)周边岸坡冲刷、植被生长、农田农药化肥施用和排水去向等情况。 5.3.6 护岸工程区调查范围为拟布设护岸工程的河(沟)道及其上下游可能影响区域,调查内容包括河(沟)形态、岸坡结构、两岸情况、岸坡坍塌、沟底下切情况及原因,河(沟)内已建拦沙

10、堰、护岸、灌溉渠道等小型水利设施的断面及结构类型等,记录的内容及要求见附录 A 中表 A.8。 5.3.7 拦沙堰工程区调查范围为拦沙堰布设位置及其上下游可能影响区域,调查内容包括筑堰区地形条件、河道水文特征、地质条件、筑堰材料、岸坡及护岸情况,现有拦沙堰的数量、分布、结构断面以及淤积和运行情况,周边道路、村庄及施工条件等,记录的内容及要求见附录 A 中表 A.9。 5.3.8 村庄绿化美化工程区调查内容包括村庄位置、现有房前屋后、道路及河道两侧植物种类及生长情况,裸露区域现状立地条件,以及村庄周边河(沟)道及两岸泥沙淤积、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堆放情况等。 5.3.9 水土保持湿地工程区调查内容

11、包括村庄截污纳管、生活污水处理及排放、河滩地植物生长、库尾河道水质水量等情况。 6 防治措施总体布局 6.1 要求 DB33/T 21662018 4 6.1.1 根据小流域的自然条件、水土流失特点、功能区划类型、当地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等,明确防治目标,确定防治措施总体布局。 6.1.2 应充分利用大自然修复能力,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耕作措施合理配置,措施设计上应综合考虑生态、经济及安全等因素。 6.1.3 各项防治措施应具体落实到地块、村庄或河(沟)道,并绘制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图。 6.2 总体布局 6.2.1 应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坡上、坡中、坡下”分区布设防治措施,形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措施

12、体系: 坡上以“生态修复”为主,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较少的远山坡地,采取封育保护措施,设置封禁标牌、护栏,加强植被保护,减少人为活动的干扰破坏,保持土壤,涵养水源。 坡中以“综合治理”为主,在人为扰动频繁且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经济林地以及大面积裸露荒山(坡)等区域,采取坡改梯、坡面排蓄工程、经济林地治理以及水土保持林草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 坡下以“生态保护”为主,在村庄、河(沟)道及周边农田集中区,采取村庄绿化美化、护岸工程、拦沙堰、植被缓冲带、水土保持湿地等措施,改善人居环境,维护河道水质。 6.2.2 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按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进行措施布局,措施布设宜侧重面源污染控制和

13、水环境改善。 7 防治措施 7.1 封育工程 7.1.1 坡度大于 25 或近远期人类生产、生活活动较少的山林地,宜进行封育保护,可设置封禁标牌和拦护设施。 7.1.2 封禁标牌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设置于拟封禁区域的出入口、路旁等人为活动比较频繁的区域; 封禁标牌应明确封禁范围、封禁管理规定或管护公约等; 封禁标牌的形状、规格及材料应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协调。 7.1.3 封育治理区内林草破坏严重、植被状况较差、恢复比较困难的区域出入口可设置护栏、围网等,并与周边生态景观相协调。 7.1.4 封育年限应根据封育区水土流失情况、林草植被状况确定,不宜少于 3 年。 7.2 坡改梯工程 7.2.1

14、 在土层较厚、土质较好、便于经营管理的坡耕地、经济林地或已破损的梯田区域,宜进行坡改梯。 7.2.2 梯田应以截水沟、排水沟和田间道路为骨架,根据坡面地形自上而下沿等高线布设,大弯就势,小弯取直,做到田面平整,地边有埂,保留表土层厚 30 cm 以上。 7.2.3 梯田田坎的建筑材料根据当地土质和石料情况而定。在石料缺乏、坡度较缓、土壤黏结性好的区域,宜修建土坎梯田,田坎应用生土填筑,土中不应夹有石砾、树根、草皮等杂物,修筑时应分层夯实;在坡度较陡、石料丰富的地区宜修筑石坎梯田,田坎应逐层向上砌筑,每层应用比较规整的较大块石砌成田坎外坡;在有石料但造价高、土层较厚的区域,可选用田坎下段为石、上

15、段为土的土石混合田坎。 DB33/T 21662018 5 7.2.4 梯田设计标准及田面宽度、田坎断面等设计按照 GB 51018 相关要求执行。 7.2.5 在梯田区顶部与山坡交界处,宜布置截水沟等小型排蓄工程,以保证梯田区安全。 7.3 坡面排蓄工程 7.3.1 要求 7.3.1.1 坡面排蓄工程包括截水沟、排水沟、沉沙池、蓄水池等工程措施,适用于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经济林地等区域。 7.3.1.2 应结合地形条件,按“高水高排、低水低排、以排为主、排蓄结合”为原则进行布设,截水沟应布设在治理坡面的上方,排水末端布设沉沙池与排水沟相接;排水沟尽量利用天然沟道;蓄水池宜布设在坡脚或坡面局

16、部低洼处,与排水沟相连,以容蓄坡面排水。 7.3.1.3 截水沟、排水沟设计标准按照 GB 51018 相关要求执行。 7.3.1.4 在坡度大于 25的经济林地治理区,截、排水沟宜结合生产便道,根据山势走向呈“之”字形布设。 7.3.2 截水沟 7.3.2.1 截水沟基本上沿等高线布设,按坡面实际地形沟底比降不小于 0.5%,坡面来水经截水沟拦截排水排水沟。 7.3.2.2 当治理坡面的坡长较长时,宜增设截水沟,间距根据其控制集水面积、坡面洪峰流量、排水能力,结合地形条件通过计算确定。 7.3.2.3 截水沟宜采用梯形断面,坡面坡度较大时宜采用矩形断面,断面尺寸根据其控制的集水面积和暴雨强度

17、按照公式(1)公式(3)计算确定。 0.167sQqF . (1) 式中: sQ设计排水流量,m3/s; q设计重现期和降雨历时内的平均降雨强度,mm/min; 径流系数; F集水面积,hm2。 vAQ . (2) 式中: Q设计断面最大过水流量,m3/s; A设计断面面积,m2; v设计断面过流流速,m/s。 2/13/21iRnv . (3) DB33/T 21662018 6 式中: v设计断面过流流速,m/s R水力半径,m; i截水沟沟底比降; n糙率。 7.3.3 排水沟 7.3.3.1 与等高线斜交或正交布置,沟底设置与地形条件相适应的坡度,引导截水沟或坡面上部的径流,末端与天然

18、沟道相连接。 7.3.3.2 沟底比降应根据沿线地形、地质及与截水沟连接等因素确定。当坡度陡、流量大时,应考虑设置多级跌水或加糙(坎)消能。 7.3.3.3 宜根据地形及施工条件选用梯形、矩形或“U”型断面,并做好防冲措施,衬砌材料可采用砂浆抹面、浆砌片石、混凝土预制槽等。 7.3.3.4 断面尺寸根据公式(1)公式(3)计算确定。当排水沟较长、上下游汇水面积变化大时,应根据地形条件考虑断面渐变。 7.3.4 沉沙池 7.3.4.1 具体位置根据坡面地形和工程条件确定。 7.3.4.2 沉沙池为矩形, 其宽度宜为相连排水沟宽的 2 倍, 长度为池体宽度的 2 倍, 并有适当的深度。 7.3.5

19、 蓄水池 7.3.5.1 蓄水池的分布与容量按照“地形有利、经济合理、便于使用”的原则布置,一个坡面可集中布设一个蓄水池,也可根据需要布设若干蓄水池。单池容量一般 5 m320 m3不等,不宜超过 50 m3。 7.3.5.2 一般为矩形或圆形,宜采用砖砌、浆砌块石、钢筋混凝土或素混凝土结构;对于海拔较高区域,蓄水池结构材料应考虑抗冻要求。 7.3.5.3 池身可用隔墙分成沉沙区和蓄水区两部分,隔墙预留溢流槽,径流由进水口先进入沉沙区,经沉沙后通过预留的溢流槽进入蓄水区。 7.3.5.4 池深大于 1.0 m 的蓄水池内宜设取水踏步,池周应设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及拦挡设施。 7.4 经济林地治理

20、工程 7.4.1 对水土流失严重的经济林地,应采取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理,工程措施包括坡面排蓄工程和生产道路整治工程等。 7.4.2 生产道路整治工程应以治理区域内现有的生产道路为基础,对路面不平整、径流冲刷严重的道路进行整修。路面宽度不宜大于原有路面宽度,宜采用混凝土路面,对于景观要求较高的区域,可采用生态透水混凝土或条石路面砖。 7.4.3 经济林生产经营不宜长期进行林下除草,在地表裸露的经济林下,宜采取种草或条播灌木植物篱减少水土流失。推荐灌草种类参见附录 B。 7.4.4 可对经济林地进行补植、套种。补植密度应结合治理区现状经济林的种植密度、经营情况确定。 7.5 林草

21、工程 7.5.1 要求 DB33/T 21662018 7 林草工程包括水土保持林草和植被缓冲带,应根据治理区立地条件,结合林草措施功能特点布设。水土保持林草采用的植物种类参见附录B。 7.5.2 水土保持林草 7.5.2.1 在大面积裸露的荒山、荒坡、火烧迹地、采矿迹地等区域,应种植水土保持林草,采取乔、灌、草结合方式,恢复植被。 7.5.2.2 采用的树种应根据立地类型、气候特征,遵循适地适树(草)原则确定。海岛小流域植物种类的选择还应考虑海岛缺水、土层瘠薄、海潮风等环境条件,并考虑海岛对造林景观的要求。推荐林草种类参见附录 B。 7.5.2.3 应根据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树(草)种,采用不

22、同形式的整地工程。以穴状方式为主,穴面与原坡面持平或稍向内倾斜,大小因林种、苗木规格和立地条件而异。整地时间以春季、秋季为宜。 7.5.2.4 水土保持林的造林密度按照 GB/T 16453.2 相关要求执行。 7.5.3 植被缓冲带 7.5.3.1 河(库)滨带宜种植适生植物,形成植被缓冲带固土护坡。 7.5.3.2 应结合河(库)岸坡防护措施、植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以及区域绿化规划等统筹安排。有条件的岸坡,宜先进行微地形改造,延长初雨径流在植被缓冲带的滞留时间。 7.5.3.3 植物配置应以本地植物为主,结合河(库)岸坡稳定要求,优先选择固土护坡和净化功能强的植物。推荐植物种类参见附录 B

23、。 7.6 护岸工程 7.6.1 应在河(沟)道有岸坡冲刷、坍塌,并影响农业生产安全的区段布设护岸护坡工程。岸线应与河势流向相适应,力求平顺,各段平缓连接,不得采用折线或急弯。 7.6.2 护岸布设应保持河(沟)道的自然形态及其纵向连续性,并与河(沟)岸带治理、湿地恢复、排洪渠(沟)等措施相结合。 7.6.3 护岸工程按照“防冲不防淹”的原则布设,断面结构设计按照 GB 50286 相关要求执行,护岸高度宜参照附近现有完整护岸高程或两侧防护的农田标高确定; 在人群活动密集区应设置安全设施和警示标志。 7.6.4 应在满足防洪、稳定、结构安全前提下,结合水文、地形、地貌、地质、河床形态、建筑材料

24、、施工条件等因素,优先选用植物、松木桩、卵石、块石、生态混凝土预制构件、格宾、混凝土生态砌块等生态护岸材料。 7.7 拦沙堰工程 7.7.1 在上游有大面积裸露山体或植被破坏严重的河(沟)道内,宜根据河(沟)道走势及两岸地形逐级布设拦沙堰。 7.7.2 堰址选择应考虑维持河槽纵向连续性的需要,与周围农田、道路、护岸、灌溉渠道等衔接,并与当地生产生活需水、生态旅游、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7.7.3 拦沙堰型式应采用低矮宽缓堰坝,堰高以不影响河道行洪为宜,不宜超过 2.0m;布设于村庄上下游、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拦沙堰,应根据 SL 25 的要求进行稳定分析。 7.7.4 建筑材料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

25、用,有景观要求的河段,可建设生态景观堰。 7.7.5 拦沙堰的建设不得阻隔上下游生态系统,在近岸侧,应放缓坡度,满足鱼类洄游上溯需求。 7.8 村庄绿化美化工程 DB33/T 21662018 8 7.8.1 村庄绿化美化主要布置在村旁、宅旁、路旁和水旁。 7.8.2 村庄绿化技术要求按照 DB33/T 842 相关规定执行。推荐绿化植物种类参见附录 B。 7.8.3 村庄道路两侧、场院等地的“五堆”(柴、土、粪、垃圾、建筑弃渣)应进行清理整治。 7.8.4 村庄及周边河(沟)道内淤积物、堆放物和垃圾等应及时进行清理,保护河道水质。 7.9 水土保持湿地工程 7.9.1 要求 7.9.1.1

26、在村庄周边、水库库尾及河道滩地宜建设人工湿地,通过湿地植物拦截入河(库)水流泥沙及污染物,改善水生态环境。 7.9.1.2 应对湿地植物定期进行修整和清理,防止造成二次污染。 7.9.2 小型人工湿地 7.9.2.1 宜结合村庄周边地形,布设小型人工湿地,使农村生活污水排入水域前经过湿地植物净化。 7.9.2.2 湿地植物配置应满足净化水体污染物的功能,并与周边景观协调。 7.9.3 库尾人工湿地 7.9.3.1 应结合入库河流水质水量、周边地形条件,因地制宜建设库尾人工湿地。 7.9.3.2 湿地改造和引水设施布设不宜改变河道自然流向和现有地貌。 7.9.3.3 湿地植物选择应考虑植物物种多

27、样性,优先选用本地植物。推荐湿地植物种类参见附录 B。 8 监测与评价 8.1 应在小流域治理前、治理过程中以及治理完成后第 1 年,对坡面土壤流失量、土壤肥力变化及小流域水土流失进行监测: 可在坡面建设临时或长期径流场, 观测坡面土壤流失量; 无条件的可借鉴相邻小流域坡面径流场的土壤流失观测资料。 根据坡面地块立地条件的变化, 通过采集地块表层土壤土样, 监测坡面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情况。 可在集中治理区域下游选取现有拦沙堰作为简易卡口站, 通过测量堰前淤积泥沙量估算流域水土流失量。 8.2 进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应对小流域出口河(沟)道水质变化情况实施监测,监测指标及分析方法按照 SL 2

28、19 地表水监测部分的相关要求执行。 8.3 治理后 2 年内,应对小流域治理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按照 GB/T 15774 的相关要求执行。 DB33/T 21662018 9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现场调查表格 现场调查记录表格见表A.1表A.9。 表A.1 小流域基本情况调查表 地 块 号 土地 利用类型 所属 行政村村名 地貌 类型 海拔 (m) 坡度 ( ) 坡 向 土壤 母质 土壤 质地 土层 厚度(cm) 砂砾含量(%) 植被 组成 备 注 注:按小流域内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选取典型区块进行调查。 调查人:

29、校核人: 调查时间: 表A.2 小流域主要气象特征值表 气温() 降水量(mm) 年平均蒸发量(mm) 大风日数(d) 年平 均风 速(m/s) 主害风风向 10积温() 无霜期(d) 年日照时数(h) 年最高 年最低 年平均 年最大 年最小 平均降水量 7 月-10月降水量 调查人: 校核人 调查时间: 表A.3 小流域植被情况调查表 地块号 面积(hm2) 所属 行政村村名 树种 组成 林龄 高度(m) 郁闭度 下层灌木 下地被物 小流域植被覆 盖度 (%) 高度(m) 覆盖度 (%) 草被 覆盖度 (%) 枯枝落叶 层厚度(cm) 注:按小流域内不同植被类型选取典型区块进行调查。 调查人

30、: 校核人: 调查时间: DB33/T 21662018 10 表A.4 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表 单位:hm2 小流域面积 耕地 园地 林地 草地 商服用地 工矿仓储用地 住宅用地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特殊用地 交通运输用地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其他土地 调查人: 校核人: 调查时间: 表A.5 小流域社会经济基本情况调查表 涉及乡镇 所辖行政村数量(个) 土地面积 (hm2) 人口(万人)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耕地面积(hm2) 人均耕地 (hm2/人) 年粮食总产量(t) 主要经济来源 当地特色产业 总人口 农业人口 调查人: 校核人: 调查时间: 表A.6 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调查

31、表 小流域名称 土地总 面积 (km2) 无明显流失面积 水力侵蚀面积(hm2) 面积 (hm2) 占总面积比例 (%) 轻度流失 中度流失 强烈流失 极强烈流失 剧烈流失 面积 比例(%) 面积 比例 (%) 面积 比例(%) 面积 比例(%) 面积 比例(%) 调查人: 校核人: 调查时间: DB33/T 21662018 11 表A.7 小流域水土流失图斑复核调查表 编号 所属 行政村村名 调查范围 (hm2) 现状土地利用类型 地质地貌类型 植被覆盖度 (%) 土壤侵蚀强度 水土流失 原因 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调查人: 校核人: 调查时间: 表A.8 小流域河道现状情况调查表 河流名称

32、 河道长度(m) 河(沟)比降(%) 现状护岸情况(岸坡结构型式) 河道内已建小型水利设施(拦沙堰、灌溉渠道等) 拟建护岸位置(所属 行政村村名) 拟建护岸长度(m) 拟建护岸两岸现状 存在问题(岸坡坍塌、冲刷等) 调查人: 校核人: 调查时间: 表A.9 小流域拟建拦沙堰堰址现状情况调查表 序号 调查内容 基本情况 1 建设地点(所在河道名称及所处行政村) 2 堰址河道断面形状(V 型或 U 型) 3 堰址处河道平均底宽及沟槽深、面宽(m) 4 河道护岸情况(含左/右岸坡比) 5 河(沟)道比降 6 河道水文特征(流量、常水位、有无常流水等) 7 堰址上下游河道淤积情况 8 堰址左右岸基本情

33、况(农田、林地、道路等) 9 堰址处基岩埋深等地质情况 10 其它情况 调查人: 校核人: 调查时间: DB33/T 21662018 12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水土保持措施区域推荐植物种类 水土保持措施区域推荐种植的植物种类见表B.1。 表B.1 水土保持措施区域推荐植物种类一览表 适用区域 乔木 灌木 草本 经济林治理区 / 紫穗槐、茶、杨桐、油茶、条叶榕 高羊茅、 狗牙根、 黑麦草、紫云英、白三叶、石蒜、白术、野油菜、紫英 水土保持林草 杉木、湿地松、木荷、青冈、枫香、毛竹、杜英、檫树、苦槠、甜槠、黄檀、冬青 紫穗槐、胡枝子、美丽胡枝子、杨桐、檵木、棯木 高羊茅、狗牙根、

34、黑麦草 村庄绿化区 香樟、合欢、乌桕、水杉、石榴、紫薇、桂花、樱桃、桃、枇杷、紫荆、黄山栾树、泡桐、石楠、杨梅、大叶榉、垂柳、大叶女贞、无患子、白玉兰 杜鹃、南天竺、无花果、八角金盘、迎春、凌霄、红花檵木、 红叶石楠、 云南黄馨、木芙蓉、茶花 鸢尾、扫帚草、紫茉莉 植被缓冲带或水土保持湿地区 常水位以下 池杉、水杉、水松 / (1)具有良好水质净化作用:梭鱼草、水葱、苦草、金鱼藻、水芹、灯芯草、薏苡 (2)形成植物屏障,减少岸坡侵蚀:野茭白、芦苇、菖蒲 (3)景观需求的水域:荷花、慈姑、鸢尾、睡莲、水葱、菖蒲 常水位设计洪水位 池杉、水杉、水松、木芙蓉、落羽杉、乌桕、枫杨、重阳木、南川柳 小叶蚊母、水蜡、夹竹桃、木芙蓉 千屈菜、芦竹、芒、班茅、美人蕉 设计洪水位以上 杜英、樟树、雪松、枫香、国槐、侧柏、四季桂、红叶李、湿地松、大叶女贞、黄山栾树、朴树、海州常山 栀子花、胡枝子、紫穗槐、火棘、马棘、杨梅、美丽胡枝子、白棠子树 狗牙根、高羊茅、紫花苜蓿、白三叶、麦冬、萱草、石蒜、美人蕉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