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必修3 第二单元 选择题练习 姓名
90.(2014·湖南永州一模·5)大建筑师维特鲁威转述古希腊人的理论:“建筑物……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这表现出古希腊人( )
A.对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失望 B.对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
C.对直接民主的狂热 D.个人利益至上,忽视真理的存在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理解分析能力。分析材料可知“人”是建筑物比例的标准,与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思想是一致的,体现了以人为本,是人文精神的滥觞。题干材料中不涉及“道德”、“民主”、“利益”,故A、C、D选项不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91.(2014·江苏盐城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4)流行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的欧洲哲学思想流派——斯多亚学派发展了正义和公正的理性自然的思想。他们断言,所有的人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都有权享受一些基本权利,对这些权利政府无权侵犯。这一法律优先于国家本身,任何擅自亵渎它的统治者必然成为暴君。这表明斯多亚学派( )
①倡导正义和公正的理性 ②主张天赋人权和人人平等
③蕴含了人文主义思想 ④促进了人类自我意识的首次觉醒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斯多亚学派
【解析】材料“斯多亚学派发展了正义和公正的理性自然的思想”,表明①;材料“所有的人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都有权享受一些基本权利,对这些权利政府无权侵犯”,表明②③;材料表明时间为公元前3世纪到前2世纪,而人类自我意识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是智者学派,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故选A。
【答案】A
92.(2014·北京朝阳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8)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这一思想( )
①认为人的感觉是判断一切事物的标准 ②否定了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③强调知识的作用和人自身的理性判断 ④为政治改革找到了一个辩护的理由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切入点是希腊人文精神的起源。解题依据所学知识,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和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苏格拉底思想最大的不同点是前者主张“人的感觉是判断一切事物的标准”,而后者提出“知识即美德”,强调人的理性和道德,运用排除法即可判断D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D
93.(2014·广东六校高三第三次联考·15)普罗塔哥拉有一句名言,“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对此言论内涵的理解,准确的是( )
A.人要在自己的灵魂中发现神 B.希望知道神是否存在
C.否定神的意志,反思人类自己 D.慨叹人生短暂认识有限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思想主张
【解析】“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表示他并不关心神,故A项错误;由于其不关心神,因而也不“希望知道神是否存在”,故B项错误;“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否定神的存在,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说的是反思自己,故C项正确;“慨叹人生短暂认识有限”则是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全部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C
94.(2014·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10月联考·18)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智者安提丰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这表明( )
A.民主政体下希腊人不受法律约束 B.古代希腊人缺乏人民主权观念
C.智者学派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 D.智者学派忽视了社会道德建设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思想主张
【解析】古希腊智者学派肯定人的价值,树立人的权威,否定神的意志的衡量一切的标准,体现了西方人文主义的本质。但他们否定了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行为的约束力,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安提丰认为在众目睽睽之下,应非常尊重法律,AC项与史实不符合。材料没有反映人民主权观念,B项与题意无关,故D项正确。
【答案】D
97.(2014·河南郑州一模·7)古希腊某一思想家认为,“一切别的东西都系于灵魂,而灵魂本身的东西,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该思想家( )
A.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B.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C.鼓励人们独立的理性思考 D.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思想主张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灵魂”、“善”、“智慧”可知该思想家不仅研究人的道德,还研究人的内在灵魂,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故B项正确;“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忽视道德约束,与材料观点相悖,故A项错误;材料提倡人们学习智慧来追求善,并没鼓励人们独立的理性思考,故C项错误;由材料观点可以推断该思想家应为苏格拉底,他在自然科学领域并未取得卓越成就,故D项错误。
【答案】B
98.(2013—2014·黑龙江哈三中高二第一学期第一学段考试·11)“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下列言论与此思想属于同一思想家的是(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D.美德归根结底会给人带来好处,邪恶则总会带来坏处。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思想主张
【解析】材料出自苏格拉底,反映了美德即知识的思想,选择D项。A项是智者学派的思想、B项是中国古代儒家的思想、C项是文艺复习时期的人文精神。
【答案】D
99.(2013—2014·黑龙江哈三中高二第一学期第一学段考试·12)拉莫特·勒瓦耶在其著作《异教徒的德行》中写到:“人们可以说孔子和苏格拉底一样,运用他们在伦理方面的权威,使哲学回到人间。”以下能够充分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他们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B.他们都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
C.他们都关注知识对人的改造 D.他们都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思想主张
【解析】根据材料“伦理方面的权威,使哲学回到人间”,结合孔子思想的仁政、德治以及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可判断选择A项。孔子主张维护周礼,不主张发展个性,故B项错误;苏格拉底不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D项错误;C项虽然正确,但题干未涉及对人的改造,只是强调道德知识的重要性。
【答案】A
100.(2014·浙江嘉兴高三基础测试·23)西方人文精神经历了三次大的演进和变化,涌现出许多时代巨人,发出具有震撼力的时代呐喊。下列人物和主张的连线,正确的是( )
A.普罗塔哥拉——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统一的
B.薄伽丘——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C.伏尔泰——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D.康德——人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解析】普罗塔哥拉的思想特点是强调感性,忽视道德,A项说法错误;薄伽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肯定人和人的价值,但“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是莎士比亚的人文思想体现,B项排除;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法国卢梭的思想,C项排除;康德是启蒙思想家,强调理性,D项正确。
【答案】D
101.(2014·湖北武汉部分学校高三起点调研·13)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他把智仁勇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它们是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下列思想家的主张与此相似的是( )
A.普罗泰格拉 B.亚里士多德 C.韩非子 D.荀子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解析】孔子提出智仁勇这三种品质,说明他重视内心道德的教化。荀子更多发展了孔子的“礼”,即外在的约束,韩非子重视外在的法律的约束,普罗泰格拉代表的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主观感受,忽视道德的作用,因此排除ACD项,故答案应为B。
【答案】B
102.(2013·广东汕头高二期末·7)中国古代刑罚中以肉刑最为残忍。至20世纪初,清政府宣布废除肉刑。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工业化进程的推动 B.封建愚昧思想的革除
C.西方人文精神的影响 D.社会治安的好转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把握20世纪初的历史阶段特征。肉刑的废除是文明进步的体现,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故C项正确;A项具有较强的迷惑性,工业化进程的推动对中国思想解放具有一定作用,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B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答案】C
103.(2014·吉林普通中学高三摸底·8)黑格尔说:“人们可以说,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完全的经验主义者,并且是一个有思想的经验主义者。……但是他的经验是全面的,就是说,他没有漏掉任何细节,他不是抓住一个规定,然后又抓住另外一个规定,而是它们同时把握在一起……经验的东西,在它的综合里面被把握时,就是思辨的概念。” 黑格尔的这段话,深刻地体现了亚里士多德是( )
A.唯物主义者 B.理性主义者 C.经验主义者 D.唯心主义者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解析】从材料“是一个有思想的经验主义者”、“经验的东西,在它的综合里面被把握时,就是思辨的概念”,说明作者强调亚里士多德的思辨,而不是经验主义者,故B正确,C不正确。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与之相反是唯心主义,材料没有体现,故A、D不正确。
【答案】B
104.(2014·北京东城普通校高三11月联考·2)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三段论”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
A.普罗塔哥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亚里士多德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熟悉基础知识,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成就涉及多个领域,尤其是哲学,提出了著名的“三段论”,主张“我们的行为必须是过与不及之间中庸之道”。普罗泰戈拉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故选D项;苏格拉底主张“有道德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柏拉图则主张理性思考,著有《理想国》,故排除A、B、C项。
【答案】D
1.(2014·北京东城高三期末·25)梁启超说:“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对梁启超的话理解准确的是
( )
A.自然哲学使人们具有了自主意识 B.智者学派树立了人的尊严
C.文艺复兴打破了中世纪的神学桎梏 D.宗教改革挑战了教皇的权威
【考点】文艺复兴
【解析】抓住时间“十四五世纪”,抓住关键词“古学复兴,脱教会之藩篱”,此两个信息结合所学当指文艺复兴,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自然科学,故A项错误;智者学派是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源头,根据时间可知B项错误;宗教改革兴于十六世纪,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4·河北保定高三期末·32)公元十六世纪,西方的文艺复兴与自然科学同时发展。下面对它们判断正确的是( )
A.是新兴科学与古典文化的对抗 B.共同冲击了神学的统治地位
C.为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提供了论据 D.为工业革命做了人才与科学的准备
【考点】文艺复兴;近代科学技术
【解析】文艺复兴是借古典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思想,不是复兴古典文化,故A项错误;古典文化揭露就教会的荒淫虚伪,自然科学的进步使得教会神学理论诸如“地心说”破产,两者共同冲击了神学的统治地位,故B项正确;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提供了论据,故C项错误;西方手工工场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做了人才的准备,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4·广东汕头高三期末·18)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兴起了人文主义法学。即“崇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本性的法学观点或法学思想体系”。据此推断,当时的人文主义法学者的研究倾向是( )
A.复兴古罗马法律体系 B.笃信基督教神学思想
C.崇尚英国君主立宪制 D.反对法国的共和政体
【考点】文艺复兴;罗马法
【解析】“14世纪到16世纪”是文艺复兴时期,而此时人文主义者以复兴希腊罗马文化名,开展文艺复兴,结合“法学观点或法学思想体系”,则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相信神学的思想,故B项错误;此时英国没有建立君主立宪制,法国没有建立共和政体,故C、D项错误。
【答案】A
4.(2014·河南郑州一模·9)某一时期,“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反映在学术研究和教育中,……课程强调学习古典艺术和体育锻炼,目的是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合格的市民。”该时期的主流社会思潮是( )
A.禁欲主义 B.人文主义 C.理性主义 D.自由主义
【考点】文艺复兴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世俗主义”、“个人主义”和“古典艺术”可以推断该时期是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的主流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故B项正确;A项属于中世纪,C和D项属于启蒙运动时期,与材料反映阶段不相符合,故A、C、D三项错误。
【答案】B
5.(2014·广东佛山一模·21)思想领域的进步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下列各项能够印证这一结论的是( )
A.文艺复兴与经典力学 B.宗教改革与生物进化论
C.启蒙运动与牛顿力学体系 D.马克思主义与相对论
【考点】《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经典力学;进化论;相对论
【解析】文艺复兴把人从天主教神学的精神独裁中解放出来,开始关注探求自然界的规律,推
动了经典力学的形成,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宗教改革出现在14—16世纪,1859年达尔文创立了生物进化论,两者之间无因果关系,故B项错误;以牛顿力学体系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成就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思想领域的进步,故C项错误;相对论兴起弥补了经典力学的不足,与马克思主义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
6.(2014·河南洛阳一模·19)历史学家们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科学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精神层面现代化的进程。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
A.彻底摧毁宗教与迷信的精神枷锁 B.使人从封建愚昧中旧益获得解放
C.促进人类民主、科学思想的形成 D.推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
【考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解析】A项“彻底摧毁”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推动工业革命,故D项错误;宗教改革并没有促进科学思想的形成,故C项错误;四场运动都具有反封建性,使人从封建愚昧中日益获得解放,故B项正确。
【答案】B
7.(2014·浙江金丽衢十二校一模·18)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在其著作《资本主义论丛》中曾经指出,18世纪的欧洲:“礼拜堂日趋没落、实验室欣欣向荣”。与这一现象的出现无关的是( )
A.宗教改革 B.文艺复兴
C.启蒙运动 D.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考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解析】“礼拜堂日趋没落、实验室欣欣向荣”说明宗教受到质疑,而科学得到发展,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进而将科学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故B、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直接推动了科学事业的发展,故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宗教改革虽然冲击了教会的权威,但没有否定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反而促进了新教的产生和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8.(2014·广东七校联合体高三第二次联考·19)房龙《人类的故事》一书中写道:“此时人们仍是教会母亲的儿子……但是,人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这样的改变始于( )
A.古希腊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考点】文艺复兴
【解析】材料中“此时人们仍是教会母亲的儿子”,意思是人们仍然服从于教会,由此可知A项与C项、D项不正确,因古希腊时期,还没有出现天主教,而宗教改革时期,挑战教会与教皇的权威,提出了与教会思想不同的“因信称义”等思想,而启蒙运动在宗教改革后,教会的影响更小了;而“人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这是追求现世的幸福,是人文主义思想,所以B项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B
9.(2013—2014·黑龙江哈三中高二第一学期第一学段考试·14)塞万提斯在其《堂·吉诃德》一书的序言中申明:“这部书只不过是对于骑士文学的一种讽刺”,目的在于“把骑士文学地盘完全摧毁”。此书创作目的根源于( )
A.骑士文学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化的变革
C.思想解放运动深入发展推动文学革命 D.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对落后阶层的打击
【考点】文艺复兴
【解析】把握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人文主义文学的出现是新的经济因素发展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反映,选择B项。ACD也是原因但并非根源。
【答案】B
10.(2014·广东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16)现代化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历史学家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
A.促使人类自立、自觉、自信意识的形成
B.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
C.使宗教宽容主张被广泛接受
D.确保了代议制的逐步建立
【考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启蒙运动
【解析】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是宗教改革,使宗教宽容主张被广泛接受是启蒙运动,故B、C不正确。英国代议制建立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故D不正确。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使人的思想获得解放,故A正确。
【答案】A
12.(2014·广东珠海高三摸底·22)在15世纪,斯特拉斯堡(今法国东北部城市)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10%属于古典书籍。从1500年到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而与宗教相关的书刊下降为总数的27%。对上述变化的最佳理解是( )
A.人文主义精神昌盛 B.天主教地位有所下降
C.学者推崇古典作品 D.中国印刷术引入欧洲
【考点】文艺复兴
【解析】材料表明,15世纪到1520年宗教书籍的比重下降,古典书籍的比重上升,说明此时的西方学者重视并推崇古典书籍,同时宗教的地位有所下降,故B、C项正确。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主要原因是此时西欧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广泛流传,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要求个性解放,故A项最佳。印刷术传入欧洲是在14世纪,故D项错误。
【答案】A
13.(2013·广东汕头高二期末·13)“人应该与上帝平起平坐,因为两者同为世界主宰”。主张这种观点的是( )
A.古希腊的智者学派 B.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者
C.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 D.近代的儒学思想家
【考点】文艺复兴
【解析】从“上帝”可首先排除D项;题干观点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是人文主义的体现,由此可排除B项;AC项都具有人文主义精神,正确解答须理解两个时期人文主义的不同内涵,从“平起平坐、世界主宰”可知这种观点把矛盾直指宗教神权统治,故排除A项,C项正确。
【答案】C
14.(2014·江苏南京高三学情调研·14)薄伽丘《十日谈》中有个《裁判官的故事》。故事描述了一个财主在酒后说了句:“他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结果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后来他疏通关系,还“献上一大块‘肥膏’,让神父涂在眼上,也好医治修士见钱眼红的毛病。”最后被释放回家。该故事主要意在( )
A.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B.倡导人生及时行乐并崇尚理性与科学
C.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并讽刺教会的腐败
D.抨击教会的贪婪和“灵魂获救”的骗局
【考点】文艺复兴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财主喝了酒并说了不合适的话被判处火刑,可知教会禁欲;从财主向神父行贿,神父接受贿赂,可知教会腐败。可见,该故事意在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并讽刺教会的腐败,故选C项。
【答案】C
15.(2014·广东六市六校联合体高三第一次联考·23)某班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工业文明的前奏”这一课题时,下列材料应该排除的是( )
A.《物种起源》 B.《权利法案》
C.《十日谈》 D.《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考点】进化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文艺复兴;经典力学
【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于1765年-19世纪中期,按“工业文明的前奏”的时间要求来判断, A项不符合时间要求,但符合题目要求(《物种起源》出版于1859年),故答案为A。 BCD三项符合“前奏”的时间要求,但不符合题目要求(牛顿71687年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薄伽丘《十日谈》约写于14世纪),排除BCD三项。
【答案】A
16.(2014·四川成都高三摸底·1)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之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来说就够了。这正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一切。”这说明他( )
①反对信仰基督教 ②推崇自由、平等、博爱
③追求现世的幸福 ④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文艺复兴
【解析】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要求。故③④正确。人文主义者反对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但不反对基督教信仰,①错误,②是启蒙运动的内容。
【答案】D
17.(2014·湖北武汉部分学校高三起点调研·15)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揭露得淋漓尽致,为马丁·路德提供了攻击天主教的炮弹。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了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的思想。可见,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
A.都坚持国家权力高于神权 B.都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
C.都从根本上否定上帝的权威 D.传播人文主义手段相同
【考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解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宣扬人文主义精神,把人从天主教会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A项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观点,C项否定天主教会的权威,D项手段不同,文艺复兴主要是通过文艺作品、宗教改革主要是通过对基督教教义的重新解释来传播人文主义。故答案应为B。
【答案】B
18.(2014·广东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1763年至1914年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下列事件不能为这种观点提供依据的是
( )
A.文艺复兴 B.工业革命
C.资本主义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 D.殖民扩张
【考点】文艺复兴;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欧美代议制的确立
【解析】由题干中“1763至1914”时间限定排除A项,文艺复兴发生于14—17世纪。
【答案】A
19.(2014·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二·23)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写到:“现代的自然研究,和整个近代史一样,是从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算起,这个时代,我们德国人由于当时我们所遭遇的民族不幸而称之为宗教改革,法国人称之为文艺复兴,而意大利人则称之为五百年代,但这些名称没有一个能把这个时代充分地表达出来。……”他认为这个时代应该是( )
A.“发现人”的时代 B.“信仰自由”的时代
C.“理性”时代 D.“科学”时代
【考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解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宣扬了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因此这个时代是“发现人”的时代。BCD项出现在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故答案为A项。
【答案】A
宗教改革
20.(2014·山东济宁高三期末·9)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把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而把宗教改革称为“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改革( )
A.创造了许多新的宗教派别 B.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C.提出了许多新的宗教观点 D.使社会各阶层破除了宗教迷信
【考点】宗教改革
【解析】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是指两者推动了欧洲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由此可以得出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改革也推动欧洲的近代化,宗教改革运动继承并发展了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故B项正确;A、C项虽然与宗教改革有关,但不是其主要意义,故A、C项错误;“使社会各阶层破除了宗教迷信”与史实不符,宗教改革并没有否定宗教信仰,故D项错误。
【答案】B
21.(2014·广东肇庆高三期末·20)有一位英国著名哲学家曾经明确指出:“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下列言论能够佐证这位哲学家观点的是( )
A.赎罪券“增加的仅仅是贪婪之心” B.“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牧师”
C.“上帝的恩典不是赐给所有的人” D.“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权力”
【考点】宗教改革
【解析】关键信息: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本题考查宗教改革意义,即打击了天主教与教皇的权威,具有思想解放的作用,特别强调人的心灵,而B项体现了信仰即可得救的思想,故B项正确;A、C、D项都是宗教改革中进步的思想,但都不符合题意,故A、C、D项错误。
【答案】B
22.(2014·广东佛山一模·19)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说:“基督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由此可知马丁·路德( )
A.主张人是自由和独立的 B.反对宗教信仰
C.认为教皇无权阅读《圣经》 D.支持废除基督教
【考点】宗教改革——马丁·路德思想主张
【解析】马丁·路德主张不需要教会,基督徒可以阅读《圣经》,与上帝沟通,强调了基督徒是自由和独立的,故A项正确;马丁·路德反对只是教会精神独裁,不反对宗教信仰,不支持废除基督教,故B、D项错误;教皇作为基督徒也可以独立阅读《圣经》,故C项错误。
【答案】A
23.(2014·河南开封一模·31)赫·乔·威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D.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考点】宗教改革
【解析】抓住关键句“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说明宗教改革反对的是拥有大量财富的世俗封建君主的政治斗争,故C项正确,A项错误;宗教改革不是反对封建君主的民主革命,而是反对封建教会的政治斗争,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不是民族革命,故D项错误。
【答案】C
24.(2014·四川成都一模·12)《欧洲文艺复兴史》中写到,“《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声中的一声……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文中的“他”划燃火柴的地点位于图4中的( )
图4
A.① B.② C.③ D.④
【考点】宗教改革
【解析】《九十五条论纲》为马丁路德的著作,他在德国开始了宗教改革,故“划燃火柴的地点”是德国,图中①为英国,②为法国,③为德国,④为瑞士,故C项正确。
【答案】C
25.(2014·广东惠州三模·19)“人们只有通过信仰,而不是其他任何手段,才能回报上帝。”此言最可能出自于( )
A.罗马教皇 B.伏尔泰 C.马丁·路德 D.达尔文
【考点】宗教改革——马丁路德思想主张
【解析】马丁·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等其他任何手段,体现了他“因信称义”的思想,故C项正确;罗马教皇主张“因行称义”,盲从教会说教,与材料观点相反,故A项错误;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达尔文宣扬“进化论”学说,与材料观点无关,故B、D项错误。
【答案】C
26.(2014·湖北襄阳一模·28)1517年,为反对教皇借颁发赎罪券盘剥百姓,路德贴出了《九十五条论纲》。当时社会各阶层都对《论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以说《论纲》点燃了第一次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即宗教改革的火焰。这说明( )
A.神学禁锢了人们的头脑
B.罗马教皇是欧洲封建主
C.当时社会矛盾相当尖锐
D.《论纲》充分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要求
【考点】宗教改革——马丁路德思想主张
【解析】注意材料中信息“当时社会各阶层都对《论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当时天主教会在思想上对欧洲人民进行严密的精神统治;在经济上天主教会对欧洲各国人民大肆搜刮;在政治上干涉各国的内政,引起欧洲许多君主和贵族的不满,因此教会与德意志各阶层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故C项正确;“神学禁锢了人们的头脑”“罗马教皇是欧洲封建主”体现的是教会与资产阶级以及广大人民中间的矛盾,但没有突出与封建君主、贵族之间的矛盾,故A、B项错误;《九十五条论纲》应该说主要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要求,即批判天主教会的权威,故D项错误。
【答案】C
27.(2014·河南洛阳一模·4)(A卷)有学者认为,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正如在西方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称其为“中国的马丁·路德”。主要是因为二人( )
A.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 B.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
C.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 D.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考点】宋明理学——王阳明心学;宗教改革——马丁路德思想主张
【解析】王阳明心学强调“发明本心”,靠内心自我反省;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强调信仰得救,因此两者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故A项正确;中国没有受到教权束缚,故B项错误;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不是打破正统思想的权威,故C项错误;王阳明心学是为封建统治服务,没有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故D项错误。
【答案】A
28.(2014·河南洛阳一模·16)马丁·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约翰·加尔文又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类不能改变上帝的决定,甚至不可能知道上帝的选择,只能通过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去证明上帝的决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前者否定了《圣经》的绝对权威
B.后者不利于人文主义的发展
C.二者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信仰要求
D.二者都破除了教权与世俗权力的束缚
【考点】宗教改革
【解析】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宗教改革都是以资产阶级宗教代替封建宗教,体现资产阶级要求,故C项正确;两场改革并没有否定《圣经》的绝对权威,两场改革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故A、B项错误;二者没有破除了教权与世俗权力的束缚,故D项错误。
【答案】C
29.(2014·湖南永州一模·6)“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以上言论旨在( )
A.强调个人信仰的独立 B.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
C.提倡追求幸福和物质享受 D.批评天主教会的腐败
【考点】宗教改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对有效信息的理解能力。“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这体现了宗教改革“信仰即可得救”的原则,故选择A项正确;C选项为文艺复兴的内容,故排除;BD选项并不是宗教改革的最终目的,故排除。
【答案】A
30.(2014·北京朝阳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1)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指出人要想灵魂得救必须依靠自己的虔诚信仰。其主张否定了( )
A.宗教神学的价值 B.世俗君主的作用
C.罗马教皇的权威 D.宗教仪式的意义
【考点】宗教改革——马丁路德思想主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切入点是宗教改革。依据材料可以提炼出“信仰得救”,联系所学分析选项,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冲击并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故选C。
【答案】C
31.(2014·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三·22)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道:“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这里的第一个“权威”最可能指的是( )
A.上帝 B.罗马教皇 C.君主 D.马丁·路德
【考点】宗教改革
【解析】本题重在审题和弄清每一个称呼的含义,此题考查的是对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一个“权威”应该指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经分析马丁﹒路德破除了天主教会的权威。他应指马丁·路德,而权威则是罗马教皇。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与C无关,也不是对A的否定。
【答案】B
32.(2013—2014·黑龙江哈三中高二第一学期第一学段考试·15)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中说:“一个传教士在基督教世界中只是一个职位的充任者而已。当他担任某种职位时,他享有较高的地位;当他被免职之后,他仍是一个农民或一个市民,与其余的人并无分别。” 他想强调的是( )
A.农民或者是市民都有可能成为僧侣 B.传教士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