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同步练习]第5课《杜甫诗三首》.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9250679 上传时间:2025-03-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0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步练习]第5课《杜甫诗三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同步练习]第5课《杜甫诗三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 1.在课文中找到下列词语,借助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 萧( )森 暮砧( ) 万壑( ) 环珮( ) 青冢( ) 朔( )漠 省( )识 渚( )清 潦( )倒  2.根据下列注音,在句子的空缺处填写正确的汉字。 ⑴江间波浪jiān( )天涌 ⑵白帝城高急暮zhēn( ) ⑶一去紫台连shuò( )漠 ⑷万里悲秋常zuò( )客 ⑸艰难苦恨fán( )霜鬓 3.对《登高》一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4.文学常识填空。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 ”,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 ”,他亦被称为“ ”。作品集有 。 5.请举例分析《秋兴八首(其一)》中景与情的关系。 答: 6.“群山万壑赴荆门”一句描绘出了一幅雄伟的图景,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答: 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万壑(hè) 渚(zhǔ)清     萧(xiāo)条   环珮(pèi) B.潦(liáo)倒   千载(zài)     凋(diāo)零   露(lù)水 C.霜鬓(bìng)    青冢(zhǒng)   单(chán)于   荆(jīng)门 D.朔(sù)漠    省(xǐng)识    嗟(jiē)尔    暮砧(zhēn) 8.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协迫    邂逅   穷困潦倒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B.浊酒    旋律   涣然冰释   鞠躬尽悴,死而后已 C.呼啸    寂寥    要言不繁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D.临摹 度假 作客他乡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9.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露凋伤枫树林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无边落木萧萧下  萧萧:纷纷。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C.一去紫台连朔漠   去:离开。 D.江间波浪兼天涌   兼天:连天。 10.下面对《登高》一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急/天高/猿/啸哀 B.无边/落木/萧萧/下  C.百年/多病/独登/台 D.潦倒/新停/浊酒/杯 11.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 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 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 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 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D.诗人在此旅居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 的第二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 12.下面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 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 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全诗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13.名句默写: ⑴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 _,孤舟一系故园心。 ⑶寒衣处处催刀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一去紫台连朔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环珮空归月夜魂。 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阅读《登高》,完成14—16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4.有人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历来被推为律 诗中的杰作,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试就其对仗工整做简要分析。 答: 15.诗的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感情基调如何? 答: 1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不尽”二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19题。 杜甫,字子美,京兆人。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诏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兵,又以琴客董廷兰之故罢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解,不复问。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常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左右走报其母,为救得止。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塘,泝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瀑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为设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汙。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皆怜之。 (选自《唐才子传·卷第二》) 2.4.6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河西尉,不拜 拜:任职 B.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久辱 故事:旧业 C.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数子 鼓吹:宣扬 D.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 因:因此 18.下列各句,不能分别表现杜甫“放旷不自检”和“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汙”的一组是( )A.①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②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 B.①甫见之,或时不巾 ②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亡走凤翔 C.①擢河西尉,不拜 ②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 D.①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 ②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 1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玄宗看了杜甫的赋颂后,觉得他很有才能,命宰相考考他的文章,先提拔他为河西县尉,后又改派他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B.杜甫担任左拾遗官职时,为平民时的朋友房获罪琯获罪罢相说情,唐肃宗大怒,下旨让三司治杜甫的罪,宰相张镐也赞同以杜甫抵罪。 C.安禄山叛乱时,杜甫避乱,寄住鄜州的家长年生活艰难,年幼的孩子甚至要饿死;旅居秦州,靠背柴禾、拾橡栗为生;流落剑南,建草堂居住。 D.杜甫在成都受世交节度使严武的优待,但他性格急躁,对严武傲慢放肆,使严武心中怀恨,甚至想杀掉杜甫;后出川流落沅、湘,在飘泊中去逝。 杜甫诗三首 1.萧(xiāo) 砧(zhēn) 壑(hè) 珮(pèi) 冢(zhǒng ) 朔(shuò) 省(xǐng) 渚(zhǔ) 潦(liǎo) 2.⑴兼 ⑵砧 ⑶朔 ⑷作 ⑸繁 3.C(“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不对。) 4.子美 少陵野老 诗史 诗圣 《杜工部集》 5.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的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既生动的表现出了其“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6.不同意。其一,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昭君之奇美。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 7.A(B“潦倒”的“潦”应读“liǎo”,“千载”的“载”应读“zǎi”。C“霜鬓”的“鬓”应读“bìn”。D“朔漠”的“朔”应读“shuò”。) 8.D(A“协迫”的“协”应为“胁”。B“鞠躬尽悴”的“悴”应为“瘁”。C“要言不繁”的“繁”应为“烦”。) 9.B(“萧萧”应为“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10.C(应为“百年/多病/独/登台”,“独”应单读,“登台”是一个词连贯起来。) 11.D(“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不当,应为“故园之思被孤舟系在了江边”) 12.B(全诗的主题是对王昭君的命运表示同情的同时谴责统治阶级的,因此不可能有歌颂之意。哪怕是对王昭君的。) 13.⑴塞上风云接地阴 ⑵丛菊两开他日泪 ⑶白帝城高急暮砧 ⑷独留青冢向黄昏 ⑸画图省识春风面 ⑹无边落木萧萧下 14.本诗前三联尤为突出。是字字对,词词对,不仅词性相同,而且平仄相对,音韵谐 和。读起来有节奏感。 15.深秋晴空如海,猿啸空谷传响,风霜高洁,水落石出;无穷的落叶和不尽的长江,一幅壮阔图景。极力渲染雄浑悲凉的气氛。 16.不能。因为这两个词扩大了诗的意境,有了它们,后面的“萧萧”和“滚滚”才有附着点,才能更显出秋之悲凉广旷。 17.D(因:于是。) 18.C(C项中,①的“擢河西尉,不拜”并非“放旷不自检”的表现,②写杜甫家乡被 敌占领,家里生活艰难,也不属“挺节无所汙”的表现。) 19.B(“宰相张镐也赞同以杜甫抵罪”理解有误,张镐实为杜甫开脱罪责。)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