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12课 和谐家园
教学内容分析
第十二课为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内容主要是关于网络行为中的一些不好的现象,包括网络沉溺、网络不文明行为、网络犯罪等,本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树立网络道德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行为。
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的学生还较为单纯,然而,通过第三单元前三课的学习,他们对网络世界充满了好奇与兴趣,难免会在网络上做一些恶作剧或者是上当受骗。教授这一课内容时,我们需要谨小慎微,可以枚举多个真实事例,让学生从心理上和行为上彻底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教法建议
本堂课适合当做一堂讲授型的课,教师可以先列举一些网络上的好的和不好的行为,让学生讨论一段时间,再由老师提问好与不好的网络行为分别是哪些,并说明原因。
由老师提问,学生组成小组讨论各自在网络上一些不好的行为或是习惯,填写教材上的表格,之后由老师做总结。
由老师提问:“如果在网络上你没有谩骂别人,但别人无缘无故骂了你,你该如何应对?”按原来小组进行讨论,最后由小组选出一个人做代表陈述自己组的主要应对措施。由老师进行总结。
个案分析:根据教材的安排给出一个例子,老师引导学生发言,多给学生思考空间,让学生自我认识。最后交由老师总结(注意总结时应当要联系实际,就是能让学生们联想到各自生活的中的一些情景)
布置课后作业:总结自己还有身边人利用网络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并作出应对措施。并在上节课学习的网络社区上进行讨论,分小组上交讨论报告。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使学生了解建立和谐网络家园的规范并作出实际行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老师的引导列举,由学生自主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明晰网络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文明的网络道德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在让学生了解网络不文明和违法行为;难点在于让学生从根本上养成文明的网络习惯。
教学准备
计算机,学习资源素材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引入: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网络世界中的相关知识,比如在网络中搜索信息,在网络论坛生活等。今天上课之前,老师有两个件事情需要大家讨论一下,第一个是:老师发现有一位同学在咱们班上的论坛里恶意的谩骂另一位同学。第二个是:有一位同学昨天告诉老师,他的QQ进不去了,总是提示密码错误,老师估计是因为QQ号码被他人盗取了。请同学们展开讨论,并评价一下上述两个事件。
学生讨论并回答,得出结论可能有:那位谩骂其他同学的学生是不对的,不应该辱骂他人;QQ密码一定要注意保护好,可以申请密码保护。
教师: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也非常好,老师也相信,上面两个事件都是同学们不想看到的,在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的、开放的空间里,我们需要大家一起来建立和谐家园。
出示课题: “和谐家园”。
二、讲授新课
1.了解网络沉溺。
教师:互联网串织起分离的时空,使身处各地的人们能够快捷、便利地获取和交流信息。然而,科技是把双刃剑,在技术进步的同时,同样也给人类带来了阴霾。如下面一个真实案例:
教师配合电子课件演示案例内容:特殊的时间作息表。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能分析出这位大哥哥沉溺网络的原因吗?
学生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思考网络沉溺的原因,能让学生避免自身网络沉溺)
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并给出自己的参考意见:虚拟的网络环境容易导致人的心理不健康,我们更应该积极的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平时应该正确区分虚拟与现实世界,远离不健康网站,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人面对面交流,杜绝长时间地使用计算机和网络。
2.了解网络不文明行为。
教师配合电子课件演示案例:无故谩骂引发的悲剧。
教师提问:你是怎么看待这样的事件呢?如果是你遭到了别人的谩骂,你该如何去做?
学生思考并回答,反思自己的网络行为是否规范。
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并给出自己的参考意见:我们在网络社区生活要像在现实生活中一样讲文明礼貌,自觉遵守网络规范,形成良好的基本道德素养。
3.了解网络犯罪。
教师配合电子课件演示案例:远程金融盗窃案。
教师提问:你觉得造成此类网络犯罪案的原因是什么?应该何如减少、避免网络犯罪的发生?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并给出自己的参考意见:我们要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为构建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家园而不懈努力。
合作学习:完成教材配套光盘中“学习园地”中的“课堂活动”。
4.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
教师:同学们,同学们自己家中的电脑是不是经常中毒?其实那也是网络不和谐的一种表现。同学们应该定期清除电脑病毒,防范黑客,保护自己的电脑,维护网络安全。
教师配合PPT介绍几款常用的杀毒软件。
三、课堂小结
师生一起回顾本堂课所学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