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9247530 上传时间:2025-03-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第二篇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课设计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着力构建对话的课堂、诗意的课堂,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批文入境;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品味中升情。同时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反复诵读,认真品味,用心揣摩,在质疑、探究、交流中自主学习古诗,力求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 舍、君。 2、了解:朝、浥、舍、新、尽、故人等词语的意思 3、学习平仄的吟诵方法 能力目标: 1、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2、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情感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关切及依依不舍之情,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相关音乐和视频材料 学生:搜集作者简介、关于柳树的典故、有关送别诗的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由曲入诗 1、引语: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今天我们的课就从音乐欣赏开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很特别的乐曲(出示《阳关三叠》)。请大家静静地欣赏,看看它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 2、师:《阳关三叠》是唐代最流行的音乐之一,它之所以流行,不仅因为它的旋律古朴优雅,更重要的是它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著名的诗谱曲而成的。(幻灯片出示古诗。) 3、指名读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他要送的这位好友叫什么吗?(元二)王维的朋友姓元,在兄弟排行第二,称“元二”。王维要送元二去哪里呢?你是怎么知道的?(生答,师板书: 送元二使安西)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唐朝,和著名诗人王维一起去送别他的这位好朋友。 二、自读古诗,粗知大意 1、自学古诗,要求:(出示幻灯片:导学提纲) 导学提纲 1、自读提示: 第一遍,把字音读准,字句读通顺。 第二遍,根据提供的注释,理解它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第三遍,想想作者表达的感情。 2、自学完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读,老师再小结学生朗读情况,并教给学生读古诗的方法:跟平常朗读习惯不一样,古诗朗读更注重意境、韵味和停顿。 (2)师划出诗歌节奏范读,学生模仿读,适时评价。 (3)指2-3名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适时引导评价。 (4)本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适时肯定评价。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一)品读前两句:想象诗中画,品悟诗境 1、师范读,生闭上眼睛听。(配《阳关三叠》曲) 2、引导:当你这样静静地闭着眼睛聆听我的朗读的时候,你眼前看到些什么景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春雨绵绵 翠绿的柳树 舒适干净的旅舍) 3、师小结:难怪后人会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为什么要把这些景物描写得那么美呢?(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借景抒情) 师:谁能通过朗读,把渭城的美景读活了?(出示课件:带有前两行诗句的幻灯片)(指2名学生读前两句) 4、小结:刚才这两位同学读得美吗?那咱也将这句诗美美地齐读一遍。 生齐读前两句。 (二)媒体设境,体会路途艰辛 1、过渡: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就是在这样心心相通的朋友之间,元二要告别朋友出使安西了。 2、同学们,当时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出示课件:荒无人烟 、黄沙漫天) 学生回答,师深情地补充道:元二将看到的是满眼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是那无尽的荒草。那儿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 ( 出示课件:路线图 ) 3、师结合课件讲解: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阳关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再往西走,就是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线将近占了大半个中国,足足3000多公里啊。如果是照当时元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古人云: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长途跋涉,其艰难痛苦,何以想象! (三)品读后两句:感悟酒中情,体味别意 引导:元二即将远行,如果你是元二朋友的话,此时此刻你最想对他说些什么? 学生围绕“安全、关心、祝福、鼓励等”内容说,就加以肯定。 引导:如此情深的朋友就要分别了,我们又怎能不心伤呢!同学们让我们举起酒杯送一送元二吧!生齐读诗的后两句。(出示后两句诗的课件) 师引读:劝君更进一杯酒——生接读: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引导:喝下了手中的这杯酒,(师举杯示范)可我怎么感觉这不单单只是一杯酒,这里面分明还有点别的什么滋味呢?你们想品一品吗? (师板画酒杯) 生答:朋友间的依依惜别、对朋友的祝福、对朋友的关心…… 师引导:是呀,人生自古伤离别。朋友即将远赴荒凉的安西,举目无亲,孤身漂泊,让我们饮下这一杯—— (生接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引导:离别容易相聚难,分手在即,这一杯酒够吗?(不够。) 师引导:那咱们就再喝一杯。来吧!让我们再举起酒杯。 (师生做举杯饮酒状,深情共吟:劝君……无故人。) 师引导: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喝下这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该起程了,让我们站起来举起酒杯,再一次送送他吧! 群生举起酒杯,师:预备,起。群生深情共读:劝君更尽…… 过渡:多么难分难舍离别场面啊!喝完一杯再一杯,可杯杯酒中情更浓。(板书:杯中酒 酒中情) 师引导: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再次深情朗诵这首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 师生齐诵全诗。 (四)配乐唱诗,忘情入境 师总结:这是一首多么优美又充满惆怅的送别诗,诗人借景抒情,与好友元二的惜别之情尽在这一杯杯浓浓的酒中(结合板书)。因有这个情,这首诗在当时就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阳关曲》,让我们也来学唱其中的一段。   师先清唱,再播放音乐,师领唱,学生跟唱。 四、读写结合,升华感情 1、师导:同学们请看这边来,认识这些照片吗?(出示学校照片) 对!这是我们的母校。她陪伴大家走过了六个春夏秋冬,这里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你们的欢声笑语!再过两三个月你们就要毕业了。在这离别之际,你一定有好多话想跟母校说。记住,借景抒情,怎么想就怎么写,可以长短句,如果能写成诗,当然更好了。 2、学生练习写。(若时间不够可留待课后完成) 3、指名上台朗读自己的作品。 结束语:学校的每个角落都是同学们成长的见证,同学们借景抒情,这一首首动人的诗篇让老师感慨万千。心若在,爱就在,老师衷心祝愿同学们真情永在! 作业超市(任选一) 1、演一演:课后和同学一起演一演这首诗。 2、唱一唱:回家后唱一唱由为这首诗谱的乐曲《阳关三叠》。 3、画一画:通过绘画画出诗的意境。 4、写一写:把对这首诗理解的情境写成小短文,可以加上适当的想象。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杯 中 酒 酒杯(简笔画) 依依惜别 酒 中 情 教学反思 我通过创设情境,着力构建对话的课堂、诗意的课堂,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批文入境;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唐诗教学结合起来。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唐诗教学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对平日里感到乏味的唐诗有一种全新的感受,仿佛在其思维中注入“兴奋剂”,让他们紧跟着“感觉“走,眼前会浮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