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给机器人装“眼睛”》教学设计
深圳市南山区向南小学 高德辉
一、创新整合点
本课采用我校“学导练展拓”磁石课堂教学模式。合理的按排了合作学习与探究新知、智慧导学与解决问题两个环节,学生通过“学案PPT”学习《创意无限》学习卡中的五个问题,并聆听多个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后,学会了永久循环模块、条件判断模块,会对程序进行仿真,知道了红外避障传感器的主要功能。再巧妙设计了动手实践与交流展示、拓展延伸与归纳总结两个环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并且汇报演示,会灵活应用红外避障传感器,本节课各小组分别制作了“机器人智能灯”、“机器人智能风扇”、“听话的机器人”、“害羞的机器人”、“智能闸门”、“智能倒水器”等创意作品。利用任务驱动法、演示法、讨论法、训练和实践法等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合作学习,给学生们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合作交流,使学生在完成创意作品演示中,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五年级学生,对信息处理已有一定的了解与训练。又经过对本教材第一单元的学习,已了解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及功能,对RC机器人软件平台的基本操作技能,编程思路与方法等等都有了一定的掌握,学会了利用简单编程完成一些基本图形的绘制。对机器人实体如何能行动起来具有强烈的探知欲望。常常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一旦把机器人的拼装零件发给他们,他们便不再集中精力学习相关知识,一味地去摆弄各种机器人零件。二是,动手能力差的孩子不知该如何按功能搭建一个机器人。这些都将是本课面临的新问题。
三、教学目标
1、会使用永久循环模块、条件判断模块,会对程序进行仿真及调试机器人。
2、掌握红外避障传感器的基本功能及应用,理解红外避障传感器变量值的含义。
3、掌握循环模块和条件判断环模块在编写程序中的应用,并能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加以运用。
4、通过实际操作,利用机器人模仿实际生活中的智能机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发散思维能力。
5、通过搭建机器人、设计程序、调试机器人,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机器人的兴趣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
意图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课前
准备
准备好机器人器材,课前交代今天需要用到的最基本的器材配备,发放学习单。
学生清点器材,根据需求核对器材。
学会规范化操作,资源合理使用。
导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机器人表演:
演示“熊出没”动画片情景再现。
2.考考大家:“光头强”机器人是用什么感知器官发现“熊大”、“熊二”的?
3.揭题:老师给“光头强”机器人装上了一双特别的眼睛。揭示课题:
给机器人装“眼睛”
1.观看情景再现。
2.观察,运用已有的常识回答问题。
3.聆听、识课题。
通过故事情景再现引入新课,用机器人的表演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及学习欲望。
学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老师现在把“光头强”机器人改装成简易的机器人,跟每个小组的机器人是一样的。
1.实物驱动:给各小组提供“光头强”机器人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小组讨论)
2. 任务:给各小组提供《创意无限》作品学习单,要求组员确定各自承担的角色,合作完成任务。
(学习单见附件)
3.巡视,引导学习。
1.学生以组为单位观察和演示搭建好的实物机器人。
2. 组员讨论《创意无限》创意作品学习单。
3.小组完成学习单。
通过观察并尝试操作搭建好的实物机器人,完成《创意无限》作品学习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练
(三)智慧导学,解决问题
1.挑选小组完成学习单中的任务。
根据“光头强”机器人装配图提问,请小组汇报。任务1:“光头强”机器人是用什么传感器来代替它的眼睛?
讲解:红外避障传感器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2.出示任务2:红外避障传感器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3.回顾:“光头强”机器人的眼睛发现“熊大”、“熊二”以后,它是怎么做的呢?出示:程序流程图。
4.按照程序图思路讲解程序知识点。
①动画演示“永久循环”模块的作用。
②讲解“红外避障变量1==1”表示什么?
5.示范编写“光头强”机器人追赶“熊兄弟”的程序。
6.示范程序的模拟仿真,巡视指导。
程序已经编写好了,接下来就需要测试为机器人编写的程序是否正确,对程序进行模拟仿真。
7.示范程序下载到机器人微电脑里。
8.再次演示“光头强”机器人
1.优秀小组汇报学习单中的任务。观察搭建好的实物机器人,组1汇报:红外避障传感器。
聆听、观看。
2.组2汇报、全体齐读:红外避障传感器的主要功能是识别前方是否有物体存在。
3.学生上台汇报:把《创意无限》作品学习单的流程图补充完整。
4.学习程序图中的两个知识点。
①观看动画,思考“永久循环”模块的作用。
②聆听、齐读。
5.学习“光头强”机器人追赶“熊兄弟”程序的编写。
6.观看老师演示,并练习程序的模拟仿真。
7.观看老师演示,并练习程序的下载。
8.观看老师演示
通过学习“光头强”机器人追赶“熊兄弟”的创意作品,以及完成《创意无限》学习单的任务学习和汇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理清完成创意作品整体思路,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探究学习,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展
(四)动手实践,交流展示
“光头强”看到“熊兄弟”就转身逃跑。
1.出示课件:“光头强”机器人创意作品的程序思路及创作步骤。
2.给各小组提供“光头强”机器人看到“熊兄弟”就逃跑的流程图,并请小组补充完整。
3.请优秀小组示范编写“光头强”机器人看见“熊兄弟”就逃跑的程序。
4.指导各小组编写程序,并引导学生对程序进行模拟仿真。
5.要求小组按步骤制作创意作品,并对机器人创意作品进行调试及演示。巡视,点拨指导。
6.挑选优秀小组汇报演示机器人创意作品,师生分享交流。
“光头强”机器人看见“熊兄弟”真的会转身逃跑吗?
组织学生把机器人放在一个避障场地(长1.2米宽1米,四周20厘米高的木板围墙)上,进行机器人的调试演示。
1.明确《创意无限》创意作品的任务。
2.组员讨论,完成流程图,优秀小组汇报。
3.优秀小组示范程序的编写,其它小组聆听。
4.各小组编写程序,并对程序进行模拟仿真。
5.小组动手制作机器人创意作品,给机器人微电脑下载程序,并且在桌面上调试机器人。
6. 完成任务的小组到避障场地汇报演示,学生分享交流。
设计“光头强”机器人看到“熊兄弟”就逃跑的创意作品,将所学习的新知识学以致辞用,寓教于玩。培养学生编程、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在机器人操作演示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拓
(五)拓展延伸、归纳总结
1.故事延伸。演示:“秘密武器”。
你们想不想看看“熊兄弟”设计的秘密武器到底是什么吗?
2.归纳总结。
课件出示:创意来自生活。
1.聆听、观看和体验。
2.观看、聆听。
生活就是舞台,让我们的课堂向生活延伸。激发学生拓展思考,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五、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以学校“学导练展拓”磁石课堂教学模式为理念,在教学环节、教法学法上进行了仔细推敲、大胆探索和尝试,在课堂组织教学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学生能很好通过学习卡的问题进行学习,然后分组进行汇报学习成果,表现出了浓厚的热情与自信。学生搭建机器人和编写程序的气氛浓烈,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喷发。通过创设教学情景,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亲自感受并自主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搭建机器人创意作品,使学生掌握红外避障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功能,能很好模仿实际生活中身边的智能机器,并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理有序的分工与合作,组员讨论创意作品的主题,然后完成机器人作品的搭建、编程、仿真、调试、汇报演示的整个活动过程。通过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说一说等形式,使各小组同学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机器人搭建、程序编写、机器人演示中来。学生能够将教师教的、自己探索到的、合作交流的、通过书本上的自学等得到的知识,主动地运用到创意作品的创作上去。学生通过调试机器人,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通过汇报演示,增进学生之间情感交流,分享成功完成任务的喜悦,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本节课还存在“共性问题不够突出”、“汇报步骤需简化、多些组别进行汇报演示”、“多发现小组成员表现的闪亮点”、“多模仿实际生活中智能机器”等问题。今后,根据多方宝贵建议并结合学校特色,不断探索新教法、学法,提高课堂效率。
《创意无限》作品学习单
创意作品名称
“光头强”机器人
组别
第 组
小组合作学习提示:
组员确定各自承担的角色,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
一、先根据任务提示完成任务1和任务2;
二、启动微电脑的电源,通过演示机器人完成任务3。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自学导航)
任务1:填空
(提示:观察机器人的眼睛)
“光头强”机器人是用 传感器来代替它的眼睛,识别“熊兄弟”是否在它的前方。
任务2:简答
(提示:自学课本第21页)
红外避障传感器的主要功能是识别前方 。
任务3:把流程图补充完整
(提示:演示桌面上的机器人)
程序思路:“光头强”机器人追赶“熊兄弟”。
结束
开始
停止
识别“熊兄弟”是否在前方
条件判断
永久循环
是(有物体)
否(没物体)
长见识
机器人行走的四种状态:1.前进 2.转向 3.停止 4.后退
《创意无限》作品创作单
创意作品名称
“光头强”机器人
组别
第 组
程序思路:
“光头强”机器人看见“熊兄弟”就转身逃跑。
创作步骤:
完成流程图 编写程序 模拟仿真 下载程序 演示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学以致用)
任务:先补充流程图,再编写“光头强”机器人看见“熊兄弟”就逃跑的程序。
永久循环
转向
识别“熊兄弟”是否在前方
否(没物体)
是(有物体)
条件判断
结束
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