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2课。
四年级小学生对于声音产生的前概念:1、很多学生认为声音是拨、弹、敲物体产生的。2、有些学生预习过教材或课外书中看到过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不明白到底什么是物体振动。3、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常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生活中许多发声物体的振动是不明显的。本课的教学并不是否定学生的前概念,而要引起认知冲突,发展学生的科学概念。
本课的教学希望指导学生观察典型的发声时振动比较明显的钢尺、皮筋、音叉、鼓、锣等物体,为学生提供积极观察发声物体振动的机会。通过观察发声物体振动,描述发声物体振动,发现振动与声音之间的因果关系,初步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对于生活中许多发声时振动不明显的物体,可以想办法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会做物体振动发声的实验。
过程与方法: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科学态度: 细致观察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用自己的语言积极大胆地阐述出来与同学分享。
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指导学生探究物体发声的原因,了解物体怎样的运动是振动。
本课教学的难点:指导学生理解物体振动和声音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钢尺、皮筋、音叉、鼓、锣、铁架台+线+乒乓球、水+杯、试管
2、学生准备:钢尺、皮筋、音叉、水,抹布、纸杯+棉线+回形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今天要研究什么?怎么知道的?大家熟悉声音这种现象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板书课题)
二、初步探究物体发声的原因。
1、使皮筋和钢尺发出声音。
分组实验后讨论:刚才钢尺、皮筋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讨论并演示:怎样使鼓产生声音?怎样使锣产生声音?它们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演示并讨论:我们用力挤压、弯曲、拉伸钢尺、皮筋、锣时,他们会发出声音吗?为什么?
4、分组探究:观察皮筋、钢尺发声和不发声时的现象。
讨论:钢尺、皮筋发声时有什么特点呢?(物体发声时会怎么动?)(板书:快速、来回运动)你能用手模拟一下物体的这种运动吗?
5、初步结论:钢尺、皮筋发声时都在快速、来回运动。
三、其他物体发声时也在快速、来回运动吗?
1、利用音叉来研究声音的振动现象。
(1)音叉是专门研究声音的仪器。指导音叉使用方法。
讨论:音叉发声时在快速、来回的运动吗?
分组探究。
汇报:音叉发声时在快速、来回的运动吗?手摸的时候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手会感到麻麻的?
(2)音叉的这种运动是一种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我们还可以怎么观察?
将发声的音叉轻触水面,可能会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音叉插入水面时的现象。思考:水珠为什么会弹溅开去?
教师演示用音叉来靠近乒乓球。思考:乒乓球为什么会弹开?
思考:对这种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我们可以怎么观察?
2、演示:鼓、锣发声时在在快速、来回的运动吗?用什么办法帮助我们观察到?(再次体会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小结:钢尺、皮筋、音叉、鼓、锣在发声时都在快速、来回运动。科学家把这种快速、来回运动叫做振动。(板书:振动)有些物体发声时的振动不容易观察到,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物体观察。
4、应用:
(1)人讲话的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吗?什么物体?这种振动容易观察到吗?怎么观察?我们一起试试?
(2)视频:慢镜头下琴弦发声时的振动。琴弦的振动不容易观察到,我们可以借助摄像机慢镜头来观察。
四、进一步探究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1、讨论并玩一玩:
(1) 你能让发声的音叉立刻停止发声吗?怎样做?为什么?
(2) 你能让振动的音叉立刻停止振动吗?
(3) 为什么让物体停止发声和停止振动的方法相同?
2、演示:让发声的锣停止发声。让振动的锣停止振动。
3、说一说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有振动 有声音
停止振动 声音停止
4、反例讨论:有没有物体发声时不振动,你能举个例子吗?
是这些物体发声时不振动,还是这些物体发声时的振动不容易观察到?
五、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研究,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回家后你能做一个物体振动发声的实验吗?
3、有些物体发声时的振动不容易观察到,你有什么好办法?
六、课堂延伸:
送给大家一个小礼物:做一个研究声音的小玩具
材料:纸杯、棉线、回形针
制作方法:纸杯底部打孔、将绳子的一端系在回形针上,另一端穿过小孔。
玩一玩:拨动棉线,会发出声音吗?为什么?改变绳子的长度,会发生什么?
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钢尺 振动
物体 皮筋 产生声音
音叉 (快速、来回运动)
……
有振动 有声音
停止振动 声音停止
教后反思:
1、在学生前概念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
课前我对4年级孩子关于声音产生的前概念进行了解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各环节的设计,在教学中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试图使学生的前概念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间建立联系。如在“初步探究物体发声的原因”时,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把学生的前概念“拨、弹、敲物体时就会产生声音”凸显出来。紧接着演示并讨论“我们用力挤压、弯曲、拉伸钢尺、皮筋、锣时,他们会发出声音吗?它们为什么不发出声音?”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进一步展开教学。
有些学生预习过教材或课外书中看到过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不明白到底什么是物体振动。教学中通过引导思考“什么是振动”“锣、鼓、音叉等的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吗?”,就会暴露出学生其实并不明白声音和振动之间的关系。
2、思考比动手实验更重要。
本课的教学各环节也是基于一系列的“想一想”展开的,我认为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思维上的积极参与比动手实验更重要。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使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敏锐性、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强。本课教学设计中,我期望学生实验前“想一想”,实验后“想一想”,汇报时还得“想一想”,通过层层递进的“想一想”激发兴趣、有序实验、仔细观察、积极思维、重构概念。
3、在课堂生成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必然有很多的动态生成,我们要善于捕捉利用好这些资源,使实事求是精神、实证意识等科学素养的培养蕴含在不断生成师生交流之中。我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汇报的观点经常问:你的证据是什么?能肯定吗?为什么这么认为?如在演示音叉、鼓、锣发声现象时,往往有学生离得很远却说观察到教师演示的音叉、鼓、锣发声时的振动。对那些人云亦云、“跟着感觉走”的学生一定要追问几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个人简介
凌彬,男,本科学历,小学中学高级教师,1991年参加工作,1997年被评为浙江省教坛新秀。现任宁波市翰香小学校长、宁波市学科骨干、宁波市小学科学兼职教研员。2005年起被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组聘为培训专家组成员,多次赴全国各地作培训讲座。
在日常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治教严谨,潜心探寻,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注重研究鲜活的课堂教学。曾在宁波温州嘉兴三地科学教学研讨会、浙江省小学科学备课会议、浙派名师展示活动中执教研究课。教学之余还潜心教具改进研究,09年8月,自制教具《多用水钟实验装置的改进》全国第七届全国优秀自制教具评选二等奖。近年来《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途径》《“屋顶生态教学园”在城市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小学科学课教学评价的实践与思考》等多篇论文省市级获奖并在《科学课》等杂志发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