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7课时组合图形的面积(1)
备课人:兀俊侠 审核人:程强强
【教学内容】
教材第99页的内容,练习二十二第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组合图形的含义,初步了解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正确分析图形,并能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提高运用几何知识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的能力和解题的灵活性。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热情,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1.初步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简单的组合图形的面积。
2.能正确地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几个已学过的图形。
【教学准备】
投影课件。
【情景导入】
1.回忆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简单平面图形及面积的计算方法?
2.投影出示几个图形,让学生口答列式求它们的面积。
3.出示七巧板拼成的一个图形:
让学生找找图中有哪些学过的图形。
师:像这样由几个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是组合图形。
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组合图形。
学生找教室中蕴含的组合图形和生活中的组合图形,全班交流。
5.同学们认识了组合图形,那么大家还想了解有关组合图形的哪些知识?
6.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出示课题)
【新课讲授】
1.寻找多边形面积计算的各种策略。
出示中队旗。
给每位同学发准备的中队旗纸。
提出问题:想一想,怎样计算中队旗的面积?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想好后再和同桌交流一下,看哪个同学的方法最多。
学生活动:研究中队旗,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汇报交流,展示研究成果。
方法一:
把组合图形分成两个梯形,再计算面积。
方法二:
把组合图形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再计算面积。
方法三:
把组合图形补成长方形,再计算面积。
师:刚才老师发现大多数同学在思考时,都在图上添加了一些线(辅助线)。谁说一说你为什么要添加这些线呢?(把组合图形分成了我们学过的基本图形)
请同学们好好想想,刚才的几种辅助线的功能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能不能给它们分类呢?
小结:
A.分割:将大图形分割成小图形,然后将所有的小图形加起来得整个面积。
B.添加:将大图形补成一个更大的图形,然后用大图形的面积减去补的图形面积,得所求面积。
2.计算面积。
(1)出示数据,确定方案。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案,哪一种方案是最合理的方案,能又快又简单地算出中队旗的面积呢?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看大屏幕,哪些数据已经知道了?
师:根据这些已知条件,你觉得哪种方案比较合理?为什么?
小结:方法一和方法三的方案比较合理。组合图形一般根据所给的条件进行分解,选择最简便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每一种分解都能计算的,有些不用添加辅助线也能计算,我们应该看清条件再想方法。
(2)选择方法,独立计算。
师:下面就请你选择最简单的方法计算中队旗的面积。
汇报计算情况,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教师板书:
方法一——分割法:
(80-20+80)×30÷2×2
=140×30÷2×2
=4200(cm)
方法二——添补法:
80×(30+30)-(30+30)×20÷2
=4800-600
=4200(cm)
【课堂作业】
1.完成课本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是怎样算的。(可以分解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来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2.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二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自己把这个组合图形分解成了哪几个基本图形,怎样求出面积?
(3)演示分解方法。
3.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二第3题。
答案:
1.50×33+35×12÷2
=1650+210
=1860(m)
2.800×(30+30)-(30+30)×20÷2
=80×60-60×20÷2
=4800-600
=4200(cm)
3.40×40-13×13
=1600-169
=1431(cm)
【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这节课我们掌握了组合图形的分解方法,并学会正确地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4~7题。
2.《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作业。
第7课时组合图形的面积(1)
方法一:
5×5+5×2÷2
=25+10÷2
=25+5
=30(m)
方法二:
(5+5+2)×(5÷2)÷2×2
=12×2.5÷2×2
=30(m)
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不要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种固定的模式上,要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探索素材,在操作活动之上探讨组合图形的面积。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去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多样化是体现不同的人在同一个问题上能有不同的理解,在多样交流中共同提高;优化是对多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明确各种方法的优势与不足,根据组合图形的数据条件选择最优方法,为今后更好地解决问题积累宝贵的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