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再塑生命的人》课时作业
一.基础巩固
1.⑴将下列词语抄在课堂作业本上,抄两遍。
怦怦 感慨 搓捻 抚弄 绽开 唯恐 惭愧 疲倦不堪
小心翼翼 不求甚解 花团锦簇 混为一谈 恍然大悟 所作所为 悔恨莫及
⑵在课堂作业本上解释下列词语:
感慨 截然不同 不求甚解 油然而生 花团锦簇 美不胜收
2.通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⑴.文中安妮•莎莉文老师带着“我”做了哪些事?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
⑵.莎莉文走进海伦•凯勒的生活后,她的生活有了怎样的变化?在文中圈画关键语句。
⑶. 文中有不少描写“我”学有收获后的动作行为或心理活动的语句,请你圈画出来。
二.课内阅读
3.结合文章内容,你认为莎莉文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联系课文内容,谈一谈你对标题中“再塑生命”四个字的理解。
5. 结合语境,赏析析下列语句:
⑴在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我心理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
(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进行赏析)
⑵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洋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坏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
(请从人物描写方法角度进行赏析)
6.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谈你从海伦•凯勒的成长过程中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三.延伸阅读
弱种子也要发芽 刘克升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8.理解语句:
⑴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句话中“一一”、“只”可以看出农民对瘪种子持怎样的态度?
⑵文中“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这句话很耐人寻味,请你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揣摩一下农民当时怎么想,请你写出来。
9.文中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10.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你觉得文中谁是农民儿子“再塑生命的人”呢?说说理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