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书笔记一做一名好教师首先让学生喜欢“我“;让学生喜欢数学;在这基础上学生才能学会学习;最后千万不可忽视的是一定要让学生从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把数学从抽象、严谨、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出王宫,走下金字塔,走向生活,走向大众;彻底摆脱定义、定理、法则、公式及其证明,以及例题、习题的纯形式化的模式,以开放的体系再现数学的基本过程,再现数学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吴正宪老师第一次教数学,用一个假期就把全套12册教材几乎全部做了一遍,还查阅了大量参考资料。这样大的决心和用功,有多少老师能做到?不只是吴老师的数学课能让人激情澎湃,读她的书同样让我感到她是一个那么富有激情和热
2、爱数学教育的老师,连带地我也更喜欢数学教师这个职业。从书中了解到一位特级教师的成长之路和教育思考,能学到很多教育的理念和具体做法,理论和实践结合同时充满感情的写法更易于为一线教师所喜欢和学习。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书笔记二35年前的盛夏,我满怀着做一名优秀教师的愿望开始了教育工作的生涯。那年我16岁。记得初为人师的日子里,心头涌动的是不尽的新鲜感和兴奋感。我曾天真地认为,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勤勤恳恳地工作,就能胜任“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天职。我使出了全身的解数,点燃了自己生命中所有的热情,早出晚归,加班加点,兢兢业业地耕耘着。课堂上我不遗余力地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所有知识,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例题进
3、行深入浅出地讲解。学生似乎是个容纳知识的容器,好像教师讲得愈多,学生的获得就愈多。我不知疲倦地讲解,学生机械重复地记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我照本宣科,在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中乐此不疲时,终于有一天,我却募然发现课堂上学生变得越来越麻木,目光有些呆滞,语言有些贫乏,思维有些滞后,感情有些苍白。稚气的脸上刻上了忧虑与沉重,天真的少年竟变得暮气沉沉、没有朝气。我开始抱怨学生脑子太笨,学习不用功。课堂上除了滔滔不绝地演讲之外又多了几分埋怨与责备,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让人感受不到生命的存在。我痛苦而不安,我彷徨而茫然,原有的冲动与热情几乎降到了冰点。我不止一次地自问:难道要在这条没有阳光,没有笑容的路上走
4、下去吗?当时紧张、疲劳、竞争、无情的气氛笼罩着校园,那些脸上写满稚气的孩子们,背负着成年人沉重的期望,本该快乐的童年生活却充满了无奈和困惑。满堂灌的课堂教学已使孩子疲惫不堪,兴趣索然。回到家中还要长时间伏案对付那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题。孩子们的负担太重了,生活太乏味了,于是有些孩子不堪忍受而逃学拒学,也有一些禀性顺从的孩子为了不负父母的期望,成为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只好以自己软弱的身躯和无助的灵魂勉强支撑着,昔日的好学生行为变得怪异,情绪变得焦躁冷漠,失去了童年生活的乐趣。当时有些孩子终于忍耐不住向大人发出了“救救我们”的心声。一幕幕触目惊心的事实再次引起了我的震动,使我陷入沉思:教师教的很
5、辛苦,学生却不爱学;教师教学很投入,学习效果却不佳。只图分数的提高,不顾学生身心健康和道德修养,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吗?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我心头凝聚起来,冲击开去,“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这是教育工作者的良知与责任。我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出一条减轻过重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全面发展的教学新路。这就是我当今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础。我的教育教学改革正是从这里起步的。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书笔记三 每位名师都有自己的风格特色、自己走向成功之路的实践经验。学习名师的经验,不可生搬硬套,不可踩着前人的脚印,不越雷池一步,误以为这就是对名师的尊崇,其实这样的
6、思想和态度是学不好的。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对别人的方法和经验,有所取舍,有所发挥、有所创新。就像蜜蜂采百花酿蜜一样,要善于汲取百家之长。我们要学习名师,同时要以同样谦和的态度向身边的教师学习。特别是年轻教师,他们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新鲜活泼的教学方法和好的教学经验,不能视而不见。所谓汲取百家之长,自然也包括广大教师的经验,甚至还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这样,才能不拒细流,海纳百川。当我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蹒跚摸索不知所措的时候,徐斌老师鲜活的教改经验令我眼前一亮,这不正是我想看到的课堂场面吗?我深深地被学生乐学、善学、会学、爱学的热烈场面所吸引。同学们怀着浓厚的兴趣,跟着徐老师一步步走进那充满生机
7、的数学王国。课堂上,同学们时而紧锁双眉,沉思不语;时而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急性子的孩子索性跑到讲台前,引经论典,据理力争,思维碰撞的高潮时时迭起。孩子们在学习中充分体会着参与的快乐,合作的愉悦。徐老师与孩子们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人格的碰撞,使孩子们倍受激励和鼓舞。抽象的数学课不再枯燥乏味,而变得妙趣横生。我好像在茫茫的沙漠中看到一块生命的绿洲,他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活力。听了徐老师的课和研读他的著作走近徐斌以及听了他的讲座,我发现他的教学改革决非仅仅是教学方法的改革,而是更多融入了他的教育思想和灵魂。徐老师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一切为了孩子为宗旨,他把对事业、对学生浓浓的爱融进
8、了课堂中。我从徐老师为学生所创设的支持性学习环境中可以感受到他教育思想的内涵。其实,值得我学习的老师还很多,身边的同志都是我的老师,他们政治上关心我,业务上帮助我,我十分敬佩他们。特别是很多年轻教师,他们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新鲜活泼的教学方法和好的教学经验,不能视而不见。所谓汲取百家之长,自然也包括广大教师的经验,甚至还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我想,只要我们留心学习,虚心请教,就会常常有意外的惊喜和收获。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书笔记四 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工作的需要我开始语文、数学双肩挑。数学教学对我来说是一片空白。在教一年级数学前的那个暑假。我找来了1-12册的教材,仅用一个假期,就把全套
9、教材所有的例题、思考题及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全部都做了一遍,我查阅了大量的参考资料,虚心向老师学习,并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整理成知识的网状图,整理了厚厚的一大本学习笔记。此时我已经通读和熟悉了一到六年级的全套数学教材。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我在灯下认真演算数学题。凡是要求学生发散思维、一题多解的题目,我首先从自己做起,遇到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题中的高难度题,我就一张张草稿纸的演算,草稿纸摞起来比写字台还要高,当时人民教育发表的329道自测题,我只用几个晚上便全部完成。我整理了小题库、趣味数学、教海拾贝等学习笔记,就这样在短短的时间内攻下了第一关教材关。为自己数学素养的提高奠定了基础。教学改革的进程
10、让我体会到:一个教师仅仅能驾驭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教学研究是科学的实践,必须有先进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我开始有计划地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白天听了北师大教授的“智力及其测量”的讲座,晚上我就随笔记下了学习心得;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是谁,我就试着作小学生心理的研究;学习了教育评价,久尝试着在实验班作学生评价改革。我认真阅读书籍,注意从各种教育刊物上捕捉信息,写下了几万字的读书笔记,至今20多本密密麻麻写满学习体会的笔记本各教学随笔还珍藏在我的书柜中。两次喜迁新居,忍痛割爱的扔掉了不少书,唯有那发黄的学习笔记还紧紧与我相随,对它情有独钟。它时时告诫我:脚踏实地、厚积薄发、善于学习、重视积累、贵在坚持,在教育
11、改革的路上绝无捷径可走。评述: 似乎每一个优秀的老师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从一个还略显稚嫩的年轻老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的钻研教育理论,终于成为一代大家。在一节优质课的背后都凝聚了他们太多太多的辛劳和努力。不仅仅是要学习教育专业知识,还有各种教育前沿的信息和研究成果,听讲座充电还要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同时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还要对教育勇于探索和改革。不仅要照顾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还要照顾家人的生活。这样的忙碌的生活。不过他们的心中仍然是快乐的,因为在教育中,在学生的成长中他们体会到了作为一个老师才能有的幸福和满足。在词典中有呕心沥血、诲人不倦这样的词来形容老师,是为有这些让人钦佩的好老师。吴正
12、宪与小学数学读书笔记五 一直觉得自己是不太能静下来搞研究的人。可以让我做很多事情,可以让我跑很多的路。可是,让我静下来研究、就不知道该从何开始了?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该做什么了。 不知道先做什么?那就先把六年十二册的数学书先做一遍吧。过了教材关再说。如果还不知道做什么,那就再把什么教育心理学、给教师的建议、教育评价、爱与教育、数学教师怎样说课、数学教师怎样上课都看看吧!如果是做题,别忘了同时整理出小题库、难题辨析、思维训练、趣味数学、教海拾贝等学习笔记。如果是在读书,那别忘了写心得和体会、整理出自己的读书笔记。同时,记得联系书上的理论与现实的教学实践、随时记下自己的反思。 即便做到以上的几点,
13、和吴老比、也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 也许其他的读者把这本书看做是一本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看做是指导自己教学的书。可是,我从中看到了我今后的方向。对我来说,吴正宪与小学数学是一本励志的书。 书的前半部分介绍了吴老的成长历程。其实,吴老的成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有两个词:勤奋、坚持。付出了自己所有的休息时间的勤奋;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奋;从默默无闻时的不断学习和反思、到“功成名就”了之后依然常上常新的课,不过是证明了成功并没有阻碍吴老反思和学习的路,她依然坚持着。 吴正宪老师给自己的约法三章是:要敢于吃被人不愿吃的苦头,要乐于花别人不愿意花的时间;要敢于下别人不愿下的苦功。吴正宪老师做到了,并且坚持了三十多年,所以,吴老成了著名的特级教师,成了知名的教育家。说起来就这么简单:不过如此而已。可是真正做到的恐怕只有她一人吧!突然很遗憾,当初的井底之蛙。 突然很遗憾,觉悟得是不是太迟了? 可是鲁迅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不迟,其实一点也不迟。 67岁的刘德武老人比所有的年轻人还受欢迎。我才三十多,算什么呢? 这真是一本很好的励志书。